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体测量指标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秦皇岛市789名在校大学生(男性369例,女性42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和ALT,计算体质指数、腰围身高比和腰臀比。结果本研究共检出ALT升高大学生77例,其中男性60例(16.3%),女性17例(4.0%),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男性ALT升高组各人体测量指标均高于ALT正常组(P〈0.05);女性ALT升高组各人体测量指标与ALT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各肥胖指标识别ALT升高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8~0.9之间(P〈0.05),准确性中等。收缩压和舒张压识别ALT升高的曲线下面积在0.5~0.7之间(P〈0.05),准确性较低。女性各人体测量指标识别ALT升高的曲线下面积均在0.5—0.6之间(P〉0.05),准确性较低。结论男性大学生ALT升高比女性更为普遍。男性肥胖指标可作为识别ALT升高的有效指标,而女性效能较差。无论男女,血压识别ALT升高的效能均较差。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高血压与体质指数、腰臀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方法 对英德市371名18—69岁农村居民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结果 调查人群中,男女超重及肥胖差异无显著性。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χ^2=6.36,P〈0.01);在体重指数正常及超常时男女高血压患病差异无显著性;腰臀比在正常和超常状态,对男性高血压无显著性影响(χ^2=0.30,P〉o.05),但对女性高血压有显著性影响(χ^2=11.50,P〈0.01)。结论 体重指数超常时,对高血压影响不大;而腰臀比超常时,增加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肥胖尤其对女性高血压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平昭  北京  昌平  )  赵润栓  北京  昌平  )  白雪琴  北京  昌平  )  欧映伟  北京  昌平  )  冯林  北京  昌平  ) 《浙江预防医学》2013,25(7):1-3
目的研究体脂率超标对人体反应速度的影响。方法对8630名健康体检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体脂率正常组与超标组人体反应速度的差异,并对男女各年龄组体脂率正常组与超标组反应速度的优秀率进行比较。结果男性体脂率正常组与超标组选择反应时分别为(0.44±0.05)和(0.45±0.05)s;女性体脂率正常组与超标组选择反应时分别为(0.45±0.05)和(0.46±0.05)s;无论男女,体脂率超标组反应速度均较正常组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各年龄组体脂率正常组的反应速度优秀率均高于体脂率超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59岁各组男女体脂率超标都会导致人体反应速度下降,要预防体脂率超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院体检人群颈围与中心性肥胖测量指标的关联性。方法对4236名体检者进行体格检查,以颈围的均值四分位数分组,对各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等的均值平均变化量进行比较。以腰围、BMI、腰臀比三种肥胖标准进行分组,分析颈围与肥胖的关系。以ROC曲线分析法判断颈围的切点。结果男性颈围为(37.40±2.46)cm,女性为(32.46±2.24)cm,男性大于女性(t=47.20,P〈0.01)。随着颈围均值每四分位数的增加,男性和女性年龄、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的平均变化量均呈增加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腰围(男性:5.58cm,女性:5.26cm)、体重(男性:6.25kg,女性:4.81kg)的平均变化量最大。三种肥胖标准分组中肥胖组的颈围均大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中心性肥胖,男性颈围的切点是36.8cm,女性颈围的切点是33.1cm。结论颈围与年龄、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呈正相关关系。颈围与中心性肥胖存在显著联系,男性颈围〉36.8cm或女性颈围〉33.1cm时可以预测中心性肥胖。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降低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方法60岁以下健康体检成人46219例,进行人体学测量及血脂、血糖、电解质离子,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的检测,并应用Mestriscan^TM骨密度仪检测手部指骨的平均骨密度(BMD),描述性的分析了不同性别随龄性的BMD变化情况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并应用简单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了影响BMD的相关因素。结果男性与女性相比,除年龄外,其他所有研究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平均BMD低于男性(0.50±0.15vs0.54±0.15,t=22.38,P〈0.05),女性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29.51%vs26.48%,X^2=47.90,P〈0.05);40岁前男性与女性的BMD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之后,随着年龄增大,男性与女性的BMD均呈下降趋势,且女性的BMD在50岁后有明显的下降。结论在本研究中男性骨密度高于女性,吸烟、腰臀比、收缩压、血钙、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是男性与女性骨密度的共同负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胜林  王东良  李小唐 《职业与健康》2009,25(15):1622-1623
目的了解兰州市中年人身体成分的比例结构及身体健康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兰州市209名45—59岁中年人,其中男性78人,女性131人。对研究对象的身体成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体脂百分比[(30.34±5.27)%]高于男性[(22.57±5.44)%]的体脂百分比,两者与标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质指数男性(25.15±2.92)kg/m^2高于女性(24.37±2.80)kg/m^2,与标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去脂体重[(56.99±8.26)kg]高于女性[(43.83±4.66)kg]的去脂体重,两者与标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中年人体水分与标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从测试群体的数据结果发现,兰州市209名中年人的身体成分结构比例存在不合理问题,身体成分比例的不合理是影响健康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7~22岁学生腰围臀围及腰臀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陶芳标  袁长江  阙敏  黄锟  宋国强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1016-1019,1022
目的描述安徽省7~22岁城乡男女学生腰围、臀围和腰臀比年龄特征,探讨儿童青少年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性别和城乡差异。方法以参加安徽省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8450名7—22岁学生为研究对象,计算各个年龄组城乡男女学生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百分位数、均数和标准差,通过两样本t检验分析各年龄组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性别和城乡差异。结果城乡7—22岁男生及女生腰围、臀围和腰臀比随年龄变化总趋势一致,腰围和腰臀比男生大于女生。青春发育期女生臀围大于男生,农村青少年臀围的性别差异更为明显。各年龄组城乡男女学生中,城市男生腰围和腰臀比均最高。多数年龄组城市男生臀围明显高于农村(P(0.01或P〈0.05),城市女生腰围和臀围比农村稍高,城市男生腰臀比略高于农村,而农村女生的腰臀比较城市稍高。但腰臀比的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组较少。结论基于城乡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学生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差异,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腰围和腰臀比参考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4城市中学教职工吸烟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开展教职工吸烟现状调查,为在今后教师群体中实施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濮阳、上海、天津和珠海4个城市的城乡随机选取中学各25所,对校内教职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教职工总吸烟率濮阳男性45.4%,女性1.0%;上海男性54.1%,女性3.4%;天津男性44.9%,女性2.8%;珠海男性47.6%,女性3.1%。男性教职工总吸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教职工总吸烟率不同,〈24岁和25~29岁组分别低于60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职位教职工总吸烟率不同,学校领导高于其他职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教职工戒烟率不同,50-59岁和60岁~年龄组分别高于〈24岁组,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4城市教职工吸烟率均低于普通人群,戒烟率较高。教师作为教育群体,其知识层次和素质优于一般人群,在行为上有一定的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陕西农村更年期妇女潮热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陕西省陕南、陕北、关中5个县的825名40~60岁农村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在回收的问卷中,790份问卷合格,合格率达95.8%。结果①陕西农村更年期妇女潮热的发生率为55.7%(440例),潮热发生的平均年龄为(47.45±6.55)岁,平均持续时间为(3.58±2.76)年。在潮热妇女中轻、中、重度潮热分别占48.2%(212例)、42.9%(189例)和8.9%(39例),潮热发生至少每日1次者占35.5%(156例)。②潮热组与无潮热组妇女在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收入、月经不调、饮食、乳制品消费、吸烟、饮酒量及更年期知识的获得方式等因素无关(P〉0.05)。潮热组与无潮热组妇女比较,潮热组文化程度偏低(Х2=37.613,P〈0.01),生产次数(Х2=9.391,P=0.02)、食用豆制品(Х2=12.724,P〈0.01)、体育锻炼(Х2=44.730,P〈0.01)、对更年期的了解(Х2=46.202,P〈0.01)较无潮热组少,家人对妇女的态度(Х2=16.343,P〈0.01)较无潮热组差,性生活满意度(Х2=10.518,P〈O.01)较无潮热组低,身体质量指数(Х2=8109,P=0.02)和腰臀比(Х2=20.469,P〈0.01)较无潮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③农村更年期妇女的文化程度与潮热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陕西农村妇女更年期潮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其文化程度、生育情况、豆制品食用情况、是否体育锻炼、对更年期认识程度、性生活情况、家人对更年期妇女的态度、身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等因素与潮热症状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北京城乡结合部与市区自然人群亚临床颈动脉硬化特征,为实施心血管疾病风险监测与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参照ARIC方案,从2002年10月至2007年9月对北京市2101例自然人群(分为市区组899例和城乡组1202例两组)进行高分辨率B超颈动脉检查,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近端、远端和窦部的内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斑块,颈总动脉内径并计算动脉紧张度,比较两种不同区域人群上述指标分布特征。结果两组人群颈总动脉IMT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均P〈0.05,女性均P〈0.05),男女各年龄段城乡结合部人群IMT明显厚于市区人群(均P〈0.05)。无论男女,两组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均P〈0.05,女性均P〈0.05),城乡结合部人群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市区人群(均P〈0.05)。两组人群颈动脉紧张度随年龄增加呈现减低趋势(均P〈0.05),城乡结合部人群减低趋势更加明显(P〈0.05)。结论随着我国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血管疾病风险监测与健康管理的重点人群应放在城乡结合部人群和中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IFG)与体脂分布的关系。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测定3874例13~18岁青少年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空腹血糖(FPG)水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父母糖尿病患病情况。根据FPG水平,分为空腹血糖正常组(FPG〈5.6mmol/L,n=3738)和空腹血糖受损组(5.6mmol/L≤〈FPG〈7.0mmol/L,n=136)。结果两组间各体脂指标比较,应用协方差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后,空腹血糖受损组体重指数、腰围、腰围/身高比和腰臀比均高于空腹血糖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偏相关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后,BMI、腰围、腰臀比及腰围/身高比均与FPG呈正相关(P〈0.05),其中腰围/身高比的r’值最大(r’=0.0925)。对FPG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佳模型引入年龄(β=-0.102,P〈0.05)、糖尿病家族史(β=0.186,P〈0.05)和腰围/身高比(β=0.842,P〈0.05)。结论中心性肥胖与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关系密切,腰围/身高比是描述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有效指标,是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高职学校教职工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为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378名教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其坐位桡骨远端骨密度,计算T值(T-score),按性别、年龄、身高、体质指数(BMI)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8名教职工中骨质疏松症患者72人,患病率为19.0%。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23.1%)明显高于男性(13.1%),P〈0.05。从50~59岁组开始,各年龄段患病率均有增高趋势(P〈0.01)。50—5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的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不同身高组的骨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60cm组的患病率与170~180cm组和180~190cm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不同BMI组的骨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46.2%,未绝经女性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教职工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其中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绝经女性较未绝经女性患病率明显增高,应对教职工,尤其是高患病率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h内静脉溶栓近期疗效的差异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符合静脉溶栓适臆证,无禁忌证的AMI患者共98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76例,女性组22例。两组均于3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结果(1)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男性年龄较女性提前(P〈0.05);(2)两组住院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3)男性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大于女性(P〉0.05);(4)AMI易患因素中,高血压因素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高血脂及糖尿病高于男性(P〈0.05);男性吸烟史显著高于女性(P〈0.01);(5)女性组并发心力衰竭及房室传导阻滞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h内静脉溶栓近期疗效,女性不如男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居民不同体格测量指标与血压的关系,为高血压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较集中的4个社区中的376名40岁以上维吾尔族居民进行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和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身高比值(WHtR),同时探讨BMI、WC、WHtR与血压的关系。结果376名维吾尔族居民中,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29.79%和51.60%,高血压检出率为45.74%。分别以性别将WHtR以0.5、WC以85/80cm和BMI以24.0kg/m^2为切点进行分组后,WC≥85cm的男性SBP【(138.3±20.9)mmHg】、DBP[(82.3±12.1)mmHg]高于WC〈85cm的男性[分别为(124.7±16.3)和(74.0±7.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C≥80cm的女性SBP[(135.0±21.8)mmHg]、DBP[(77.9±10.5)mmHg]均高于WC〈80cm的女性[分别为(116.2±18.1)、(70.4±7.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24.0kg/m^2的男性SBP[(140.2±21.3)mmHg]高于BMI〈24.0kg/m^2的男性[(126.3±14.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8,P=0.001);BMI≥24.0kg/m^2的女性SBP[(136.7±21.9)mmHg]、DBP[(78.2±10.8)mmHg]均高于BMI〈24.0kg/m^2的女性[分别为(119.1±16.9)、(73.4±8.5)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HtR≥0.5女性组的SBP[(134.8±21.8)mmHg]、DBP[(77.8±10.5)mmHg]均高于WHtR〈0.5组[分别为(116.6±19.5)和(70.5±8.3)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男性BMI与SBP呈正相关(r=0.180,P〈0.05),女性WHtR、WC、BMI均与SBP、DBP呈正相关(P〈0.01)。结论维吾尔族居民超重和肥胖问题显著,高血压检出率高,BMI、WC和WHtR与血压之间具有稳定的正向关系,WHtR在预测高血压的风险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脂率与人体反应速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8 630例健康体检资料进行分析,对体脂率和反应时进行相关性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无论男女,体脂率正常组的反应速度均较体脂率超标组的反应速度快(P<0.01);成年男性与女性的体脂率分别为(23.79±4.56)%、(29.78±5.12)%;反应时分别为(0.45±0.05)s、(0.46±0.05)s;统计分析男女体脂率与反应时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r=0.079、0.124,P<0.01).男女反应速度与体脂率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 =0.414 2 +0.001 4x、Y=0.410 1 +0.001 5x.结论 体脂率与反应速度具有相关性.男女体脂率每超标1%,反应时分别会增加0.001 4s和0.001 5s.体脂率超标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与性别及血清尿酸(UA)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2例男性及70例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血UA、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男性PVD组血UA为(328.12±107.30)μmol/L,HbA1C(7.74±1.8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56±0.65)mmol/L,均高于无PVD组(P〈0.01);而女性PVD组血UA与无PVD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D0.05)。男性高UA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82.14%)高于正常UA组(53.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尿酸水平与下肢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应重视男性患者的降尿酸治疗。  相似文献   

17.
大连市2067例健康体检者血尿酸水平的检测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大连市区人群血尿酸水平与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进行健康体检的2067名大连市民的血尿酸、血糖、血脂水平及一些基础指标进行分析,用尿酸酶法检测血尿酸含量。结果(1)男性血尿酸平均值为(376±79)μmol/L,女性为(309±67)μmol/L;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9.2%,女性为15.1%;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P〈0.01),且不同年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超重和肥胖人群中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显著增高(P〈0.01)。(3)高尿酸血症组FBG、TG、LDL-C和TC水平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组(P〈0.05)。(4)高尿酸血症组高TG血症、超重和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高LDL-C血症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血尿酸正常组。结论大连地区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高,肥胖容易引发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更容易伴发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应该引起重视、加强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肪率(FAT%)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2005年1月-2010年5月,以在某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并接受人体成分检测及动脉硬化评价的成人26599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663例(51.37%),女性12936例(48.63%),平均年龄(45.91±8.07)岁,同时进行血脂、血糖、尿酸等指标的检测,用BMI、WHR、FAT%描述性分析人群肥胖的情况,用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来评价动脉硬化,用简单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各种肥胖指标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青年男性和女性WHR与cfPWV均相关(r=0.191,P=0.005;r=-0.306,P〈0.001),女性BMI也与cfPWV相关(r=0.175,P=-0.006);中年男性和女性WHR与cfPWV均相关(r=0.239,P〈0.001;r=0.189,P〈0.001),男性FAT%与crPWV相关(r=0.186,P=0.001),女性FAT%与cfPWV及crPWV相关(r=0.050,P=0.032;r=0.174,P=0.001);老年男性WHR与cfPWV及crPWV相关(r=0.134,P=0.011;r=0.145,P=0.001),FAT%与cfPWV相关(r=0.168,P=0.003),老年女性WHR与cfPWV相关(r=0.093,P=0.017),FAT%与cfPWV及crPWV相关(r=0.111,P=0.009;r=-0.116,P=0.015)。在调整血压、血脂、血糖、尿酸等因素后,多元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中年男性WHR与cfPWV独立相关(P〈0.05),老年男性WHR与cfPWV、erPWV独立相关(P〈0.05)。青年、中年、老年女性的WHR均与cfPWV独立相关(P〈0.05),老年女性FAT%与crPWV独立相关(P〈0.05)。结论WHR是PWV的独立相关因素,而BMI与PWV无独立相关关系.老年女性的FAT%是crPwV的釉寺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利川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V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2007年在利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7年共检测11006人,HBsAg阳性率为3.58%,HBeAg阳性率为0.69%。HBsAg、HBeAg阳性率均以2003年最高,并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男性HBsAg阳性率为4.89%、HBeAg阳性率为0.75%;女性HBsAg阳性率为2.56%、HBeAg阳性率为0.64%。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P〈0.01),男女HBe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eAg阳性率均以51~60岁组最高,不同年龄组间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川市应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糖升高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223例,根据人院第一次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7.8mmol/L.B组7.8~11.0mmol/L,C组≥11.0mmol/L。A组为血糖正常组,B、C组为血糖升高组。结果入院随机血糖高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A组与B组、C组年龄相比[(68.8±7.5)岁比(71.6±7.3)岁、(74.3±7.1)岁,P〈0.05]。C组与A组相比血甘油三酯[(1.57±0.83)mmol/L比(1.31±0.63)mmol/L,P〈0.05],尿酸[(360.2±172.3)μmol/L比(273±8613)μmol/L,P〈0.05],肌酐[(125.2±90.5)μmol/L比(85.7±23.6)μmol/L,P〈0.05]浓度较高。与A组比较,B、C组复合壁心肌梗死多见(38.9%比59.7%、66.7%,P〈0.05)。C组与A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43.5±6.37)%比(58.5±8.36)%,P〈0.05)较低。与A组比较,B、C组患者溶栓再通率低(54.8%比40.6%、28.6%,P〈0.05),冠脉造影提示支血管病变多见(51.6%比73.7%、69.2%,P〈0.05);C组比A组并发心力衰竭多见(35.4%比15.9%,P〈0.05),住院病死率(20.8%比4.5%,P〈0.05)增加。结论老年AMI患者入院随机血糖升高,提示病情重、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预后差及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