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动脉瘤手术过程中,护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2000年对20例颅内动脉瘤行直视下夹闭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对围手术期动脉瘤的护理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梁素琴  常云萍  耿霞 《护理研究》2011,25(32):2981-2982
蛛网膜下隙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危重病,其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风险很大,有40%~65%病人会因再次出血死亡[1]。目前,血管介入栓塞动脉瘤是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主要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0月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21例护理体会总结  相似文献   

3.
柏慧华 《护理研究》2007,21(4):1004-1005
颅内动脉瘤是最危险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Hunt—Hess分级Ⅳ级~Ⅴ级的病人病情危重,如果采取保守治疗,预后极差。目前,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日趋成熟和栓塞材料的迅猛发展,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且不受脑水肿、脑积水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成为首选。超早期介入治疗是指在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或脑血肿后48h内进行。现将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合并脑室出血铸型的Hunt—HessⅣ级~Ⅴ级破裂前交通动脉瘤6例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临床上致死、致残率高。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外科手术带来的创伤和术中动脉瘤破裂带来的危险使患者和医生面临着艰难抉择。目前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我科自2006年以来对32例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蒋茜  刘凤华 《护理研究》2009,(10):2817-2818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多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引起,部分病人是因脑血管痉挛、闭塞或因动脉瘤压迫周围组织造成,导致病人致残或死亡,  相似文献   

6.
蒋丽华 《全科护理》2012,10(8):763-763
颅内动脉瘤是由颅内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所致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危重急症,临床常以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为首发症状[1]。急性肺损伤(ALI)也是临床常见危重急症,是由多种肺外致病危险因子导致的以血管通透性增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的炎症综合征[2]。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破裂的不同分叶类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和策略.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破裂分叶状动脉瘤患者81例,均经过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为分叶状且为出血责任动脉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介入栓塞手术.结果 8...  相似文献   

8.
柏慧华 《护理研究》2006,20(3):702-703
颅内动脉瘤(AN)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临床症状隐匿,绝大多数病人以动脉瘤破裂,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就诊。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7%,反复出血者病死率达70%以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栓塞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我科1999年12月-2004年7月共对58例颅内动脉瘤施行了GDC;栓塞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发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可因血压突然升高、情绪激动、用力大小便等激发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血管病发病率已居世界第二位,死亡率高达30%,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因素,有报道由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为63%,死亡率高达50%,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减少颅内动脉的死亡率和至残率十分重要,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术前的准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能确保治疗的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62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根据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前对患者采用平稳平静护理措施,并配合各项必要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各种术后并发症,杜绝护理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4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择4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针对诱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原因进行防护;加强术后护理,监护并发症发生并及时处理.结果:4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避免诱发因素,术后加强护理,监护并发症发生并及时处理是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熊辉  郑华  刘延柏 《护理研究》2006,20(5):444-445
手术切除嗜铬细胞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但如果肿瘤与大血管贴近,在麻醉和手术当中对血运丰富的肿瘤进行挤压,极易造成血压波动;另外部分病人术后复发,复发肿瘤与周围组织黏连严重,手术时易引起大量出血,有较大危险性。故对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者可采用介入栓塞法。该方  相似文献   

13.
手术切除嗜铬细胞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如果肿瘤与大血管贴近,在麻醉和手术当中对血运丰富的肿瘤进行挤压,极易造成血压波动;另外部分病人术后复发,复发肿瘤与周围组织黏连严重,手术时易引起大量出血,有较大危险性。故对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者可采用介入栓塞法。该方法是通过选择性靶动脉造影显示并栓塞肿瘤血管,注入永久性栓塞剂,肿瘤血管再通的可能性极小,肿瘤组织坏死,从而达到手术切除的效果。自2003年2月-2004年11月,我院应用该技术治疗嗜铬细胞瘤病人7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3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方法 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和术前护理,预防颅内动脉瘤再出血;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 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与体位护理,对可能出现的出血、血管痉挛、脑栓塞等并发症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结果 本组23例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 22例治愈,1例术后长期昏迷,后自动出院。结论 介入治疗前后采取有效而完善的护理措施是成功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李松林 《护理研究》2011,25(4):335-336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疾病中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2],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随着介入材料以及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弹簧圈治疗破裂的脑动脉瘤,由于治疗成功率高、手术病死率低,逐渐成为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7年以来对1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人采用水解脱弹簧圈血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疾病中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2],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随着介入材料以及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弹簧圈治疗破裂的脑动脉瘤,由于治疗成功率高、手术病死率低,逐渐成为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蔡毅燕 《护理研究》2008,22(4):998-999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采取的新的治疗手段,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子宫动脉栓塞而达到治疗目的,较手术切除子宫肌瘤或肌瘤剜除术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病人痛苦小、安全有效、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其护理与传统子宫肌瘤切除术不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朱聿萍  董顺娣 《护理研究》2006,20(21):1930-1931
随着医学学科不断发展,心脏疾病介入诊疗术在我国医学领域逐步普及、推广,它改变了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促进了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发展。介入性治疗心脏疾病学发展迅速,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国内许多医院正在开展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性治疗工作,通过手术治疗不但使病人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还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推动了整个心血管学科的迅速发展[1]。同时为护理学科开辟了一个新的重要领域—心导管的护理。做好心导管介入治疗病人的护理,是护理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如术前准备不充分可导致术中配合不好,术后护理没到位可能会出现…  相似文献   

19.
心脏疾病介入诊疗的护理与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聿萍  董顺娣 《护理研究》2006,20(7):1930-1931
随着医学学科不断发展,心脏疾病介入诊疗术在我国医学领域逐步普及、推广,它改变了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促进了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发展。介入性治疗心脏疾病学发展迅速,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国内许多医院正在开展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性治疗工作,通过手术治疗不但使病人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还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推动了整个心血管学科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