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髁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髁突骨折38例,其中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骨折35例,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26例,单侧髁突骨折32例、双侧髁突骨折6例,髁突头部骨折4侧、髁突颈部骨折31侧、髁突基部骨折9侧.术后观察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咀嚼力及骨折愈合情况,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评估,优良率为89.5%(34/38).术后咀嚼力优34例,良3例,较差1例.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34例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3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因复位固定位置多骨折线未能达到解剖复位;1例术后因感染螺钉、钛板松动,髁突有再移位(角度<10°).结论: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疗效确切,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切开复位治疗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探索更能提高髁状突骨折治疗效果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对38例46侧髁状突骨折行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术后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结果 术后一年临床评价优良率为79%,无张口受限,关节疼痛厦弹响,无面瘫症状。影像学评价优良率为65%,髁状突异常主要有骨折片移位,骨质吸收和成角畸形。结论 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钛板在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行钛板坚固内固定,部分病例辅以颌间弹性牵引或钛钉颌间弹性牵引。结果18例中其中7例行颌间弹性牵引,伤口均Ⅰ期愈合,张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小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固定效果好,辅以颌间弹性牵引能使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为重建由于髁突囊内骨折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不连续,需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采用有限元方法将B型髁突骨折的四种固定方式置于骨折愈合进程中进行模拟,以获得最适宜的长效内固定方式。基于CT图像构建了下颌骨模型,在右侧髁突模拟骨折裂隙与微型钛板,加载边界条件获取有限元结果并分析受力、位移。考察术后当天及4、8、12周骨折愈合进程中4种固定方式即:一个直板、两个平行直板、一个直板+一个L板以及两个L板的力学行为,得出两平行平板的力学特性最好(采用最大等效应力比较,两平行平板的最大应力术后稳定在443 MPa,且其上应力变化平稳),一个直板+一个L板的稳定性最好(采用固定端与游离端的位移和转角作为度量标准,其最大相对位移0.045 mm,最大相对转角基本稳定在0.0378 度,为系统提供可靠的稳定性。临床可根据适应症选择双板固定治疗髁突囊内骨折,不建议采用单板固定,且双板固定考虑两平行直板或一个直板+一个L板。 相似文献
5.
股骨髁上骨折四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对股骨髁上骨折4种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全面,客观的依据,方法:取16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造成股骨髁上骨折模型(AO分类的C1型),分别用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GSHN),动力髁螺钉(DCS),L形髁钢板(L-CCP),Ender钉固定,利用实验应力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股骨髁上骨折和内固定系统的力学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轴向应力实验中,GSHN固定优于DCS,L-CCP和Ender钉内固定(P<0.01),在扭转实验中,GSHN和DCS优于L-CCP和Ender钉(P<0.01),尤以DCS为最佳,结论:采用GSHN和DCS内固定生物力学强刚度最佳,优于其它内固定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下颌骨骨折是常见的面部损伤,而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髁状突是颞下颌关节重要的组成部分,故其治疗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颌、功能及面部外形,并有发展成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潜在危险[1]。自Desant(1805年)最早发表了有关髁状突骨折治疗的观点,各种治疗方法不断出现,但基本可分为保守和手术治疗两大类。保守治疗后常出现咬合关系欠佳、关节疼痛、关节运动受限、假关节和关节强直,颌间固定,是以往保守治疗的主要方法而颌间固定具有以下缺点:①闭口固定时间过久,进食困难患者体重明显减轻。②口腔卫生较差。③下颌功能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DCS和股骨髁解剖钢板治疗股骨髁部骨折的选择、应用效果和功能锻炼。方法收治股骨髁部骨折和髁上骨折38例,双侧2例,均行切开复位,DCS钢板内固定术25膝,股骨髁解剖钢板内固定术15膝,术后早期在CPM上进行被动和非负重主动功能锻炼。结果本组随访36例38膝,时间6-42个月,28例32膝术后功能恢复优良,总优良率84%。结论股骨髁部骨折两髁完整者较适用于DCS钢板内固定,两髁粉碎不完整者较适用于股骨髁解剖钢板,术后早期要进行正规的主、被动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
经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通过齿突的观测 ,为颈前路螺钉直接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测量 5 0例枢椎干燥标本的枢椎的高度、齿突基底部的外径和基底部皮质厚度。结果 :枢椎的高度为 3 8.3 2± 2 .1 1mm ,齿突基底部横径和矢径分别为 1 0 .5 1± 0 .83mm和 1 1 .65± 0 .92mm ,齿突基底部前、后及左、右侧的皮质厚度分别为 1 .62±0 .4 2mm、1 .5 5± 0 .3 1mm、1 .91± 0 .2 3mm和 2 .1 6± 0 .2 4mm。结论 :96%齿突不适合两枚直径 3 .5mm的螺钉固定 ,建议用直径 4 .5mm螺钉以 3 5~ 4 5mmm的深度和后倾 1 0°角度固定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0月至2000年9月,作者采用髁支撑钢板加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8例股骨髁粉碎性骨折,效果满意,现将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8例,均为男性,年龄26~48岁(平均35.3岁),均为闭合性粉碎性股骨髁骨折,其中一例合并髌骨粉碎性骨折。新鲜骨折6例,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2例。受伤原因:车祸7例,高空坠落伤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异型钛板在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20例单纯下颌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94例,女性26例,年龄14~51岁,平均年龄29.9岁。用小异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根椐骨折的不同部位和类型14例选择使用辅助颌间牵引固定。结果106例手术未加颌间牵引固定,骨折复位及咬合关系均正常。6例经术前暂时颌间牵引,使手术达到正确复位和固位稳定。8例术后需配合辅助颌间牵引固定,其中6例咬合关系恢复,2例咬合功能改善。120例中有3例骨内固定钛板因创口不愈合出现排异取出,约占总数的3%。结论小异型钛板可用于各种类型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临床中的下颌骨骨折内固定问题,建立小型接骨板模型和下颌骨的独立的几何模型,为下颌骨骨折内固定建模提供一种方法。方法通过Pro/E和ANSYS建立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模型。首先,对168层下颌骨CT图像进行预处理,突出图像中的下颌骨轮廓,然后采用自编程序提取图中下颌骨内外轮廓点信息,最后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自下而上的实体模型建立。在Pro/E中建立螺钉和接骨板的模型,通过IGES格式转入有限元软件,最终建立下颌骨内固定骨折模型。结果和结论本模型可以较方便、真实地模拟下颌骨骨折多发部位的各种内固定方法,为后期的有限元分析提供几何构型和材料分组较为精确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双侧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与临床效果,并介绍治疗体会.方法自2007年12月~2010年1月,治疗21例双侧跟骨骨折的病人,其中11例患者﹙22足﹚行双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10例为闭合性损伤,1例为开放性损伤;受伤机制包括高处坠落伤、车祸伤、碾压伤等.依据 Sander 分型:Ⅱ型8足,Ⅲ型14足.术中采用无接触技术保护软组织血运,恢复跟骨关节面及其高度宽度,同时植入人工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9个病例随访1年以上,平均为13.8个月,2例失随访,定期复查 X 线及足功能检查.18足获得骨性愈合,Bohler角从术前平均的10.58°恢复至术后平均的30.47°.临床采用 Maryland 足评分标准.最终结果为:7足优,6足良,3足可,2足差,优良率达70%.结论对于双侧跟骨骨折的病人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术治疗,而术中的无创技术、一定的骨折复位顺序、人工骨及跟骨钢板的正确使用及通畅引流是手术成功及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6例使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4.6±9.5)岁。其中Neer分型Ⅳ型8例,Neer分型Ⅲ型1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患肢肩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6.6±4.5)个月。26例患者手术时间85~171 min,平均(119.5±23.2) min;术中失血量为180~600 mL,平均(365.0±97.7)mL。在随访过程中,3个月内25例均获得骨性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为63~94分,平均(85.2±6.8)分,优良率为84.6%。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可根据不同的骨折形态选择合适的多维固定,具有固定方式灵活、内固定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与跟骨骨折内固定相关的跟骰关节面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跟骨骨折的手术内固定跟骨前突处的螺钉植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个成人正常跟骨干燥标本进行观察测量,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和内倾角,另外通过跟骨的矢状断层切片对跟骨骰骨关节面附近的内部骨小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为(22.67±2.14)mm;其内倾角为(60.4±7.1)°;紧邻跟骨骰骨关节面关节面下的压力骨小梁是致密的,厚度大约为5mm,向后方和下方的骨小梁逐渐变得稀少、疏松。结论:跟骨骰骨关节面下方的骨量丰富,骨小梁致密,是螺钉植入的理想位置;应根据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选择螺钉的长度,根据该关节面的内倾角决定螺钉的进钉方向。 相似文献
17.
J. R. Mérida Velasco J. F. Rodríguez Vázquez C. De la Cuadra Blanco R. Campos López Montesinos Sánchez J. A. Mérida Velasco 《Journal of anatomy》2009,214(1):56-64
This study analyses some m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aspects that could have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dylar cartilage (CC). The specimens used were serial sections from 49 human fetuses aged 10–15 weeks. In addition, 3D reconstructions of the mandibular ramus and the CC were made from four specimens. During weeks 10–11 of development, the vascular canals (VC) appear in the CC and the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process begin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edial region of the CC, chondroclasts appear adjacent to the vascular invasion and to the cartilage destruction. During weeks 12–13 of development, the deepest portion of the posterolateral vascular canal is completely surrounded by the hypertrophic chondrocytes. The latter emerge with an irregular layout. During week 15 of development, the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of the CC begi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ituation of the chondroclasts, the posterolateral vascular canal and the irregular arrangement of the hypertrophic chondrocytes may play a not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ALCP)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PFNA和ALCP治疗的26例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FNA组14例,ALCP组12例。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髋膝关节功能等进行比较。结果与ALCP组相比,PFNA组在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失血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均获1年以上随访,平均25个月。2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内固定断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肢体严重旋转与短缩畸形等并发症。2组各部位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完全愈合后,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膝关节Evanic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与ALCP均为固定股骨干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良好内固定物,但PFNA在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33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3 ~ 62岁[(56.3±1.1)岁]。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11例,后柱骨折7例,横行骨折7例,“T”形骨折6例,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2例。按AO分型:62-A3 11例,62-A2 7例,62-B1 7例,62-B2 6例,62-B3 2例。均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 ~ 12个月[(9.3±1.7)个月]。手术时间1.3 ~ 2.2 h [(1.7±0.3)h];术中失血量70 ~ 190 mL[(152.3±25.2)mL];住院时间7 ~ 12 d [(9.7±1.2)d];骨折愈合时间14 ~ 18周[(15.4±1.1)周]。所有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脂肪栓塞、螺钉穿入髋关节、内固定失效骨折再移位、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按Matta复位标准:骨折解剖复位27例,满意复位6例。Harris功能评分优24例,良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达93.9%。结论 机器人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置钉准确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