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量喂养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禁食组、微量喂养组、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量喂养组,观察3组喂养不耐受缓解情况。结果联合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5.18±1.32)d,达全胃肠营养时间(12.53±2.33)d,住院时间(15.23±2.49)d,均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量喂养能有效的改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身抚触联合早期滴服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10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全身抚触;观察组联合早期滴服喂养。观察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体重恢复时间、达奶头喂养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抚触联合早期滴服喂养应用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可以促进早产儿体重增加,缩短胎粪排尽时间和住院时间,有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2):2008-2010
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护理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生长发育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11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与家属满意度,护理期间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平均每天体重增长、平均睡眠时间、身长、NBN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属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心理支持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采用发展性照顾护理临床疗效好,可促进患儿生长发育,提高家属满意度,利于患儿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变化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将80例早产儿根据是否出现喂养不耐受分为对照组21例(喂养耐受者)和观察组59例(喂养不耐受者),于首次喂养及足量喂养前后超声测定其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并分析测定参数与喂养不耐受和足量喂养天数之间的关系。结果首次喂养后,对照组患儿进食前后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进食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流速(Vps)、舒张末期血流流速(Vpd)和时间平均流速(Vtam)升高,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进食后Vtam和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tam增幅显著高于观察组。足量喂养时,对照组患儿餐后肠系膜上动脉的Vps、Vtam及Vpd上升,RI和PI下降,与餐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餐后Vps、Vtam及Vpd上升,与餐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I和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进食前后肠系膜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食前后Vtam变化与足量喂养天数呈负相关(r=-0.346,P﹤0.05),其余参数未见明显相关。结论首次喂养或足量喂养均可使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发生改变。临床上可根据首次喂养后血流参数,特别是Vtam的变化对喂养不耐受进行预测,从而科学指导早产儿合理喂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喂养成效、喂养良好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开始经口喂养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可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母亲声音刺激(MSS)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喂养表现、体质量增长等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住院早产儿采用随机化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每天接受2次MSS,持续7d。记录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和达到全口喂养的时间,并在这两个时间点计算过渡时间、喂养效率、吸吮效率等,记录每日体质量、出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在开始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和吸吮效率及实现全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实现全口喂养时的吸吮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过渡时间、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体质量增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S能有效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经口喂养表现,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多潘立酮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辅助治疗极低体重早产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收治极低体重早产儿10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于生后12 h内给予单面光疗,开始后每天上午监测血清总胆红素,若光疗不能控制黄疸,可输白蛋白或血浆,直到血清总胆红素低于102.6μmol/L。应用相同的早产儿配方乳经鼻饲管喂养,延迟于生后48 h开始喂养,每隔3 h 1次。采用静脉营养或部分静脉营养,保暖,且均采用相同的静脉药物治疗方案进行黄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喂养前15~30 min给予多潘立酮0.3 mg/kg,3次/d,并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患儿生后第1,3,7,14天血清胆红素含量及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消退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含量在第1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第3,7,14天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黄疸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黄疸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黄疸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腹胀、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呕吐、胃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窒息、坏死性小肠结膜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和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使用,能促进极低体重早产儿血清胆红素的下降,改善患儿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降低腹胀、、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呕吐、胃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极低体重早产儿黄疸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喂养不耐受诊断的早产胎龄儿(均为29~35周)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照《早产儿管理指南》规范诊疗,喂养不耐受治疗期间,每次喂奶前予非营养性吸吮10min,必要时予多潘立酮混悬液治疗;治疗组给予对照组相应治疗,并联合应用四君子汤内服,配合小儿捏脊及手指点穴理疗,疗程共2周。分别观察2组病例喂养不耐受治疗前后奶量增加情况,观察患儿住院期间达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平均持续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喂养平均日龄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平均每日增加奶量较对照组明显为多(P0.01);2组病例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平均水平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2组间治疗前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平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能有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提高患儿消化能力,易增加奶量,缩短达到完全胃肠喂养的时间,提高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血中胃泌素、胃动素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52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观察组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达到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入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短,有利于VLBW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初乳进行口腔按摩对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状况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出生后24 h内入住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围产儿科的早产儿64例,按单双日入院顺序分组,单日入院早产儿设为观察组(n=31),双日入院早产儿设为对照组(n=33)。对照组早产儿给予预防感染、暖箱保暖、呼吸循环支持及胃管管饲饮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初乳进行口腔外部与内部按摩。比较两组早产儿管饲饮食至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日体重增长、住院天数、口腔感染发生率、喂养不耐受情况(腹胀、呕吐、胃食管返流)。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管饲饮食至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日体重增长、住院天数、喂养不耐受情况(呕吐、腹胀)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胃食管返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口腔感染发生率为6.45%,对照组发生率为6.06%,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口腔感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应用初乳进行口腔按摩,能缩短管饲饮食至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从而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同时满足爱婴医院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ICU病室光线水平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早产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住院期间使干预组处于循环光线环境,对照组则处于传统的持续暗光线环境。比较两组体质量、血氧饱和度、心率、胆红素代谢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率、经皮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的变异系数、胆红素平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胆红素变异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环光线能促进早产儿胆红素的代谢且反弹性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需间断鼻胃管喂养(INGF)的早产适于胎龄儿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予以INGF之前,喂养过程中及喂养后予NNS,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胃肠不耐受发生率、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出生后2周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胃肠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达全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出生后2周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NS能够减少早产儿胃肠不耐受发生率,缩短达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促进早产儿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儿胃肠内合理喂养的方式。方法将265例早产低出生体质儿随机分为3组,实行胃肠内喂养(经口胃管喂养)A组:89例,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3次,每次间隔3h;B组:89例,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6次,每次间隔3h;C组:87例,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1d,每次间隔3h。观察出生至出院每组低出生体质儿每天腹胀、呕吐、胃出血、胃潴留情况及胎便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吸吮动作出现时间、体质增长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3组低出生体质儿喂养期间腹胀、呕吐、胃出血和胃潴留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和C组相比,A组低出生体质儿腹胀、呕吐、胃出血及胃潴留发生率较低(均P<0.01);3种喂养方式低出生体质儿胎粪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吸吮动作出现时间、体质增长及住院时间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和C组相比,A组低出生体质儿胎粪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短(均P<0.001),吸吮动作出现时间较早(P<0.001),出生后至出院体质增长速度较快(P<0.001)。结论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3次,每次间隔3h的喂养方式,降低早产低出生体质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生长发育,其是早产低出生体质儿胃肠内合理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早产儿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1例)、B组(31例)、C组(31例)。A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同时给予抚触;B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C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24h以后开始喂养。观察三组早产儿的摄入奶量、体重、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较C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C组更快恢复出生体重(均P0.01);A组每日体重增长较B组、C组快(均P0.01),A组、B组胃肠外营养时间与C组相比明显缩短(均P0.01),A组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较C组更早(P0.01),A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9.4%)较B组(51.6%)、C组(74.2%)低(均P0.01)。结论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与成熟,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喂养方法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喂养方法对住院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6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三组,实验A组:输液泵持续输注24h;实验B组:输液泵持续输注30min,间歇1.5h,交替进行;对照组:持续推注3~5min,1次/2h。观察三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体重、头围、身长增长情况。结果实验A、B两组喂养耐受性均较对照组好,且实验A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实验B组(P<0.01)。住院10d、20d三组间平均体重增长差异无显著意义,且实验A、B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实验A、B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输液泵输注法是早产儿较为理想的喂养方法,其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情况均较好,其中输液泵持续输注法,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38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健康早产适于胎龄儿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将其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组18例和营养性吸吮组20例。营养性吸吮组给予单纯鼻胃管营养,非营养性吸吮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孔橡皮奶头吸吮。记录入液量、奶量、热卡和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记录喂养相关情况。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胃残留发生率低于营养性吸吮组(P0.01);喂养耐受情况优于营养性吸吮组(P0.05);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反流次数均少于营养性吸吮组(P0.05或P0.01);鼻饲管留置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鼻胃管喂养期间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是一种简单而安全的喂养方式,可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次数,对胃肠动力发育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早产儿生后肠道营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促进作用。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预防感染、肠外营养、小剂量金双歧、鼻饲等基础支持治疗,试验组外加口腔按摩及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早产儿在喂养不耐受、平均留置胃管时间、经口喂养起始时间、3周后体重情况等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支持治疗上,对早产儿及时实施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等辅助方法,在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吸吮能力中有明显促进作用,能加快其口腔功能发育的成熟,使其早期建立正常的吸吮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充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对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8例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给予早产儿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口服。观察两组在体重增长、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静脉高营养时间、住院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静脉营养、黄疸持续时间、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NBNA评分及体重增长方面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低甲状腺素血症早产儿早期给予小剂量补充甲状腺素可以促进胃肠道营养,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家长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近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90例早产儿按喂养方式分为奶粉喂养、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3组,监测各组出生时、纠正胎龄40周、纠正年龄1月、纠正年龄2月时身长、体质量、头围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纠正胎龄40周时,母乳喂养组体质量、身长、头围、体质量增加量、头围增加量、年龄别体质量z评分等指标均大于其余两组,差异有显著性(F=5.110~27.738,P〈0.05)。奶粉喂养组身长增加量小于其余两组,差异有显著性(F=25.311,P〈0.05)。纠正年龄1月时,奶粉喂养组身长增加量大于其余两组,差异有显著性(F=6.518,P〈0.05);母乳喂养组体质量增加量、头围增加量大于其余两组,差异有显著性(F=8.770、19.482,P〈0.05)。纠正年龄2月时,奶粉喂养组体质量、身长、体质量增加量、头围增加量大于其余两组,差异有显著性(F=4.047~17.044,P〈0.05);母乳喂养组身长增加量小于其余两组,差异有显著性(F=22.241,P〈0.05)。结论纠正胎龄40周时母乳喂养组生长占优势,此后奶粉喂养组生长占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