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调查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探讨其合理使用与发展趋势。方法统计我院2012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强度、用药频度、销售金额及其排序等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的使用金额逐年增加,DDDs、DDC及排序比同步性好。结论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我院2007-2010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有效、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2010年中药注射剂使用品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药品销售金额与DDDs的排序比(DUI)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幂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品规稳中有增,用药金额逐年增长,但占药品总消费金额的比例相对恒定;其中以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品规最为齐全,用药金额最大、使用频度最高。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品规多,应用量增长迅速,应用范围广,但存在部分过度使用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以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2010-2012年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全院中药注射剂的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日用药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近三年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的增长速度略慢于整体中成药总用药金额的增长速度。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活血化瘀和补益两大类,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连续3年居临床使用之首,其中血塞通冻干粉稳居第一。抗肿瘤类及作为抗肿瘤辅助用药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日用药金额偏高,肿瘤患者的经济负担较重。结论中药注射剂在我院临床应用广泛,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药前景广阔,但临床应用中应重视其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和经济用药,减少过度用药和不良反应的反生率。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6,(9)
目的分析2012~2014年医院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情况及合理性评价,对比干预前(2012年)与干预后(2014年)数据的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调取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数据,对中药注射剂品种、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查阅病历系统及合理用药分析系统,评价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干预后(2014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金额下降,2012—2014年中药注射剂使用金额分别占全年药品总金额的6.48%、7.15%、6.49%;祛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最为广泛,位居第1位,历年占比均超过45%;舒血宁注射液连续3年居于DDDs排名第l位;药物利用指数(DUI)趋向合理。结论干预行之有效,干预后(2014年)中药注射剂使用金额下降、品种减少,DDDs排序品种合理、DUI指数趋向合理。但仍存在不规范之处,有待通过行政监管、药学干预、合理用药宣传等手段来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5.
陈燕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65-66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剂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用药金额(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2010~2012年的用药金额逐年增长,分别为15.7%、20.6%,心脑血管类用药金额占首位。结论:中药注射剂使用增长较快,要引导临床合理用药,才能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19,(2)
目的分析2015—2017年建湖县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方法从HIS中调取2015—2017年建湖县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的品种、数量和金额,以及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查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采用Excel统计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和排序比(DUI)。结果中药注射剂使用金额占药品销售总额逐年下降,其中基本药物金额占中药注射剂金额逐步上升。活血化瘀类品种数基本占一半,使用金额占比逐年增加,DDDs占比逐年上升;抗肿瘤及扶正类用量较大,但得到有效控制。使用金额排序连续3年第1位的是热毒宁注射液,DDDs排序连续3年第1位的是红花注射液,DUI≥1. 0情形相对较多,其平均DDC较低。药品不良反应类型大部分为一般ADR (占73. 74%),发生例数逐年减少,其中抗肿瘤及扶正类4个品种发生76次(占76. 77%),且与用药频度DDDs等呈现正相关性。结论中药注射剂应用基本合理,仍需加强临床使用监管及干预,规避活血化瘀类过度使用,防范扶正类制剂ADR,全面促进中药注射剂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2007~2010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有效、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2010年中药注射剂使用品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药品销售金额与DDDs的排序比(DUI)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品规稳中有增,用药金额逐年增长,但占药品总消费金额的比例相对恒定;其中以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品规最为齐全,用药金额最大、使用频度最高。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品规多,应用量增长迅速,应用范围广,但存在部分过度使用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以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情况,为中药注射液的临床合理用药及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用量、金额、用药频度进行统计、排序和分析。结果:我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逐年上升趋势明显,品种和规格稳定,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占主导地位。结论:中药注射剂在我院应用广泛,心脑血管类尤为突出,应加强用药管理和不良反应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2016~2017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2016~2017年我院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数据,对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率(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排序和分析;对2016~2017年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并利用PASS系统评价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合理性。结果2016~2017年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的构成比分别为7.36%、6.31%;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金额和DDDs稳居前列,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丹红注射液的DDC偏高;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发热等;中药注射剂使用中存在无适应症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溶媒不适宜、联合用药不当等情况。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临床药师应加强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我院2009~2011 年来中成药的使用情况,并作出合理分析.方法 采用我院2009 至2011 年中成药的使用数据,对我院中成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用药金额(DDC)、药品利用指数(DUI )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中成药销售业绩逐年上升,其中心脑血管类中成药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较高,部分品种DUI>1,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现象,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使用频度、日用药金额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居第一位且种类最多达18种。中药注射剂中DDDS推列前3住的分别为舒血宁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丹红注射液。同类中药注射剂的DDDC值相差较大。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在整体用药结构上有较合理比例水平,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2012年门诊口服降糖药的应用现状及趋势,分析其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统计与分析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2012年门诊降糖药的销售数量、销售总额、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药物日均费用(DDDc),并根据各药的DDDs排序(A)和用药金额排序(B),算出比值(B/A)。结果总体上看,2012年门诊降糖药的销售数量及销售总额超过2011年;2012年多数口服降糖药的用药频度增加;两年中,参芪降糖颗粒DUI值稍大于1;西格列汀与沙格列汀在2012年加入门诊口服降糖药的行列;两年间所有口服降糖药的DDDc值没有发生变化;参芪降糖颗粒在2011年与2012年的B/A值最大。结论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降糖药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阿卡波糖片与二甲双胍缓释片为主要使用的口服降糖西药,降糖中成药的使用需要进一步合理化;新型降糖药(DPP-IV抑制剂)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肺活血利水法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肺心病急性加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上中药补肺活血利水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补肺活血利水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疗效显著,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近10年文献中内服方药功效和中医证型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近10年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文献,整理、归纳和分析膝骨关节炎的内服方剂功效和中医证型规律。结果:491篇有效文献中共有491个方剂,统计的方剂功效共有12个,总使用频次为1965次。所列的中医证型共有18个,总使用频次为2973次。结论:近10年来治疗膝骨关节炎主要是应用补法(补益肝肾、补益脾肾、强筋壮骨),泻法(通络止痛、活血化瘀、活血行气、散寒除湿、祛风除湿),补泻兼施法(益气活血、扶正驱邪)。现代膝骨关节炎的潜在中医分型是:虚证(肝肾亏虚型、肾虚髓亏型、脾肾亏虚型),实证(寒湿痹阻型、气滞血瘀型、湿热壅盛型、筋脉淤滞型、风湿痹阻型),虚实夹杂证(阳虚寒凝型、气虚湿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改善糖尿病中医证候及糖脂代谢指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糖尿病患者58例,30例运用益气活血法为主中药治疗,28例以阿司匹林治疗作为对照,观察中医证候及糖脂代谢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气短懒言(P0.05)、健忘(P0.01)和口唇紫暗(P0.05)的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除TC P0.05,余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上升(P0.01)。结论:益气活血法为主的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和糖脂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探讨其合理使用问题。方法:对某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频数(DDDs)、用药金额、日均费用及其排序等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1年某院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占全院药品金额的比例分别为10.53%、9.76%和10.45%,用药金额和使用频数最大的是心脑血管系统用药。结论: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系统用药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但其成分复杂,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合理使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解毒中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主症计分、血瘀证计分、心绞痛计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方法将介入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1例随机分为活血解毒组(30例)与活血组(31例)。两组均服药两周,两周后对治疗前后中医主症计分、血瘀证计分、心绞痛计分、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心电图进行观察;以后每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1次,随访6个月,重点观察生存质量、终点指标发生的情况。结果活血解毒组治疗后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水平,而活血组治疗后效果不显著(P〉0.05)。与活血组相比,活血解毒组有进一步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计分的作用趋势。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解毒药物可降低介入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水平,改善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益气活血药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药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8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西药+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与IL-6降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户〈0.05),尤其对心悸、气短、胸闷改善作用显著(P〈0.05或P〈0.01)。结论益气活血药配合常规西药可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法对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eartfailurewithnormalejectionfraction,HFNEF)患者心功能及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例HF—NE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活血利水中药方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舒张早期二尖瓣舒张速度(E/E’)及血清NT—proBNP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E/E'均明显改善,血清NT—proBNP值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明显,E/E’、NT—proBNP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利水法联合西药治疗HFNEF疗效确切,可改善HFNEF患者心脏舒张功能.降低血清NT.D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中成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取我院2007-2009年中成药的年消耗金额和用量数据,对年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007-2009年中成药消耗金额呈上升趋势,其中妇科用药、感冒类常用药在消耗金额上居于前列;清热凉血、补血类药日均费用较高,消耗金额排前10位的药物过于集中,对于中成药总消耗状况有重要影响,日均费用较高的品种的消耗金额和DDDs的排序比值有不少小于1。结论:中成药的监管应重视DDDs的排序,加强上市后的再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