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蒋丽华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2):1300-1302
目的探讨Numb蛋白和β—catenin蛋白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检测40例HCC患者的组织、癌旁组织和40例非肝病患者的正常肝组织中Numb、β-catenin的表达,并对Numb、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及与HCC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Numb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中表达呈强阳性,在HCC组织中表达呈弱阳性;β—catenin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中表达正常,在HCC组织中表达阳性。Numb、β—catenin的表达水平与HCC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HCC临床分期、门脉癌栓有关(P〈0.05);HCC组织中Numb、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呈负相关(r=-0.587,P〈0.01)。结论Num、β—catenin在HCC组织中的异常表达,提示二者可能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Numb、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HCC门脉癌栓、临床分期有关,提示联合检测Numb、β—cateniu可作为HCC早期诊断,并对判断转移及临床分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直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膜联蛋白A1(ANXA1)和A2(ANXA2)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50例直肠癌和20例癌旁组织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ANXA1和ANXA2染色方法为EnVisionTM二步免疫组化法.[结果]直肠腺癌ANXA1和ANXA2表达阳性率明显地高于癌旁组织(P<0.01和P<0.05),ANXA1和(或)ANXA2表达阳性的癌旁组织均呈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高分化腺癌、癌细胞未侵犯浆膜层、淋巴结未转移及Dukes分期A+B期病例ANXA1和ANXA2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中+低分化腺癌,癌细胞侵犯浆膜层,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C+D期病例(P<0.05);直肠癌中ANXA1和ANXA2表达呈高度一致性(χ^2=9.43,P<0.01).[结论]ANXA1和(或)ANXA2表达水平可能是反映直肠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肝癌组织ICAM-1及血清sICAM-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肝细胞肝癌(HC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全自动图像检测40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28例肝硬化组织中ICAM-1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42例HCC、26例肝硬化患者和22例正常健康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并与甲胎蛋白(AFP)进行同步分析。结果:40例HCC组织ICAM-1表达阳性率为80.0%,高于癌旁和肝硬化组织(P〈0.05),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类相关。HCC组织中ICAM-1含量高于癌旁及肝硬化组织(P〈0.05),转移组HCC中ICAM-1的含量也高于非转移组(P〈0.05),而癌旁及肝硬化组织中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HCC患者血清sICAM-1水平高于肝硬化及正常健康组(P〈0.05),HCC伴转移组患者血清中sICAM-1无转移组(P〈0.05),AFP阴性组与阳性组sICAM-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CC组织中高度表达ICAM-1和血清中高水平的sICAM-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HCC发展程度及转移状态,ICAM-1有可能作为HCC的一个新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组织芯片(TMA)技术检测Survivin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Ki67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Survivin、Ki67在76例肝癌组织、53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肝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χ^2=129,P〈0.05);Survivin的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相关关系(P〉0.05);Survivin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969,P〈0.05)。结论Survivin和Ki67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两者协同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两者检测对判定肝细胞癌的病因及预后可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生物钟基因Per3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且经病理证实的120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和癌旁组织中Per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时间生存曲线分析Per3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肝癌组织中Per3蛋白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降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02,P<0.01)。在肝癌组织中Per3蛋白低表达的患者肿瘤数目≥2个、瘤体>5 cm及伴门静脉侵袭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95,P=0.001;χ2=6.305,P=0.012;χ2=4.461,P=0.035)。Per3低表达的HCC患者总体生存率(OS)与无瘤生存率(DFS)均显著降低(P=0.011、0.036)。 结论Per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与患者肿瘤数目、大小、门脉侵袭密切相关,并影响患者的OS和DFS,可以作为HCC患者肝切除术后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UBD蛋白在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探讨UBD对肝癌预后判断的指导意义。方法应用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从基因水平和组织学水平对肝癌及癌旁组织进行UBD表达分析,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基因水平和组织学水平检测发现UBD在肝癌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UBD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χ2=3.955,P=0.047)。结论首次发现UBD在肝癌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是肝癌潜在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克隆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相关基因,探索其在肝癌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肝细胞癌和癌旁正常肝组织间基因的差异表达,获得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并用RTPCR方法,检测所获得的基因在44对肝细胞癌及相应癌旁正常肝组织中差异表达的情况,分析该基因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克隆了一个肝癌相关基因EEG1,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肝组织,仅为正常组织表达量的0.586&#177;0.346倍(P〈0.05)。EEG1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与肝癌的早期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差异表达基因EEG1可能在HCC的早期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CD13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3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84例肝细胞癌组织和40例正常肝组织中CD13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84例HCC组织中CD13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CD133表达与肝细胞癌血清AFP水平(χ2=4.02)、TNM分期(χ2=4.69)、病理分级(χ2=5.48)、门静脉癌栓(χ2=5.27)及肝硬化(χ2=6.04)具显著相关性(P〈0.01),而CD133表达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及有无肿瘤包膜无相关性(P〉0.05)。结论 CD133的过表达是反应HCC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对HCC的病情进展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存活素信使核糖核酸(survivin mRNA)和核因子-кB信使核糖核酸(nuclearfactor-кB mRNA,NF-кB mRN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肝癌病人的肝癌组织标本及癌旁组织标本各30份,肝血管瘤病人的瘤旁正常肝组织标本(对照组)10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survivin mRNA和NF-кB 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研究两者在肝癌组织中的相关性。结果:肝癌癌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织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中NF-кB mRNA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该因子的表达呈逐渐升高的趋势。survivin mRNA和NF-кB mRNA在肝癌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6,P〈0.05)。结论:survivin mRNA和NF-кB mRNA在肝癌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两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xB)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的表达意义及NF-κB与HC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HCC组织NF-κB的表达,以30例相应癌旁肝组织作为对照,所得结果行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进行比较。结果:NF—κB蛋白在HCC组织、癌旁肝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19/30)、16.7%(5/30),有显著差异(P〈0.05);NF-κB表达与性别、年龄、HBsAg、Child分级、肝硬化背景、肿块大小无相关(P〉0.05),与HCC分化程度、AFP水平相关(P〈0.05)。结论:NF-κB对肿瘤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何娅娣  吴振权  侯国良 《新医学》2021,52(8):572-575
目的 探讨血浆环状RNA_0002867(circ_0002867)对HBV相关性肝细胞癌(肝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分析已发表的测序结果,筛选在肝癌患者的组织和血浆中同时高表达的环状RNA,通过微滴数字PCR(ddPCR)检测35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肝癌组)及30例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血浆circ_0002867表达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组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circ_0002867、血清甲胎蛋白及两者联合对HBV相关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结果 在肝癌患者的组织和血浆中同时高表达的环状RNA中取交集筛选出circ_0002867行进一步验证。肝癌组血浆circ_0002867表达水平为(29.63±11.56)copies/ml,高于肝硬化组的(19.15±11.57)copies/ml(P < 0.001);血浆circ_0002867、血清甲胎蛋白及两者联合诊断HBV相关性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5(95% CI 0.600~0.828)、0.670 (95% CI 0.542~0.781)、0.810(95%CI 0.693~0.896),血浆circ_0002867和血清甲胎蛋白两者联合提高了血清甲胎蛋白诊断HBV相关性肝癌的效能(P < 0.05)。 结论 血浆circ_0002867联合血清甲胎蛋白对诊断HBV相关性肝癌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病患者外周血血管生成素-2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病患者外周血中血管生成素-2(Ang-2)的表达水平,探讨与肝癌(HCC)发展关系及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不同肝病患者外周血标本,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ng-2浓度,并分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互关系.结果 肝病患者血Ang-2水平,正常对照组为(17.4±2.6)ng/ml、急性肝炎组为(23.5±6.5)ng/ml、慢性肝炎组为(20.9±7.1)ng/ml,肝硬化组为(25.5±5.8)ng/ml和肝癌组为(40.8±3.5)ng/ml;Ang-2水平随肝病进展呈进行性增加,肝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良性肝病组(P<0.001),且Ang-2与VEGF改变呈显著正相关(r=0.769,P=0.026);如以血Ang-2>35ng/ml为界,肝癌组95%异常,肝硬化组1例异常(2.9%),其他组未见异常,与AFP联检对肝癌具有互补诊断价值.结论 Ang-2过表达与肝癌发展密切相关,且有助于肝癌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 GP73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52例健康者、45例非肝性疾病患者、43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 HCC 患者血清标本中 GP73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检测 HCC 患者血清 AFP 水平,计算 ROC 曲线下面积及 GP73和 AFP 对 HCC 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非肝性疾病组(58.57±35.64)ng/mL、乙型肝炎组(70.36±49.88)ng/mL 和肝硬化组(114.47±51.27)ng/mL 以及 HCC 组(251.37±95.6)ng/mL 患者血清中的 GP7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4.03±15.20)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CC 组血清 GP73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HCC 组血清 GP73的阳性检测率(76.7%)显著高于非 HCC 组(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P <0.05);GP73诊断 HCC 敏感度(75.1%)和特异性(94.9%)均高于 AFP 的敏感度(52.3%)和特异性(86.6%)。结论 GP73可能成为 HCC 诊断的一个更好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积液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检测在肝源性腹腔积液良恶性鉴别、肝细胞癌(HCC)预警及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AFP-L3亲和吸附离心管法,分离130例次肝源性腹腔积液患者腹腔积液及同时段血清中的AFP-L3,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腹腔积液及血清AFP和AFP-L3的含量,计算同一标本的AFP-L3/AFP比值,记为AFP-L3%。结果 48例次肝细胞癌患者腹腔积液及血清中AFP-L3%明显高于其他肝病患者。若以AFP-L3%≥10%为肝癌阳性诊断指标,HCC患者腹腔积液及血清中AFP-L3%阳性诊断率明显高于其他肝病患者,HCC患者腹腔积液及血清阳性诊断率分别为81.25%、68.75%。其他肝病患者阳性诊断率分别为14.63%、13.41%。同组间比较HCC患者的腹腔积液和血清阳性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肝病患者腹腔积液和血清阳性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积液和血清AFP-L3%诊断HCC的敏感度分别为82.69%和71.15%;特异性分别为89.74%和91.31%;准确度分别为86.92%和83.85%。肝细胞癌患者治疗前后腹腔积液AFP-L3%阳性诊断率分别为85.71%、76.00%;血清AFP-L3%阳性诊断率分别为78.57%、64.00%,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步诊断非肝细胞癌患者44例,其中25例不同时段动态检测腹腔积液及血清AFP-L3%,4例两次以上阳性者,最后确诊为HCC。结论腹腔积液AFP-L3检测在肝源性腹腔积液良恶性鉴别上较血清AFP-L3检测灵敏度更高,特异性、准确度差别不大,对肝细胞癌患者诊断及疗效观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的人异常凝血酶原即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II诱导的蛋白(PIVKA-II)的浓度,并评价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IVKA-II和AFP检测试剂盒,分别对136例治疗前的肝癌患者(包括80例早期肝癌和56例中晚期肝癌),56例肝炎患者和136例健康者血清样本进行检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PIVKA-II和甲胎蛋白(AFP)的检测效能,并确定PIVKA-II检测肝癌的临界值。比较PIVKA-II和AFP检测肝癌的灵敏度和准确率。结果健康组、慢性肝炎组、早期肝癌组和中晚期肝癌组的血清PIVKA-II的中位浓度分别为18.0(15.0~20.0)mAU/ml、18.0(14.0~23.0)mAU/ml、345.0(31.8~3 787.0)mAU/ml和1 008.5(30.3~25 788.0)mAU/ml,早期肝癌组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1)和慢性肝炎组(P0.001),低于中晚期肝癌组(P=0.375)。血清PIVKA-II检测肝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95%CI 0.908~0.964),显著优于AFP的检测能力[vs.0.848(95%CI 0.800~0.896),Z值=3.580,P0.001]。PIVKA-II检测肝癌的最佳临界值为25.5 mAU/ml,此时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90.6%。联合PIVKA-II和AFP检测,可增加肝癌诊断的灵敏度(vs.PIVKA-II,P=0.036;vs.AFP,P0.001)。结论血清PIVKA-II对于肝癌的诊断效能优于AFP,可作为肝癌早期筛查的血清标志物应用于临床,为肝癌的早诊早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苏江  王科 《综合临床医学》2012,(10):1101-1103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浓度与临床病理因素、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220例经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血清AFP浓度与肝癌的病理分级、肿瘤大小、肿瘤包膜、肿瘤数目、门静脉癌栓、TNM分期及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术前血清AFP浓度与患者肿瘤直径(x2=11.76,P〈0.05)、肿瘤包膜(x2=17.07,P〈0.05)、门静脉癌栓(x2=8.944,P〈0.05)、TNM分期(x2=4.929,P〈0.05)和术后早期复发率(x2=5.569,P〈0.05)有关,与病理Edmondson分级及肿瘤数目无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前血清AFP浓度高的患者的肿瘤直径更大、无包膜、更易存在门静脉癌栓及更高的TNM分期,血清AFP浓度较高者更易早期复发,可作为判断肝细胞性肝癌术后预后差的一个标记物,可在临床上用于预测预后和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和CD44v6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部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33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VEGF-C和CD44v6的表达,并以21例肝硬化组织、16例肝外伤或肝囊肿组织作为对照,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肝癌部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VEGF-C定位于肝癌细胞的胞质,阳性表达率为78.8%,CD44v6主要定位于肝癌细胞的胞膜及胞质,阳性表达率为72.7%。二者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χ^2=12.157、10.280,P〈0.05);在发生转移的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的肝癌组织(χ^2=4.930、8.088,P〈0.05);在正常肝脏组织及肝硬化组织中几乎不表达。VEGF-C和CD44v6的表达与肝癌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是否并发肝硬化、AFP表达、有无HBV感染无关。VEGF-C和CD44v6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681,P〈0.01)。结论VEGF-C和CD44v6的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发生有关,可作为估计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IGF-1、HIF—1α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4例HCC及14例正常肝组织中IGF-1和HIF-1α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H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54例HCC中IGF-1、HIF-1α的表达均较正常肝组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x^2=9.112,13.369;P〈0.05)。HCC中IGF-1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x=0.539,P〈0.05)。HIF-1α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P〈0.05),IGF-1在AFP≥400μg/ml的HCC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AFP〈400μg/ml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CC中IGF-1和HIF-1α表达反映HCC的生物学行为,可作为预测肝癌浸润转移的-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和血清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探讨AFU在PHC术后治疗监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5月PHC患者93例(其中术前40例,术后53例),肝硬化患者1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15例和健康体检者15例(对照组),分别对各组患者及体检者进行血清AFP 和AFU 同步测定,并对PHC患者进行术前、术后AFP和AFU检测。结果 PHC患者术前血清AFU 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病毒性肝炎组和对照组(P<0.01);PHC患者术后 AFU、AFP 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PHC 患者术后 AFU、AFP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AFU、AFP单独检测,以及AFU联合AFP检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别为0.727、0.798、0.858。结论AFU联合AFP检测能提高PH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FU可作为PHC术后治疗监测,病情转归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86例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水平为20~400ng/ml肝病患者的血清,应用微量凝集素亲和吸附离心管分离、洗脱获得AFP-L3,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AFP和AFP.L3含量,计算AFP—L3占血清AFP的百分比即AFP—L3百分数。结果HCC患者血清中AFP—L3水平及AFP—L3百分数明显高于慢性肝炎(chronichepatitis,cn)和肝硬化(1ivercirrhosis,LC)患者(P〈0.01);以AFP—L3百分数≥10%为阳性,HCC患者AFP-L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H和LC患者。AFP-L3百分数诊断HCC的灵敏度是71.43%,特异度是92.36%。结论检测血清中AFP-L3水平对早期HCC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