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目的应用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技术建立家族不良结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方法在一个家族不良结局HBV感染家族中,选取患者5例,患者正常配偶4 例,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NA,与涵盖2.2万个ESTs的寡核苷酸表达谱基因芯片U133A 2.0杂交,通过Affymetrix扫描仪和DNT分析软件比较患病组与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获得基因的相对表达比值。结果在2.2万个ESTs中初筛出55个差异表达基因,表达上调14个,表达下调41个,差异基因主要(57%)参与免疫反应、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周期、代谢、细胞凋亡及炎症基因。结论筛选出的55个基因,是宿主感染HBV的差异表达基因,或宿主对HBV的易感基因,为差异表达基因功能研究建立框架,为宿主HBV易感性研究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文库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构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 upuserythematosus,SL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文库。方法从3例家族性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Poly A RNA,采用改良的SAGE技术构建SAGE文库,随机挑选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鉴定及对部分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初步构建的SAGE文库已获得600个克隆,随机取50个进行菌落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其中43个克隆中质粒插入片段大于300bp,占86%。部分克隆测序证实含有序列正确的SAGE标签。结论应用改良SAGE的技术成功构建了SL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AGE文库,为筛选SLE患者差异表达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 )在糖尿病肾病 (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半定量方法 ,对糖尿病 (DM)及 DN肾功能衰竭 (DR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TGF-β1 m 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 ,并与健康人 (对照组 )比较。结果显示 ,DRF组 TGF-β1 的表达最强 ,其次为 DN、DM组 ,对照组表达最弱 ,三者间两两比较 P均 <0 .0 1。认为 TGF- β1 参与了 DN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测定 PBMC中 TGF- β1 m RNA的表达 ,是判断 DN患者 DRF进展程度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6):577-584
目的探索高原性肺高血压(HAPH)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特征, 挖掘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药物。方法本研究为现况性病例对照研究, 从世居云南省丽江市的纳西人群中, 采用超声心动图筛选出6例HAPH受试者及4例正常对照, 作为HAPH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采集肺动脉压力相关指标。采集受试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RNA测序, 对比两组间基因表达差异, 进行富集分析、转录因子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构建及药物相似性分析;并与特发性肺高血压(IPAH)公共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种亚型的疾病在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上的相似性。结果 6例HAPH患者年龄(68.1±8.3)岁, 男性2例(2/6);4例对照组受试者年龄(62.3±10.9)岁, 男性2例(2/4)。HAPH组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压力梯度及肺动脉收缩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RNA测序结果示, 与对照组相比, HAPH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显著高表达基因有174个, 显著低表达基因有169个, 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与220个生物学过程、52个分子功能和23个细胞组分相关。筛选到HAPH与IPAH共同的...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逆转录聚从事 酶链反应(RT-PCR)技术半定量方法,对糖尿病(DM)及DN肾功能衰竭(DR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并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DRF组TGF-β1的表达最强,其次为DN,DM组,对照组表达最弱,三者间两两比较P均<0.01,认为TGF-β1参与了DN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测定PBMC中TGF-β1mRNA的表达,是判断DN患者DRF进展程度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D134共刺激分子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存很狼疮肾炎(LN)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动期和非活动期L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加入抗CD3单抗、白细胞介素(IL)-2刺激培养前、后的不同时段CD134^+细胞数的动态改变。结果 经抗CD3ε单抗/rIL-2刺激前,活动期LN患者PBMC的CD134^+细胞百分比已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CD4^+T细胞亚群上,CD8^+T细胞则不明显。在刺激活化后,相比于正常对照组,活动期和非活动期LN患者PBMC的CD134^+细胞百分比12h已明显增加,24h达到高峰,持续到48h仍处于高水平,72~96h后开始下调;至96hi活动期组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不论是活动期或非活动期LN患者,当T细胞受刺激活化后,主要是CD4^+T细胞表面的CD134分子处于高表达状态和持续时间延长,CD8^+T细胞只少量且呈一过性地表达:LN患者,特别是活动期LN患者的T细胞处于异常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HBV不同区抗原的增殖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进一步明确外周血细胞免疫在HB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急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23例慢性乙肝患者、20例正常献血员进行了研究,用氮蓝四唑实验(MTT)测定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HBV不同区抗原的增殖反应。结果在急性乙肝患者PBMC对抗原的增殖反应大于慢性乙肝患者及正常对照,PBMC对HBcAg的增殖反应最高,HBeAg次之,而对HBsAg的反应均较弱。另外,无论在急性、慢性患者,其PBMC对抗原的增殖反应水平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血清HBVDNA阴性、HBeAg阴性的慢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患者,其PBMC对HBV抗原的增殖反应较弱,在血清HBVDNA或HBeAg阳性患者,增殖反应较强,而当血清HBVDNA、HBeAg均阳性时,增殖反应最强,表明外周细胞免疫与HBV的复制及清除相关。结论HBV感染后,外周血中存在对HBV抗原的细胞免疫,这种细胞免疫可能与乙肝的发病及HBV的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血液系统受累干燥综合征(S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选取3例以白细胞减低初次就诊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及同年龄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rizol一步法提取mRNA,反转录至cDNA,分别用Cy5及Cy3荧光标记cDNA,与寡核苷酸片段进行杂交,采用GenePix Pro 3.0图像分析软件把图像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计算Cy5和Cy3两种荧光信号比值.将有3个以上重复比值的基因输入SAM系统,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表达基因及通路.结果 伴白细胞减低的S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PB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表达基因共82个,其中SS组上调基因45个,下调基因37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以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C2,PROS1,F2R,SEPPING1)和细胞因子及受体(FASLG,MPL,CCL20,CXCL2)通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液系统受累SS患者在基因表达上除与其他脏器受累有共性的表达基因外,亦有特有的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和通路的筛选和进一步验证为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方法 通过扩增端粒重复序列(TRAP)及光度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健康人及各类乙型肝炎患者PBMC的端粒酶水平。结果 各组患者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前均有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急性型肝炎组最高,重型肝炎组最低,二者差别具有显著性(P〈0.001)。PHA刺激后与刺激前比较各组端粒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升高(P〈0.001),刺激后的端粒酶水平以重型肝炎组为最低,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经胸腺五肽(TP5)治疗后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P〈0.05)。结论 HBV急性感染期PBMC的端粒酶水平升高;慢性感染期PBMC的端粒酶水平在体内被抑制。TP5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使过低的端粒酶水平趋向于正常。 相似文献
10.
外周组织对胰岛素呈抵抗状态是 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胰岛素受体异常是常见的原因。本文对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胰岛素受体进行研究 ,旨在探讨胰岛素受体在 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变化。1 临床材料1 1 对象 糖尿病组 42例 ,符合WHO (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 ,临床分型符合 2型糖尿病者 ,病程 1~ 3 6年 ,均为口服降糖药治疗。其中老年组 2 3例 ,年龄 60~ 87岁 (平均 71 3± 14 6岁 ) ;体重指数 (BMI) 18 4~ 2 8 6(平均 2 3 4± 2 2 8) ;非老年组 19例 ,年龄 3 0~ 5 9岁 (平均 45 3± 11 6岁 ) ,BMI2 0 0~ 3 0 2 … 相似文献
11.
重型乙型肝炎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表达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建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表达谱。方法 应用含8192条人体cDNA的微阵列芯片和来自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标记cDNA,分析了1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10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基因表达谱。通过应用GenePix 4000B扫描仪和ImaGene3.0分析软件比较Cy5标记的慢性重型肝炎来源cDNA与Cy3标记的ASC来源cDNA的杂交结果,获得个体基因的相对表达比值。结果 在8192个基因中,初筛出249个(3%)表达差异达2倍以上的基因,其中主要是细胞信号和传递,细胞周期和代谢,凋亡及炎症相关类基因(占79%)。结论 这些结果提示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致慢性重型肝炎过程中,全面改变了宿主细胞内基因表达,并为进一步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特征.方法 选取9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9名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进行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约22000个基因)检测,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79个,其中21个表达上调,58个表达下调.这些基因对应着27条信号通路,其中有6条通路参与了免疫调控及细胞凋亡过程,分别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抗原加工提呈通路、细胞因子相互作用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凋亡通路.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存在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针对这些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探索发病机制和寻找生物标志物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DcR3基因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中DcR3基因表达水平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IPF)的关系。方法 1 4名IPF病人和 1 0名健康对照各取 5ml静脉血 ,肝素抗凝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异硫氰酸胍 酚 /氯仿法提取PBMC总RNA ,用半定量RT PCR法检测PBMC中DcR3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 ,并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IPF病人组PBMC中DcR3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为 0 375± 0 0 88,与正常对照组 (0 2 59±0 0 84)相比有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IPF病人PBMC中DcR3基因的表达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寡聚核苷酸基因表达芯片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应用包含21522条70 mer长度Oligo DNA的寡聚核苷酸芯片(22K Human Genome Array)分别检测6例SLE患者和6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和健康志愿者B淋巴细胞之间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差异,芯片中聚类表达显著上调的基因15个,主要包括Ⅰ型干扰素(IFN)通路中的相关分子;聚类表达显著下调的基因22个,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相关的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家族等与雌激素代谢相关的基因.进一步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主要与B淋巴细胞的JAK-STAT信号通路和激素代谢相关.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芯片显示氨基酸代谢、激素代谢、细胞增殖和凋亡、炎症反应等相关生物学功能的改变可能参与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体外循环前后单核细胞各亚群表型及数量变化,研究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U-组),每组10例。于麻醉后CPB前(T1)、CPB停机0h(T2)、术后1d(T3)及3d(T4)四个时间点采取外周抗凝血。采用流式细胞仪结合绝对计数法,观察乌司他丁的应用对于CPB术后患者单核细胞各亚群比例和数目,及不同单核细胞亚群表面免疫功能相关分子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人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HLA-DR)表达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U-组和U+组单核细胞亚群Mo1、Mo2和Mo3数目在停机0h均有所下降;术后1d,Mo1和Mo2数量有不同程度升高;术后3d,Mo1及Mo2数目均有所下降,但U+组的细胞数目明显低于U-组(P<0.05)。结论:在CPB围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可减少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数量,从而减弱CPB诱发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服用恩替卡韦过程中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和处理经验。方法自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解放军第302医院收治3例服用恩替卡韦过程中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甲状腺功能、维生素B12、叶酸,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免疫抗体,采用ICP-MASS质谱分析法检测铅、镉等重金属,使用GE公司E9型超声仪检测四肢血管,使用丹麦维迪公司Keypoint型电生理仪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结果3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在服用恩替卡韦3天~52周出现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疼痛,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肌电图检查均正常;3例患者均停用恩替卡韦,更换为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并给予B族维生素、复合辅酶、前列地尔、丹参等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患者不适症状在1周~5周内恢复,神经传导速度在16~61周内恢复,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结论恩替卡韦可以导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各异。一旦发生,应做到及时停用可疑药物、个体化处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不同时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基因表达谱,寻找与疾病炎症相关的特异表达基因,初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含有96个基因的功能基因组芯片研究CIA大鼠发病早期、高峰期和后期及正常大鼠的PBMC基因表达谱。结果 cDNA微阵列检测结果显示,CIA早期差异表达基因(〉2或〈0.5)有19个,高峰期25个,后期17个以及三个时期持续表达的上调基因有10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白细胞介素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配体及受体等。结论 CIA不同时期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RA病情的持续进展有关,为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在RA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Yu-Tien Chang Chi-Shuan Huang Chung-Tay Yao Sui-Lung Su Harn-Jing Terng Hsiu-Ling Chou Yu-Ching Chou Kang-Hua Chen Yun-Wen Shih Chian-Yu Lu Ching-Huang Lai Chen-En Jian Chiao-Huang Lin Chien-Ting Chen Yi-Syuan Wu Ke-Shin Lin Thomas Wetter Chi-Wen Chang Chi-Ming Ch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WJG》2014,20(39):14463-14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