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与人工股骨头置换(HA)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行DHS内固定(90例)与HA(66例)的高龄顺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合Tronzo-Evans骨折分型及Singh指数分级,探讨高龄转子间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结果 对患者随访12~108个月.HA组较DHS组术后下地早,并发症发生率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在内固定失败率和假体松动率方面,HA组不仅在Ⅲ、Ⅳ型不稳定骨折和Singh指数在1~3级患者中明显低于DHS组,在Ⅰ、Ⅱ型稳定骨折和Singh指数在4~6级患者中亦明显低于DHS组(P<0.05).结论 HA治疗高龄顺转子间骨折短期疗效良好.结合Tronzo-Evans分型和Singh指数分级对高龄转子间骨折治疗具有指导意义,高龄转子间Ⅲ、Ⅳ型骨折首选HA治疗;对于严重骨质疏松Singh指数在1~3级的高龄患者,即使Ⅰ、Ⅱ型稳定骨折,也可首选HA治疗.  相似文献   

2.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20,自引:11,他引:9  
目的比较分析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135例≥7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术组;B组:内固定术组。结果随访1一8年,平均3.5年。两组的合并症、住院时间和骨折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11.8%,B组27.5%)、扶双拐下地活动时间(A组3—21d,B组90d)、手术时间(A组45—70min,B组89—137min)及功能评价(A组优良率86.3%,差3.9%;B组优良率69.6%,差15.9%)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避免了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效等问题,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低,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9月期间,在农垦三亚医院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与PFNA内固定治疗(43例)共75例7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折根据AO/OTA系统分型:转子间二部分骨折分为A1型(稳定骨折),多部分骨折为A2型(不稳定骨折),反斜形转子间骨折为A3型(不稳定骨折)。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病死率、Harris功能评分、人工关节松动率、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指标。结果 75例均获得16~24个月随访,43例PFNA组骨折均顺利愈合;32例半髋关节置换假体无脱位、假体柄无明显下沉。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内置物并发症差异不明显(P〉0.05),但半髋关节置换组内科并发症更少(P〈0.05)、切口长度较大(P〈0.05)、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术后卧床时间及下地时间较短(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下床活动早、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A组)、动力髁螺钉固定(B组)、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C组)、人工股骨头置换(D组)4种方式治疗12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比较4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部分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随访9~48个月,平均23.9个月。对各组的手术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C组较少,与A、B、D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负重时间短,并发症少,与A、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髋关节功能状况进行比较,D组优于A、B、C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和骨质疏松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对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建议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空心螺钉内固定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6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35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术(A组)治疗,30例采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B组)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卧床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较高。结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均可;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Singh指数,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股骨粗隆骨折,按照Singh指数将其分成非骨质疏松组(A组)及骨质疏松组(B组)。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按照Harris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t=-3.956,P〈0.001)、术中出血量少(t=-8.782。P〈0.001),但两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6,P=0.675)。结论Singh指数作为临床常用的判断骨质疏松的方法,可以在术前对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手术创伤做出正确评估。  相似文献   

7.
唐吉平  蒋顺琬  罗强  曾强 《中国骨伤》2005,18(7):396-399
目的:探讨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1996年5月-2002年6月收治中青年股骨颈骨折102例(GardenⅠ、Ⅱ型40例,Ⅲ、Ⅳ型62例),采用Richards钉内固定(A组)26例,AO多枚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B组)32例,股方肌骨瓣转位移植加多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C组)44例。结果:所有病例经平均39个月的随访,三组病例骨折愈合时间分别平均为192、145、94d,C组和B、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骨折愈合率平均为73%,91%,100%,C组和B、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功能优良率分别为50%,75%,95%,C组和B、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髋内翻发生率、股骨头坏死率分别为15.04%,12.56%,6.81%和23.08%,15.63%,6.81%,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股方肌骨瓣转位移植加多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具有愈合时间短,骨折愈合率和功能优良率高等优点,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瞻性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FN组)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半髋置换组)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68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男36例,女32例;平均年龄78岁)分别接受PFN内固定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记录术中和术后与手术或内植物有关的并发症、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手术时间及每个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在最后一次随访时进行Harris评分。结果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及骨质疏松程度上即Singh指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半髋置换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及输血人数上明显多于PFN组(P〈0.01)。二者在负重时间上差异不明显。半髋置换组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82分,和PFN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半髋置换组中有2例在术后30d内发生脑血管意外死亡,1例发生了脑梗死,无脱位、假体松动、感染等发生。另有3例3年内死于与髋部置换无关的疾病。PFN组中,术后30d内无死亡发生。有2例3年内死亡。浅部组织感染1例;股骨颈螺钉穿出1例,无骨折不愈合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PFN内固定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功能恢复上基本相同,但后者在失血量及手术时间上高于PFN内固定。  相似文献   

9.
高龄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两种方式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在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至2005年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0例高龄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74例,内固定组4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运用Harris评分中的部分项目评价患者手术1年以后的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术后平均下地时间明显少于内固定组;手术后1年生活质量评价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患者恢复到伤前生活自理能力和户外活动能力分别为93.24%和90.54%,内固定组分别为73.13%和65.22%(两组之间对比,P<0.01)。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内固定组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将8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滑动时鹅头钉(DHS)内固定组27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组42例,人工关节(股骨头置换)组14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术后髋关节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78例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围手术期并发症:人工关节组、PFN组明显优于DHS组(P〈0.01)。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失血量:PFN组优于DHS组和人工关节组(P〈0.01)。术后髋关节功能人工关节组最早得到恢复;术后6~12个月,3种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需要谨慎处理,手术方式以PFN内固定最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和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n=30)和InterTan内固定(n=30)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费用,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复查髋关节X片,评价髋关节功能,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InterTAN组手术时间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术后下地时间长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术后3个月InterTAN组Harris评分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InterTAN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InterTan内固定各有利弊,需谨慎选择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转子部重建及长柄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3年12月至2012年5月应用转子部骨折重建技术及长柄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41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5例,女26例;年龄75~101岁,平均87.2岁.骨折按改良Evans分型:ⅢA型8例,ⅢB型12例,Ⅳ型21例.合并内科疾病:糖尿病11例,原发性高血压23例,脑梗死史6例,肺功能不全(Ⅱ级)5例,心功能不全17例.41例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级: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17例.所有患者均行股骨头截除后重建骨折转子部解剖结构,固定骨折后行长柄双极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 结果 4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60~110 min(平均82.3 min),出血量为400 ~ 800 mL(平均523.6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创口感染及关节脱位.39例患者术后获12 ~66个月(平均41.3个月)随访.5例患者于术后18~38个月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末次随访时髋关芾功能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26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4.9%.无一例患者出现假体下沉、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结论 长柄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重建转子部骨折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ingh指数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外科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2005年7月~2006年7月本院7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男26例,女44例;平均74岁。术前均按Singh分级,3~6级者共65例,均施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1、2级者共5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结果]55例获临床随访(平均15个月),内固定组中4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螺钉切割、股骨颈吸收。关节置换组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应用Singh指数对骨质疏松程度评级对于指导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选择。方法:1997年6月-2003年5月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115例,男48例,女67例;年龄62~90岁,平均76.1岁。按Evan分型:Ⅰ型22例,Ⅱ型24例,Ⅲ型34例,Ⅳ型27例,Ⅴ型8例。采用骨牵引15例,多枚折尾钉固定32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47例。结果:经12~34个月(平均22个月)的随访,共有94例获完整随访资料。所有病例均骨折愈合,依据疗效标准:骨牵引组(A组)优2例,良6例,可5例,差2例;多枚折尾钉组(B组)优11例,良17例,可4例;动力髋螺钉组(C组)优18例,良22例,可6例,差1例。A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x^2=4.881)和C组(x^2=4.87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x^2=0.352,P〉0.05);功能恢复时间A组长于B组(F=213.422)和C组(F=260.809),有显著性差异(P〈0.05),B、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F=1.427,P〉0.05);A、B、C三组分别有6、2和4例发生髋内翻.A组显著高于B、C两组(x^2=6.020,6.170,P〈0.05),B、C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x^2=0,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内固定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基本原则。EvanⅠ、Ⅱ型骨折以多枚折尾钉内固定为首选,EvanⅢ、Ⅳ、Ⅴ型(逆粗隆间骨折)以动力髋螺钉为最佳,骨牵引治疗效果明显低于内固定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骨折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7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60例老年新鲜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年龄77~90.4岁,平均83.6岁,行人工股骨头置换;B组:行动力性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内固定;年龄74.5~91岁,平均年龄81.7岁。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9年,平均2.3年。两种术式的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开始行走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年内死亡率等方面,A组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较好,术后能早期下床负重活动、较快恢复伤前活动能力、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内科合并症的发生率、减低术后一年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髋臼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后股骨头骨折非手术治疗以及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16例中老年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中8例采用后外侧入路髋臼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股骨头骨折非手术治疗(A组),8例采用后外侧入路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结果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A组优1例,良2例。可3例.差2例;B组优6例,良2例;B组疗效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简单易行,可避免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半髋关节置换与DHS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5年10月期间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或DHS内固定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12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半髋关节置换组53例,DHS内固定组73例;均合并有多系统内科疾病,且伴有严重骨质疏松;按改良Evens-Jensen分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或术后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St.Michael髋关节评分等方面的指标。[结果]半髋关节置换组和DHS内固定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6、18个月。半髋关节置换组与DHS内固定组相比,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1年关节功能评分明显增高,两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和输血量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具有允许术后早期完全负重活动、并发症发生率低和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较合理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固定39例,切开转子部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P0.05);置换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较内固定组早(P0.05)。置换组有1例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假体周围骨折;内固定组有4例肺部感染,3例内固定失败,3例脑梗,2例泌尿系感染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置换组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和股骨头置换均可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但股骨头置换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改善生命终末期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内科共存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DHS内固定与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5项临床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方法随机抽取2000年6月~2004年12月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A组)与股骨头置换术(B组)各20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并发症、疗效优良率5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5项临床指标显示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明显优于DHS内固定,其可作为临床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两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桡骨远端(斜)T形钢板内固定和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两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02年3月-2007年3月间的不稳定型骨折96例103侧进行分析,其中钢板内固定42例45侧,其余为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结果随访12~63个月,平均33.5个月。按Dienst功能评分标准评定,钢板内固定组的优良率是86.67%,其中A2,A3型为92.31%,B,C型是84.38%;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则分别为71%,88.20%,63.40%。两组的A2,A3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C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A2,A3型骨折,两种治疗方法优良率差别不大;对B,C型骨折,(斜)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要优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