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护理方法。方法58例患者于术前给予心理护理、术前评估及术前饮食准备;治疗中做好术中护理;术后给予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出院健康指导。结果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镜中心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E治疗。病变直径5~30mm,均一次性完整挖除病变,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开始至完整剥离病变的时间)40~135min,平均(51.7±14.2)min,术中出血5例(8.6%),经氩离子凝固术、电活检钳凝固术或金属夹闭合创面止血成功,有7例术中并发穿孔,穿孔发生率12.1%(7/58),应用金属夹夹闭缝合穿孔,腹腔穿刺抽气,术后给予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抗炎等治疗,均保守治疗成功。58例患者均无术后出血。ESE治疗后住院5~14d,平均7.5d,穿孔患者术后1个月胃镜复查见穿孔均闭合,所有患者接受随访3~26个月,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充分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是提高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超声(EUS)发现的34例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s),根据其大小、层次分别进行内镜下结扎切除术(ELR)治疗7例、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21例,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6例。结果34例源于胃固有肌层的 SMTs 均成功挖除,4例 ESE 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止血夹成功夹闭。其中 ESE 及 EFR术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其中胃底16例,胃体16例,胃窦2例。病变最大直径0.7~4.3 cm,平均最大直径1.5㎝。全组未出现 ESE 术后出血,随访2~30个月,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内镜下切除治疗小的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能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ESE 及 EFR可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且所有内镜下治疗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黏膜下挖除术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30例经超声内镜初步诊断为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患者,经超声内镜明确病变来源、回声、大小、血供等情况后行黏膜下挖除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对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参照病理侵袭危险性分级结果,计算超声内镜侵袭危险性分级的准确性。运用SPSS 11.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采用Kappa评价标准进行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判断标准:Kappa≥0.75两者一致性较好;0.75>Kappa≥0.4两者一致性一般;Kappa<0.4两者一致性较差。 结果超声内镜显示,病变位于胃底16例(其中近贲门处8例),胃体8例,胃窦4例,胃体胃底交界处1例,胃体胃窦交界处1例。内镜下间质瘤直径为0.4~5.5cm。22例直径小于3cm病变内镜下呈球形或半球形隆起,超声内镜显示均表现为均匀偏低-低回声团块,边缘光滑。8例病变直径长于3cm,4例表现为半球形隆起,3例呈不规则隆起。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侵袭危险性分级与病理分级判断结果相符27例;29例病变均完整挖除,1例部分挖除;术中穿孔3例,钛夹封闭创面后内科治愈。术中均有少量出血,行热活检钳钳夹或氩气凝固等止血后出血停止,未发生迟发性出血。 结论超声内镜下胃间质瘤侵袭危险性分级与病理分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术前行超声内镜进行严格评估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和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内镜治疗的30例食管间质瘤和146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及起源、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食管间质瘤30例,男22例,女8例。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63.3%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胃间质瘤146例,男41例,女105例。病变多位于胃底部,98.0%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食管间质瘤 CD117,CD34,SMA,desmin 阳性率分别为93.3%,93.3%,73.3%,73.3%;胃间质瘤 CD117,CD34,SMA,desmin阳性率分别为94.5%,88.4%,21.9%,19.2%。22例食管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8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1例患者 ESD 术中发生穿孔。145例胃间质瘤行 ESD,1例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5.2%,术中穿孔39例,出血1例。所有穿孔及出血患者均经内镜下修复。术后随访3~50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但食管间质瘤和胃间质瘤在肿瘤位置分布和起源、免疫组织化学方面各具特点,内镜下微创技术已发展为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新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指导内镜下切除联合皮圈结扎闭合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胃SMT行内镜超声检查,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皮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除术,完整切除病变,创面采用皮圈结扎结合钛夹闭合术缝合。结果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 3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23例,胃平滑肌瘤7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4~12 mm(平均9.6 mm)。32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3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尼龙圈结合钛夹闭合术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内镜超声指导内镜下切除联合皮圈结扎闭合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直径的胃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创面完全闭合,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并总结内镜经弧形切口挖除胃固有肌层肿物技术的要领及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2月~2011年9月该院内镜中心通过内镜及超声内镜诊断胃固有肌层来源肿物18例,沿肿物边缘弧形切开黏膜后,挖除固有肌层肿物,从而保留病变表层黏膜,术后完全夹闭切口,观察术中、术后及半年后复查的情况,并回顾体会操作方法及要领,总结优缺点及适应证.结果 所有病变均内镜下完整挖除,直径0.6~2.5 cm,术中出血10例,均镜下成功止血,无活动性及迟发性出血;穿孔3例,均内镜下封闭穿孔,内科保守治疗成功;1例病变直径达2.5 cm,行3/4周切开后,由于周边组织牵拉黏膜回缩,术后无法完全覆盖创面,致使封闭创面不完全.结论 内镜下经弧形切口挖除法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胃固有肌层肿物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操作时间较长,操作视野较差,并且仅适合直径较小的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使用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处理胃底间质瘤剥离时发生穿孔的闭合效果。方法 15例来源胃底固有肌层的间质瘤病例,瘤体长径1.5~3.0 cm,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发生穿孔,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闭合创面。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闭合创面,耗时10~15 min,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处理胃底ESD伴随的穿孔,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GIST)患者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GIST患者行ESD治疗,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3例患者因病变较大,连同浆膜层行全层切除病变,造成术中人工穿孔,予钛夹封闭创面,术后经积极治疗均顺利出院。11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术后未出现迟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手术时间25~80min,平均48 min;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间质瘤10例,平滑肌瘤1例。结论:ESD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精心围术期护理可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IST)起源于固有肌层,随着内镜检查的普遍开展和内镜超声(EUS)的广泛应用,间质瘤的发现和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本中心实施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间质瘤治疗21例,现将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尼龙圈联合钛夹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闭合切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胃黏膜下肿瘤(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后,经内镜活检通道、直视下应用尼龙圈和钛夹缝合切口.观察术中尼龙圈联合钛夹缝合的成功率;术后内镜随访,检查尼龙圈联合钛夹缝合效果.结果 35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胃底部24例,胃体部8例,胃窦部3例.3例发生穿孔,应用尼龙圈结合钛夹闭合术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35例完整缝合切口成功率100%,术后3个月均无发热腹痛等症状;平均随访5.3个月,创面均完整愈合.结论 内镜下应用尼龙圈联合钛夹缝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学群  陈海昕  陈斌  崔毅 《新医学》2010,41(8):501-502,560,F0003
目的:探讨内镜下橡皮圈套扎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适应证、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经普通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病例,均拟诊为上消化道间质瘤或平滑肌瘤,病灶≤1.2cm,呈内向型生长。所有病变均采用橡皮圈套扎术治疗,术后常规口服PPI并于术后2周复查胃镜。结果:共46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直径0.5~1.2cm,平均(0.9±0.2)cm。病变位于食管19例(41%)、胃20例(44%)、十二指肠7例(15%);位于固有肌层24例(52%)、黏膜肌层22例(48%)。45例完成套扎,1例因不能耐受手术中途放弃套扎。术后2周复查胃镜显示43例病变完全脱落,1例部分脱落,病变变小,1例胃底穿孔未复查胃镜。1例术后5d内出现一过性少量黑便,1例术后第1天出现胃底穿孔。治愈率为94%(43/46),并发症发生率为4%(2/46)。结论:内镜橡皮圈套扎术治疗符合适应证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处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内镜发现的黏膜下病灶22例(食道11例、贲门2例、胃8例、结肠1例)患者作为护理对象,通过术前EUS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E治疗。结果 20例(91%)完整挖除,2例ESE术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且病理报告低度恶性,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3例穿孔均保守治愈。术后随访2~18个月,20例完整挖除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加强对行ESE患者的精心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胃镜小探头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0例常规内镜诊断黏膜下病变的患者,行超声胃镜小探头检查,分析相关结果.结果 诊断腔外压迫的为12例(8%),138例为腔内病变.其中间质瘤87例(58%),异位胰腺7例(4.7%),粘膜肿瘤8例(5.3%),静脉曲张7例(4.7%),囊肿3例(2%),脂肪瘤1例(0.7%),息肉12例(8%),黏膜增生6例(4%),无异常3例(2%).病因不明3例(2%).结论 小探头超声能准确显示消化道各层结构,对判断腔外压迫及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大小、性质,具有很大的价值,是选择进一步治疗方法的依据,但在判断肿瘤良恶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采用ESE方法对23例消化道NET进行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疗效,随访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肿瘤直径0.4~3.0 cm,中位大小1.0 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ESE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75 min,中位手术时间30 min,1例出现迟发性出血,1例因肿瘤侵犯固有肌层主动穿孔全层切除。术后23例病理诊断为NET,其中G1级21例、G2级2例,3例胃NET中,1型2例,2型1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中位随访28个月,无1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ESE治疗消化道NET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对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的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5~55min;术中创面出现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一种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及评价内镜隧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经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并要求内镜微创治疗的患者13例,所有患者行STER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并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112个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患者食管SMTs均应用STER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其中固有肌浅层9例,深层4例;切除病变直径1.312个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患者食管SMTs均应用STER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其中固有肌浅层9例,深层4例;切除病变直径1.33.0 cm,中位直径2.0 cm;手术时间503.0 cm,中位直径2.0 cm;手术时间50120 min,中位时间80 min。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染色证实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2例,切缘均为阴性;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3例,均保守治疗后恢复;皮下气肿合并气胸及气腹1例,予术中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气腹针放气后顺利完成手术并恢复;术中出现隧道黏膜侧小破损2例,均予钛夹封闭,术后愈合良好,未发生隧道瘘;所有病例均无术后隧道内出血及感染。采用胃镜及超声内镜随访1120 min,中位时间80 min。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染色证实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2例,切缘均为阴性;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3例,均保守治疗后恢复;皮下气肿合并气胸及气腹1例,予术中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气腹针放气后顺利完成手术并恢复;术中出现隧道黏膜侧小破损2例,均予钛夹封闭,术后愈合良好,未发生隧道瘘;所有病例均无术后隧道内出血及感染。采用胃镜及超声内镜随访112个月,中位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 STER术治疗食管固有肌来源的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应注意来源于固有肌深层的病变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剪刀型内镜切开刀在困难部位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发现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29例,拟于该科行ESD,但术前判断预计操作比较困难的患者应用剪刀型内镜切开刀(日本住友电木株式会社MD-47703 Jr型VS刀)进行ESD。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ESD操作并获得整块切除,未发生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等治疗相关并发症。病灶平均大小(3.70±1.09)cm,平均治疗时间(64.83±17.77)min。病理判断:术后所有患者垂直切缘及水平切缘均为阴性,其中6例食管病变及1例胃体病变患者发现癌变,其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均阴性,且浸润深度均未超过黏膜下层200μm,均判断为治愈性切除,无需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治愈性切除达100.0%。结论剪刀型内镜切开刀进行ESD治疗操作简单、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大大降低了ESD操作的门槛,有利于临床的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8.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1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TEM)治疗直肠肿瘤的应用效果。  方法  总结2006年4月至2009年11月在本院接受TEM治疗的120例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TEM在直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120例患者直肠病灶平均直径为(1.8±0.8)cm(0.5~5.5 cm), 病灶距肛缘平均距离(7.5±2.6)cm(4.0~20.0 cm)。病灶在直肠内的部位:前壁43例, 后壁30例, 左侧壁26例, 右侧壁21例。  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的手术方式包括TEM肠壁全层切除106例, 黏膜下及部分肌层切除14例。平均手术时间(73.4±31.0)min(25~180 min), 术中平均失血(10.7±7.8)ml(3~60 ml)。术后病理学检查:直肠腺瘤43例, 直肠腺瘤癌变和直肠癌39例(其中Tis期22例, T1期8例, T2期9例), 直肠类癌15例, 直肠间质瘤2例, 直肠平滑肌瘤1例, 炎性息肉等20例; 所有标本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并发肛门出血2例, 肺部和泌尿系感染各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3%(4/120)。术后平均住院日(3.4±1.3)d(2~8d)。术后平均随访13.5个月, 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  结论  TEM治疗直肠肿瘤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少、疗效好、恢复快等优点, 是目前直肠局限性肿瘤局部切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