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睫状肌麻痹前后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和常规主觉插片屈光度的差异变化,探讨科学规范的验光方法.方法 选取2009年8月行屈光检查的近视患者108例,年龄17~28岁,睫状肌麻痹前后用电脑验光仪或检影镜进行客观验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和常规主觉插片.将检测结果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球镜和柱镜度数在睫状肌麻痹前后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验光球镜度数睫状肌麻痹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柱镜度数散瞳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成人屈光不正患者,规范科学的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无需散瞳松弛睫状肌即可获得准确的屈光不正度数,是一种简便准确可靠的验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检查屈光度的一致性。设计 诊断试验。研究对象 屈光不正志愿者49例(98眼)。方法 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在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同楼层的实验室内完成。同一受试者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由同一专业验光师在不同日期(7天内)完成。用全自动综合验光仪做现场主觉验光,通过宽带网络远程操控全自动综合验光仪做远程主觉验光,由一名非医学背景的助手做电脑自动验光仪验光,结果通过蓝牙传送到平板电脑,再传至验光师电脑端,验光师通过宽带网络远程操控综合验光仪,并远程与受试者语音交流。根据屈光度不同分为近视组(等效球镜度≤-0.50 D)和远视组(等效球镜度≥+0.50 D),分别进行分析。利用MedCalc12.7软件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比较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测得屈光度的一致性。主要指标 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柱镜轴位、等效球镜度的95%一致性界限及95%一致性界限外点的比率。结果 所有眼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柱镜轴位、等效球镜度的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00±0.54)D、(-0.02±0.34)D、(0.70±24.30)°、(0.00±0.52)D。所有眼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柱镜轴位、等效球镜度在95%一致性界限外点的比率分别为1.02%、4.84%、4.84%、2.04%。近视组和远视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柱镜轴位及等效球镜的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01±0.52)D、(-0.01±0.32)D、(1.10±18.40)°、(-0.01±0.51)D和(0.20±0.54)D、(-0.05±0.22)D、(-8.00±40.80)°、(0.18±0.53)D;95%一致性界限外点的比率分别为1.08%、3.51%、5.26%、2.15%、和0.00%、0.00%、0.00%、0.00%。结论 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所有眼、近视组及远视组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和等效球镜度一致性高,但柱镜轴位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山东省冠县4~18岁在校(园)学生屈光不正患病状况.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通过随机整群抽样从冠县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屈光不正现况调查.所有学生接受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散瞳验光、眼内压、眼前节、眼后节等检查.屈光不正与性别、年龄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共3 112例4~18岁在校(园)学生接受检查,其中完成散瞳验光检查3 111例,完成视力检查3 094例.近视患病率为31.3% (95%CI:29.7%~33.0%),年龄较大[OR:1.49 (95%CI:1.45~1.54),P<0.01]、女性[OR:1.31 (95%CI:1.09~1.57),P<0.01]和城镇学生[OR:2.54(95%CI:2.11~3.07),P<0.01]的近视患病率较高.高度近视总体患病率为1.4% (95%CI:1.0%~1.8%),散光的总体患病率为32.4%(95%CI:30.8%~34.0%),屈光参差的总体患病率为6.2%(95%CI:5.4%~7.1%),高度近视、散光和屈光参差患病率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P<0.01),其中散光和屈光参差的患病率与居住地有关(P<0.01),但均与性别无关(P>0.05);远视患病率为8.2%(95%CI:7.2%~9.2%),并随年龄增加而下降[OR:0.72(95%CI:0.68~0.76);P<0.01].较好眼裸眼视力≤20/40和≤20/200者分别有675例(21.8%)和85例(2.7%).单眼或双眼裸眼视力≤20/40的880人中,837人(95.1%)是由于屈光不正导致的.结论 山东省冠县4~18岁在校(园)学生的视力损害主要由以近视为主的屈光不正导致,且呈现出随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配戴高透氧半硬性角膜接触镜对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患者进行矫正,通过与框架镜的矫正效果进行比较,以探讨配戴后的视力矫正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来本中心进行验光配镜检查的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36例(58眼)进行系统屈光检查,包括他觉屈光检查、测量角膜曲率、测量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前节情况,检查角膜内皮情况及角膜厚度,同时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排除圆锥角膜。然后进行自觉屈光检查,并记录矫正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试戴RGPCL,待情况稳定后记录最佳矫正视力。将框架镜及RGPCL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后进行分析。结果 36例(58眼)的近视度数-8.00~-18.00,散光度数-2.50~-5.00。框架镜最佳矫正视力,其中0.3-0.5(19眼)占32.8%,0.6~0.7(34眼)占58.6%,0.8~1.0(5眼)占8.6%。RGPCL最佳矫正视力,其中0.3~0.5(3眼)占5.2%,0.6~0.7(16眼)占27.6%,0.8~1.0(39眼)占67.2%。0.8以上的矫正视力提高了58.6%(34眼)。根据不同的矫正方法所得矫正视力分为两组,经F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RGPCL的矫正效果优于框架眼镜的矫正效果,即RGPCL对于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矫正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背景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青少年视力损伤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首要原因是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因此一定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儿童屈光不正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乏上海市大规模儿童视力损伤和屈光不正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目的 调查上海市6 ~12岁小学生视力损伤与屈光不正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于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分层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宝山区6所学校的4 686名小学生进行研究,眼部检查包括视力、外眼、眼前节、屈光间质、眼底和眼压检查,并记录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的结果和眼位.结果 实际受检学生4 594人,应答率为98.0%,接受睫状肌麻痹后验光者3 975人,占84.8%.双眼裸眼视力≤0.5者占14.4%(662/4 594),其中343人配戴眼镜,占51.8%.所有受检者中,任一眼裸眼视力≤0.5者1 031人,占22.4%.受检的视力损伤者中屈光不正占96.9%(999/1 031),弱视占3.6%(37/1 031).接受睫状肌麻痹后验光的小学生中,近视、远视和散光的患病率分别为31.1%、4.3%和33.0%.公办学校的小学生近视患病率高于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6,P=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女生与近视的发生及发展明显有关(年龄:OR=1.60,95% CI:1.53 ~ 1.68,P<0.01;女生:OR=1.33,95%CI:1.16~1.54,P<0.01). 结论 中国上海市小学生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近视,应注意筛查并提高小学生屈光不正的矫正覆盖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在儿童散瞳前后验光效果,了解电脑验光仪是否能在儿童中应用.方法:对我院进行验光的500例1000眼屈光不正儿童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患儿首先进行电脑验光,然后使用10g/L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滴眼,3d后分别进行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比较两种验光效果.结果:近视性屈光不正电脑验光组球镜度数为2.70±2.75DS、柱镜度数为1.54± 1.10DC,均低于检影验光组(P<0.05);两组轴位差异不显著(P<0.05);远视性屈光不正电脑验光组球镜度数为-2.35±2.18DS、柱镜度数为-1.50±1.15DC,低于检影验光组(P<0.05);两组轴位差异不显著(P>0.05);散瞳前散光度为1.54±1.10D、散光轴为14.38±11.11度;散瞳后电脑验光散光度为1.45±1.21D、散光轴为12.78±10.31度,显著高于检影验光(P<0.05);两种验光方法所测球镜绝对值的差值≤0.50D,占75%(350/500),≤1.00D的占77.4%(387/500),409例柱镜绝对值的差值≤0.50D,占81.8%.结论:儿童验光配镜关乎儿童视觉发育,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均有利弊,且电脑验光不能取代检影验光可将其作为快速验光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7.
评估3种电脑自动验光仪检测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的差异性、一致性和准确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9年5-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9~18岁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449例(449眼)。先由3名护士按照随机图表顺序分别应用国眼RM-9000、尼德克AR-1、拓普康RM-800这3种自动验光仪对入选的儿童青少年进行电脑验光,再由专业眼视光医师对入选的儿童青少年进行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3种自动验光仪测得的结果与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3种自动验光仪测得的结果之间的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结果:国眼RM-9000、尼德克AR-1、拓普康RM-800和主觉验光测得的等效球镜度(SE)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38(2.63)D、-2.63(2.44)D、-2.75(2.56)D和-2.38(2.50)D,3种自动验光仪测得的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893,P<0.001)。3种自动验光仪测得的SE分别与主觉验光结果进行比较,国眼RM-9000测得的SE与主觉验光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99, P=0.842),而尼德克AR-1和拓普康RM-800测得的SE分别与主觉验光结果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758,P<0.001;Z=-15.733,P<0.001)。结论:国眼RM-9000和尼德克AR-1在自然瞳孔状态下检测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而拓普康RM-800的准确性欠佳。3种仪器检测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的测量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便携式电脑验光仪筛查屈光不正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健艳  沈星华  管怀进  沈磊 《眼科》2010,19(6):406-409
目的 探讨便携式电脑验光仪的准确性及用其筛查屈光不正的可行性.设计诊断试验.研究对象2008年6月至9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65例(130眼).方法 对所有病例分别行SHIN-NIPPON SRH-2000便携式电脑验光仪验光及视网膜检影.主要指标屈光值(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轴向)的差异性检验、相关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以视网膜检影为金标准,电脑验光的球镜度数轻度偏正,其中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与检影的差值为(+0.33±0.56)D,呈高度正相关(r=0.9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7,P〈0.01) 电脑验光的柱镜度数轻度偏负,其中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与检影的差值为(-0.23±0.45)D,呈中度正相关(r=0.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P〈0.01).电脑验光在睫状肌麻痹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球镜度数t=1.31,P=0.26 柱镜度数t=-0.28,P=0.78).电脑验光对散光的检出率高,但主要是≤0.75D的低度散光,且与视网膜检影的轴向差值多数≤150.以视网膜检影的等效球镜为参考指标,电脑验光的ROC曲线下面积〉0.95(睫状肌麻痹后为0.984,睫状肌麻痹前为0.979).结论 便携式电脑验光仪筛查屈光不正的准确性与视网膜检影一致,可用在群体眼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筛查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方法 收集手术治疗成功的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23例40眼,记录矫正视力,分析视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1)本组病例中视力≥0.4者14眼,占35%,23眼为低视力眼,占57.5%,盲眼有3眼,盲目率7.5%;(2)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是视神经损害,角膜损害(Haab纹),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结论 影响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视力的主要因素除了视神经损害以外还有角膜损害(Haab纹),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改善视力预后的措施:在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密切随访,及时发现和矫正屈光不正,以及采取积极的弱视治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植入折叠式0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IOL)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5例(49只眼)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0或负度数IOL植入.观察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及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3~ 15个月.结果 全部植入人工晶状体,IOL度数为0~-8 D,平均(-1.96±-2.14)D,术后视力满意,未见视网膜脱离.术后3月,裸眼视力:>0.3者16只眼,占32.65%,>0.5者7只眼,占14.29%;最佳矫正视力:光感~0.05者3只眼,占6.12%,0.06~0.3者6只眼占12.24%,0.4~0.5者23只眼,占46.19%,>0.5者17只眼,占34.69%.患者术后均表现为低度近视性屈光不正,术后3月患者屈光度为-0.5~-2.75 D,平均(-1.38±0.65)D,无过矫现象发生.术后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的差值为0.00~-2.75 D,平均(-1.45±0.66)D.术后角膜水肿3只眼(6.12%),术后一过性高眼压11只眼(22.45%),术后复视1例(0.02%).术后3个月无视网膜脱离,亦未见黄斑囊样水肿、人工晶状体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0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临床效果良好,可以矫正屈光不正,促进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镜配戴不适与旧镜参数的相关关系。方法57例新镜配载不适者.经重新客观验光与主觉验光检查,确定优势眼,确认新镜度数无误后,询问旧镜配戴时间并检测旧镜度数、瞳距、前倾角、镜眼距等参数.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①57例配镜者中有13例旧镜前倾角过大(25.80°±5.93°)或过小(-0.25°±4.95°),调整新镜前倾角后继续配戴。②18例旧镜镜眼距偏小(6.78±1.80)mm。调整新镜镜眼距后继续配戴。③例旧镜光学中心水平偏差(6.60±1.82)mm,2例垂直偏差(4.50±0.71)mm,向患者解释后继续配戴新镜。④5例因新、旧眼镜柱镜度数相差(-0.56±0.18)DC,患者配戴新镜后眼酸胀感明显.将两者柱镜差值减少到(-0.15±0.21)DC后舒适度提高。⑤12例旧镜双眼矫正视力差别较大,新镜优势眼矫正视力与辅助眼相同或略佳.配戴新镜有酸胀感,重新更换眼镜使双眼视力差别介于旧镜与新镜之间,清晰眼同旧镜,患者眼疲劳缓解。⑥2例旧镜负度数偏高(红绿视标G〉R),新镜根据验光结果降低度数验配,矫正视力虽达到0.99±0.02,但患者感觉清晰度下降.增加负度数使矫正视力达1.03±0.03后,患者接受。结论旧镜度数、瞳距、前倾角、镜眼距等是影响新配眼镜舒适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3.0D视觉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旭东  薛文娟  钱进  康慧娟 《眼科》2010,19(2):84-88
目的比较三种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ReSTOR+4.0D、IQReSTOR+4.0D和IQReSTOR+3.0D的临床效果,评估植入IOReSTOR+3.0D后的视觉功能。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7例(72眼)。方法对以上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和IOL植入术,按患者自愿原则,分别植入ReSTOR+4.0D18例(27眼),IQReSTOR+4.0D15例(25眼),IQReSTOR+3.0D14例(20眼)。比较患者术后3个月的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视力、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和离焦曲线。主要指标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裸眼和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离焦曲线和问卷调查。结果术后3个月,IQReSTOR+3.0D组裸眼中距离LogMAR视力(0.169±0.07)较ReSTOR+4.0D组(0.256±0.08)和IQReSTOR+4.0D组(0.252±0.08)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近距离和远距离视力,三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离焦曲线显示IQReSTOR+3.0D组的近距离视力在…2.0D2.5D,相当于眼前40~50cm范围有一高的平台,而ReSTOR+4.0D组和IQReSTOR+4.0D组仅为一个点。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夜间视力模糊、眩光和光晕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衍射多焦人工晶状体+3.0D较+4.0D能够提供更好的中距离视力和一定距离范围近视力。(眼科。2010,19:84-88)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屈光回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PRK术后2年以上、屈光回退且屈光度稳定的患者8例14眼行LASIK,对LASIK术后术眼进行评价。患眼PRK术前屈光度为-6.25~-12.50 D,PRK术后屈光度为-1.50~-6.25 D。随访观察LASIK矫正1年后术眼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和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眼术后主观症状较轻。LASIK术后1年平均球镜度数为(-0.62±0.94)D。LASIK术后0.5≤裸眼视力〈0.8者4眼,≥0.8者9眼,1眼(7.1%)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4眼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haze,包括2级haze 3眼、3级haze 1眼。应用氟米龙滴眼液1个月后,haze及屈光回退减轻;术后1年,1级haze 2眼,2级haze 2眼,3级haze 1眼。LASIK术前角膜厚度为(467±38)μm,术后为(422±21)μm。结论高度近视PRK术后屈光回退行LASIK矫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少数患者术后可出现haze,仍需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主观认知视力可测性年龄的发生以及视力随月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横断研究设计。以随机顺序对264名正常婴幼儿用带围栏的HOTV视频和由电脑控制的闭路式强化优先注视法(COPL)进行单眼视力检测及影响因素调查。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直线回归及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6%的婴幼儿自24月龄开始接受主观认知视力检测,至46月龄时,已达到100%;24月龄右眼和左眼的平均主观视力分别为4.86+0.05和4.881-0.08,至46月龄时均达5.0。左右眼间主观视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间的主观视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观视力与月龄呈正相关关系(r=O.526,P〈0.01),主观视力(Y)与月龄(X)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_4.699+0.006X。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教育背景(B=0.460,P=0.05)、A'JL受教育程度(B=0.386,P〈0.01)对主观视力检测配合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结论电脑控制的带围栏的HOTV认知视标检测系统为观察婴幼儿主观视力可测性的发生及其演绎提供了一种方法,婴幼儿主观视力检测应根据婴幼儿的年龄、认知水平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5.
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调节性内斜视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87例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情况,所有病例经1%阿托品扩瞳验光后戴镜矫正,弱视眼进行综合训练.戴镜半年后对眼位戴镜不能矫正且双眼视力基本平衡的患儿通过手术干预矫正眼位.结果 经戴镜眼位恢复正位69例(79.31%).戴镜并同时进行弱视训练半年后18例斜视角无法全部矫正的患儿采用手术方法矫正眼位.术后进行双眼单视训练.所有病例恢复正常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双眼视力基本平衡时可手术干预残余斜视角.强调双眼单视功能的检查和训练.(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33-3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RGPCL矫正角膜手术后圆锥角膜和不规则散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因角膜手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和不规则散光而验配RGPCL的患者29例(38眼),其中 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12例(14眼)、LASE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1例(1眼)、角膜移植术后不规则散光8例(13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不规则散光2例(4眼)、LASIK术后不规则散光6例(6眼)。在裂隙灯下进行RGPCL试戴荧光素染色评估后确定处方。采用配对t检验对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视力进行比较。患者填写主观自评表评价配戴RGPCL的舒适度和取戴、清洗镜片的难易度。结果 配戴框架眼镜最佳矫正视力≤4.2、4.3~4.4、4.5~4.6、4.7~4.8、4.9~5.0、>5.0分别为5眼(13%)、5眼(13%)、8眼(21%)、10眼(26%)、10眼(26%)、0眼(0%)。戴RGPCL后拥有相应程度最佳矫正视力的眼数分别为0眼(0%)、0眼(0%)、0眼(0%)、3眼(8%)、15眼(39%)、20眼(53%)。配戴RGPCL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框架眼镜(t=-4.416,P<0.01)。配戴者觉得舒适及取戴、清洁容易的分别为48%、69%、59%。随访期间未发现明显眼部并发症。结论 RGPCL矫正角膜手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和不规则散光的视觉效果优于框架眼镜,且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可植入接触镜(IC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77例(140眼)高度近视施行Staar Col-lamer单片式ICL植入。并在术前2周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少数病例在术中施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平均年龄28岁(20-37岁),角膜厚度0.463-0.582 mm,平均0.511 mm,屈光度-20.50D--8.50D,平均-15.50D。随诊观察0.5-2.5年,查视力,测眼压,验光。结果术后裸眼远视力全部较术前提高,70眼(50.00%)裸眼视力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60眼(42.86%)裸眼视力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0眼(7.14%)因高度散光(-3.00D)较术前矫正视力低。1眼(0.714%)术后出现前房纤维素样渗出,12眼(8.57%)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用药后均正常,随诊观察0.5-2.5年,视力无回退,眼压,晶状体及角膜内皮情况较术前均无变化。结论 ICL治疗-8.00D--20.00D高度近视效果好,损伤小,恢复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矫正高度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06年11月验配高透氧性RGPCL的患者94例(154眼),观察各组(高度近视散光组,圆锥角膜组,特殊屈光不正组)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比较。通过患者的评分评估配戴舒适度及清晰度。定期复诊,观察有无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高度近视散光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56眼(83.58%)、35眼(52.24%),圆锥角膜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63眼(88.73%)、33眼(46.48%);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11眼(68.75%)、10眼(62.50%)。配戴高透氧性RGPCL后舒适度评分为80-95,而戴原RGPCL的评分为60-85。戴镜1年后有4例出现结膜充血,1例角膜上皮擦伤。结论对于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屈光不正,高透氧性RGPCL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镜,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胡培克  李兆春  杨亚波  倪海龙 《眼科研究》2012,30(11):1026-1029
背景 主视眼是人类具有功能不对称行为的器官之一,它和非主视眼在很多方面的差异一直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但基于成年近视患者调节功能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研究成年近视患者主视眼和非主视眼与调节相关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观察的研究方法,纳入35例年龄为18~ 35岁、双眼屈光不正球镜度为-2.00 ~-10.00 DS、散光度≤1.50 DC且双眼屈光参差≤1.5 DS、最佳矫正视力(BCVA)≥1.0的单纯近视患者,采用卡洞法并结合拇指法判断主视眼的眼别,采用主观、客观综合验光法获得受检眼屈光不正的度数,用移近法测量单眼的调节幅度,以附加±0.50 D融合交叉柱镜(FCC)法测量受检眼的调节滞后情况,采用翻转法测量各眼的调节灵敏度. 结果 本组患者的主视眼与非主视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69 ±2.30)D和(9.60±2.37)D,调节灵敏度分别为(11.08±4.20) cpm和(10.63±4.60) cpm,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和0.25 D,主视眼与非主视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94、0.260、0.141).右眼为主视眼的患者双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48±2.29)D和(9.33±2.49)D,调节灵敏度分别为(10.50±4.70)cpm和(9.99±4.90) cp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19、0.116),双眼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左眼为主视眼的患者双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91±2.35)D和(9.88±2.26)D,调节灵敏度分别为(10.70±3.77) cpm和(11.25±4.27) cp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49、0.295),双眼调节滞后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结论 对于无或有较小屈光参差的成年近视患者,主视眼和非主视眼在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调节准确性方面无差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RGPCL矫治圆锥角膜的长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05-2009年间在沈阳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中心因圆锥角膜验配RGPCL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60例(496眼)。男212例,女48例。所有患者随访观察时间至少4年。评估RGPCL镜片配适状态,对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视力,配戴RGPCL前后圆锥锥顶K值及角膜厚度进行比较,观察角膜曲率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配戴RGPCL初期获得满意的矫正视力,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与RGPC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5,P<0.05)。4年后,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与RGPCL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2,P<0.05)。配戴RGPCL前及4年后圆锥锥顶K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5),圆锥锥顶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05)。432眼(87.1%)的配适状态为三点接触,46眼(9.3%)为顶点充盈,18眼(3.6%)为可接受的顶点接触。角膜曲率变化情况为,仅3眼(0.6%)陡峭角膜曲率值增加,64眼(12.9%)扁平角膜曲率值增加。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弃戴,33眼(6.6%)出现角膜上皮点状着染,未发现角膜缘新生血管,无角膜溃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GPCL能获得满意的矫正视力,能延缓圆锥角膜发展,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