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云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7):3881-3882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对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完整性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结肠炎组、美沙拉嗪1组、美沙拉嗪2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观察其结肠黏膜病理改变及美沙拉嗪的治疗作用。结果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诱导大鼠结肠炎症状与人临床结肠炎病理特点类似。美沙拉嗪1组和2组能不同程度地修复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结肠黏膜病理改变,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美沙拉嗪治疗结肠炎疗效确切,可改善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DAI、CMDI、TDI评分,上调结肠炎大鼠肠黏膜EGF、下调GFAP表达,促进损伤肠壁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肠黏膜靶向磁共振对比剂Gd-DTPA-CPs,探讨其用于大鼠活体肠黏膜MR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乳化微滴融合法制备Gd-DTPA-CPs,经过结构表征和细胞毒性试验后对正常大鼠进行MRI.对大鼠行灌肠前MR扫描,之后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经直肠灌注Gd-DTPA-CPs溶液(实验组)和Gd-DTPA溶液(对照组)后于不同时间点行MR扫描,测量各时间点肠壁和盆壁肌肉信号强度,计算肠壁的相对信号值和强化率.扫描完成后取相应肠段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Gd-DTPA-CPs直径约420 nm,药物包封率为74.41%,分散度较好,体外细胞毒性小.实验组灌肠前、后各时间点肠壁相对信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7,P<0.05),保留灌肠20 min时出现最大差异,最大强化率达35%.经电镜证实实验组大鼠Gd-DTPA-CPs聚集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对照组灌肠前后各扫描时间点相对信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P>0.05),结肠上皮细胞内无Gd-DTPA聚集.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Gd-DTPA-CPs能与正常肠黏膜结合,提示可通过直肠给药途径进行活体大鼠肠黏膜MRI.  相似文献   

3.
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军 《临床医学》2001,21(11):6-7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本文对比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和SASP口服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按住院行后分为两组各12例,对照观察SASP口服和口服加灌肠对UC的治疗作用以及它们的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经20天治疗,无1例达到治愈标准。A组有效率为8/12(66.7%),B组有效率9/19(75%),两组比较P>0.05。结论:本组观察SASP口服和SASP口服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相近的疗效。然而口服SASP的副作用显然多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白头翁汤加减灌肠联合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以直乙结肠为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治疗组20例用白头翁汤加减灌肠联合SASP治疗3个月,并与单纯用西药SASP治疗的对照组20例患者比较,观察症状改善时间、痊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亦有不同程度的缩短.结论 白头翁汤加减灌肠联合SASP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14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该病为肠壁血液灌注不良引起的肠壁缺血性病变,此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故又称为缺血性结肠炎.现将本院2002~2007年收治的14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联合肠内营养对短肠综合征大鼠动物模型结肠黏膜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营养组、Gln大剂量+肠内营养组、Gln中剂量+肠内营养组、Gln小剂量+肠内营养组。分为7、14d两个时间点进行各组结肠皱襞高度、肠腺分布密度等的观察。结果:Gln各剂量组肠壁肌层增厚明显,皱襞明显增高,肠腺数量增多,其中大、中剂量组的皱襞不仅高且密集,皱壁高度、肠腺密度均明显大于模型营养组(P<0.05)。结论:Gln联合肠内营养比单用肠内营养更能促进大鼠结肠的代偿,大、中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道超声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肠狭窄的价值.方法 对50例新生儿行肠道超声检查,将其分为NEC后肠狭窄组(27例)和正常组(23例),记录两组肠管形态、血供,测量肠壁厚度及肠系膜上动脉(SM A)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组肠壁厚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结果 NEC后肠狭窄超声表现为狭窄段肠管形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调肠消炎片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NBS制造UC大鼠模型,从结肠组织形态学、炎症因子水平、抗氧化损伤作用方面考察调肠消炎片对TNBS诱导的大鼠UC的治疗作用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调肠消炎片可减轻溃疡性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显著减轻结肠组织损伤(P<0.05或P<0.01);显著降低血清与结肠组织丙二醛(MDA)含量(P<0.01),显著提高血清与结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P<0.05或P<0.01);显著抑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调肠消炎片对TNBS诱导的大鼠UC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结肠修复,降低自由基损伤,抗炎修复、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脾胃培元灌肠方对TNBs致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及对血清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灌肠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TNBs/乙醇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UC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空白组及模型组分别予生理盐水3m L灌肠,灌肠组予同等体积的脾胃培元灌肠方灌肠,连续灌肠15天后处死,观察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RP水平。结果:灌肠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均有明显改善,同时血清CRP水平也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脾胃培元灌肠方对TNBs/乙醇法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有较好的疗效。表明降低血清CRP水平及促进肠黏膜修复可能是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活动性和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病变MRI表现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对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UC患者(活动性病变7例;非活动性病变6例)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病变肠壁厚度,分别计算靶征、梳齿征和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的出现率,描绘动态增强MRI(DCE-MRI)检查病变肠管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计算达峰时间(TTP)及经腰大肌校正后的相对强化率(Er),评价活动性UC病变与非活动性病变之间MRI表现的差异性。结果活动性UC组(7例)肠壁厚度[平均(11.1±3.7)mm]大于非活动组(6例)[平均(5.3±1.2)mm]。活动组肠壁靶征及梳齿征出现率高于非活动组(71.4%与0;85.7%与0;P值均<0.01),而两组间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9%与16.7%;P>0.05)。活动组肠壁TIC均呈速升缓降型,非活动组TIC均为缓慢上升型,病变活动组TTP[平均(111.4±48.1)s]低于非活动组[平均(240.0±50.2)s],Er[平均(166.3±98.8)%]高于非活动组[平均(49.6±41.6)%]。两组间TTP、E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UC患者的受累肠壁厚度、肠壁靶征和梳齿征出现率,动态增强检查TTP和Er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UC活动期患者89例,随机分为美沙拉嗪组46例和柳氮磺吡啶(SASP)组43例。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口服,SASP组给予SASP片口服。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Sutherland评分变化、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8水平变化,以及随访情况。结果美沙拉嗪组总有效率93.48%,SASP组总有效率79.07%,2组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Sutherlan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美沙拉嗪组显著低于SASP组(P〈0.01);2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1)。随访6个月后,美沙拉嗪组Sutherland评分低于SASP组(P〈0.01),2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美沙拉嗪治疗UC的疗效优于SASP,且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8水平。  相似文献   

12.
【】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测在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内镜超声检查,并给予患者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肠壁厚度、炎症情况,以及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经内镜超声检查患者的病变肠段肠壁厚度、第1层、第2层、第3层较治疗前厚度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改善,其肠壁各层在检查下黏膜变薄,得到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患者的炎症情况恢复较好,炎症等级均有下降,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32例患者治疗前的临床症状评分为(23.87±1.65)分,经治疗后评分为(9.05±0.58)分,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超声能够准确显示肠壁层次结构的变化,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奥沙拉嗪与柳氮磺胺嘧啶(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SASP,每次1g,每日4次;观察组给予奥沙拉嗪,每次1g,每日3次进行治疗,疗程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56%VS 70.73%),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4%vs34.15%),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酿酒酵母菌抗原在炎症性肠病(IBD)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评价酿酒酵母菌抗原在IBD诊断中的作用,初步探讨其在IB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航天中心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47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IBD患者的蜡块标本,其中克罗恩病(CD)22例、溃疡性结肠炎(UC)25例,另取非IBD结肠炎患者的蜡块标本20例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标本石蜡切片进行染色,检测酿酒酵母菌抗原在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酿酒酵母菌抗原在不同肠病中表达的差异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酿酒酵母菌抗原在CD阳性表达率为86.4%(19/22),在UC中为80.0%(20/25),在非IBD结肠炎中为70.0%(14/20),三组之间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6,P=0.424)。结论酿酒酵母菌抗原在IBD中的表达无疾病特异性,暂不能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IBD的指标;酿酒酵母菌抗原在CD、UC患者及非IBD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内的较广泛表达,也提示此类抗原蛋白在IB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不确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探讨青春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诱导UC缓解的作用。方法 6~8周龄雌性BABL/c小鼠50只,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7组)、嗜酸乳杆菌(L-7组)、青春双歧杆菌组(B-7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S-7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7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采用自由饮用2.5%DSS(分子量3.6万~5万)7天建立小鼠UC模型,且从实验第1天开始,给予青春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2×10^8 CFU/10 g)和SASP(15 mg/10 g)灌肠治疗7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粪便隐血,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测量全段结肠长度,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组织学评分。结果青春双歧杆菌、嗜酸乳酸杆均能诱导实验性结肠炎的缓解,其DAI积分、病理组织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嗜酸乳酸杆的保护作用强于青春双歧杆菌和SASP。结论青春双歧杆菌和嗜酸乳酸杆菌能有效地减轻急性期UC炎症,且嗜酸乳酸杆菌更有利于诱导急性期UC的缓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大鼠梗阻性脑积水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表现,评估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脑积水组(40只)与对照组(20只),脑积水组向枕大池注入质量分数25%无菌高岭土混悬液0.1mL制作脑积水模型,对照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0.1mL。于造模后3d及1、2、4周时脑积水组分别取10只大鼠,对照组分别取5只大鼠,腹腔麻醉后2组均行MRI及DTI检查,测量感兴趣区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及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值。结果造模后1、2、4周时,脑积水组侧脑室最大横径与侧脑室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增加,脑积水组侧脑室最大横径与面积逐渐增加,不同时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d及1、2、4周时,脑积水组ADC值均高于对照组,F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增加,ADC值逐渐增加,FA值逐渐减少,不同时间ADC值与FA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可早期显示脑白质微结构损伤,可解释为轴突损伤和胶质细胞增生,导致功能区受损,产生相应临床症状,掌握治疗时间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Nemo样激酶(nemo-like kinase,NLK)在基底动脉壁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关系.方法 6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S组)和SAH组,SAH组又分为1d、3d、5d、7d和14d5个亚组,各10只大鼠.应用枕大池一次注血法制成SAH动物模型;通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的病理学变化,测定血管壁厚度及血管腔内径,计算出不同时期的基底动脉血管腔横截面积,以此评价脑血管痉挛;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olt评估大鼠基底动脉管壁NLK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SAH组大鼠基底动脉管腔狭窄,内膜皱褶,平滑肌细胞肥大,3d时病理学变化最显著,管腔狭窄明显,血管腔横截面积约为对照组的43.5%,且管壁明显增厚,约为对照组的1.7倍,之后狭窄程度逐渐减轻,14d时接近正常.SAH后基底动脉壁NLK逐渐减少,表达低谷为注血后3d,随后开始表达增加,14 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通过构建大鼠枕大池一次注血模型,能够观察到基底动脉发生明显的细胞形态改变、管壁的增厚及管腔的狭窄,提示SAH后存在CVS;SAH后NLK在基底动脉壁的表达先下降后上调,并与CVS的时相基本一致,提示NLK可能参与CVS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对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年龄65~85岁,ASAI~Ⅱ级,按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给予舒芬太尼0.2μg/kg,Ⅱ组0.3μg/kg,Ⅲ组0.4μg/kg,在BIS监测下注射丙泊酚2mg/kg和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经口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给药后(t1)、插管时(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插管后5min(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BIS的变化。结果与诱导前相比,给药后3组SBP、DBP、HR及BIS均显著下降(P〈0.05),以Ⅲ组下降较明显(P〈0.05);插管时SBP、DBP、HR及BIS均上升,Ⅰ组升高较明显(P〈0.05),Ⅱ、Ⅲ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插管后BIS均小于5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0.3μg/kg舒芬太尼麻醉诱导能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是临床使用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19.
聂红峰  张萍  檀增宪 《临床荟萃》2012,27(4):308-311,369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环氧合酶2(COX-2)的活化及中药溃结汤对UC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复合法(2,4-二-硝基氯苯+乙酸)制备细胞免疫反应性UC大鼠模型.取已造模成功Wistar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模型组、溃结汤低剂量组、溃结汤高剂量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并设正常对照组Wistar大鼠10只.观察指标包括结肠重量,大体形态黏膜损伤程度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观察,扫描电镜(SEM)肠黏膜损伤观察,COX-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肠黏膜损伤程度评分:溃结汤低剂量组、溃结汤高剂量组、SASP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分别为(2.36±0.28)分、(2.16±0.22)分、(2.24±0.24)分vs(3.98±0.32)分(均P<0.01);积分光密度值:渍结汤低剂量组、溃结汤高剂量组、SASP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13±0.14、0.98±0.18、1.00±0.15 vs 1.78±0.28(均P <0.01).结论 溃结汤抑制COX-2活化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UC的疗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