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诺  安可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438-438,440
目的比较纽扣眼穿刺法和绳梯式穿刺法对糖尿病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的影响,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方法。方法将60例采用动静脉内瘘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纽扣眼穿刺法组30例,绳梯式穿刺法组30例。12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内瘘堵塞的发生率及血流量进行对比。结果纽扣眼穿刺法组穿刺成功率血流量明显高于绳梯式穿刺发组,皮下血肿、内瘘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绳梯式穿刺法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纽扣眼穿刺法在糖尿病尿毒症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穿刺中明显优于绳梯式穿刺法,临床糖尿病患者可优先选择纽扣眼穿刺法。  相似文献   

2.
程卫  叶丽萍  李钟声  高路  顾菁 《安徽医药》2013,34(5):584-585
目的充分利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以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首次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其中前臂内瘘128例,上臂内瘘37例)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1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臂内瘘术后1个月内闭塞5例;上臂内瘘无一例闭塞,但上臂内瘘血流量较大,压迫止血不充分易造成局部血肿,上臂内瘘可穿刺范围小,静脉易形成动脉瘤。结论前臂血管无法建立内瘘时,上臂内瘘是较好的选择。采取绳梯式穿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止血,可避免动脉瘤及皮下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苏铁柱  白惠  幺文博  刘志刚 《河北医药》2012,34(7):1000-1001
目的 分析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时行动静脉内瘘透析插管所致并发症,正确选择早期手术方式,杜绝动静脉内瘘的发生.方法 本组135例,全部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治疗.手术方法:桡动脉-头静脉端侧或断端吻;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使用钛伦钉.结果 70例患者选择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后发生局部血肿4例,经局部换药理疗1~2 d后自然消退,术后6个月出现头静脉血流动力不足15例,7个月后造瘘处堵塞10例,二次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端侧吻合,术后通畅均良好; 40例患者直接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10例患者因正中静脉缺如行肱动脉-贵要静脉吻合;15例患者在动静脉瘘中使用钛伦钉,有血流动力不足现象6例,出现造瘘堵塞2例,二次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端侧吻合;目前无足背动脉-大隐静脉吻合病例.结论 手术前行双上肢动静脉彩超,结合彩超选择血管管壁光滑,血管直径>0.2~0.3 cm的血管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吻合内瘘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为其在临床的应用和维护提供参考。方法观察组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吻合内瘘患者20例,对照组桡动脉-头静脉吻合内瘘患者20例,比较两组的平均血流量、KT/V值、及血栓形成、肿胀手综合征、假性动脉瘤、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吻合内瘘可以提供较高的血流量,KT/V值增加,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结论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吻合内瘘可作为血管条件欠佳的透析患者一种成功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樊梅荣  曾财花  殷鹭  陶玲玲 《江西医药》2023,(12):1394-1398
目的 探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评估动静脉内瘘血管,绘制动静脉内瘘位点图以指导护士绳梯穿刺。方法研究选取8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建立动静脉内瘘位点图指导绳梯穿刺法,对照组则通过传统方法评估动静脉内瘘进行绳梯穿刺。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内穿刺成功率、血流量不足发生率、24小时血肿发生率、绳梯穿刺执行率,两组患者分别在第3、6、9、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评估血管狭窄、血栓、血管瘤样扩张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绳梯穿刺的执行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流量不足发生率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患者动静脉内瘘位点图建立后的第6、9、12个月内瘘血管狭窄、血栓、血管瘤样扩张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导动静脉内瘘位点图建立能够增加护士绳梯穿刺的执行率,降低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发生率,降低动静脉内瘘位点图建立后第6、9、12个月血管狭窄、血栓、血管瘤样扩张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78例患者,随机分组未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内瘘动脉穿刺方式为改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内瘘动脉穿刺方式为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组患者在进行血透2年后的穿刺成功率,透析充分率及并发症(假性动脉瘤及内瘘狭窄(或闭塞,血栓),皮下血肿)的发生率。结果研究期间有5例患者因病死或其他原因退出。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8.04%;对照组为96.01%。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72.35, 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发生皮下血肿次数分别为60例次(0.6%),134例次(1.34%),二者差异有显著性(χ2=26.86,P<0.05)。两组透析充分率分别为86.11%,89.19%,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发生假性动脉瘤及内瘘狭窄的概率分别为2.70%,5.55%,明显低于对照,18.9%,21.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改良向心穿刺法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因穿刺原因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从而提高透析血流量,改善患者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7.
高位动静脉内瘘指采用肘部或肘部以上血管作动静脉吻合术后形成的动静脉内瘘.常用配对的动静脉为肱动脉与贵要静脉、肱动脉与头静脉、肱动脉与肘正中静脉.吻合方式包括端侧吻合法、端端吻合法、侧侧吻合法.其手术难度大,创伤大,故并发症相对较多.笔者曾护理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后并发上肢严重肿胀患者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40例以动静脉内瘘作为血通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20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区域穿刺法进行穿刺,试验组患者采用扣眼穿刺法穿刺。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渗血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00%,参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0%,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渗血发生率5.00%、血肿发生率5.00%均低于参照组的30.00%、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20.00%低于参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扣眼法穿刺,相较传统区域穿刺能有效减少皮下血肿、渗血等不良事件,并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方法.方法 5例患者中4例经患侧肱动脉穿刺、1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前臂动脉DSA检查及动静脉内瘘术狭窄血管内球囊成形术(PTA).结果 5例狭窄程度达到90%~98%,范围4~9cm,血管内球囊成形术后狭窄程度改善到10%以下,技术成功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狭窄血管内球囊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方向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该院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血液透析患者52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顺穿组(向心穿刺)和反穿组(离心穿刺),每组26例,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及1年内假性动脉瘤、内瘘阻塞及内瘘狭窄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点皮肤瘢痕形成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尿素氮清除率与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顺穿组与反穿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8.5%、89.6%,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分别为4.4%、14.8%,皮下血肿发生率分别为1.5%、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顺穿组1年内的内瘘阻塞发生率、假性血管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反穿组,但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反穿组。结论顺穿在操作上不仅简便、省力,还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穿刺点渗血及皮下血肿的发生,降低内瘘阻塞、假性血管瘤发生率,但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向心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两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2.
高位动静脉内瘘指采用肘部或肘部以上血管作动静脉吻合术后形成的动静脉内瘘。常用配对的动静脉为肱动脉与贵要静脉、肱动脉与头静脉、肱动脉与肘正中静脉。吻合方式包括端侧吻合法、端端吻合法、侧侧吻合法。其手术难度大,创伤大,故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对提高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选定“提高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活动主题,2012年4~12月对240例需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Qcc的穿刺方式,分析影响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的原因,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比较实施QCC前、后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管通路血流量达标率及内瘘穿刺失败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Qcc前、后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管通路血流量达标率及内瘘穿刺失败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圈员在沟通与协调、积极性、责任心、荣誉感、团队合作、和谐程度、面对问题的勇气、质量改善手法的认识、个人素质修养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结论QCC在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动静脉内瘘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静脉内瘘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临近的静脉相吻合,首选腕部的桡动脉和头静脉,使静脉动脉化,得到足够的血流量,成为永久性的血管通路,提高透析患者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现就动静脉内瘘术后常见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孙海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17-3117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于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内瘘术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提高内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对我院192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行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术,观察疗效.结果:术区瘘口处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管吹风样杂音,动静脉内瘘术后4周开始使用,首次穿刺透析血流量大于200 mL/min,血液透析效果满意,随诊6个月~5年,无肢端缺血并发症.结论: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内瘘术,血液透析临床应用满意,是前臂血管内瘘术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9月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3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实验组采用个体化内瘘指导和保护措施,护士全程跟踪;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果:实验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内瘘使用时间较对照组长,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7.
改良穿刺法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使用改良穿刺法对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效果。方法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两组患者静脉端均为向心方向穿刺。观察两组内瘘并发症包括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包括尿素氮及肌酐清除率。结果 观察组发生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影响透析效率。结论 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降低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徐浩 《哈尔滨医药》2016,(4):465-466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需要以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观察组采用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内瘘止血情况、血管壁的变化、内瘘并发症以及血液透析的效果变化。结果观察组渗血、血肿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个月后的内瘘止血时间少于对照组,血管壁厚度小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扣眼穿刺法能够减少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不良事件和血管增生,减少内瘘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造瘘术后护理中持续质量改进(CQI)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8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按常规护理;观察组108例,采用CQI模式进行护理,建立专职内瘘小组,有针对性地评估患者,分析存在的问题,制订健康教育方案及目标,并由专人实施.结果 2个月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自我锻炼依从性、首次穿刺成功率、使用中血流量高于对照组,穿刺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结论 CQI应用于动-静脉造瘘术后血液透析患者,可提高患者自我锻炼的依从性,增加穿刺成功率,保证血液透析的血流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时,患者的血管通路一般选择动静脉内瘘、临时动静脉穿刺或深静脉插管。所谓动静脉内瘘,通常是选患者桡动脉和与之相近的静脉血管吻合,动、静脉短路形成内瘘,使静脉扩张动脉化,供每次穿刺时使用,能获得200ml/min以上的血流量。由于内瘘具有维持通畅时间长、穿刺成功率高、感染出血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