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放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发生在皮肤较薄的颈、胸、腋窝、腹股沟等照射野部位,可造成正常组织细胞渐进性变化、坏死,乃至广泛的纤维化损伤,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而且有可能影响治疗计划顺利实施,严重时导致放疗中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氧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病人采用三氧包裹疗法,局部消毒后用三氧盐水冲洗,使患处皮肤湿润,进气端连接三氧气体,排气口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治疗时间为10~30min。三氧浓度、流速及总量根据病情调整。结果20例病人均在3-10d痊愈,治愈率100%。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出现的皮肤红斑、水泡、坏死、溃疡均消失。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坏死溃疡均消失。结论三氧对放射性皮肤损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湿润烧伤膏治疗细胞毒药物所致皮肤坏死临床体会郭希民,王敬华,陈君涛,王贵山应用“荣祥牌湿润烧伤膏”治疗5例细胞毒药物皮下渗漏所致皮肤及软组织坏死,获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3例,女2冽。年龄50~65岁,平均57岁。致皮肤及软组织坏死的肿...  相似文献   

4.
以局部皮肤坏死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五例误诊分析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谢颖光,马绪伟我科1985年~1994年共收治以局部皮肤坏死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人5例,首诊均误诊,现就其误诊情况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5例以局部皮肤坏死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  相似文献   

5.
自1990年5月~1991年5月用统一的术式施行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10例。9例作了部分皮肤切除,仅1例出现坏死。另1例未作皮肤部分切除,皮肤坏死区较广。皮肤坏死的主要原因与局部特殊的血液循环有关。皮肤作预防性部分切除,可避免皮瓣坏死。  相似文献   

6.
乳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雄山  李卫民 《肿瘤防治研究》1998,25(3):210-210,217
 作者报道1990年以来行乳癌根治术89例,由于改进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发生皮瓣坏死10例,体会在分离皮瓣时要注意保留皮肤毛细血管网,并根据距肿块远近调节皮瓣厚薄。手术中要对创面妥善止血,术毕缝皮要无张力缝合,并保持术后引流通畅,可降低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吴列  朱远 《肿瘤防治杂志》2004,11(8):833-833,846
鼻咽癌是我国及东南亚各国高发肿瘤之一,鼻咽癌的治疗以放射治疗为首选。鼻咽癌患者颈部皮肤放疗后会因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红斑,近而出现色素沉着,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导致局部缺氧及继发细胞损伤、死亡,出现脱皮、脱发、溃疡、出血、坏死,或因液体潴留而出现水肿。颈部皮肤受照5Gy就可能形成红斑,20~40Gy就可形成脱皮及溃疡,严重者甚至出现  相似文献   

8.
赵贤四  朱惠刚 《肿瘤》1996,16(3):399-402
本研究采用二阶段皮肤致癌试验研究上海市大气悬浮颗粒物的致癌能力。使用BALB/c小鼠作受试动物,TPA作促癌剂.结果表明当提取物剂量为10mg时可诱发皮肤乳头状瘤,其中E点样品肿瘤发病率为25%,出现第1例肿瘤的时间为19周,而雌性小鼠肿瘤发病率为5%,其它点发病率较低.另外,还有肝脏灶性坏死、肛门肿块等变化.说明上海市大气悬浮颗粒物有一定的致癌能力。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4年8月到1997年4月对临床确诊的乳癌患者67例,进行术前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现就灌注后手术时机选择分析如下。本级67例,均为女性。年龄42~67岁,平均51.3岁。其中硬癌43例,腺癌20例,导管癌2例,湿疹癌1例。均于术前经皮股动脉插管胸廓内动脉灌注术,灌注药物为Colc-co,5-Fu,MTX三联抗癌药。灌注后均有胸壁红肿,红肿均在6~7天消退。于灌注后3~10天内行乳癌根治术。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皮肤坏死与胸壁红肿程度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而不同。6天内手术20例,皮肤坏死4例,坏死率20%;6~7天内手术33例,皮肤坏死2…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创伤小、效果好的造口旁疝修补方法。[方法]舌状皮瓣以腹壁上动静脉和肋间动静脉为供应血管,切口的内侧直线部分与原手术正中切口重叠,“舌尖”弧线部分近似以造口为圆心以5cm长为半径的圆弧,连接外侧直线为内侧直线的镜象对称线。沿深筋膜表面发展皮瓣便能找到疝囊、疝环即可子以修补。[结果]共施行5例,并发症有造口末端缺血坏死1例,暂时性皮瓣边缘缺血2例,造口周围皮肤凹陷1例。[结论]经舌状皮瓣切口修补造口旁疝手术创伤局限于腹壁皮下,对腹腔扰乱小,修补方便。但若因过分考虑修补牢度而清除造口周围脂肪可造成修补后造口周围皮肤凹陷及造口末端缺血坏死。  相似文献   

11.
胸大肌肌皮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可敬  郭良 《实用癌症杂志》2003,18(1):83-84,91
目的 总结胸大肌肌皮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1992年10月至2001年12月,对80例头颈肿瘤患者应用81块胸大肌肌皮瓣进行一期组织修复。结果 全组肌皮瓣完全存活71块。2块肌皮瓣皮肤完全坏死。8块肌皮瓣皮肤远端轻度坏死。结论 胸大肌肌皮瓣血供可靠,修复操作简单,用途广泛,能满足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预防诺唯本所致静脉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诺唯本(去甲基长春花碱)为半合成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物,对乳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然而诺唯本对局部刺激性强,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甚者累及皮肤软组织和整个肢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文献报道诺唯本局部血管毒性占40.5%~93.3%,一旦发生渗漏,还可引起局部组织溃疡坏死。因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皮瓣在晚期口腔颌面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66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应用胸大肌肌皮瓣进行一期修复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胸大肌肌皮瓣皮肤完全坏死1例,皮肤远端部分坏死5例,完全成活率为90.9%。结论:胸大肌肌皮瓣血供丰富,成活率高,操作简单,是口腔颌面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异长春花碱局部毒副反应的预防、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经异长春花碱治疗的肺癌和乳腺癌患,密切观察局部毒副反应,并将其分为静脉炎型、蜂窝织炎型、混和型三类。结果20例发生局部毒副反应,按病例计算,发生率为35.25%。其中静脉炎型13例,未发生皮肤坏死,蜂窝织炎型5例,2例发生皮肤坏死,混合型2例。静脉冲管有明显疗效。结论 异长春花碱局部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较为严重,采用粗大静脉、地塞米松冲管,冰敷等处理可以降低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丝裂霉素外漏的误诊教训(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裂霉素(MMC)是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化疗首选药,但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静脉注射时局部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外漏则可致局部组织坏死。MMC外漏通常表现为推药后立即出现局部疼痛,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局部红肿,3~4日后局部皮肤变为紫黑色或出现水泡,若破裂的水泡处理不当又可加重组织坏死并形成溃疡[1]。我科在1996年5月曾发生1例MMC外漏,因初期症状不典型而被误诊并误治,导致了严重后果。现将教训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干部,因胃窦癌收住我科,于1996年5月28日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返回病房时因患者诉…  相似文献   

16.
30例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化疗药物是一种强刺激药物,需静脉给药,在给药过程中如不慎漏出血管外,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不及时处理局部组织坏死,给病人增加痛苦,降低其生活质量。化疗药物外渗的因素很多,我们对2003年3月至9月的30例化疗药物外渗,从护士、病人两方面分析其原因并观察其发生的时间,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静脉注射吡柔吡星(THP)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化疗药物之一。但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常出现静脉炎引起局部皮肤疼痛、发红等。若药物外漏可致局部组织坏死。为减轻患者的痛苦,我们在静脉注射THP后,用50%硫酸镁冷湿敷(温度2℃~8℃),预防THP对局部组织损害,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抗肿瘤药外渗是化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药物渗漏到皮下组织,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甚至造成皮肤组织坏死,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应引起广泛重视。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药物外渗,根据不同外渗药物,立即采取相应处理,减少炎症和组织坏死。近年来,随着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深入,抗肿瘤药外渗的防治有了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根治术后预防皮瓣坏死的经验体会李建田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经典的Halst-ed乳腺癌根治术仍为我国当前的主要术式之一。由于该手术范围大,术后此瓣处理不当所致的皮下积血、积液、感染、皮肤坏死等近期并发症较多。我院自1985年以来共行乳癌根治...  相似文献   

20.
光动力疗法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微创的,以非产热方式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治疗手段。早在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时代,人们就发现植物中的补骨脂口服后会积聚在皮肤中,经日光照射后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并用此来治疗皮肤白斑。PDT应用于肿瘤治疗始于1903年,Jesionek和Tappeiner应用伊红作为光敏剂来致敏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