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因,其中易损斑块是关键,但目前缺少有效治疗手段。中医文献中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易损的概念,我们认为易损斑块属于中医毒邪败坏形质范畴,提出从"毒损脉络"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思路,将中医外科经典解毒类方药加以改进,用于易损斑块治疗,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本文就这一治疗思路从中医理论角度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对易损斑块的认识,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理念更新和临床实践体会,冠心病易损斑块证属本虚标实,本虚即阳虚、阴虚,标实即痰浊、瘀血、瘀毒.探讨了冠心病易损斑块之病因病机、辨证论及治法方药,对于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 lerosis,AS)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然而,易损斑块及斑块破裂目前尚无理想的动物模型,因此,寻找到一种理想的易损斑块动物模型,对于易损斑块研究和临床治疗都是迫切需要的。本文就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4.
邹国辉善于运用解毒活血方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辨治颈动脉易损斑块性疾病。本文对颈动脉易损斑块从概念、中医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认识、遣方用药、典型医案进行阐述,剖析了颈动脉易损斑块在临床上的辨证施治,及邹国辉治疗本病的独到见解,并另附医案2则。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位居足阳明胃经之"人迎脉",人迎脉痹阻不通可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拟命名为"人迎脉痹"。阳明经多气多血,最易化热化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痰瘀互结的基础上化热成毒而成易损斑块,提出从"阳明瘀毒"论治颈动脉易损斑块。以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其机制可能与调整肠道微生态、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调脂等多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6.
易损斑块是易于受损的斑块,包括易于发生破裂的斑块及所有可能有血栓性并发症,进展迅速的斑块,是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主动地对易损斑块进行防治,可以使易损斑块转变成稳定斑块,甚至促使斑块消退,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现代医学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有很好稳定作用,中医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治疗疾病且不良反应轻,在对易损斑块的防治中具有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中医在易损斑块的治疗研究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病理基础,特别是易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直接致病因素。近年来,随着对易损斑块病理学、组织学、细胞分子学及物理检测的研究进展,进一步阐明了易损斑块的整体结构、形态、组织成分、形成机制、循证性提供了临床干预及治疗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易损斑块实验动物模型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易损斑块这一心血管病领域研究的热点,就近年来易损斑块的实验动物模型的文献进行简要概述。具体从易损斑块的概念、动物模型研究的意义、各模型易损斑块组织病理学特征,斑块易损性评价及国内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做介绍。  相似文献   

9.
陈浩  苏伟  龚少愚  陆曙 《中医药研究》2011,(9):1104-1106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炎症学说得到普遍的认可,同时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理论实践的发展,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瘀毒致病理论得到广大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瘀毒致病理论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现综述如下。1理论研究张京春等根据现代医学易损斑块破裂进而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系列病理演变过程,提出了"毒、瘀致易损斑块"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64排MSCT)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变化检测,探讨血脂康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稳定性疗效。方法选择78例经64排MSCT确诊有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试验组)和辛伐他汀组(对照组),两组均随访治疗1年,分别于治疗前后行64排MSCT检测患者易损斑块所在位置的冠状动脉腔径狭窄度(SE)和截面积(S)、易损斑块的最长径(L)及CT值。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SE明显减少(P〈0.05),L显著缩短(P〈0.01),CT值显著升高(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康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作用;血脂康和辛伐他汀稳定易损斑块作用相同。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易损斑块的破裂是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危急重症较为常见且重要的原因,因此,稳定易损斑块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举措,是动脉粥样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中医药在稳定易损斑块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实验与临床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随着现代医学对易损斑块形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中医药对易损斑块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对此进行简要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脉通胶囊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和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100例存在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服用辛伐他汀片20 mg/次,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脑脉通胶囊,观察1年后中医证候评分、颈动脉斑块积分、易损斑块和稳定斑个数、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在中医证候评分、颈动脉斑块积分、易损斑块和稳定斑个数、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脉通胶囊能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减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易损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进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通过分析AS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明确炎症与血栓是斑块易损的关键环节,白细胞与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黏附及其共同的连接机制——PS/PSGL 1在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从抑制细胞黏附、拮抗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的角度,探讨四妙勇安汤稳定AS易损斑块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的主要临床危险在于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斑块内新生滋养血管(Vasa Vasorum,VV)具有结构缺陷,其脆性大、渗漏性高,容易破裂出血,促进炎症反应,也为血细胞及血液可溶性成分进入斑块提供通道,促进AS斑块的形成,并且与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VV的功能及关键信号途径在AS中的作用,有望从根本上阻止稳定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或者阻止不稳定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新生VV在AS形成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稳定AS易损斑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意义,为颈动脉狭窄脑血管事件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已做动脉剥离手术的26例进行斑块标本病理检查,并与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磁共振与病理检查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经磁共振分析,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纤维帽厚度、脂核面积以及脂核与斑块二者面积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种斑块的面积无显著性差异;无论经纤维帽厚度还是脂核面积对易损斑块和稳定宽块进行区别,磁共振与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磁共振成像对斑块成分的显示较清晰,能够通过纤维帽和脂核/斑块面积比诊断易损斑块,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破裂与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对防治脑血管意外事件意义重大。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对颈动脉易损斑块具有很好的稳定作用。本文就颈动脉易损斑块相关的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药及干预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活动性炎症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是斑块破裂的中心环节。炎症反应、脂质代谢紊乱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及进展关系密切。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尤其是脂毒、瘀毒致病理论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及进展颇有共通之处。因此,采用活血解毒兼有调脂作用的中药对易损斑块进行干预研究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易损血管"对于评价易损斑块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块内新生血管,正性重构血管以及内皮功能严重不良血管与斑块的易损性关系密切,故提出易损血管概念,并将这3种类型的血管归属于易损血管范畴,认为在对易损斑块进行药物干预的同时,应考虑其对易损血管的影响,利用中药多靶点、多途径干预疾病的优势,研究开发对易损斑块和易损血管均有良好作用的中药更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胜  熊兰月  李明秀  陈学忠 《河南中医》2012,32(12):1686-1688
易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的病理学基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是中医药干预易损斑块一种新的探索,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加以验证并证实其价值.若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干预基础上加上对易损斑块稳定性评价将具有更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易损斑块是指那些不稳定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危急重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中医结合现代医学对易损斑块形态、去稳因素及干预等方面的认识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近5年来各医家对易损斑块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