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其在葡萄膜炎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取16例正常健康对照及30例不同类型活动期葡萄膜炎患者,采取抗凝外周血,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染色、流式分析。 结果: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的百分率与正常健康对照(8.56%±4.22%vs5.72%±3.11%)相比,显著升高(P=0.022),而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P=0.007)。另外CD4^+CD25^highCTLA4+T细胞在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比例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P=0.012)。 结论: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Treg细胞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与疾病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前部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运用流式细胞计检测了28名急性前部葡萄膜炎患者(28只眼)外周血中CD3^+,CD4^+和CD8^+淋巴细胞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值进行了比较。结果28名急性前部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CD3^+淋巴细胞平均值为68.32%,CD4^+细胞的平均值为34.19%,CD4+/CD8^+的平均值为1.68,其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CD8^+细胞的平均值为20.37%,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前部葡萄膜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的平衡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在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7月在青岛眼科医院因药物治疗无效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29例(329眼)。观察分析其术后首次复发的情况,包括复发时间、复发类型、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复发后的治疗转归。PKP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在一个回归模型中应用初始单变量分层分析以鉴定和选择复发的重要的相关因素。结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有33眼(10%)复发,复发类型主要为上皮型,18例(54%),复发病灶主要集中于植片与植床交界处(63%),复发时间从2周到13年不等。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免疫排斥(X2=47.09,P〈0.01)、继发性青光眼(X2=26.38,P〈0.05)、并发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手术(x2=7.31,P〈0.05)、上呼吸道感染(X2=5.60,P〈0.05)、病灶累及角膜缘(x2=8.30,P〈0.05)。复发病例中上皮型有10例经单纯药物治疗有效,其余基质型和内皮型(包括由上皮型转化而来)有5例行结膜瓣覆盖术治疗,12例行单层或双层羊膜覆盖术,6例行二次PKP术。所有复发病例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平均随访(24.6±5.4)个月,植片透明率达46%。结论免疫排斥、继发性青光眼(未行手术)、白内障手术、上呼吸道感染、病灶累及角膜缘,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基于复发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选择合适的预防方式和治疗方式可有效控制复发。  相似文献   

4.
邹文军  武志峰  项晓丽  孙松  张洁 《眼科研究》2012,30(12):1118-1121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急性葡萄膜炎是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常见的类型之一,Th17细胞是在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而Th17细胞与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关系鲜见报道。目的研究HLA—B27相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l、Th2、Th1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1年1—10月于无锡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22例,并收集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6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检者外周血中Thl、Th2、Th17细胞的表达比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质量分数,并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对患者外周血中Thl、Th2、Th17细胞比例与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或CRP质量分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γ干扰素(IFN-γ)CD4+Thl细胞比例、CD4+白细胞介素-17(IL-17)+Th17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11±9.69)%VS.(16.00±4.26)%,P=0.041;(3.96±2.92)%VS.(1.68±0.60)%,P=0.002],而CD4+IL4+Th2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3±0.36)%VS.(0.56±O.34)%,P=0.122]。患者外周血Thl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CRP质量分数均无明显相关性(r=0.197,P=0.500;r=0.253,P=0.383);Th2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CRP质量分数均无明显相关性(r=0.068,P=0.817;r=0.439,P=0.116);Th17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805,P=0.001),与患者CRP质量分数无显著相关性(r=0.226,P=0.436)。结论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内IFN-γ和IL-17细胞呈高表达,且Th17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提示Th1细胞和Th17细胞共同参与了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病过程,可能以Th17细胞发挥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相关病理因素,探讨评估患者预后的病理学指标.方法 对1995-2004年期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经眼球摘除并病理确诊的125例视网膜母细胞瘤单眼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病理因素.结果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8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视神经断端浸润(χ2=114.150,P=0.000)、巩膜浸润(χ2=35.080,P=0.000)、眶组织浸润(χ2=28.765,P=0.000)、虹膜浸润(χ2=18.242,P=0.000)、睫状体浸润(χ2=11.495,P=0.001)和角膜浸润(χ2=10.240,P=0.001)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视神经筛板后浸润(P=0.045,Wald值4.013)和视神经断端浸润(P=0.000,Wald值37.559)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视网膜母细胞瘤病理检查有广泛脉络膜浸润、巩膜浸润、眶组织浸润、视神经筛板后浸润和视神经断端浸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 AS)伴发前葡萄膜炎患者眼前段病变严重程度和炎性指标以及骶髂关节的影像学表现等相关因素的相互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AS伴前葡萄膜炎患者裂隙灯下眼前段病变情况与红细胞沉降率( ESR )、C 反应蛋白( CRP)以及骶髂关节的核磁共振表现。前葡萄膜炎严重程度根据EIU的临床标准改良,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程度根据SPARCC的骶髂关节( SIJ)评分,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AS患者55例中,EIU评分为2~10分,SPARCC评分为0~22分。进一步分析表明,葡萄膜炎评分与ESR (r=0.869,P〈0.001)和CRP(r=0.485,P〈0.001)均密切相关。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前葡萄膜炎严重程度与骶髂关节炎症程度不相关(r=0.237,P=0.081)。 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前葡萄膜炎局部自身免疫炎症和骶髂关节的炎症及后续的骨化可能是各自独立的两个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LA-B27与强直性脊柱关节病(As)伴发葡萄膜炎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SSP-PCR对正常人和患者进行HLA-B27抗原进行研究,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加以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关节病伴发葡萄膜炎患者和对照组HLA.B。阳性率分别80.56%和24.32%(χ^2=23.12,P〈0.0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线有轻重不等的骶髂关节改变。结论采用SSP-PCR基因检测技术测定HLA-B27,快速、简单、准确性高,值得推广应用。HLA-B27,与强直性脊柱关节病伴发葡萄膜炎的关系密切。对原因不明的葡萄膜炎患者进行HLA-B27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  相似文献   

8.
郑曰忠  时冀川 《眼科研究》2010,28(10):994-997
目的分析前葡萄膜炎患者并发黄斑囊样水肿(CME)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连续收集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各种原因所致的前葡萄膜炎患者108例129眼,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眼科检查,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定CME的存在。结果前葡萄膜炎患者108例129眼中单眼发病者87例,双眼发病者21例。出现CME改变者41例43眼,发生率为33.3%。其中并发CME患者的最低平均矫正视力为0.41±0.16,未发生CME患者的最低平均视力为0.56±0.1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040,P=0.000);2组患者恢复期平均矫正视力(0.82±0.18/0.85±0.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130,P=0.260)。对2组患者的眼部及全身相关因素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ME的发生与病史反复发作(P=0.017,OR=7.62,95%CI:1.44~40.23)、HLA-B27阳性(P=0.049,OR=3.93,95%CI:1.01~15.30)、玻璃体细胞(P=0.023,OR=3.46,95%CI:1.19~10.04)、年龄较大(P=0.001,OR=1.09,95%CI:1.04~1.15)和初诊时矫正视力低(P=0.007,OR=0.01,95%CI:0.00~0.25)均呈明显相关,性别(P=0.09,OR=0.39,95%CI:0.13~1.16)、伴随的高血压病(P=0.960,OR=1.04,95%CI:0.32~3.35)或糖尿病史(P=0.510,OR=1.57,95%CI:0.41~6.06)、幼年性关节炎(P=0.470,OR=2.61,95%CI:0.19~35.27)和最终矫正视力(P=0.870,OR=0.73,95%CI:0.02~30.20)与CME的发生均无明显相关。结论病情反复发作、HLA-B27阳性、玻璃体细胞和年龄是前葡萄膜炎患者并发CME的主要危险因素。经积极治疗后,多数患者视力恢复较好,仅少数患者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  相似文献   

9.
陈楠  唐仁泓  王欣荣 《眼科研究》2010,28(7):674-676
目的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2008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眼科收治的88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临床资料。88例患者以性别、年龄、眼别、伤后有无光感、有无骨折、昏迷史、受伤原因、治疗方式8个临床观察因素作为自变量(X),疗效作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所有治疗均在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伤后有无光感X4(P=0.010)、昏迷史X6(P=0.010)和治疗方式X8(P=0.006)是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伤后无光感(OR=3.392,P=0.010)、有昏迷史(OR=3.162,P=0.010)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χ2=20.333,P=0.000),手术治疗是保护视力的有力措施(OR=1.459,P=0.006)。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stP=-1.674+1.222X4+1.151X6+1.459X8(χ2=20.333,P=0.000)。结论伤后无光感、有昏迷史是影响眼视力预后的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保护视力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并发前葡萄膜炎患者黄斑病变和疾病严重程度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50眼)AS并发前葡萄膜炎患者裂隙灯下眼前段病变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以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病变情况.前葡萄膜炎严重程度根据改良的EIU临床标准判定,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区厚度.结果 50例AS患者中,前葡萄膜炎均为单眼发作,EIU评分为2~10分,患眼黄斑厚度为(235.36±12.12)μm,健眼为(190.02±8.56) μm,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1.60,P<0.001).进一步分析表明,葡萄膜炎EIU评分与ESR(r =0.870,P<0.001)和CRP(r=0.699,P<0.001)、BCVA(r=-0.935,P<0.001)以及黄斑厚度均密切相关(r =0.662,P<0.001).结论 AS患者前葡萄膜炎可累及眼后段,出现患眼黄斑增厚及水肿,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中局部使用丝裂霉素c贴敷能否进一步提高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治疗原发及复发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至2009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翼状胬肉的114例患者(134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2组。A组59例70眼(原发63眼,复发7眼),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并于术中局部使用0.02%丝裂霉素C:B组55例64眼(原发57眼,复发7眼),采用同样手术方法,但术中不使用丝裂霉素C。比较2组术后角膜上皮生长情况、翼状胬肉复发率、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3.3+8.6)个月(12~65个月)。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A组病例角膜上皮生长时间平均为(4.0±0.8)d,略长于B组的(3.4±0.6)d(t=3.71,P〈0.05)。2组翼状胬肉复发率均为3%(X2=0.008,19〉0.05)。A组术后视力不变或提高者为74%,B组为65%(X。=1.301,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角膜上皮延迟愈合,角膜缘结膜植片松脱,角膜缘小凹形成,结膜上皮下囊肿等。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B组为5%(X。=0.071,P〉0.05)。结论术中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对于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治疗原发及复发翼状胬肉的辅助作用有限.而且可能引起角膜上皮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喉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以酶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和Envision二步法检测40例喉鳞癌组织中LYVE-1,VEGF-C和核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分析LYVE-1标记的淋巴管的密度、位置、增殖情况及VEGF-C表达与喉鳞癌颈淋巴结转移、T分期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等之间的关系。结果(1)颈淋巴结转移组、T3和T4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分别高于非转移组、T1和T2组(t=4.539,P=0.000;t=3.896,P=0.000)。(2)瘤巢内LYVE-1(+)管腔存在Ki67细胞核棕黄色着色,而瘤巢周围LYVE-1(+)管腔未见这一现象。(3)VEGF-C在颈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T1和T2组与T3和T4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χ^2=4.607,P=0.032);VEGF-C(+)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高于VEGF-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8,P=0.044)。结论喉鳞癌组织中LYVE-1标记的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VEGF-C表达有关,淋巴管生成及VEGF-C表达在喉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葡萄膜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多反复发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不良反应较多,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目的观察清开灵眼用凝胶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雌性Lewis大鼠27只,皮下注射200斗l含100μg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1177—1191多肽、100μl完全弗氏佐剂(CFA)、100μg结核菌素及100μlPBS的乳化液,在大鼠两足垫处、尾根部两侧及脊背正中均匀注射5个点建立EAU动物模型。将免疫后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大鼠免疫后第7天开始点眼,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点眼,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用相应的药物点眼,每日3次,连续用药7d。从免疫后第1天开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前节炎症反应并进行炎症评分;免疫后第14天过量麻醉法处死实验动物并获取眼球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大鼠前房、虹膜和睫状体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脾脏、淋巴结分离的T细胞悬液中CD4^+和CD8^+细胞百分比、CD4^+/CD8^+值以及Th1细胞和Th17细胞的比例。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免疫后第9天开始出现眼部炎症表现,第11天炎症反应达高峰期,而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大鼠眼部炎症反应的发生较模型对照组晚,炎症反应轻,病程短。免疫后13d,3个组大鼠眼部炎症评分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2,P=0.00)。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的炎症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2、10.11,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模型对照组大鼠前房、虹膜及睫状体组织中可见炎性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二次曲线方程来描述正视儿童角膜前表面的二维空间形态,根据各子午线非球面性的变化规律推导出其三维形态的数学表达式及非球面性变化规律表达式。方法 随机选取在本院进行常规体检的正常儿童77例(77只右眼),分别用Humphrey ALTAS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进行测量,并记录前表面轴向图36条子午线(从0°开始,每间隔10°取子午线至350°)上4.5 mm内所有点的曲率值。通过建立三维座标系、座标轴旋转、解方程组,求得各个子午线上的二次曲线表达式及Q值。根据36条子午线Q值,求得最适二次曲面方程式及Q值变化规律的函数表达式。结果 ①角膜前表面各截痕的Q值介于-1~0.5之间。配对t检验显示,两种仪器各截痕Q差值在0°、10°、20°、30°、170°、180°、190°、200°、210°、220°、350°子午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角膜前表面的二次曲面方程为:x^2/9.698^2+y^2/8.7491^2+(z-11.5124)^2/11.5124^2=1(Orbscan-Ⅱ);x^2/9.9406^2+y^2/9.0902^2+(z-11.8522)^2/11.8522^2=1(Humphrey ALTAS)。③角膜前表面Q值变化规律为:Q=-1+1/-0.365sin^2θ+1.351(Orbscan-Ⅱ);Q=-1+1/0.296sin^2θ+1.344(Humphrey ALTAS)。结论 ①正视儿童角膜前表面各截痕形态均为椭圆形,在水平、近水平方向上为长椭圆形。②正视儿童角膜前表面为长轴在Z轴、短轴在Y轴的长椭球面。③各截痕的Q值随角度变化呈正弦规律。  相似文献   

15.
背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黄斑水肿是影响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中医药疗法减轻组织水肿疗效独特,但其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的防治作用少有报道。目的探讨口服活血化淤汤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黄斑区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常规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150例180眼分为单纯手术组和手术+药物组。单纯手术组86例100眼仅行手术治疗,手术+药物组64例80眼手术后给予活血化瘀汤12I服14d。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2、4、6、8和12周对比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反应及前房反应、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2周手术+药物组视力≥1.0的跟数分布基本与单纯手术组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6,P〉0.05)。术后1周手术+药物组房水闪辉的眼数明显少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1,P〈0.05)。单纯手术组、手术+药物组术后2~8周中心凹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周手术+药物组中心凹厚度低于单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5、2.323、3.104、2.470,P〈0.05)。单纯手术组13眼(13/100,占13%)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6周,包括中心凹增厚11眼,黄斑囊样水肿2眼,其中10眼术后12周内水肿消失。手术+药物组3眼(3/80,占3.75%)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包括黄斑中心凹增厚2眼及黄斑囊样水肿1眼,发生于术后4—6周,术后12周水肿消失。结论活血化淤汤能够促进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眼前节炎症的恢复,改善术后黄斑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囊外摘出术的手术效果、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并探讨其手术技巧。方法将139例(184眼)过熟期白内障随机分成两组,A组70例(93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B组69例(91眼)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均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于术后1d对两组裸眼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d裸眼视力0.05—0.25者B组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1d裸眼视力〈0.05及≥0.3者B组明显低于A组(P〈0.05)。术中晶状体核掉入玻璃体腔、玻璃体脱出眼数A组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角膜水肿眼数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过熟期白内障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较超声乳化术更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