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头颅影像学特征及早期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资料完整、影像学资料齐全的75例大脑中动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28~94岁。按有无康复治疗分为康复治疗组(14例)和无康复治疗组(61例),比较2组患者入出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erg评分、Bathel指数量表(BI)评分、Morse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出院转归。并对大脑中动脉大面积脑梗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大脑中动脉大面积脑梗死意识障碍多见,常同时累及上下肢,完全性瘫痪比例高。头颅CT显示脑梗死区域较广泛,易累及大脑皮质支配区。康复治疗组入院/出院GCS、NIHSS、mRS、BI和Berg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rse、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康复治疗组出院较入院,VAS评分显著降低、BI评分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阻塞时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作者用EMS—9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仪观察48例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CT或MRI检查提示存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31例为病例组,设同期体检正常自愿者33例为对照组,采用SSD-3500彩色超声波检测仪、ACUSON 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两组大脑中动脉血管充盈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病例组CDFI检出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减低19例,显像呈现较暗淡的细窄血流,频谱形态分析示收缩期主波低钝,加速时间延迟,次峰消失;血流速度增高5例,显像呈现较明亮的细窄血流,收缩期第一峰(S1)为高尖充填频谱;无法获取血流频谱4例,显像仅见极稀疏的血流信号,无法测及峰值流速。病例组双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值均较对照组减低,而搏动指数则较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CDFI检测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7.3%,特异度为81.5%。结论:CDFI能清晰、直观、较准确地检测大脑中动脉有无狭窄及其程度,提供有价值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提示其可作为筛选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大脑中动脉狭窄对颅外段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对颅外段颈内动脉(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单侧MCA狭窄或闭塞的患者98例,根据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MCA中度狭窄,N=46)与观察组(MCA重度狭窄或闭塞,N=52),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两侧颅外段I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p)、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侧ICA的Vp、Vm及Vd较健侧明显降低(41.17cm/s vs48.76cm/s,21.22cm/s vs 28.23cm/s,11.82cm/s vs 17.92cm/s,P均<0.05),而患侧PI值明显高于健侧(1.43vs1.20,P<0.01),PI值差值显著增大(0.28vs 0.06,P<0.05)。结论颅外段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能够有效提高TCD对于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进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6.
蕲蛇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蕲蛇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蕲蛇酶针 0 .75U加生理盐水 2 5 0ml静脉滴注 ,1次 /d ,共 10~14天 ,治疗前后检测血流动力学等指标 ,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 5 ) ,并能降低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论蕲蛇酶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 ,且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等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脑梗死的类型,并进一步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梗死的相关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由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的相应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全脑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重度狭窄组29例和闭塞组2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脑动脉供血区分型模板,确定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上脑梗死的类型。结果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有无长期饮酒、抽烟等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组患者多合并糖尿病、冠心病,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塞组患者的NIHSS评分高于重度狭窄组(P<0.05),两组患者的梗死病灶特点不同,重度狭窄组皮质分支动脉供血区梗死(PI)、小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SPAI,病灶直径<2cm)、大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LPAI,病灶直径>2cm)、分水岭区梗死(BZI)、大面积梗死(LTI)、深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PAI)+PI、PAI+BZI、PI+BZI病灶分别0例、3例、4例、16例、0例、1例、3例、2例,而闭塞组分别为1例、2例、4例、3例、2例、5例、5例、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塞组患者多合并糖尿病及冠心病,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组患者梗死多表现为分水岭病灶,而穿支受累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微创开颅法局灶性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脑局灶性梗死模型,以用于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长期观察。方法37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微刨法经颞骨局部钻孔开颅,采用直接结扎大脑中动脉终段,同时永久结扎同侧颈总动脉、暂时性夹闭对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大鼠脑梗死模型。通过大鼠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墨汁灌注、TTC染色、MRI成像结果对该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大鼠术后状态良好,实验组大鼠观察4周后死亡率低为6.25%。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为1分,墨汁灌注及TTC染色观察梗死范围局限于皮层,4周后MRI成像测量梗死体积稳定,平均为83.52mm^2。结论该模型对大鼠创伤小,梗死灶的位置和体积恒定,长期存活率高,为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的血粘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生理病理意义愈来愈受到重视[1,2]。为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了血液粘度及有关因素指标测定,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由头颅CT确诊的脑梗死患者40例(脑梗死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3~81岁,平均63.4岁。健康者30例(对照组),均无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男20例,女10例,年龄50~80岁,平均60.2岁。两组比较,性别与年龄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检测方法1.2.1 血液粘度测定 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测定采用天美康福医疗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脑CT灌注成像分期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165例,发病时间6 h至3 d.行颅脑CT灌注成像(CTP)及同步CT血管造影(CTA),记录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无不同。方法 从河北任丘康济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建立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干预、二级预防登记研究数据库中根据入组标准抽取了符合标准的7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大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2组: 狭窄组303例,平均年龄(64.41±10.9)岁;非狭窄组433例,平均年龄(61.88±11.08)岁。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无不同。结果 单因素分析年龄、空腹血糖、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有关,有统计学意义。以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了空腹血糖等因素后,显示年龄(校正OR=1.024;95% CI=1.010~1.039; P<0.05)、糖尿病(校正OR=1.572;95% CI=1.113~2.219; P<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校正OR=0.650;95% CI=0.432~0.977; P<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所不同,糖尿病、年龄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康复训练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突触素(P38)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采用Longa颈外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康复组、造模对照组,康复组每天进行1小时滚筒、平衡木、转棒及网屏训练,造模对照组置于普通笼中饲养,不予以康复训练。每组随机分为3天、7天、14天、21天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5只大鼠,分别于相应天数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突触素的表达。结果:康复组神经功能评分较造模对照组为好(P<0.05);突触素阳性细胞于脑缺血3天后即已出现,7天、14天、21天大量表达,7天为高峰,且康复组较造模对照组多(P<0.05)。随时间延长免疫组化染色变深。结论:康复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表达较高水平的突触素。 相似文献
13.
不同孕期脐带绕颈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CDFI)对不同孕期脐带绕颈(UCAN)胎儿脐动脉(UA)和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改变对比观察。方法:选择94例不同孕期UCAN的孕妇和96例不同孕期无UCAN的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测其UA、MCA的PI、RI、S/D值,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UCAN中期妊娠的UA主要以S/D值高于对照组,有显性差异;晚期妊娠主要以RI和S/D高于对照组,有显性差异;UCAN中期妊娠的MCA和PI、RI、S/D值均高于对照组,有显性差异,晚期妊娠的PI、RI、S/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有高度显性差异。结论:对UCAN的诊断价值主要在晚期妊娠,MCA的脉动指标变化比UA敏感而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大鼠康复训练后脑功能恢复及病理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及其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抽签法将 3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A组 (假手术组 )、B组 (造模组 )、C组 (康复组 )。运用血管内线栓法制备脑梗死动物模型 ,术后 2 4h、3d及 7d分别进行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 ,平衡木、转棒、网屏测评 ,并于术后第 7d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 ,B、C组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各时间点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各组大鼠术后 2 4h均出现抓握、行走及协调能力障碍 ,随着时间的延长 ,A组的各项功能很快恢复 ,B、C组功能改善远不及A组 ,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与B组比较 ,缺血后 3d ,C组平衡木试验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缺血后 7d ,除Berderson评分外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脑缺血第 7d ,与A组比较 ,B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明显水肿 ,周围区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与B组比较 ,C组大鼠脑缺血区脑组织水肿减轻 ,神经细胞数目增多。结论康复能提高脑梗死大鼠平衡、行走及抓握能力 ;减轻大鼠脑缺血区脑组织水肿 ,增加周围区神经细胞数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CT平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临床最终诊断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HCI)的CT平扫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HCI的CT平扫表现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密度减低(24/53)、梗死区灰白质境界模糊(14/53)、梗死区脑沟裂变浅或消失(29/53)、同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1/53)。其中密度减低是脑梗死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征象。结论HCI的CT平扫表现因血管闭塞的快慢、梗死面积的大小、部位、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而不同,平扫征象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HCI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17.
18.
23例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0.5h~6h内行首次CT扫描。发病后20~30h行第二次CT扫描。结果23例患者早期CT影像中均表现为单侧大脑中动脉的高密度征,CT复查时患者的CT影像均见HMCAS同侧脑实质大片低密度灶,其中6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应用CT技术早期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标志性征象。 相似文献
19.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脑梗死发生率较高,但缺少大样本的研究,尤其缺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颅外段脑动脉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并与健康人进行差异比较。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1999—01/2002—05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医院住院患者300例(脑梗死组),其中男242例,女58例。2000—02/2001—10在本院体检健康者105例(健康组),男50例,女55例。主要观察指标:血管内径及颈总动脉内壁(内膜与中膜之和);血流参数:测定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血管阻力指数(RI)、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度与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的比值(VICA/VCCA)。结果:脑梗死患者梗死侧血管粥样硬化斑发生率(55.8%)明显高于非梗死侧(46.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4.487,P&;lt;0.05),侧向符合率高;其血流参数的改变以Vmin,VICA/VCCA及RI最为明显,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lt;0.01—0.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梗死侧血管粥样硬化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梗死侧,侧向符合率高;血流参数的改变以MIN明显减慢、RI明显增高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马健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20):110-112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HMCAS)在早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费县人民医院接收的60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对所选患者发病1~6 h内开展CT扫描以及24h后开展CT复查。结果:6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表现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者,均为单侧,并且HMCAS在脑梗死诊断中,其特异度比敏感度更高,预后效果不佳,病死率高,24 h后,经CT复查发现,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有大片状低密度灶产生,其中有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在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变化情况对其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存在积极作用,推广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