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定位下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进行单侧手部、腕部及前臂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I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麻醉;Ⅱ组主要患者主要采用罗哌卡因麻醉的同时,采用舒芬太尼(0.2μg/kg)复合麻醉;Ⅲ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成功后,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2μg/kg)。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的麻醉起效、维持时间,以及用药后30 min、1 h、3 h、6 h、12、24 h和48h患者采用双盲法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数。结果:Ⅱ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I组和Ⅲ组;注药6h、12h和24h时三个时点,I组VAS评分高于Ⅱ组和Ⅲ组。结论:在采用舒芬太尼辅助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延长阻滞时间和镇痛时间,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3.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为临床麻醉用药提供选择依据。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72例,年龄17—48岁,体重45—80kg,随机分为观察组(sF组)和对照组(R0组),每组36例。两组均选用0.5%罗哌卡因,SF组为0.5%罗派卡因加入舒芬太尼10μg,RO组为单纯使用0.5%罗派卡因。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两组病人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病人有异感后分别注入加入舒芬太尼的0.5%罗派卡因20ml或者0.5%罗派卡因20ml。阻滞完成后30min内每3min测定一次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以相关神经支配区域针刺痛感消失为标准,同时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维持时间,阻滞完成30min后开始手术,如阻滞不完善则使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不需要局部浸润完成手术为阻滞成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评价麻醉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同时记录麻醉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头晕等。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完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比例组间无明显差异,sF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均明显长于RO组(P〈0.05)。麻醉前和麻醉后SBP、DBP、HR等指标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无缺氧事件。SF组1例出现一过性寒战,其余所有病人均未观察到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结论舒芬太尼10μg可明显延长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时间和术后镇痛时间,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40例18~75岁择期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1%罗哌卡因10ml+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实验组:1%罗哌卡因10ml+舒芬太尼10μg(1ml)+0.9%氯化钠注射液19ml.比较麻醉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镇痛、镇静、运动阻滞评分及镇痛作用时间.麻醉前两组患者所观察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麻醉前、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5分钟,1、2和4小时VAS评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10~30分钟,实验组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运动阻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镇痛起效较快,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镇静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减少静脉镇痛镇静药的用量,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62例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相同剂量不同配比的麻醉药物,观察两组麻醉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时间并进行记录。结果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臂丛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配比,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20-65岁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罗哌卡因15ml+0.9%氯化钠注射液15ml;观察组:1%罗哌卡因15ml+舒芬太尼10μg(1ml)+0.9%氯化钠注射液14ml。比较麻醉后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静程度、感觉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作用时间。结果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镇痛作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10-30min时观察组镇静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镇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镇静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减少静脉镇痛镇静药的用量,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40例采用套管针行改良肌间沟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并保留套管针术后接患者自控镇痛泵。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20)用药为50μg舒芬太尼加0.225%罗哌卡因镇痛;对照组(n=20)为0.225%罗哌卡因镇痛。观察术后镇痛效果,记录镇痛泵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在术后4、8及16h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的临床作用好于单用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颈丛神经阻滞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40例18岁至75岁择期行臂丛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及颈部手术患者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0人。对照组: 1%罗哌卡因10mL+0. 9%氯化钠注射液20 mL;实验组: 1%罗哌卡因10 mL+舒芬太尼10μg(1 mL)+0. 9%氯化钠注射液19 mL。比较麻醉前、后2组患者生命体征,镇痛、镇静、运动阻滞评分及镇痛作用时间。结果 麻醉前、后2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麻醉后5 min, 1、2和4 hVAS评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麻醉10~30 min,实验组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 05); 2组之间运动阻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神经丛阻滞麻醉,镇痛起效较快,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镇静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减少静脉镇痛镇静药的用量,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臂丛麻醉临床效果比较.方法 取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Ⅰ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Ⅱ组单纯罗哌卡因),每组20例,分别观察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效果、镇静效果.结果 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Ⅰ组明显比Ⅱ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Ⅰ组明显比Ⅱ组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镇痛和镇静方面Ⅰ组比Ⅱ组效果虽好,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麻醉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但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能产生更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0.
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侧前臂手术患者1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0.375%罗哌卡因30 mL,行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0.375%罗哌卡因30 mL,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C组0.25%罗哌卡因40 mL分别于肌间沟和腋路各注射20 mL;D组0.25%罗哌卡因复合0.2 μg/mL舒芬太尼40 mL分别于肌间沟和腋路各注射20 mL.神经阻滞完成后30 min内每3分钟测定1次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并记录注药后5、10、20、30、60、120 min时患肢肌力及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术中镇痛效应、术后镇痛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4组患者一般情况基本相似,注药后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完全运动滞起效时间C组和D组比A、B组有所延长(P<0.05),A组出现阻滞不全5例(16.7%),B组出现阻滞不全4例(13.3%),C组和D组阻滞不全各有1例(3.3%).D组术中镇痛效应明显强于其他组,D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B组和 C组.麻醉前后SBP、DBP、HR等指标变化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无影响, 但能增强其术中镇痛效应,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是前臂手术较优化的麻醉组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用舒芬太尼复合地塞米松的麻醉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东院区麻醉科收治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0.5%罗哌卡因20 mL(A组);0.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20μg/kg混合液20 mL(B组);0.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0.15 mg/kg混合液20 mL(C组);0.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0.15 mg/kg+舒芬太尼0.20μg/kg混合液20 mL(D组),每组25例,记录4组患者神经阻滞后感觉、运动阻滞完全和持续时间、首次使用镇静药物时间、术后12、24、48 h镇痛泵使用量、术后6、12、24、4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D组患者神经阻滞后感觉(6.85±0.13)h、运动阻滞完全时间(5.03±0.24)h和持续时间(11.26±0.11)h均长于A、B、C组,且A组各项指标与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用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急诊单侧上肢外伤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30):对照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25ml),舒芬太尼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15μg(25ml)臂丛阻滞。观察感觉阻滞、运动阻滞和VAS疼痛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完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舒芬太尼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阻滞后10min、120min、180minVAS评分舒芬太尼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SBP、DBP和HR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恶心呕吐、瘙痒和呼吸抑制并发症。结论 1%利多卡因+0.25%罗派卡因复合舒芬太尼15μg明显增强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延长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n=20)和罗比卡因组(R组,n=20)。采用改良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S组0.375%罗比卡因25mL加10μg/mL舒芬太尼1mL,共26mL,R组0.375%罗比卡因25mL,加生理盐水1mL,共26mL。观察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情况,注药后10、20、30min时HR、SPO2及ECG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S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R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延长(P〈0.05),镇痛效果、运动阻滞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罗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明显改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对左旋布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探讨此方法的实用性及舒芬太尼复合左旋布比卡因的合适剂量。方法 100例择期ASAⅠ~Ⅱ级手部及前臂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B、C、D组(n﹦25)。A 、B、C组分别将舒芬太尼5、10、15 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复合 0.375%左旋布比卡因20 mL, D组生理盐水5 mL复合0.375%左旋布比卡因20 mL。采用锁骨下血管旁臂丛神经阻滞法完成神经阻滞,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后感觉神经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阻滞完善率,阻滞后6、8、10、12、16 h 的视觉模拟评分(VSA),记录麻醉期间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结果 4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D组(p﹤0.05)。4组阻滞完善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83%、94%、96%、78%。B、C组感觉及运动阻滞时间明显延长于A、D组(p﹤0.05)。 B、C组8、10、12、16 h 的视觉模拟评分(VSA)明显低于A、D组(p﹤0.05) 。A、B、D组未观察到头晕、皮肤瘙痒、恶心、呕吐、胸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C组有3例出现胸闷、呼吸抑制,吸氧后症状缓解。结论 舒芬太尼可增强左旋布比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麻醉效果,明显延长感觉、运动阻滞时间。舒芬太尼10 μg复合0.375%左旋布比卡因是比较合适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20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50例,均选用0.375%罗哌卡因30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实施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颈4横突和颈5横突水平,每个穿刺点注入局麻药15m1),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1μg/kg,C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D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3μg/kg。麻醉实施后,观察并记录c。(第4颈神经)、C,(第5颈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针刺法)的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后4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镇痛持续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20minC、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B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μg/k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30ml是成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神经阻滞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采用臂丛以及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药效长、镇痛镇静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吉林医学》2017,(8)
目的:探究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镇静、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静脉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对照组患者静脉输注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HR、BP、SpO_2的变化,视觉模拟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HR、BP、SpO_2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改善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觉模拟VAS评分、Ramsa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增强麻醉效果,有助于手术治疗期间稳定患者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B超定位下三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上肢手术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联合组)34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肌间沟组)33例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腋路组)33例。结果联合组的优良率达97.1%,显著高于肌间沟组的84.8%和腋路组的81.8%(P〈0.05),且术后并发症较其他两组少。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麻醉方法优良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前均由同一麻醉师行肌间沟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4,镇痛用药为罗哌卡因)和观察组(n=54,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药物消耗量、患者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2.42±1.08)分vs(3.33±1.05)分]、24 h[(2.44±0.58)分vs(3.65±0.59)分]及48 h[(1.68±0.83)分vs(2.39±0.82)分]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8 h、12 h、24 h、48 h的药物消耗量[(273.48±15.13)mL vs(272.39±15.12)mL]、PCA按压次数[(0.68±0.43)次vs(0.69±0.42)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恶心、呕吐、嗜睡、瘙痒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1%和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术后镇痛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右江医学》2017,(4):475-478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作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辅助性镇痛镇静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择期行单侧上肢手术的106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53例,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A组给予舒芬太尼+咪达唑仑辅助镇静,B组则给予芬太尼+咪达唑仑辅助镇静。观察两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前(T0)及静脉辅助用药后5 min(T1)、10 min(T2)、30 min(T3)、60 min(T4)的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比较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镇静深度(Ramsay)评分、术中遗忘程度以及应激指标水平。结果 A组给药前后的MAP、HR、Sp O2水平波动情况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中VAS评分低于B组(P<0.05),术中Ramsay评分高于B组(P<0.05),术中遗忘率高于B组(P<0.05),给药后的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和血糖值(GLU)水平升高幅度小于B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辅助用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可发挥良好的镇静遗忘作用,有助于减轻疼痛,抑制应激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