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南燃煤污染区环境砷与地方性砷中毒发病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目的 查清陕南燃煤污染区的环境砷污染及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情况和危害程度,确认该区域是否为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方法 对陕南5县18乡(镇)20个调查点的燃煤、室内空气、玉米、辣椒、干菜、饮水、土壤砷进行调查,同时对该区域进行流行病学对比分析,对煤砷与室内空气砷水平及其与患者检出率之间作相关分析。结果 煤砷与室内空气砷呈正相关(r=0.6607,P<0.001);煤砷与患者检出率之间呈正相关(r=0.500 2,P<0.025);煤砷与煤质关系密切,煤质愈好,含砷愈低;调查发现轻、中、重度患者(不含对照点)193人,疑似患者34人,病情以轻、中度患者为主,占检出患者总数的86.01%,并且男性多于女性,中老年人多于和重于年轻人。结论 该调查区域是燃煤型砷污染区,是继贵州省之后新发现的又一个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贵州省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病区实施综合防治后,燃煤砷对食物含砷量的影响.方法 于2011年,根据贵州省地砷病历史资料,选择2005年实施综合防治后的兴义、兴仁和安龙3个病区县的25个病区村为调查点.根据家中煤样来源的不同,每村每种煤样选择5户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集调查对象家中日常用煤及辣椒、玉米进行含砷量测定.根据《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划分标准》(WS 277-2007)中的规定,按测定后的家中煤含砷量的高低,将被调查的居民分为低危险因素组(煤砷含量≤40 mg/kg)和高危险因素组(煤砷含量> 40 mg/kg),分析两组家庭食物砷暴露的风险.将调查结果与综合防治前1991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煤样测定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玉米和辣椒测定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结果 在3个病区县的25个病区村共检测煤样125份,平均含砷量为30.54 mg/kg;检测辣椒样125份,平均含砷量为0.25 mg/kg;检测玉米样125份,平均含砷量为0.20 mg/kg.辣椒高、低危险因素调查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1,P<0.05).病区煤、玉米、辣椒中平均含砷量与1991年(472.49、5.28、586.60mg/kg)比较,明显降低(Z=-9.15、-11.93、-9.94,P均<0.05).结论 综合防治在防控砷污染物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效,地砷病病区粮食污染显著降低,部分达到国家污染物限量标准要求,应持续坚持病区防控的后期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2006年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病情及防治措施落实进度,为全国地砷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选择14个饮水型和3个燃煤污染型地砷病病区监测点,调查监测点所在县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监测点的病情及预防措施效果,采用银盐法(DDC-Ag法)或原子荧光法测定饮水、玉米、辣椒、煤、尿含砷量.结果 ①饮水型病区监测县改水率为42.00%(126/300),改水工程报废率为1.04%(3/288),水砷合格(≤0.05 mg/L)率为86.67%(247/285).燃煤污染型病区监测县8746个应改炉灶均已完成.高砷煤使用率为51.08%(355/695),铁炉使用合格率为75.05%(358/477),烧煤台灶使用合格牢为58.13%(286/492).②17个监测点中,有4个监测点地砷病患病率(不包括可疑患者)在10%~30%,5个监测点在4%-10%.8个监测点<3%.③14个饮水型病区监测点中,饮水含砷量≤0.05 mg/L的有6个,占监测点总数的42.86%;3个燃煤污染型病区监测点中,安龙石丫口村有部分煤样含砷量>100 mg/kg.3个监测点辣椒含砷量(均数)均超过国家标准(≤0.50 mg/kg),玉米含砷量(均数)均符合国家标准(≤0.7 mg/kg).结论 ①监测点地砷病病情无显著变化;②饮水型病区监测县,2006年改水措施落实无进展,但有新的报废工程出现;监测点居民高砷暴露依然严重;③燃煤污染型病区监测县,仍有一半的病区户在使用高砷煤,炉灶使用合格率有下降趋势;粮食砷污染与2005年比有所减轻.仍以辣椒为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陕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病情变化、防砷炉灶使用和相关行为形成情况,评价防治效果,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0-2014年,按照《陕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在陕西省安康、汉中市的2个县4个自然村,每自然村抽取10户家庭,调查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抽取5户家庭,采集煤样测定砷含量;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对监测村内高砷暴露人群进行砷中毒病情调查;抽取30名砷中毒患者,采集尿样检测尿砷含量.结果 改良炉和改良灶的合格率和正确使用率均较低(<90%).共采煤样100份,砷含量范围为12.295~ 455.827mg/kg,均值为(91.819±80.989)mg/kg,玉米、辣椒食用前的淘洗率均为100%(198/198,200/200),玉米、辣椒的正确干燥率和保管率均在95%以上;4个村共调查17 855人,检出砷中毒患者1 232例,检出率为6.90%(1 232/17 855),尿砷含量范围为未检出~ 0.287 mg/L,几何均值为0.033 mg/L.结论 陕西省燃煤型砷中毒呈流行态势,防砷炉具灶炉损坏现象较多,正确使用率较低.加强病情监测、健康教育和防砷炉具的后期管理工作是今后防治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目的进一步证实陕南环境砷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之间的关系,查清陕南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病区范围、病情程度和受危害人口。方法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把调查范围扩大到整个石煤产区和燃用石煤的地区。分析石煤、玉米、辣椒和头发含砷量与患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的8个县、区均有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分布,病区范围与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重叠。砷中毒患者总检出率达19.26%,病例以轻度为主,男性多于女性(P<0.05),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P<0.01)。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脱失,其次为皮肤色素沉着(P<0.01),掌跖角化的检出率仅为0.75%。石煤砷与玉米、头发砷呈正相关(P<0.05),与辣椒砷的相关性不明显。石煤砷与病例检出率之间呈相关关系(P<0.05),辣椒、头发砷与病例检出率之间相关性极为明显(P<0.01)。玉米砷与病例检出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调查的8个县、区均为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且为“氟砷联合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黔西南州燃煤型砷中毒30年防治概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分析贵州省黔西南州燃煤型砷中毒30年的防治工作,为进一步完善砷中毒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1976-2005年贵州省黔西南州流行病学调查材料和发表论文中的监测数据,按时间顺序对病区防治概况进行分析.结果 于1976年兴仁县、1991年交乐地区、1992-1994年兴义市和安龙县发生了3次燃煤型砷中毒流行,患病人数分别为877、1548、594人.各病区煤砷分别为3361、2130、352、2150 mg/kg,均超过国家标准(100 mg/kg);患者尿砷(1.34、1.34、0.71、0.39 ms/L)、发砷(53.50、53.50、58.60、12.60 mg/kg)也明显增高,均高于参考指标(0.17 mg/L、0.28 mg/kg).1992-2000年共有236例燃煤型砷中毒死亡病例,其中癌症107人,占45.3%;肝硬化腹水62人,占26.3%;肺心病14人,占5.9%;其他系统的损害死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结论 切断高砷煤源是预防燃煤型砷中毒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长效饥制,拟定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燃煤型砷中毒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7.
燃煤型砷中毒病区居民总摄砷量与病情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对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不同流行强度的几个有代表性地区村和对照点的调查,发现其主要砷源均来自高砷煤燃用污染,从空气和烘炕后玉米、辣椒中摄入砷量占总摄砷量的90%以上;总摄砷量与疾病流行强度、煤砷、尿砷、发砷含量呈直线相关,推算出四个回归方程。并对燃煤型砷中毒的病区划分及选用的指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贵州省兴仁县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9年前后(1998、2006年)环境危险因素的变化,为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原因和进一步采取针对性十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1998年确诊的181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进行追踪调查,调查的项目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燃用和停用高砷煤年限、室内通风情况、食物十燥方式、吸烟等;同时选择病区12 km以外非砷污染村65例居民作为对照组.采用二乙基二硫代甲酸银法(Ag-DDC)测定煤、土壤、空气、水、大米、玉米和辣椒中含砷量: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人群的暴露凶素和环境危险冈索的关系,比较9年前后的差异.结果 病区室内、室外空气和燃煤、辣椒、玉米含砷量均值由1998年的0.0880、0.0220 mg/m3和397.20、45.07、2.64 mg/kg分别下降到2006年的0.0790、0.0070 mg/m3和93.01、3.46、1.50 mg/kg.9年前后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发生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相关因素中,危险因素为燃用高砷煤年限、年龄、氟中毒和吸烟(x2值分别为50.159、12.195、37.690、6.358,P<0.01或<0.05),影响因素为家庭经济状况(x2=4.614,P<0.05);居室通风情况由1998年的危险因素转变为2006年的影响因素(x2=38.093.P<0.01);煤火烘烤粮食和文化程度,在2006年不再是危险冈素和影响因素,但粮食保存方式和性别成为影响因素(x2值分别为17.463,11.004,P<0.01).结论 贵州省兴仁县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9年后环境砷污染状况明显改善,病区低剂量砷污染的持续存在是该型砷中毒未得以明显控制的主要原因;燃用高砷煤年限、年龄、吸烟、氟中毒、家庭经济状况和居室通风情况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切实禁绝燃用高砷煤、加强和巩固改炉改灶和发展病区经济是进一步控制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临床症状体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探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流行特点。方法按国家的有关标准进行。结果100例病人中80%以上的病人出现皮肤损害前有眼花(77%)、耳鸣(66%)、心慌(64%)、腹痛(42%)等慢性砷中毒基本症状。调查点居民生活用煤砷含量(324.33±149.91)mg/kg。居民日人均总摄砷量(2.02±1.23)mg。其中约50%由辣椒摄入。尿砷均值(0.107±0.055)mg/L。结论该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砷污染,砷中毒仍在流行。结果提示:①皮肤损害、总摄砷量与尿砷排泄,皮肤损害与总摄砷量、发病时间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P< 0.0001)。②凡有过燃用高砷煤史,出现眼花、心慌、经常性上腹部疼痛,可诊断为砷中毒轻度患者。③1976年至今,33例(5.8‰)病人已死于癌肿,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中国饮水型砷中毒重病区病情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查明山西、吉林、宁夏和内蒙古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重病区居民患病情况,为全国地砷病防治措施和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结果山西、吉林、宁夏和内蒙古4省(区)砷中毒重病区居民地砷病检出率分别为8.75%、3.33%、8.14%和2.83%;病例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上各年龄段;男女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6.98%)高于女性(5.40%);在饮水砷0.01~、0.05~、0.10~、0.30~和≥0.50mg/L人群中,患者检出率分别为11.85%、69.61%、72.00%、63.48%和92.19%。结论饮水砷在0.05mg/L以上时可引起地砷病发生,在0.5mg/L以上时引起重度地砷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山西2个慢性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水砷、氟、碘的分布特点,为氟砷联合中毒及碘对氟、砷中毒的影响等研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分别调查山西省山阴县四里庄村的94口水井及西盐池村的41口水井,测定水砷、氟、碘的浓度,分析浓度分布特点及三者之间的联系.结果 2个村水砷浓度高于0.05mg/L的高砷井分别占39.37%及90.24%;水氟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274 3±1.6550)mg/L及(0.540 0±0.1330)mg/L;水碘浓度平均值分别为(949.985 9±649.097 7)μg/L及(855.197 8±214.883 5)μg/L.四里庄村的水砷浓度与水氟、碘浓度呈负相关,水氟浓度与水碘浓度呈明显正相关.西盐池村砷、氟、碘浓度间不具有任何相关性.结论慢性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水砷、氟、碘浓度分布具有一定的联系.不同地区水文地貌的差异可导致砷、氟、碘分布具有地区性差异.弄清病区砷、氟、碘的分布特点对于砷氟联合中毒及碘对氟、砷中毒的影响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燃煤型砷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因生活燃用高砷煤而导致的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居住在高砷煤暴露区的居民因长期使用没有烟囱及炉盖的地炉做饭、取暖而导致长期生活的室内空气砷含量增加,居民长期呼吸被砷污染的空气、食用高砷煤烘烤的食物而增加了燃煤型砷中毒几率。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燃煤型砷中毒慢性肝损害患者作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查清应县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流行范围、分布特征和危害程度.方法按照<中国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采用拉网调查方式对应县居民饮水砷含量和暴露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测定饮水中的砷含量、氟含量、临床砷中毒患者的尿样砷含量以及当地自产粮食中的砷含量.结果经检测有197眼饮水井砷含量超标,超标率达16.49%,不同含量的水砷中水氟含量不同(F=21.83,P<0.01),水砷含量有随井深增加而呈增高的趋势(F=187.53,P<0.01),水氟含量有随井深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F = 27.98,P<0.01),尿样砷含量超标率达26.37%,粮食的砷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卫生标准;查出临床砷中毒患者216人;确定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村18个,均为轻病区,病区人口16 482人.结论应县高砷暴露区域广,居民饮用高砷水时间短、病情轻,低氟低砷水源多埋深于50m左右,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安全水源,以保证综合的降氟除砷改水工程防治措施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砷含量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渝东南地区地方性环境砷含量的变化,及时为防制慢性地方性砷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渝东南地区的南川、武隆、彭水以及对照区涪陵等区市县的环境砷含量进行调查。结果:各监测点一次性采样室内空气含砷量平均超标6-13倍,各监测点玉米、辣椒、茶叶砷含量均值分别超标1.44-1.74、2.41-5.10和1.34-3.84倍;南川市土壤含砷量超标1.15倍;各监测点其余环境及食品含砷量低于国家卫生标准。结论:燃煤是造成该地区部分环境及食品砷污染的主要原因,应加大改炉灶力度,巩固改炉灶效果,控制室内空气污染,防制慢性地方性砷中毒流行。  相似文献   

15.
室内燃用高砷煤引起的地方性砷中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贵州省织金县坝子上村流行的一种以皮肤色素异常、手足皮肤过度角化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调查点曾经使用过的北坡煤含砷量高达2166.67mg/kg,现在使用的鼠场煤含砷量为26.50mg/kg。用这两种煤室内敞灶燃烧均能使室内空气和室内存放的食物砷含量超标。当地人群的砷中毒患病率为29.79%、尿砷和发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1)。调查结果证实,敞灶燃烧北坡煤导致了当地砷中毒流行,鼠场煤污染促使了砷中毒病情继续加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方性砷中毒是本世纪80年代在我国大陆发现的一种新的地方病。现已知有饮水型、燃煤型和砷氟混合型病区三个类型。至今发现有地砷病存在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山西、宁夏、贵州。病区分布在30个县(市)约1200村屯、病区人口约200万、病人约20万人。 地方性砷中毒病因及侵入机体的途径清楚,经十多年的调查研究,对其流行规律、病区成因、应采用的阻断措施也已基本清楚。如已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呈条状小灶状分布,同一个村(屯)不同水源含砷量不同;患病率同砷摄入量及饮水砷浓度存在着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几个省的初步调查发现,当饮水砷浓度在0.2mg/L以下时基本没有明显的临床病人或患病率很低。燃煤污染型地砷病是由于居民敝烧高砷煤(100mg/kg以上)而引起的,煤砷含量越高,病情越重、患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陕西省安康市燃煤污染区氟、砷中毒的病情现况及其相关性,为制订有效地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安康市燃煤污染区,选择9个调查点进行成人氟骨症和砷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煤炭氟采用<煤中氟的测定方法>(GB/T 4633-1997),煤炭砷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成人氟骨症诊断采用<地方性氟骨症临床分度诊断标准>(GB 16396-1996),砷中毒诊断采用<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211-2001).结果 共调查16岁以上成人569人,检出氟骨症121例,总检出率为21.27%,查出Ⅱ度以上氟骨症病人4例,占受检人数的0.70%;检出砷中毒132例,总检出率为23.200/%,查出中度以上砷中毒病人95例,占受检人数的16.69%.氟骨症与砷中毒检出率间呈正相关(r=0.816,P<0.01);氟骨症检出率与煤炭含氟量有密切关系(r=0.775,P<0.05);砷中毒检出率与煤炭含砷量间也有密切关系(r=0.761,P<0.05).40~、50~、60~岁组[27.20%(34/125)、29.27%(36/123),28.13%(36/128)]与<40岁组[7.77%(15/193)]比较,氟骨症检出率明显增高(X2值分别为21.969、25.648、23.856,P均<0.01).砷中毒检出率,男性[33.67%(99/294)]明显高于女性[12.00%(33/275),X2=37.162,P<0.01].结论 氟、砷中毒检出率有很高的相关性,但两病同时在同一个体上发生的几率并不很高.体内氟随年龄增加累积到一定水平后,检出率的变化不再明显;而砷中毒则表现出随年龄增加而检出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08年江苏省淮安市沿淮河和洪泽湖周边地区高砷水源分布和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病情.方法 根据历史资料,收集淮安市盱眙、金湖、洪泽3个县6个乡(镇)18个村的水样检测水砷,在水砷≥10.05 mg/L的村,进行地砷病病情调查,根据<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进行地砷病诊断.结果 共检测5199份水样,盱眙、金湖、洪泽3个县共有260份水样的水砷超过国家标准(0.05 mg/L),水砷超标率分别为5.6%(247/4454)、0.7%(4/597)、6.0%(9/148).地砷病患者总检出率为5.94%(128/2155),16~、20~、30~、40~、50~、60~、70~、80~岁的地砷病检出率分别为2.86%(1/35)、2.11%(2/95)、1.26%(3/239)、3.10%(16/516)、5.53%(32/579)、10.07%(41/407)、11.84%(27/228)、10.71%(6/56).男性的检出率[9.10%(78/857)]高于女性[3.85%(50/1298),χ~2=25.46,P<0.01].结论 淮安市沿淮河和洪泽湖周边地区的盱眙、金湖和洪泽县存在地砷病病区,建议加强地砷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萨索玛村为调查点.依据<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对在村的全部人员进行了地方性砷中毒病情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年限、饮水量、饮茶情况、奶类摄入量、豆类摄入量、肉类摄入量、鱼类摄入量、蛋类摄入量、蔬菜类摄入量、水果类摄入量13项指标.根据地方性砷中毒临床诊断结果,将调查对象分为非中毒(对照)组、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重度中毒组,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集调查村集中饮用水水样,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含砷量;采集调查对象尿样66份,按病情分为对照组和砷中毒组,用氢化物发牛原子荧光法测定尿中3价无机砷(iAs~Ⅲ)、一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化物(DMA)和5价无机砷(iAs~Ⅴ)4种形态砷的量,以所测4种砷形态量之和为近似总砷(Tas)值,以iAs~Ⅲ和iAs~Ⅴ之和为总无机砷(iAs).结果 调查村水砷为0.97 mg/L;共调查155人,检出地方性砷中毒病例90人,检出率为58.1%;砷中毒组与对照组比较,MMA(300.85、177.48μg/L)明显升高(χ~2=6.1823,P<0.05),DMA(417.18、586.93μg/L)明显降低(χ~2=4.172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居住年限和蛋氨酸摄入量与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显著相关,居住年限长是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的主要危险因素(OR=1.513,P<0.05),蛋氨酸摄入量增加是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的保护因素(DR=0.591,P<0.05).结论 地方性砷中毒病情主要与高砷暴露年限有关,增加蛋氨酸的摄入量是可能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06和2007年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全国重点监测县(通榆)和所属监测点(白音吐海村)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现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及防治效果.方法 2006和2007年,按照<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调查通榆县的防砷改水进度、改水工程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及饮水含砷量.在监测点普查居民砷中毒患病情况,检测改水后的饮水含砷量、8~12岁儿童及18岁以上成人尿砷,调查监测点年内居民死亡原因.水砷和尿砷测定采用AFS-930双道原子荧光光度法.结果 通榆县共有地砷病病区30个,高砷区157个,总人口为57 576人.2006年有已改水病区6个,改水率为20.0%(6/30),6个改水工程均可正常使用,受益人口1670人;有已改水高砷区8个,改水率为5.09%(8/157),8个改水工程均正常使用,受益人口4350人.2007年有已改水病区28个,改水率为93.33%(28/30),28个改水工程均可正常使用,受益人口7980人:有已改水高砷区共148个,改水率为94.27%(148/157),148个改水工程均正常使用,受益人口46 214人.监测点2006年水砷在0.004~0.005 mg/L;2007年在0.010~0.021 mg/L,均在正常范围之内.2006年8~12岁儿童尿砷均值为0.024 mg/L,波动范围为0.005~0.048 mg/L.2007年成人尿砷均值为0.019 mg/L,波动范围为0.005~0.087 mg/L,尿砷均在正常范围之内.2006年查出砷中毒患者14例,均为轻度患者,检出率6.19%(14/226);2007年查出砷中毒患者17例,均为轻度患者,检出率6.94%(17/245).两年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59,P>0.05).2006和2007年监测点各死亡2例,死亡原因分别是肝癌、脑出血和尿毒症,死亡病例无饮高砷水历史.结论 通榆县降砷改水防治措施落实较好,且改水工程均可正常使用;监测点砷中毒病情较轻,两年监测检出率无明显变化,儿童及成人尿砷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改水降砷可控制地砷病病情的发展,达到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