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辉  刘华渝  郭庆山  宗兆文  赵玉峰  唐颖  沈岳 《四川医学》2010,31(10):1439-1441
目的评价采用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9月间,采用美国通用国际医疗器械公司提供的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患者13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5例;均采用减压、髓核摘除、棘突间弹性Coflex植入固定治疗。结果 18例腰腿痛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全部得到了随访,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采用VAS(0~10分)评分:术前9.6~6.7(平均8.5),术后0~5.3(平均4.1);术前椎间高度为(10.2±0.64)mm,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为(11.5±0.71)mm。结论术前正确选择合适的患者,术前作好周密的准备,术中规范仔细的操作,术后科学的康复,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可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加棘突间动态系统(Wallis)植入的护理要点。方法对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或伴有椎管狭窄,下神经根受压,慢性腰腿痛的4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手术方法生动介绍,完善术前相关准备如体位练习。直腿抬高,俯卧位练习,床上使用便器方法,指导有效咳嗽。术后加强病情观察,体位,伤口引流管护理,功能锻炼指导,饮食指导及出院指导。结果术后患者均能情绪乐观.积极配合功能锻炼,未出现便秘,缩短了卧床时间,恢复顺利。结论加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太后健康教育及指导,多管齐下,环环紧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术后并发症.是保证获得术后良好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及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髓核摘除联合棘突间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髓核摘除联合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6、12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疗效(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及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且经X线片检查比较术前、术后1、6、12个月时测量病变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OM)与椎间盘高度(DH)。结果 术后1、6及12个月时腰腿疼痛VA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且术后12个月时明显优于术后1、6个月(均P<0.05)。术后1、6及12个月时ODI评分明显优于术前,且术后12个月时明显优于术后1、6个月(均P<005)。术后1、6及12个月时JOA评分明显优于术前,且术后12个月明显优于术后1、6个月(均P<0.05)。术后1、6、12个月时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1、6、12个月时观察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邻近节段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髓核摘除联合棘突间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难度低,创伤小,可维持病变节段稳定性,短时间内可明显改善腰腿痛症状,提高腰部性能。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退变是引起腰痛(伴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行手术治疗,手术常采用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方法,然而,没有一种外科技术是完美的,坚固的腰椎融合内固定可以引起后期的应力遮挡效应和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5.
朱丹杰  邹成  杨迪  冯法博  李晓林 《浙江医学》2016,38(23):1882-1886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治疗伴邻近节段退变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并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PLIF)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5年2月伴邻近节段退变的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5例,其中采用Dynesys结合后路椎板减压治疗39例(Dynesys组),采用PLIF治疗36例(PLIF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拍摄腰椎正侧位及前屈后伸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末次随访时进行椎间盘退变UCLA分级评价,并与术前分级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升高,且末次随访时PLIF组均大于Dynesy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UCLA分级,Dynesys组39个节段中有4个节段较术前退变加重,PLIF组36个节段中有13个节段较术前退变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出现症状性退变。结论Dynesys是目前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选择的一种有效的非融合性内固定技术,虽然对于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远期仍有出现症状性邻椎病的可能性,但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基础上,Dynesys仍然是临床疗效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Coflex治疗的173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单纯Coflex治疗104例,男47例,女57例;年龄27~84岁,平均57.8岁;Topping-off治疗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39~78岁,平均59.4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拍摄腰椎站立位的正侧位X片,测量并记录Coflex节段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终末随访时的椎间角度和椎体后缘高度.结果 本组随访12~64个月,平均(28.1±12.2)个月.单纯Coflex的平均手术时间(92.2±24.6)min,平均出血量(195.5±62.2) ml;Topping-off的平均手术时间(173.7±28.7)min,平均出血量(415.5±80.7)ml.单纯Coflex术后伤口感染2例,术后5年翻修1例;Topping-off术后伤口感染2例,椎管内血肿2例,术后3年Coflex置入节段翻修1例,术后3年融合节段下位椎间盘突出行二次手术l例.术后1年随访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置入节段术后3个月椎间角度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终末椎间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椎体后缘高度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终末椎体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中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Coflex节段的椎间角度及椎体后缘高度术后短期内可获得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棘突间钢板融合固定与后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4/5)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我科收治20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L4/5),其中棘突间融合钢板组(Bac Fuse组) 10例,腰椎融合组(PLIF组) 10例,分析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指标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方面,Bac Fuse组均较PLIF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棘突间钢板融合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安全、有效、微创、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5月间,采用上海锐植生产的棘突间稳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患者7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定1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38~68岁,平均(53.4±11.8)岁;病变部位:L3~4节段1例,L4~5节段7例。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手术前、后上下终板夹角测定腰椎活动度,中立位腰椎侧位片测量并比较椎间盘高度改变。平均随访(2.8±1.13)个月(0.5~4个月)。结果:术后患者腰腿痛有明显缓解,JOA评分术前20.1±1.46,术后6.9±1.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板夹角术前为24.5°±4.4°,末次随访时为24.3°±3.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高度术前为(10.2±0.64)mm,末次随访时为(11.5±0.71)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合适的病例,棘突间稳定器治疗腰椎退行疾病是一个有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Dynesys腰椎动态稳定系统与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对手术相邻节段退变的不同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搜集比较Dynesys与PLIF两种术式对手术相邻节段腰椎退变影响的文献,检索文献为近6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章,具体时间为2015年1月1日至20...  相似文献   

10.
前路腰椎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首先是Burns[1]1933年报道的,以后Lane等[2]报道了经腹ALIF 治疗椎体滑脱,而O'Bnen[3]则报道了经腹膜外ALIF,现在ALIF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应用自锁稳定型椎间融合器前路小切口行ALIF,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腰椎融合术曾被认为是治疗该病的金标准,但大量研究证明椎体融合后加速了邻近节段的退变,会导致腰椎不稳和腰椎管狭窄的复发。因此,一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脊柱的动态功能、维持腰椎正常的应力分布、预防继发性邻近节段退变的非融合技术开始受到重视。该文主要从基础研究、设计理念、临床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的发展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棘突骨块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0例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每组35例,给予常规组Cage植骨融合,干预组给予自体棘突骨块融合,随访两组患者6~24个月,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优良率为94.29%,与常规组91.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12个月VAS疼痛评分、椎间高度、腰椎前凸角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植骨融合率为94.29%,常规组植骨融合率为9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e植骨融合与自体棘突骨块融合均可用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3.
王石磊 《海南医学》2013,24(6):809-811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联合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退行性椎管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于本院采用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术进行治疗的26例退行性椎管狭窄患者为对照组,同期采用后路减压联合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进行治疗的26例患者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程度、椎管测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低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分别为(4.0±0.7)分、(1.8±0.4)分及(1.2±0.2)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椎间隙前缘高度为(16.87±1.82)mm和(16.59±1.77)mm,椎间隙后缘高度为(10.93±1.71)mm和(10.46±1.64)mm,椎管面积为(157.14±16.23)mm2和(155.58±16.11)mm2,椎管矢状径为(13.62±1.59)mm和(13.54±1.56)mm,硬膜囊面积为(110.47±13.56)mm2和(109.59±13.24)mm2,其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联合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退行性椎管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稳定系统在下腰痛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全麻,常规后路减压后,修整假体植入间隙处棘突,试模测试间隙大小,选择合适假体植入,绳索绕过上下棘突,收紧固定。术后2周下床活动,术后4周弯腰活动。结果:下腰痛VAS评分:术前74.6±18.4,术后16.7±9.6。患者中无感染、脑脊液漏、下肢感觉障碍或运动障碍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疗效:优1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3.5%。结论:Wallis棘突稳定系统应用在退行性下腰痛治疗中的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 目的 通过腰椎Dynesys动态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对比研究,评价Dynesys动态固定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能够随访到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患者,按动态固定和融合固定分组。接受Dynesys动态内固定的病人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32-56岁,平均年龄44岁,突出节段: L4-5节段13 例 ,L5~S1节段13例。接受手术时间: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接受脊柱融合手术的病人34例,男性20例,女性14 例,年龄: 38-60岁,平均年龄48岁,突出节段: L4-5节段18例, L5-S1节段16例。接受手术时间: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ODI、VAS、SF-36生活质量等临床评分结果以及腰椎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60例病人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年,平均随访时间3.2年。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临床评分结果:在ODI、SF-36、VAS临床评分方面两组在末次随访时比术前均有明显改进(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组间比较,Dynesys组相比融合组改进明显(P﹤0.05)。两组X线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腰椎活动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末次随访时腰椎活动度较术前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P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相比较未见统计学上的差异(P >0.05)。无论是融合组还是Dynesys非融合组,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相比均没有明显丢失(P >0.05)。结论Dynesys组在放射结果方面,与融合组相比较,优势并不显著,而且在相邻节段退变(ASD)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融合固定比动态固定更容易发生相邻节段退变。但是相比临床症状与评分,Dynesys组改进的更多,另外,Dynesys组还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在中老年患有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病人中,Dynesys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眷柱非融合手术观念的深入,各种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系统发展迅猛,并在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各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系统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林水华  唐靖 《中外医疗》2023,(1):194-198
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由软组织和骨骼增厚引起的下背部区域的椎管狭窄,大多数LSS病例是由于脊柱老化导致的获得性退行性狭窄,临床表现为慢性疼痛和残疾,显著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活动能力和腰椎功能。通常在非手术治疗(如物理治疗)未能给患者带来足够的缓解后进行手术,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有明显效果的保守治疗方案,故手术治疗仍是该疾病治疗的主要措施。LSS手术旨在减压狭窄的椎管并保持脊柱稳定性。LSS包括通过去除椎管周围的骨骼和软组织来减轻脊髓或脊神经的压力的椎管减压术,减压后将两个或多个椎骨融合在一起的腰椎融合术以及脊柱植入物以帮助间接降低椎管中压力和稳定骨骼的棘突间装置。本研究对近年来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各种手术方法的应用优势,为临床医生制定相关诊疗方案提供临床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减压加融合和棘突间隔离物并没有显示出优于单独的传统减压。在这个领域需要更严格的方法研究来证实本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棘突间植入物Coflex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短期疗效、应用指征及安全性.方法 27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行Coflex内固定术.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估,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5个月),VAS疼痛评分术前6.6~9....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棘突及椎板替代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诊治的86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所用的椎间融合材料种类分为自体棘突及椎板融合组和椎间融合器组,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自体棘突及椎板融合组和椎间融合器组之间的融合率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自体棘突、椎板可以替代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并具有经济,安全,融合率高、排异反应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改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odified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m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与传统开放手术(transfom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7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创组34例,开放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不同时间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两组各有1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其中微创组发生切口浅表皮肤坏死1例,开放组发生伤口局部感染1例,其余患者伤口均达到早期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较开放组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平均14.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创组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ODI及VAS均明显优于开放组(均P<0.05),而末次随访时差异较小(P>0.05)。微创组和开放组融合率分别为91.1%、91.8%(P>0.05)。结论:改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少,住院时间短,创伤小,早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