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40例,根据造影结果分冠心病组(n=79)与对照组(n=61),超声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AP),对冠心病患者进行Gensini评分。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进行颈动脉IMT、AP对冠心病的诊断性试验;并与冠脉Gensin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较对照组IMT明显增厚(1.08±0.28vs0.84±0.28,P0.05),AP发生率明显增高(69.62%vs27.87%,P0.05);颈动脉IMT、AP对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序列试验特异度为83.61%,平行试验敏感度为83.54%;IM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线性相关(r=0.41,P0.05),且A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等级相关(rs=0.60,P0.05)。结论颈动脉IMT及AP分级可用于无创辅助诊断冠心病及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探讨其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拟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121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组:阴性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50%≤冠状动脉狭窄<70%组;冠状动脉狭窄≥70%组.按累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阴性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单支病变组(仅1支冠状动脉狭窄≥50%);2支病变组(2支冠状动脉狭窄≥50%);多支病变组(3支及以上的冠状动脉狭窄≥5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IMT,对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阴性对照组、50%≤冠状动脉狭窄<70%组和冠状动脉狭窄≥70%组IMT分别为(0.80±0.22) mm、(0.98±0.17)mm和(1.01±0.25)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5.0%、94.8%和83.7%.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各组之间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单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IMT分别为(0.80±0.22)mm、(0.96±0.15)mm、(0.98±0.17)mm和(1.00±0.15)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5.0%、84.0%、86.7%和83.9%.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各组之间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对冠心病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可望为老年冠心病高危人群筛选提供新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踝-臂血压指数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踝-臂血压指数异常是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均可反映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并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现着重阐述两者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早期发现及诊断冠心病,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得到防治。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安全、实用并且无创的诊断方法,能够准确地提供颈动脉的相关情况,可以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提供前期预警。现总结近期文献的观点,认为在提供早期预警方面,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比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更有价值。而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弗雷明汉评分联用可以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提供更加可靠和准确的前期预警。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并比较正常人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变化.方法 将患者分成4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法检测对照组以及3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 EPCs占外周血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其中EPCs以CD133~+/VEGFR-2~+双标记阳性确定.结果 PCI术前,外周血中EPCs数量在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43±0.043)%、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14±0.018)%、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为(0.040±0.036)%,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11%±0.078)%](均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在PCI术后24 h较术前明显增加[(0.054±0.045)%比(0.014±0.018)%,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PCI术前、术后EPCs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可能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关.PCI对外周血EPCs数量的影响可能与冠心病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6.
1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elerosis,AS)是多因素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冠状动脉与颈动脉作为AS的靶器官,两者有着共同的病理和危险因素.通过对老年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者代谢指标及颈动脉壁结构的改变进行分析,探讨它们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CI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冠心病的治疗状况。PCI在心血管病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等急症时更具优势。PCI能够解除狭窄,减轻症状,迅速缓解高危状态,降低AMI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因此,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全国每年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例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Apel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入选30例冠心病患者(CHD组);27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为对照组(NC组)。两组在造影前、后及支架置入/造影后24h分别经肘静脉、股动脉途径采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Apelin水平。结果(1)CHD组造影后与支架置入/造影后24h血浆Apeli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浆78.11±2.84μg/L比87.83±3.43μg/L,静脉血浆77.43±2.38μg/L比85.03±2.64μg/L,P均<0.05);造影前与造影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HD组动、静脉血浆Apel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NC组血浆Apelin水平在造影前、后及造影后24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NC组与CHD组血浆Apelin水平造影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造影前动脉血浆90.25±2.96μg/L比77.04±3.89μg/L,静脉血浆87.83±3.34μg/L比75.14±3.16μg/L;造影后动脉血浆91.25±2.04μg/L比78.11±2.84μg/L,静脉血浆90.79±2.58μg/L比77.43±2.38μg/L;P均<0.05);支架置入/造影后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CHD组血浆Apelin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有负相关性(r=-0.366,P<0.05);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明显负相关(r=-0.467,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Apelin水平低,介入治疗后升高;其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提示Apelin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恢复冠状动脉血运,改善心肌缺血,挽救濒临死亡心肌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焦虑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PCI手术的患者247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进行自行问卷调查,了解PCI术前、术后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后两种量表的总分和心理问题发生率变化。结果:与心理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患者焦虑(74.1%比26.7%)、抑郁(58.7%比21.5%)发生率明显降低,HAMA[(16.83±4.25)分比(10.57±3.38)分]、HAMD[(17.92±5.42)分比(11.68±3.76)分]总分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冠心病择期介入治疗前大部分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心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其发生率,并降低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简称冠心病)患者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炎症因子表达的不同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从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循环内科冠心病患者中选取伴明确IMT增加或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80例瑞舒伐他汀组(A组)、80例辛伐他汀组(B组),同时选用60名体检健康人(C组)作为对照。用药前和用药后3个月,分别检测血脂、颈动脉彩超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金属基质蛋白酶(MMP1和MMP9)。结果入组前,与C组相比,A、B两组IMT增加,颈动脉斑块数量增加,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增高,hs-CRP增加,MMP1和MMP9增加(P<0.05),但A、B两组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3个月后,与入组前比较,A、B两组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但与B组比较,A组颈动脉斑块数量、hs-CRP、MMP1、MMP9明显降低(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具有明确减缓动脉硬化进程的作用,但瑞舒伐他汀的抗动脉硬化作用更明显,这可能与其强效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预测冠心病及其程度中的价值.方法:收集361例研究对象的体重、身高、血压、血脂等数据.行颈部血管超声分别测量左右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动脉分叉的内-中膜厚度.采用标准的Judkins技术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共4组.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冠心病不同严重程度组中颈动脉不同位点内-中膜厚度值与正常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冠心病不同严重程度组间颈动脉不同位点内-中膜厚度值比较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厚.左、右颈动脉分叉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约登指数及阳性似然比最高.年龄、TC、TG、LDL是颈动脉内-中膜的危险因素,而HDL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以作为筛选冠心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狭窄范围的关系.方法 将211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60例)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B组(97例)为中重度病变组,狭窄程度>50%;对照组为54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157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又依狭窄程度分为单支病变亚组(49例)、双支病变亚组(37例)、三支病变亚组(7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声像仪测取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并比较分析各组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结果 对照组、A组、B组比较,颈动脉总中内膜厚度依次增高,对照组、A组、B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12 5±0.118 6)mm vs.(0.893 6±0.133 1)mm vs.(1.038 9±0.141 1)mm,P<0.05].在以病变范围为基础的分组中,各亚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中内膜明显增厚,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亚组与双支病变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20 4±0.141 5)mm vs.(0.990 6±0.144 3)mm,P<0.05],但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90 6±0.144 3)mm vs.(1.031 7±0.149 6)mm,P>0.05].结论 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能很好地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但无法很好地反映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7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8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随访观察治疗前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CK)、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LDL-C和TC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1周时LDL-C和TC的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31.2%vs12.5%;TC:29.2%vs13.1%;P〈0.05),1个月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43.0%vs17.6%;TC:41.3%vs22.3%:P〈0.05)。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间LDL-C和T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序贯治疗组1周、1个月、3个月时LDL-C的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周:48.2% vs 25.9%;1个月:77.6%vs60.0%;3个月:81.2%vs68.2%;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可显著降低hs-CRP的水平,序贯治疗组1周和1个月时hs-CRP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f序贯治疗组治疗前(8.17±5.69)mg/L,1周时(4.23±2.43)mg/L,1个月时(1.96±0.77)mg/L;常规治疗组治疗前(7.75±4.31)mg/L,1周时(4.87±2.70)mg/L,1个月时(3.21±1.27)mg/L;P<0.05]。序贯治疗组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5.9%vs15.3%,P〈0.05),序贯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9.4%。序贯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序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PCI术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159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56例,非糖尿病患者103例,术前予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治疗,术后予75mg/d持续治疗。测其服药前、术后24h和术后5d以5μmol/L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相关常规检查、手术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比例为48.2%,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三酰甘油浓度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年)(β=0.243,OR=1.184,P=0.028)是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存在更高的氯吡格雷抵抗比例。糖尿病史(年)是糖尿病患者PCI治疗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53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者(正常组)42例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nteima-media thickness,IMT),记录斑块数目,并计算斑块积分,同时冠心病组按血管狭窄累及主要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亚组(63例)、双支病变亚组(49例)、3支病变亚组(41例)。结果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68%(104/153) vs.11.9%(5/42),P<0.05]、颈动脉IMT[(1.11±0.19)mm vs.(0.82±0.06)mm,P<0.05]、斑块积分[(5.03±3.33)分vs.(1.11±0.75)分,P<0.05]和Gensini评分[(21.7±10.3)分vs.(0.0±0.0)分,P<0.05]比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3支病变亚组和双支病变亚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和Gensini评分均比单支病变亚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吸烟、肥胖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超声评价中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心外膜脂肪层厚度(EAT)与右侧颈总动脉弹性及其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1年6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且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CHD的中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支数,分为单支(31例)、双支(36例)和三支病变组(33例);另选取同期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无CHD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四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以及超声检测参数。通过Pearson分析EAT与右侧颈总动脉弹性、CIMT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AT、右侧颈总动脉弹性和CIMT预测CHD的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的血管僵硬度(β)、弹性模量(Ep)、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CIMT和EAT均显著增加(均P<0.05),顺应性(AC)显著降低(均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EAT与β、Ep、PWV-β及CIMT均呈正相关(P<0.05),与AC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AT、CIMT以及右侧颈总动脉弹性三者联合预测CHD发生的灵敏度、特异度和Youden指数分别为89%、82%和71%。 [结论]中老年CHD患者的EAT与右侧颈总动脉弹性变化、CIMT均具有良好相关性;EAT与右侧颈总动脉弹性变化以及CIMT联合检测可为临床预测CHD提供较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患者心脏康复认知度与运动依从性的相关性,进一步查找影响心脏康复依从性差的原因。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选择2017年2月1日至4月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不稳定心绞痛并择期首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的冠心病(CHD)患者,在术后1~2年内回院复查时进行问卷调查,共87例。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和心脏康复认知度问卷两部分。对于问卷中不能用评分方法进行调查的内容采用半结构访谈法进行补充。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运动依从性得分与心脏康复认知度得分的相关性。结果心脏康复认知度得分(66.7%)和运动依从性得分(74.8%)处于30~45分者居多。对心脏康复非常了解者8例(9.2%),了解一些者23例(26.4%),从未听说者56例(66.4%)。认为心脏康复非常重要及重要者共78例(89.6%)。运动依从性得分与心脏康复认知度得分(r=0.931)和运动习惯(r=0.334)呈正性相关(P0.05)。对于熟练应用手机的患者更青睐手机APP指导下的居家康复。结论心脏康复知晓率低,认知度得分与运动依从性得分不理想,但大部分患者对心脏康复认可。心脏康复认知程度不高是导致心脏康复运动依从性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