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与牵引治疗伴有下颈椎不稳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伴有下颈椎不稳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前后进行功能量表评分,颈椎稳定性评估。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0%和95.6%,对照组分别为16.3%和86.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功能量表评分均降低,X线摄片显示,其角位移和水平位移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伴有下颈椎不稳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电针治疗效果优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联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单用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颈椎牵引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74%,对照组为72.3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牵引联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联疗法(牵引、手法、中药熏药法)治疗轻中度下颈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0%和92.6%,对照组分别为16.3%和86.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功能量表评分均降低,X线摄片显示,其角位移和水平位移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轻中度下颈椎失稳的患者三联疗法的效果优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4.
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颈椎牵引配合针刺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及颈椎失稳等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明显,差异也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半年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颈椎失稳情况(包括颈椎曲度变直、颈椎曲度反向、颈椎旋转移位)比较,除颈椎旋转移位外,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颈椎牵引配合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温针灸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普通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1),而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联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椎-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74%,对照组为72.3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平均峰流速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牵引联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对血流动力学、椎-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改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法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氟桂利嗪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取得较好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1)。结论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症状,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其疗效与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拇指顶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牵引疗法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拇指顶推手法治疗。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2组颈椎功能恢复情况,评分减少越多,代表病情恢复越好。结果治疗后2组颈椎功能评分均减少,治疗后3、7、14d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d2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拇指顶推手法和牵引疗法均能促进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拇指顶推手法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9.
张氏治筋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张氏治筋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采用张氏治筋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6%,对照组为86.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AS功能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LVA、RVA、BA的Vp值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张氏治筋手法可改善CSA患者VBA的血流速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杨冲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7):494-495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温通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功能积分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97.8%,对照组分别为28.9%和82.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通针法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推拿 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推拿与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以颈部为重点进行全身推拿(30例),B组进行颈椎牵引(30例),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A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26.7%和93.4%,B组分别为13.3%和8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相似文献   

12.
小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探求小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小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挑刺配合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挑刺配合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挑刺配合压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0%和6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挑刺配合压灸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刺加颈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加颈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X线颈椎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8%,治疗前后X线摄片对照观察,治疗组颈椎结构改善的总积分值均数(3.85)明显高于针刺组(1.96),针刺加颈椎矫正术对改善症状及颈椎结构有显著疗效,在效果及颈椎结构的改善上分别优于单纯针刺(P〈0.05,P〈0.01)。结论针刺加颈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15.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11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推拿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 对117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患者进行电针、推拿治疗。结果与结论 临床痊愈率60.68%,有效率93.16%。且其治疗前后X线动力性侧位平片角位移和水平位移有明显改善(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和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益气聪明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TCD检查结果及治疗后6个月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为88.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前各椎基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椎基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患者复发率为9.5%,对照组为1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和益气聪明汤均能有效治疗CSA,电针在镇痛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方面优于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牵引状态下配合同步针刺治疗,进行治疗前后康复评定;并与传统针刺方法治疗进行对照,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予以牵引状态下配合同步针刺,对照组予以非同步牵引配合针刺。治疗前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和目测类比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试验组完成病例观察29例,对照组完成病例观察35例。经统计分析,两组方案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变化上治疗前后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试验组在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和起效时间上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种牵引配合针刺方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都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在对颈肩臂疼痛症状改善方面牵引状态下针刺稍优于传统针刺,起效时间较传统针刺短;牵引状态下配合同步针刺节约单次治疗时间,使治疗效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项八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项八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项部八针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1星期及2星期后症状评分均有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2星期后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八针法可显著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针药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刘霞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109-110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和中药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治疗前均明显增快(P〈0.01,P〈0.05),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流速度有明显提高作用,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