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84例骶尾部藏毛窦病例的诊治过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对骶尾部藏毛窦复发者及瘘道走形长度大于5 cm者采用窦道切除切口敞开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予以康复新液纱条每日湿敷换药治疗;无复发者且瘘道走形长度小于5 cm者采用切除一期缝合,切口褥式缝合,消灭死腔。结果采用切除一期缝合术者36例,窦道切除切口敞开术者48例。有2例切除一期缝合术者术后半年复发,行窦道切除切口敞开术后以康复新液换药而愈;其余82例均一次性手术治愈。切除一期缝合的伤口愈合时间为14~35 d,平均为26 d;窦道切除切口敞开愈合时间为30~45 d,平均37 d。无一例发生并发症。随访1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以及围手术期的合理护理能最大程度地治愈及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臀部皮瓣修复骶尾部、臀部、坐骨结节部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6年7月至2022年7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整复烧伤科收治的压疮患者20例(骶尾部9例,臀部5例,坐骨结节部6例);分别采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压疮创面大小为3 cm×4 cm~8 cm×13 cm,皮瓣切取面积为4 cm×8 cm~9 cm×18 cm;臀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7例,压疮创面大小为2 cm×4 cm~8 cm×12 cm,皮瓣切取面积为5 cm×10 cm~12 cm×20 cm;臀大肌肌皮瓣修复8例,压疮创面大小为4 cm×4 cm~11 cm×15 cm,皮瓣切取面积为8 cm×12 cm~12 cm×20 cm。结果 20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18例患者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均一期愈合,2例患者皮瓣术后裂开,经2期手术修复愈合,其中1例患者缩小供瓣区后行全厚皮片移植术,术后全厚皮片成活良好;1例患者缩小供瓣区后行中厚皮片移植术,术后皮片部分成活,残留少许肉芽创面经后期换药治愈。结论 臀部皮瓣血供丰富,外形美观,不臃肿,弹性佳,耐磨性较好,抗感染能力较强,是目前修复骶尾部、臀部、坐骨结节部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V-Y皮瓣成型术在骶尾部藏毛窦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期间我院采用切除窦道、改良V-Y皮瓣成型术治疗的12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无皮瓣坏死、皮下血肿及切口裂开,随访1~4年,均无复发。结论从本组有限的病例资料结果来看,改良V-Y皮瓣成型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术后美观。  相似文献   

4.
比较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与切除一期缝合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疗效。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肛肠科2007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2例接受两种不同术式治疗的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其中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58例(皮瓣组),藏毛窦切除一期缝合术64例(缝合组)。随访12~89个月(平均43.6个月),比较两组的术后疼痛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皮瓣组的术后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缝合组(P0.05);皮瓣组手术时间大于缝合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除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以外,操作并不复杂,术后疼痛轻、切口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引流配合复方紫归膏换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疗效。方法:11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顺脊柱方向梭形切开窦道和脓腔,彻底清除窦道内坏死组织、着色瘢痕组织,并彻底搔刮创面,创面敞开充分引流,术后采用复方紫归膏纱条换药。结果:11例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20d,平均换药时间35.4d,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充分引流并复方紫归膏换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疗效确切,疗程短,一期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尾部藏毛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对56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采用窦道切开、蜂蜜庆大霉素纱布换药、二期自体网状推移皮瓣的方法治疗。结果:术后随访5个月~4年,56例一次治愈48例,二次治愈7例,复发1例。结论:窦道切开、蜂蜜庆大霉素纱布换药、自体网状推移皮瓣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祝斌  龙浩成  戴洛 《腹部外科》2013,(5):323-324
目的 探讨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骶尾部藏毛窦5例,5例均骶尾部感染反复发作,待炎症消退后均行藏毛窦一期切除缝合术.结果 5例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藏毛窦,3例术后I期愈合,2例术后切口轻度裂开,经换药后治愈.随访6~1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藏毛窦疾病容易误诊,术前应仔细检查,明确手术范围,彻底手术切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四肢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及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 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48例.其中小腿中下段胫前皮肤缺损16例,足跟部皮肢缺损10例,踝关节皮肤缺损15例,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2例.骶尾部巨大褥疮1例,手腕背部皮肤缺损4例.创面范围4.5 cm×3.0 cm~19.0cm×12.0cm,根据创面不同采取四肢不同部位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其中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筋膜蒂皮瓣4例,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筋膜蒂皮瓣1例,顺行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的筋膜蒂皮瓣3例,右大腿股后皮神经筋膜蒂皮瓣1例,带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筋膜蒂皮瓣22例,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蒂皮瓣7例.皮瓣范围6.0 cm×4.0 cm~18.0 cm×13.0cm.供区创面29例直接缝合,19例取大腿或下腹部全厚皮片6.0 cm×3.0 cm~13.0 cm×6.0 cm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15例皮瓣肿胀、淤血,经远端小切口放血3~5d,其中12例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3例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再次手术清创植皮后成活.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愈合.供区创面Ⅰ期愈合,植皮成活.48例患者均获随访1~24个月,平均9.5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外形和功能满意. 结论 四肢筋膜蒂皮瓣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治疗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翻转臀大肌-脂肪筋膜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臀大肌-脂肪筋膜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07年8月~2010年1月,应用臀大肌-脂肪筋膜瓣用于修复骶尾部褥疮处腔隙18例,该复合组织瓣大小为5cm×6cm~7cm×8cm,然后拉拢两侧创缘闭合创面。结果:本组18例中,16例I期愈合,1例发生感染,1例血肿,均予换药后愈合,复发率5.6%。结论:臀大肌-脂肪筋膜瓣血供丰富,易成活,应用该翻转组织瓣可消灭创面处死腔,可有效防止术后褥疮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切开引流囊壁搔刮术与切除袋形缝合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切开引流囊壁搔刮术治疗(切口开放搔刮组)20例,行切除袋形缝合术治疗(切除袋形缝合组)23例。结果:切口开放搔刮组、切除袋形缝合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0.40±5.22)min、(43.49±7.45)min,住院时间分别为(7.70±1.42)d、(8.17±1.47)d,愈合时间分别为(34.45±7.72)d、(24.48±5.96)d,术后疼痛NRS评分分别为(4.15±1.09)、(4.74±0.96)。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6年,两组均无复发。结论: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是治愈骶尾部藏毛窦的关键,急性感染期选择切开引流囊壁搔刮术、慢性窦道期选择切除袋形缝合术均可治愈骶尾部藏毛窦。  相似文献   

11.
本组3例藏毛窦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加-29岁.病程6个月至2年.3例患者在此前均在外院接受过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藏毛窦切除缝l合术2例.病变面积5 cm×5 cm、9 cm×9 cm和15 cm×15 cm,3例患者均行磁共振检查,提示骶尾部皮下脂肪层内不规则软组织影,窦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双侧臀上、下动脉穿支皮瓣旋转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骶尾部巨大压疮(15 cm×9 cm~18 cm×12 cm)患者,设计以双侧臀上、下动脉穿支为蒂的局部旋转皮瓣修复压疮创面,皮瓣切取面积30 cm×18 cm~45 cm×25 cm。结果所有皮瓣全部成活,其中6例切口一期愈合,2例切口延期愈合;术后随访1~3个月,压疮无复发,皮瓣弹性良好,双侧臀部基本对称。结论采用双侧臀上、下动脉穿支皮瓣旋转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采用腰臀穿支筋膜皮瓣移位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3月-2007年11月,收治7例骶尾部Ⅲ度压疮.男5例,女2例:年龄35~75岁.高位截瘫2例,双下肢瘫痪5例.溃疡范围4.2 cm×3.5 cm~10.0 cm×7.3 cm.术中采用6 cm×4 cm~11 cm×8 cm腰臀穿支筋膜皮瓣移位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皮瓣质地和外观良好,压疮无复发.结论 腰臀穿支筋膜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供丰富,手术操作简便、安全,修复创面较大,是修复骶尾部压疮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四肢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及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1999年2月~2005年12月,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10~68岁,平均30岁。21例小腿中下段胫前皮肤缺损,12例足跟部皮肤缺损,16例踝关节皮肤缺损,3例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1例骶尾部巨大褥疮,5例手腕背部皮肤缺损。创面范围5cm×3cm~18cm×12cm。根据创面不同采取四肢不同部位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其中4例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筋膜蒂皮瓣,1例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筋膜蒂皮瓣,3例顺行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的筋膜蒂皮瓣,1例左大腿股后皮神经筋膜蒂皮瓣,32例带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筋膜蒂皮瓣,17例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蒂皮瓣。皮瓣范围6cm×4cm~18cm×13cm。供区创面39例直接缝合,19例取大腿或下腹部全厚皮片6cm×3cm~13cm×6cm植皮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肿胀、淤血,经远端小切口切开放血3~5d,其中12例皮瓣成活,创面期愈合;4例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再次手术清创植皮后成活。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期愈合。供区创面期愈合,植皮成活。58例患者均获随访1~20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外形和功能满意。结论四肢筋膜蒂皮瓣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治疗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臀部穿支皮瓣治疗老年患者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6月,收治29例老年骶尾部褥疮患者。男16例,女13例;年龄61~75岁,平均68岁。病程5个月~10年,中位病程5.5年。根据美国国家褥疮顾问小组(NPUAP)标准分度:Ⅲ度褥疮11例,Ⅳ度18例。褥疮范围7 cm×6 cm~12 cm×10 cm。合并症:脑血管障碍8例,老年痴呆6例,截瘫11例,其他4例。术中采用大小为8 cm×6 cm~14 cm×12 cm的臀部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2 d 3例(10.3%)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其余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Ⅰ期愈合率为(89.7%)。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周2例(6.9%)褥疮基底发生感染,术后10 d 1例(3.4%)发生伤口裂开,均经对症处理后愈合。术后2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3年。术后1、3年,2例褥疮复发,其中1例死于全身感染,1例行单纯清创缝合术后愈合;其余患者褥疮均未复发,皮瓣质地、颜色及弹性均恢复良好。结论臀部穿支皮瓣治疗老年患者骶尾部褥疮,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早期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骶尾部藏毛窦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4年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骶尾部藏毛窦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术,15例行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结果18例行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术经一次手术治愈。15例行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均痊愈,其中5例出现切口部分裂开或坏死延迟愈合,均经常规换药引流后愈合。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愈合时间较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术短[(19±7)d比(37±12)d,t=6.556,P<0.01].袋形缝合术组术后复发1例,复发率5.6%,Limberg皮瓣转移术组术后无1例复发,2组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与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术均可有效治疗藏毛窦,对于复杂性和复发病例尽可能选择皮瓣转移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期切除缝合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骶尾部藏毛窦行Ⅰ期切除缝合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性分析。结果全组除1例术后5月复发外均治愈,无手术意外损失及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12~16天,术后随访6月~1年,无窦道复发。结论Ⅰ期切除缝合治疗藏毛窦具有手术切除彻底、复发率低、愈合时间短、缩短住院周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修复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1年12月, 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患者, 其中男16例、女7例, 年龄45~86岁。清创前坐骨结节压疮大小为1.5 cm×1.0 cm~8.0 cm×5.0 cm, 大转子区压疮大小为4.0 cm×3.0 cm~20.0 cm×10.0 cm。治疗基础疾病后, 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5~14 d。所有创面均采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转移修复, 面积为4.5 cm×3.0 cm~24.0 cm×12.0 cm, 蒂宽3~5 cm, 蒂长5~8 cm, 旋转半径30~40 cm。将大部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 仅对4个供区创面采用对侧大腿外侧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复合组织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压疮复发情况以及皮瓣的外观和质地。结果 23例患者共32个创面采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筋膜皮下瓣3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24个、筋膜皮瓣+筋膜真皮瓣2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股二头肌肌瓣2个、筋膜皮瓣+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结合臀部穿支皮瓣治疗骶尾部褥疮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对骶尾部褥疮患者20例,褥疮范围7cm×6cm~12cm×10cm.一期实施清创手术后进行持续负压引流7~14d,同时进行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等全身治疗.二期采用大小为8 cm×6 cm ~ 14 cm × 12 cm的臀部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经持续负压治疗后,患者局部炎性反应明显减轻,创面明显缩小,为二期手术提供了良好条件,再行二期穿支皮瓣修复,皮瓣除2例出现远端部分坏死外,均一期愈合.随访3个月~2年,褥疮无复发. 结论 正确应用VSD技术可有效减少褥疮感染和渗出、提高穿支皮瓣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有(12±5.6)年的骶尾部反复红肿破溃病史,其中21例曾误诊为肛瘘,18例曾误诊为皮脂腺囊肿。有37例患者可见2个以上窦口,2例可于术前体检时见到毛发自窦口钻出.21例于术中可见窦道内毛发。切口一期缝合和部分缝合及开放换药3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46.7%(7/15)、23.5%(4/17)和0(0/16),复发率分别为26.7%(4/15)、14.3%(2/17)和6.3%(1/1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藏毛窦极易误诊.完整切除囊壁及切口开放换药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