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变化,并探讨其脉络膜厚度与眼轴、年龄的关系。方法:2014-01/07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儿童50例65眼,年龄4~15(平均9.91±3.41)岁,所有受检眼排除眼底疾病和眼前节病变。根据扩瞳验光的结果,分成高度近视性弱视组(24眼)、高度近视组(19眼)、正视眼组(22眼),运用海德堡EDI-OCT技术对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距中心凹0.5,1.0,1.5,2.0,2.5,3.0mm处上方( S,12:00方位)、颞侧( T,9:00方位)、下方( I,6:00方位)、鼻侧( N,3:00方位)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并通过A超测量出所有受检者眼轴长度。结果: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中心凹下及各方位脉络膜厚度与高度近视组、正视眼组相比最薄,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弱视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有显著负相关性(r=-0.531, R2=0.282, F=7.476, P=0.013);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r=-0.292, R2=0.085, F=2.044, P=0.167)。结论: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脉络膜厚度变薄,眼轴长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青少年高度近视眼与正常眼的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分析脉络膜厚度变化与青少年高度近视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眼视光中心就诊和体检的青少年62例111眼,年龄为13~17 (14.34±2.74)岁.分为高度近视组32例57眼,正常对照组30例54眼,高度近视组屈光度(-6.85±1.14)D,眼轴(26.31±1.13)mm.正常对照组屈光度(-0.37±0.85)D,眼轴(23.91 ±0.64) mm.两组间的屈光度、眼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加强深度扫描技术对黄斑部进行0°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下及由中心凹向鼻侧和颞侧3000 μm的脉络膜厚度值,共测量13个子午线,每个子午线间隔500 μm,比较两组间脉络膜厚度、屈光度和眼轴,分析脉络膜厚度变化与青少年高度近视的关系.结果 青少年高度近视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和黄斑部脉络膜平均厚度值分别为(220.4±49.6) μm和(209.9±62.8) μm,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47.4±63.6)μm和(295.1±71.2) μm,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220,P=0.000;t-16.180,P=0.000).青少年高度近视组颞侧脉络膜最厚,中心凹下厚度次之,鼻侧最薄;而正常对照组以黄斑中心凹区域脉络膜最厚,其次为颞侧,鼻侧最薄.高度近视组受检眼各检测点脉络膜均薄于正常对照组.两组脉络膜厚度的差异黄斑中心凹区域较黄斑周边区域明显(P <0.001).结论 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较青少年正常眼明显变薄,以黄斑中心凹区域的差异显著.提示脉络膜的厚度改变可能在青少年高度近视眼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成年超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9.00 D)患者黄斑区巩膜厚度的改变,并分析巩膜厚度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数及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的超高度近视患者112例(195只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0例(84只眼),女性62例(111只眼);年龄18~67岁,平均(33.10±13.27)岁。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处及由中心凹向鼻侧、颞侧各500 μm、1000 μm及1500 μm的巩膜厚度值,共测量7个点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超高度近视眼黄斑区不同部位的巩膜厚度有无差异,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再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进行两两比较,计算相关系数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黄斑中心凹处巩膜厚度和眼轴长度、年龄、屈光度数及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 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68±0.31),区间为0.01~1.00;平均屈光度数(-14.68±4.31)D,区间为-9.00~-25.25 D;平均眼轴长度(29.14±2.06)mm,区间为25.20~36.00 mm。中心凹颞侧1500 μm处的巩膜厚度均值最小,为(281.17±93.84)μm;中心凹处巩膜厚度均值最大,为(318.13±87.49)μm。颞侧1500 μm处的巩膜厚度与颞侧500 μm、中心凹处和鼻侧相比较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3.90,-3.37,-2.85,-3.07;P<0.05);颞侧1000 μm处的巩膜厚度与中心凹处、鼻侧500 μm和鼻侧1500 μm处相比较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2.35,-2.05;P<0.05)。中心凹处巩膜厚度与年龄呈轻度负相关(r=-0.371,P<0.05);与眼轴长度呈中度负相关(r=-0.573,P<0.05);与屈光度数和最佳矫正视力呈中度正相关(r=0.469,0.41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眼轴长度和年龄是影响中心凹处巩膜厚度的独立相关因素(β=-18.436,-1.347;P<0.05)。 结论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成年超高度近视眼患者黄斑区巩膜全层图像的方法,是无创、实用且简单易行的。本研究结果提示巩膜的病理变化,可能在超高度近视眼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测量高度近视眼患者黄斑区巩膜厚度,可作为后巩膜葡萄肿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而为高度近视眼的防控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主导眼、眼轴长度的关系。 方法:入选高度近视组患者128例180眼,其中主导眼79眼,非主导眼101眼,应用OCT测量黄斑区及周围视网膜厚度及应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另设正视眼组112人180眼,其中主导眼106眼,非主导眼74眼作为对照,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高度近视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29.57依1.57 mm与正常组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24.13依0.90mm)相比显著延长(P〈0.05)。眼轴长度与黄斑中心凹内环区(距黄斑中心凹1~3mm区)上方( S1)、下方( I1)、颞侧( T1)及黄斑中心凹外环区(距黄斑中心凹3~6mm区)上方( S2)、下方(I2)、鼻侧(N2)、颞侧(T2)视网膜厚度存在相关性,与黄斑中心区及黄斑中心凹内环区鼻侧( N1)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眼组黄斑中心区及各个分区均较正视眼组明显变薄(P〈0.05)。高度近视主导眼与非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OCT的检测值低于正视眼组。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与黄斑区上方( S1)、下方(I1)、颞侧(T1)、上方(S2)、下方(I2)、鼻侧(N2)、颞侧( T2)视网膜厚度存在负相关关系。高度近视眼中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非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厚度变化,并探讨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与眼轴、年龄的关系。
  方法:儿童39例65眼,平均年龄9.913.41岁,所有受检眼排除眼底的疾病和眼前节的病变。根据阿托品扩瞳验光的结果,分成高度近视性弱视组(24眼)、高度近视组(19眼)、正视眼组(22眼),运用海德堡OCT对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及距中心凹0.5,1.0,1.5,2.0,2.5,3.0mm处上方( S,12∶00位)、颞侧( T,9∶00位)、下方( I,6∶00位)、鼻侧( N,3∶00位)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并通过A超测量出所有受检者眼轴长度。对各组间同一位点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分析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与眼轴、年龄的关系。
  结果: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薄于高度近视组,厚于正视眼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其中距中心凹0.5 mm处颞侧及下方视网膜厚度、距中心凹1.0 mm处颞侧及上方视网膜厚度,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与正视眼组相比均变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距中心凹1.5,2.0,2.5,3.0mm处鼻、上、颞、下视网膜厚度,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正视眼组相比均变薄,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与眼轴、年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的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其与屈光度、眼轴长度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对在屈光门诊完成验光的5~18岁屈光不正青少年进行了脉络膜厚度和眼轴长度的测量。最终51例102眼患者纳入研究。使用海德堡频域OCT的增强深度成像模式对每眼进行经黄斑中心凹水平方向线性扫描。分别测量该扫描线上5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应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结果 51例患者年龄为(10.04±2.78)岁,屈光度为(-1.61±1.82)D,眼轴长度为(24.14±1.14)mm。扫描线上脉络膜厚度由颞侧向鼻侧逐渐变薄。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R2=0.562),各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均与屈光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眼轴长度则呈显著负相关(P<0.05),中心凹鼻侧1mm处相关性最高。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后极部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可能在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改变相关的病理生理变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莹  葛芹玉  贾二腾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2):2001-2006

本文详细描述了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眼科疾病中脉络膜厚度的变化以及血流与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关系。脉络膜厚度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年龄,性别,眼压,屈光不正,轴长,收缩压,每日节律,身体位置,吸烟史等,脉络膜厚度异常与许多眼科疾病也显著相关。脉络膜厚度在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高度近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病,因其对眼底造成的不可逆性改变。高度近视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不及时干预可引起近视进一步加重,甚至失明。但近视的筛查经常遇到患儿近视度数不高,进一步检查发现已有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这种隐匿性的高度近视改变在诊疗过程中极容易被忽视。本文旨在总结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文献,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临床研究提供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典型病变,严重影响工作人群视力及生活质量.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发展为阐述糖尿病眼底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将针对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测量的脉络膜厚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关系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频域OCT观察高度近视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mCNV)患者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其与眼轴、屈光度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0-10/2014-12于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单眼mCNV的患者30例。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SD-OCT),分别测量患眼与健眼黄斑中心凹下及其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1.5mm处的脉络膜厚度(SFCT,SCT1.5mm, ICT1.5mm,NCT1.5mm,TCT1.5mm)。屈光度、眼轴长度、黄斑中心凹下及不同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屈光度、眼轴长度、不同位点的脉络膜厚度与mCNV的关系。
  结果:mCNV患眼与对侧健眼相比,眼轴长度与等效球镜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CNV眼的ICT1.5mm变薄(140.85±33.46μm ),与对侧眼相比(168.95±45.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T1.5mm变薄是mCNV的危险因素( OR=2.12;95%CI:1.35~3.28;P=0.02)。
  结论:ICT1.5mm变薄可能是mCNV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成年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随年龄变化规律并分析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10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行健康体检的某事业单位在职和退休职工281人,年龄21~9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受检者其中1眼进行分析。根据年龄将受检者分为21~30岁组、31~40岁...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retinal thickness profile in myopic and non‐myopic eyes. Methods: The retinal thickness profile of 30 myopic eyes [spherical equivalent error (SER) between ?6.00 and ?13.63 D] and 31 non‐myopic eyes (SER between +2.75 and ?0.50 D)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Stratus OCT (Carl Zeiss Meditec, Dublin, CA, USA). Two scan types were used: the Macular Thickness Map and the Customized Line Scan for a central 80° horizontal retinal thickness profile. Results: At foveal center and fovea, myopic eyes had a thicker retina than the non‐myopic group (p = 0.002 and 0.044, respectively). At other zones of the macula, the retina was significantly thinner in myopic eyes compared to non‐myopic eyes (p < 0.01, unpaired t‐test). From 40° nasal to 40° temporal retina, a general reduction of retinal thickness was observed across the myopic retina compared to the non‐myopic retina except at 20° nasal to fixation. Conclusions: There was general reduction in retinal thickness within the horizontal central 80° in myopic eyes compared with non‐myopic ey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结构的变化及其与中心视野改变的关系.方法 将高度近视组79例(104只眼)按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分为试验组1(6.00 D≤SE<9.00 D)40例(53只眼)、试验组2(9.00 D≤SE<12.00 D)26例(35只眼)及试验组3(12.00 D≤SE≤15.25 D)13例(16只眼);中、低度近视对照组18例(26只眼).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测量黄斑中心6 mm直径范围视网膜平均厚度及容积,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采用Octopus101电脑自动视野计检测中心视野,分析高度近视中心视网膜平均厚度与中心视野平均缺失敏感度(mean defect,MD)的关系.结果 高度近视各组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容积,试验组1为(272.60±12.35)μm,(9.73±0.51)mm3;试验组2为(273.34±12.99)μm,(9.64±0.46)mm3;试验组3为(271.38±12.71)μm,(9.62±0.64)mm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2.08±10.62)μm,(9.99±0.53)mm3(P<0.001).高度近视组中心视野MD与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呈低度相关(r=-0.36,P<0.001).结论 高度近视者黄斑区视网膜整体厚度及容积均较低;高度近视视野缺损与视网膜萎缩存在相关性.(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85-287)  相似文献   

14.
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8月在莒县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92例(184只眼)远视性屈光不正组(远视组)儿童,同龄段48名(96只眼)视力正常(正常组)儿童,将其双眼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方位进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增强技术(enhanced depth imaging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DI-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两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按眼别、性别、远视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远视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与性别、年龄、logMAR BCVA、等效球镜、平均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远视组儿童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正常组儿童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097,P<0.05).远视组按右左眼别,男女性别统计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比正常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38,5.184,4.647,5.235,P<0.05).远视组按男女性别的右左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比正常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76、4.098,3.601、3.592,P<0.05).轻、中、重度远视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亦均比正常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三组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儿童弱视组、非弱视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比正常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组性别、年龄、logMAR BCVA、等效球镜、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43、-0.044、0.189、0.199、0.018,P>0.05).结论 EDI-OCT检测到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同年龄段正常视力儿童厚,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由于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与供应视神经的血流异常有关,而视乳头筛板前区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视乳头周边的脉络膜血管分支,因此,青光眼和脉络膜血流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备受关注。此外,在青光眼发病机制方面,脉络膜膨胀增厚也被认为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原因之一。随着频域OCT(SD-OCT)深度增强成像(EDI)技术应用,临床上已能在活体状态下较为准确地测量人体眼球的脉络膜厚度。笔者对SD-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所获得的青光眼患者脉络膜厚度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并进一步探讨脉络膜在青光眼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