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4例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采用修复治疗,观察组22例采用修复+正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正畸+修复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激光三维扫描牙颌模型,结合临床头部CT资料,建立包含牙根的数字化牙颌模型,记录牙冠和牙根解剖形态结构以及空间位置变化。 方法 1例牙列正常成年女性,头部CT数据利用Mimics11.0软件建立口腔内单独牙齿和整个上下牙列三维数字化模型;三维激光扫描仪分别扫描上下颌石膏模型及其咬合关系,在GeoMagic10.0软件中,结合CT重建的单独牙齿的三维数字化模型,重构带有牙根的牙列三维模型,同时实现上下颌三维模型符合口腔实际咬合关系的位置恢复。 结果 重建了带有牙根的三维数字化上下颌牙列模型,不仅清晰显示牙冠的解剖特征、牙列的排列、牙根的形态和位置关系,并且准确恢复了上下颌牙列的咬合关系。 结论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利用激光三维扫描及CT数据建立带有牙根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不仅可以显示牙冠牙根的解剖形态结构,还能够监测牙冠和牙根的移动情况,便于指导治疗进程,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隐形义齿用于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牙列缺损修复的患者98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研究组采用隐形义齿修复,对照组采用传统义齿修复。统计患者接受治疗后义齿的使用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成功修复48例,成功率97.96%,对照组成功修复41例,成功率83.67%,研究组修复成功例数和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研究组总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5.71%,研究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使用隐形义齿治疗修复牙列缺损具有显著疗效,患者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4.
牙缺损伴牙颌畸形的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牙缺损伴牙颌畸形的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效果。方法对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采用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结果 38例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经过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其中36例成功,成功率达94.74%。修复后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基牙无松动、移位,患者对疗效满意。2例失败,占5.26%,表现为固定义齿有移位现象,出现不同程度的牙列间隙。结论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克服了单一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面形和咬合关系,修复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牙颌CT图像序列中牙的半自动分割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颌CT图像序列相邻切片之间,相应牙的大小、位置以及牙区域和轮廓的灰度分布等特征比较接近,并呈一定的变化规律,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了牙颌CT图像序列中牙的半自动分割方法。首先选取参考切片,加入少量用户操作进行参考切片中牙轮廓的提取,接着以参考切片为起始切片,由已完成轮廓提取的牙包围盒作为待处理切片(相邻切片)相应牙的操作区间,然后在此区间内用区域生长法提取牙轮廓,由此逐张切片处理可以自动地得到所有切片全牙列每颗牙的轮廓。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仅需少量用户交互就能快速、基本准确地从牙颌CT图像序列中分割出牙轮廓,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关于如何成功构建组织工程牙支架材料内部空间构型的文献报道较少。 目的:建立适用于组织工程牙需求的支架材料CAD空间构型及支架结构实体微观模型STL格式文件。 方法:采用MICRO CT对离体大鼠第二磨牙进行连续扫描,将MICRO CT获得的DICOM格式文件导入MIMICS软件,将生成的三维模型导入GEOMAGIC12软件,提取外层轮廓,利用偏移功能模拟得到大鼠磨牙外层轮廓数据。利用CATIA V5R17软件构建支架材料空间内部多孔微观模型单体,在空间合适坐标上阵列得到组织工程牙内部支架整体模型,通过变更单体构型还可快速建立多种整体支架构型。装配大鼠磨牙外层轮廓数据与内部空间支架得到三维打印组织工程牙CAD 模型STL文件。 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了牙体组织支架微观结构CAD模型,该CAD STL模型可直接用于三维打印系统快速成型组织工程牙支架。说明基于结合计算机逆向与正向工程建模技术,可快速建立多种符合组织工程牙要求的支架材料空间构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治疗的60例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资料收集和口腔检查,局麻后对患者进行口腔种植修复。根据种植体的舒适程度和美观程度。结果舒适程度满意的有45例(75%),较满意的有12例(20%),不满意的有3例(5%);美观程度满意的有41例(68.33%),较满意的16例(26.67%),不满意的有3例(5%)。结论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损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作者将三坐标测量仪按口腔医学领域研究的要求作了改装并联接电子计算机及编制应用软件,用以对正常人?平面,?曲线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与以往使用的卡尺、X线、近景照相等手段相比,三坐标测量仪不仅提供了高精度约三维测值数据,还能以电量形式将数据输入电脑,方便地作计算、统计处理.这些优越性能为它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带来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活动义齿、固定义齿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口腔科收治的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31例(固定义齿安装固定治疗)、B组31例(活动义齿安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颜色匹配率、修复边缘密合率、修复成功率,对比2组咀嚼功能及基牙健康总有效率.结果:B组颜色匹配率、修复边缘密合率、修复成功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咀嚼功能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90.32%vs 70.97%)(P<0.05).A组基牙健康程度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93.55%vs 74.19%)(P<0.05).治疗后3d、7d,两组IL-4、IL-6、TNF-α 水平均下降,B组IL-4、IL-6、TNF-α 水平均低于A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出血指数评分明显下降(P<0.05),B组血指数评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A组(P<0.05).结论:固定义齿有利于改善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牙齿健康状况,恢复咀嚼功能,活动义齿实用性强,缓解炎症症状及出血情况好,两种方案均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临床可根据患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10.
背景: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缺损的上颌中切牙进行应力分析可为临床修复方法提供选择依据。 目的:建立纤维桩全瓷冠修复上颌中切牙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模型。 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Mimics软件和Ansys软件建立冠缺损1/2的上颌中切牙采用纤维桩全瓷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咬合加载,记录组织的Von Mises应力和最大拉应力。 结果与结论:建立了冠缺损1/2的上颌中切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纤维桩核全瓷冠修复,与临床实际情况接近。运用螺旋CT、Mimics软件、Ansys软件能有效建立牙齿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并能以此演化为其他修复情况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
将前向跟踪法与晶格波尔兹曼法相结合,研究三维双凹碟形胶囊式红细胞的变形.将红细胞模拟为内含牛顿流体的双凹碟形弹性薄膜胶囊,将薄膜内外的液体看做是具有不同物理特性的流体;使用晶格波尔兹曼方法的多块策略,改善细胞模型附近的网格,增加三维计算的准确度和效率.使用的细网格仅覆盖每个计算轴的40%,较同时选用离散为连接4 098个点的8 192个三角元的细胞薄膜模型,这不仅可以提高网格分辨率,而且还能节省计算时间.从理论上证明,在雷诺数不大于0.25的剪切流中,惯性作用对细胞变性的影响很小,同时得到无因次参数为0.05、细胞内外黏度比为0.2时三维健康红细胞的360.稳定坦克履行为.不仅成功模拟了惯性作用下典型的三维红细胞坦克履行为,而且使用的细网格仅占整个计算区域的6.4%,在保证计算准确度的同时,提高了计算效率,为模拟三维红细胞变形提供了一种更加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建模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仿真技术的采用为生理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心血管系统是人体生理系统的核心系统,建立其数学模型,模拟其血液循环,对研究心脏疾病的成因和治疗很有指导意义,为心脏病医疗设备的设计提供辅助工具.该文概述了生理系统建模的一般过程,探讨了建立心血管系统模型的前提和方法.以Harvard-MIT(哈佛-麻省理工)建立的心血管仿真模型--RCVSIM模型为例,阐述了模型建立的思路过程.  相似文献   

13.
自适应放疗可根据患者解剖和/或生理的变化对放疗计划进行修正。与加速器集成的锥形束CT成像装置是最普遍的在线影像获取设备。但是,由于锥形束CT固有的电子散射,重建影像的电子密度不准确,使得通常采用的基于密度的配准算法配准计划扇形束CT和在线获取的锥形束CT影像时,会产生较大的配准误差。我们通过建模图像变形配准问题为一个求解梯度距离能量泛函的极值问题,然后通过变分法和Gauss-Seidel方法获得一种新型的基于梯度信息的变形配准算法的迭代公式。该方法在迭代过程中同时考虑梯度信息的吻合和变形场的连续性,产生准确光滑的变形场。此算法迭代公式的局部特性,使其便于并行实施。通过OpenCL编程将此算法在图形处理器(GPU)上并行实施,大大缩短了配准时间。利用配准结果结合flood filling和cubic matching算法,可以快速地完成在线器官映射。算法临床数据配准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梯度场的配准算法与基于密度的算法相比可以更准确地配准临床锥形束CT和扇形束CT影像。由于配准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配准结果可用于在线器官映射和在线重新计划优化。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ccuracy of two-dimensional (2D) projection imaging methods in three-dimensional (3D) tumor motion monitoring. Many commercial linear accelerator types have projection imaging capabilities, and tumor motion monitoring is useful for motion inclusive, respiratory gated or tumor tracking strategies. Since 2D projection imaging is limited in its ability to resolve the motion along the imaging beam axis, there is unresolved motion when monitoring 3D tumor motion. From the 3D tumor motion data of 160 treatment fractions for 46 thoracic and abdominal cancer patients, the unresolved motion due to the geometric limitation of 2D projection imaging was calculated as displacement in the imaging beam axis for different beam angles and time intervals. The geometric uncertainty to monitor 3D motion caused by the unresolved motion of 2D imaging was quantified using the root-mean-square (rms) metric. Geometric uncertainty showed interfractional and intrafractional variation. Patient-to-patient variation was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variation for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For the patient cohort studied, as the time intervals increase, the rms, minimum and maximum values of the rms uncertainty show decreasing tendencies for the lung patients but increasing for the liver and retroperitoneal patients, 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to patient relaxation. Geometric uncertainty was smaller for coplanar treatments than non-coplanar treatments, as superior-inferior (SI) tumor motion, the predominant motion from patient respiration, could be always resolved for coplanar treatments. Overall rms of the rms uncertainty was 0.13 cm for all treatment fractions and 0.18 cm for the treatment fractions whose average breathing peak-trough ranges were more than 0.5 cm. The geometric uncertainty for 2D imaging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tumor site, tumor motion range, time interval and beam angle as well as between patients, between fractions and within a fraction.  相似文献   

15.
Geometric indices defined on intracranial aneurysm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rupture risk assessment and surgical planning. However, most indices employed in clinical settings are currently evaluated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images that inevitably fail to capture the three-dimensional nature of complex aneurysmal shapes. In addition, since measurements are performed manually, they can suffer from poor inter and intra operator repeatability.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work is to introduce objective and robust techniques for the 3D character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hile preserving a close connection to the way aneurysms are currently characterized in clinical settings. Techniques for automatically identifying the neck plane, key aneurysm dimensions, shape factors, and orientations relative to the parent vessel are demonstrated in a population of 15 sidewall and 15 terminal aneurysms whose surface has been obtained by two trained operators using both level-set segmentation and thresholding, the latter reflecting typical clinical practice. Automatically-identified neck planes are shown to be in concordance with those manually positioned by an expert neurosurgeon, and automatically-derived geometric indices are shown to be largely insensitive to segmentation method or operator. By capturing the 3D nature of aneurysmal sacs and by minimizing observer variability, our approach allows large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studies on aneurysm geometric risk factors to be performed using routinely acquired clinical images.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研究镫骨肌声反射的非线性行为,采用控制论的方法对同侧声反射进行了数学建模。针对镫骨肌声反射的声导纳变化曲线,建立声反射动态系统的微分方程,进一步推导出相应的传递函数。该数学模型能描述声反射的潜伏期、上升过程、适应过程等现象。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多个频率的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都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7.
楚长青  祝岩 《医学信息》2007,20(7):1225-1226
目的 探讨三维CT成像技术在面中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6例面中部骨折患者螺旋CT扫描和三维成像资料。结果 ①36例面中部骨折患者:多发性复合性骨折27例,其中较典型的Lefort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2例;不典型面中部复合性骨折10例;颧骨、颧弓骨折3例;髁状突骨折3例;喙突骨折1例;②36例患者中31例手术治疗,5例保守治疗,所有手术病例都证实了术前三维CT诊断。结论 三维CT成像可使颌面部复杂性骨折的移位情况近似模型般再现,有益于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上颌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上颌骨缺损修复的新方法.首先利用螺旋CT扫描数据进行上颌骨的三维数据重建,通过逆向工程的方法做出其CAD模型,然后对上颌骨CAD模型进行上颌骨修复体的个体化设计.设计出的支架很好地恢复了原来的上颌骨形态.利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出树脂修复体,然后铸造出钛合金修复体支架.最后,可以将钛合金修复体支架密合地佩带在患者模型上,验证了该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结合了三维激光扫描、逆向工程、三维有限元分析等技术,建立了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牙体缺损修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其在不同加载方案、修复材料及修复洞型下的全场应力分析,并通过Mohr强度理论对修复体进行了校核。结果表明,临床上制备壁厚1mm的预备牙体进行充填修复在力学上是可行的;而对大面积缺损牙体的修复,桩核全冠修复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点信息的寰椎三维模型局部点配准方法,为进行三维数据的统计建模奠定基础。方法以正常人体CT序列图像生成寰椎三维模型30个,所有模型标注人工选择的对应点,设为模板模型1个,训练模型20个,验证模型9个。首先进行训练组模型对模板模型的配准,包括点信息的比较计算和权重系数的机器训练两步,以自动配准点与人工选点的欧式距离之和为测度,获得点配准公式及对应的最佳系数;其次以验证组模型对模板模型进行配准,统计自动配准点与人工选点的欧式距离值,同训练组做对比分析,评估方法的稳定性。结果获得配准函数及对应的最佳权重系数,训练组和验证组配准结果误差分别为1.983和2.045 mm,统计分析表明两组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此方法精度及稳定性均达到预期目的,可用于寰椎模型之间感兴趣点的自动配准及统计建模工作中的元素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