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视已成为全球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作为视网膜上重要的神经递质,通过与其对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在实验性近视的形成和抑制中具有重要意义。相关信号通路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也备受关注。大多数研究支持多巴胺及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实验性近视的发展;药理学实验进一步揭示,两条信号通路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可能存在共同的作用位点。本文就近年来多巴胺能通路和胆碱能通路及其二者的联系在近视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探索近视的发病机制以及近视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视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人群中患病率很高,同时也可能存在病理性损害的隐患,甚至导致失明。多巴胺是视网膜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影响着近视的发生发展。形觉剥夺性近视和光学离焦性近视是目前两种常用的实验近视动物模型。大多数研究认为多巴胺对形觉剥夺性近视的抑制效果较为确切,且主要通过D2类受体发挥作用。而对光学离焦性近视的研究较少。本文就多巴胺及其受体在形觉剥夺性近视和光学离焦性近视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揭示近视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控制近视发生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模式的不断变化,近视发病率不断攀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亚洲地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高度近视可引起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脉络膜下新生血管,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并导致视力损害甚至致盲.目前,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众多,本文对近视发生、发展的相关信号通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多巴胺神经系统研究与近视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巴胺是脊椎动物视网膜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控物质,参与视网膜光整合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多巴胺是调控眼球生长的主要神经活性物质,并且利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进行眼球生长的调控和药物治疗实验性近视的研究。本文综合论述了这一方面研究工作的状况,提出今后多巴胺系统与近视基础研究的结合为药物治疗近视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近视作为一种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屈光不正,其趋势日益增加,已成为眼科研究领域的热点。形觉剥夺性近视是实验性近视中较为成熟的造模方法。众多研究报道多巴胺作为一种调控视网膜及眼球生长微环境的神经递质,通过与多巴胺受体、途径间的相互作用,在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和抑制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多巴胺对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影响及其生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众多关于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近视眼模型的研究显示,视网膜信号对眼球的局部生长具有调节作用,而多巴胺(DA)作为视网膜上一种主要的神经递质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可能成为阻止近视眼发生发展的一种药物.本综述就视网膜中DA的产生、DA神经元及其受体的分布、生理功能等一般情况以及DA在近视眼模型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和影响近视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归纳.大量研究表明,DA在近视眼模型的发生发展中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且倾向于支持其对近视的保护作用,然而,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7.
近视与视网膜多巴胺受体放射自显影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放射自显影方法对比研究鸡视网膜多巴胺受体在近视及正常状态下的分布。方法:取正常鸡和实验性近视鸡眼球,去角膜及眼内容物后速冻,做12μp冷冻切片,分三组:[3H]SCH233切标记D_1组,[3H]Spiperone标记D_2受体组,非特异性竞争组,行放射自显影研究。结果:鸡视网膜D_1、D_2受体分布不同,D_2受体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D_1不明显Z近视状态下D_1、D_2受体数目增多,D_2增多更明显。结论:视网膜多巴胺受体两种化型均参与近视的调控,数目增多与近视视网膜多巴胶生物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异常新生血管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被视为引起儿童视觉受损的重要疾病之一,严重病例可导致视力永久丧失.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ROP影响视网膜的发育及功能,主要影响感光细胞,且临床研究发现这种视网膜功能障碍既使早期得到控制,后续仍易发生屈光不正,尤其是近视.最新研究发现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induced retinopathy,OIR)的神经视网膜功能障碍可能与OIR诱导多巴胺(dopamine,DA)释放和活性的变化有关.ROP患儿早期出现近视及近视发生率高与ROP影响视网膜多巴胺的分泌及释放密切相关,深入探讨DA在ROP近视中的作用将为临床ROP患儿中近视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近视的形成是眼球主动生长和重新塑形的结果。形觉剥夺或镜片诱导时视网膜释放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调节巩膜生长状态和脉络膜厚度,促进近视发生,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物质。本文就多巴胺在眼部的功能,与实验性近视的关系,及其通过多巴胺D2受体对实验性近视的作用进行阐述,并就其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褪黑素、乙酰胆碱、全反式维甲酸、成纤维生长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其对实验性近视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阿朴吗啡抑制近视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iao L  Chen R  Guo J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130-133
目的采用放射受体分析方法测定鸡视网膜多巴胺受体的理化特性,研究多巴胺系统与剥夺性近视和药物治疗近视相关的机理。方法幼鸡分组:随机缝合一侧眼睑组;缝合眼睑加阿朴吗啡(apomorphine)结膜下注射组;正常对照组。两周后检查屈光及眼球径,分组取视网膜,用[3H]SCH23390和[3H]螺哌酮(spiperone)与各组视网膜受体蛋白进行饱和试验。结果单纯缝合眼睑形成高度近视且视网膜多巴胺两种亚型受体(D1,D2)数量增多;使用阿朴吗啡可以抑制缝合眼睑形成的近视,视网膜多巴胺受体(D1,D2)数量减少。两种受体的亲和力无显著改变。结论剥夺性近视鸡视网膜多巴胺受体均为超敏状态,与多巴胺生物水平下降有关。阿朴吗啡不同程度地影响多巴胺受体,其意义是为寻找和筛选治疗近视的药物提供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多巴胺(DA)作为视网膜上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主要针对实验近视过程中视网膜DA含量的变化,多巴胺能系统,多巴胺D1、D2受体在近视形成中的作用以及DA和其他近视相关信号分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等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探索近视形成机制,寻找治疗近视的药物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静 《眼科研究》2012,30(4):376-379
近视是发病率较高的眼病,其中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是常见的致盲病因.通常认为近视的发生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病理性近视的发生,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高度相关,国内外对其基因定位有多种认识,但尚无定论.绝大多数近视属轴性近视,由玻璃体腔的过度延伸导致眼球前后径延长、光线经屈光介质作用后聚焦于视网膜前所致.近视的发生发展受到高位神经中枢和眼内局部两种作用机制的调控.对近视的病因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进行综述,重点阐述在基因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对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视人群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对近视的发病机制和防控措施的研究迫在眉睫。近年来对生物钟在近视发展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兴趣,现本文从生物钟在近视发展中对眼轴、视网膜、脉络膜的影响,当代社会与生物钟紊乱角度做一简单的综述,以期为近视发病机制以及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度近视常常同时合并POAG,由于其眼底视盘和视网膜脉络膜等改变使其很难在早期发现POAG的合并存在。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高度近视合并POAG对提高患者的视觉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就高度近视与POAG的联系,高度近视合并POAG时相关的视功能改变做一综述,期望为临床诊断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6.
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率,并分析有关因素。方法对11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术后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以上。结果10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0只眼术后视力提高,1只眼术后视力无变化。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核轻度硬化1只眼,眼压升高1只眼, 纤维素性渗出2只眼,双眼复视1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 内填充18 % 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详细检查眼底、正确设计手术方案及良好手术技术是治疗本病关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90-9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病人视乳头及视网膜微循环血流有无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HRF(Heidelberg Retina Flowmetry,海德堡视网膜血流仪),对低(-3.0D以下,18眼)、中(-3.0~-6.0D,19眼)、高(-6.0D以上,15眼)三组29名近视病人的视乳头及视乳头周边视网膜的血流情况进行了探测,记录volume,flow和velocity三项参数。结果:三组病人颞侧盘沿、鼻侧盘沿、颞侧视乳头旁视网膜及鼻侧视乳头旁视网膜血流的volume,flow和velocity三项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两两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程度的近视病人视乳头及视乳头周边视网膜的微循环血流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近视眼周边视网膜变性的特点以及氩离子激光预防性光凝的效果.方法 近视眼503例(984眼).充分散瞳后验光,并依近视程度分为3组,用检眼镜以及裂隙灯显微镜联合三面镜或全视网膜镜详细检查眼底,记录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病灶的数量、特点和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对伴严重视网膜变性者予以氩离子激光光凝.结果 984眼中周边部视网膜变性155眼(15.75%),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百分率:Ⅰ组为8.36%;Ⅱ组为15.90%;Ⅲ组为22.75%.双眼的变性区分布有对称性,百分率为60.65%.变性区以不压变白和树枝样变性多见.对视网膜变性较严重者施行了眼底激光光凝.复诊时见激光斑反应明显、裂孔稳定,局限性浅脱离者经2~4次激光光凝后视网膜完全平复,在2年内复诊中无1例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 近视眼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检出率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增高,且有对称性,对周边视网膜变性进行激光光凝可以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生物体内存在自主性的近24h为周期的振荡,即昼夜节律。生物钟是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时钟系统,由中央和外周生物钟共同组成。生物钟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组成转录-翻译振荡环路,通过神经传导和体液途径输出信号,进而实现对机体生理生化和行为昼夜节律的调控作用。哺乳动物的眼球包含一个完整的生物钟系统,该系统可调节眼球重要的生理功能和多种参数的昼夜节律变化,各种原因引起的生物钟基因异常,将影响眼球的昼夜节律,并可能导致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具有昼夜变化的特点,生物钟基因表达的改变不仅参与了眼部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还可能是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靶点。本文介绍了角膜疾病、青光眼、近视的昼夜节律特点及相关生物钟调控机制。深入探究生物钟与眼部疾病的关系可为眼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