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张雁  杜小丽  吴宏  黎晓莉 《医学争鸣》2009,(23):2753-2756
目的:研究当归多糖(APS)对小鼠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黏附分子表达及黏附功能的影响,旨在为APS在造血调控和动员方面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APS对小鼠骨髓和外周血MNC CD49d和CD44的表达影响;MTT法检测APS体内外作用对小鼠骨髓和外周血MNC黏附功能的影响.结果:APS(4 mg/kg)体内作用后骨髓和外周血MNC表面CD49d表达的阳性率均明显下降(P〈0.01);骨髓MNC表面CD44也有所下降(P〈0.05),外周血MNC表面CD44无明显变化(P〉0.05).APS(4 mg/kg)体内作用后,小鼠骨髓和外周血MNC对纤维连接蛋白(FN)的黏附率明显低于NS组(P〈0.01),且APS组与rhG-CSF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50 mg/L APS组以外各浓度实验组均能使小鼠骨髓和外周血MNC对FN的黏附率减弱(P〈0.05),同一APS浓度体外作用后各作用时间点的骨髓和外周血MNC黏附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PS能降低骨髓的CD49d和CD44及外周血的CD49d的表达,且体内外作用均能降低骨髓和外周血MNC对FN的黏附率.  相似文献   

2.
Zhao X  Song GM  Xu JL  Wang XJ  Song HM  Q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7):2657-2659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供体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移植受体,然后行异位心脏移植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心脏中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SPC和CP预处理后,移植心脏中ICAM-1、V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而ICAM-1和VCAM-1在急性排斥反应和环孢素A(CsA)治疗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均P〈0.05)。急性排斥反应与CsA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AM-1和VCAM-1的表达水平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
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入选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例,服用瑞舒伐他汀5~20mg/d,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
前后血脂情况及血浆VCAM-1水平;流式细胞学检测单个核细胞ICAM-1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单个
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及核内蛋白表达。结果与基线时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后淋巴细胞表
面ICAM-1表达明显降低,单个核细胞核内PPARγ蛋白表达增加。血浆VCAM-1水平、单核细胞表面ICAM-1表达则无明显变
化。结论瑞舒伐他汀抑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个核细胞ICAM-1的表达,上游机制可能与PPARγ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1)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2)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HE染色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3)MTT法检测黄芪注射液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黄芪注射液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表面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1)MTT法检测黄芪注射液浓度为400μg/mL和600μg/mL均可促进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P<0.05),且两种剂量组间比较无差异;(2)与对照组比较,黄芪注射液能够增加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表面VCAM-1和ICAM-1蛋白表达(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促进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及表面VCAM-1和ICAM-1蛋白的表达.提示黄芪注射液对造血微环境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归芪口服液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组织中CD54表达的影响及其促进早期骨髓造血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2只清洁级近交系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归芪组和对照组于6.0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后.分别被胃饲归芪口服液(200mg/次,2次/d)和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照射后第4、8和14天计数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骨髓组织中巨核细胞数,测量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组织中黏附分子CD54的表达水平。照射后第8天计数小鼠的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数。结果照射后第4、8、14天归芪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组织中巨核细胞计数和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第4、8天归芪组骨髓组织中CD54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第14天归芪组CD54表达水平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照射后第8天归芪组CFU—S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归芪口服液能够促进放射损伤小鼠早期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骨髓组织中黏附分子CD54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结肠癌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取结肠癌组织标本及切缘正常结肠组织标本各50例,结肠息肉标本4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标本中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VCAM-1为细胞膜着色。VCAM-1在结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在手术切缘正常结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在结肠息肉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VCAM-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切缘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息肉,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但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息肉组织之间VCAM-1的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CAM-1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但与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VCAM-1处于过度表达状态,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剂量茶碱对培养的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表达核因子kB(NF-k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探讨小剂量茶碱在气道发挥抗炎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正常大鼠鼠婴的气道平滑肌细胞,将培养出的细胞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组、茶碱干预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经TNF—α刺激的大鼠的气道平滑肌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茶碱共同培养4h,以及加入同一浓度茶碱共同培养不同时间,NF-kB活性和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TNF-α刺激组与空白对照组的NF—kB活性和ICAM-1表达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经TNF-α刺激的大鼠的气道平滑肌细胞中加入5,10,15mg/L的茶碱共同培养4h,NF-kB活性和ICAM-1表达均有所下降。与TNF-α刺激组相比,5mg/L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茶碱干预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经TNF-α刺激的大鼠的气道平滑肌细胞中加入10mg/L茶碱共同培养2,4,24h。与TNF—α刺激组相比,茶碱处理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茶碱处理组内不同处理时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茶碱可能通过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NF—kB活性和ICAM-1的表达,进而减少炎症细胞在气道的浸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小儿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增殖期血管瘤及22例退化期血管瘤的ICAM-1、V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同时以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为对照.结果:ICAM-1在增殖期血管瘤强阳性表达,退化期阳性表达,两时期差异十分显著(P<0.01);VCAM-1在增殖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均为阳性表达,两时期无明显差异;ICAM-1和VCAM-1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几乎均为阴性表达,与不同时期血管瘤相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结论:ICAM-1可能在血管形成早期发挥作用,介导内皮细胞间黏附,参与血管瘤发病和消退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黏附分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期ICAM-1、VCAM-1和CD44在角膜的表达和分布,了解与角膜碱烧伤病理损害的关系,完善角膜碱烧伤免疫机制的研究。方法 Wistar大鼠80只,制备角膜中度碱烧伤动物模型。分别于角膜碱烧伤后8h、1天、3天、1周、2周、4周、7周处死大鼠,分别采用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SABC法)和RT-PCR方法检测大鼠角膜局部ICAM-1,VCAM-1和CD44的表达。结果 碱烧伤3天组角膜上皮细胞ICAM-1和VCAM-1呈强阳性,角膜上皮细胞和角膜缘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D44呈中度阳性。2周组角膜上皮细胞ICAM-1表达减弱,基质细胞仍呈强阳性,角膜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和基质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VCAM-1和CD44呈中度表达。碱烧伤3天组ICAM-1和VCAM-1 mRNA表达量增加,差异显著,CD44 mRN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碱烧伤2周组ICAM-1 mRNA量均较3天时明显减少,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VCAM-1 mRNA表达量增加,比3天时增多,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01),CD44 mRNA表达量增加,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 ICAM-1、VCAM-1和CD44在角膜碱烧伤的不同阶段其表达不同。急性期ICAM-1和VCAM-1的抗原表达和mRNA合成增加,说明角膜碱烧伤的炎性反应重,预后差。随病程延长,CD44 mRNA表达量逐渐增加,证明CD44及其配体在角膜碱烧伤的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冲剂对再生障碍性贫血(从)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及骨髓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给小鼠按15ms/kg体重剂量腹腔注射马利兰,每周1次,连续5周,诱发骨髓损伤、造血功能障碍后,予补肾活血冲剂灌胃3个月进行干预,观察其骨髓结构变化、体外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骨髓单个核细胞CD49d、CD49c的表达水平、骨髓基质细胞VCAM-1的表达。结果马利兰诱发的小鼠骨髓损伤符合从的病理变化。补肾活血冲剂能促进骨髓造血微环境结构恢复,提高造血组织容量百分率及骨髓单个核细胞CD49d、CD49c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的表达水平。结论补肾活血冲剂能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及提高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三羟异黄酮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三羟异黄酮(genistein,GEN)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的保 护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小鼠辐射前24h给予GEN,6.0Gyγ射线辐射后观察BMSCs的形态变化、成纤维细胞集落 (CFU -F)形成数量、BMSCs层对正常小鼠骨髓细胞(BMCs)的粘附能力以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 1)、纤维连接素(Fn) 和层粘素(Ln)等细胞粘附分子的变化。结果 GEN处理组辐射后BMSCs虽然形态上与单纯辐射损伤组在光镜下无差异, 但其CFU -F形成数量、对正常BMCs的粘附能力以及VCAM -1、Fn和Ln等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均较单纯辐射损伤组高而且 恢复较快。结论 GEN可减小辐射对小鼠BMSCs的损伤,促进受损BMSCs增殖、粘附功能恢复,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有 利于辐射损伤小鼠造血重建,具有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五羟色胺(serotonin,5-HT)对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基质细胞集落培养技术(CFU-F)检测不同浓度5-HT以及5-HT分别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小鼠及人BMSC体外培养的生长促进作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人BMSC表面5-HT2型受体mRNA表达.结果:5-HT不同浓度(50,100,200,500nM)对小鼠及人BMSC体外培养均有生长促进作用(P<0.05),显示最大作用浓度为200nM.5-HT可增强bFGF,PDGF和VEGF对BMSC生长促进作用.人BMSC表面有5-HT2A,2B,2C受体mRNA表达.结论:5-HT具有BMSC生长促进作用,并可增强bFGF,PDGF,VEGF促进BMSC的生长,其作用途径可能通过BMSC表面5-HT2型受体,从而促进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当归多糖(APS)对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0 μg/mL、200 μg/mL、300 μg/mL和400 μg/mL APS组(n=12).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各组细胞中分别加入适量冻存液(含10%二甲基亚砜、10%胎牛血清、80%DMEM培养液)及相应浓度APS,于液氮中(-196 ℃)保存6个月.细胞复苏后分别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检测细胞活力及回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凋亡及冻存液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药物组均能提高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活力及回收率;降低细胞凋亡数量及冻存液中丙二醛的含量;其中200 μg/mL组保护效果最佳.结论:APS对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膜的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Angelica polysaccharides,APS)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NCs)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旨在阐明APS防护辐射性造血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和A...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源性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stem cells,BMSCs)在缺血再灌注(I/R)损伤肾脏内表达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 18,CK18)和蓖麻凝集素(Ricinus communis,RCA)的情况.方法制备BALB/c雌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亚致死剂量60Co照射后通过尾静脉移植同系雄鼠骨髓细胞,于移植后不同时相点采用PCR检测受体鼠骨髓中Sry基因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结合Y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Y-FISH)观察受体肾脏中骨髓源性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骨髓移植15 d后,PCR检测到受体鼠骨髓中有Sry基因表达;骨髓移植30 d后,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合Y-FISH观察到受体鼠肾脏中存在Y /CK18 和Y /RCA 细胞.结论静脉移植的骨髓源性干细胞可迁移到I/R损伤肾脏,并在局部微环境诱导下表达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型特征CK18和RCA.  相似文献   

16.
腺病毒介导CTLA4Ig基因修饰对骨髓基质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腺病毒介导CTLA4Ig基因修饰骨髓基质细胞 (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 ,探讨基因修饰对BM SCs主要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CTLA4Ig 重组腺病毒转染BMSCs,通过测定粘附于BMSCs层的3 H TdR标记CD34+ 细胞的cpm值 ,观察基因修饰对其粘附力影响 ;通过观察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D34+ 扩增的细胞总数及集落形成细胞数 (colonyformingcell,CFC)的变化 ,评价基因修饰对BMSCs支持CD34+ 细胞扩增能力的影响。结果 转染组与对照组BMSCs对CD34+ 细胞的粘附力及支持CD34+ 细胞扩增的能力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适当条件下 ,腺病毒介导CTLA4Ig基因修饰BMSCs不影响其对CD34+ 细胞的粘附力及支持CD34+ 细胞扩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体外培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褪黑素受体表达的差异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分别从患者髂前上棘处穿刺抽取10ml骨髓,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体外培养并传至P3代,进行表型鉴定。抽提细胞的总RNA,采用RT-PCR方法检测2组褪黑素受体MT1、MT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经培养至P3代,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体外培养细胞的表型与BMSCs的表面标志相符。AIS组MT1、MT2 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BMSCs褪黑素受体MT1、MT2的表达无异常。在干细胞水平,褪黑素受体与AIS的发病可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腺病毒介导CTLA4Ig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中的表达,探讨CTLA4Ig基因修饰的BMSCs对CD34^ 细胞的粘附力的变化,方法:以CTLA4Ig-重组腺病毒按感染复数(Mutiplicity of infetion,MOI)50转染BMSCs,免疫组的^3H-TdR标记CD34^ 细胞的cpm值观察CTLA4Ig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力变化,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CTLA4Ig表达阳性率达85%(MOI=50),弥漫性定位于细胞质,免疫磁体阳性选择获取的骨髓CD34^ 细胞纯度可高达97.8%,转染组与对照组BMSCs对CD34^ 细胞的粘附力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LA4Ig-重组腺病毒能有效介导CTLA4Ig基因在BMSCs中表达,并对其粘附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1,25(OH)2维生素D3诱导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形成破骨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 D3]诱导成年大鼠骨髓来源的单核细胞形成多核破骨细胞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单核细胞诱导组和全骨髓诱导组,每组各10只大鼠.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中的单核细胞,α-MEM培养液中加入10-8 mol/L的1,25(OH)2 D3诱导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利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诱导不同时相TRAP阳性(TRAP )多核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特异性酶表达、以及骨吸收陷窝.进而计数诱导的破骨细胞数量,鉴定其功能活性,并与全骨髓诱导方法比较.结果 骨髓单核细胞诱导组在培养第7 d出现TRAP 多核细胞,第14 d TRAP 多核细胞数量达峰值,第21 d TRAP 多核细胞数量开始减少.从培养第14 d到第23 d,单核细胞诱导组TRAP 多核细胞数量多于全骨髓诱导组(P<0.05);培养第10 d到第23 d单核细胞诱导组骨吸收陷窝数量多于全骨髓诱导组 (P<0.05).单核细胞诱导组破骨细胞数量高峰期可持续7 d,全骨髓诱导法仅持续3 d.结论 1,25(OH)2 D3能够诱导成年大鼠骨髓来源的单核细胞形成破骨细胞;所诱导的破骨细胞的数量和峰值持续时间、以及骨吸收活性均高于全骨髓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