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及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关系,以便预防出血性转换的发生。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3月-2007年12月住院的6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61例正常对照进行前瞻性研究。卡方检验对不同组别伴CMB的发病率,溶栓后合并出血性转换率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与CMB的相关性及与梗死后出血的相关性。全部研究对象进行MRI自旋回波序列(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场回波序列(FE)及梯度回波(GRE)扫描。结果脑微出血患病率在对照组、梗死组、梗死后出血组依次升高,分别为11%、22.6%、40.7%,(χ2=29.521,P=0.000),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经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均与脑微出血的患病无关。梗死后脑出血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梗死后继发脑出血与房颤,脑微出血及溶栓治疗有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继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房颤、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继发出血的发生率增大6.51倍,伴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继发脑出血的几率增大4.90倍。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是保护性因素,每升高1g/L,继发出血者减少为原来的一半。结论 CMB不是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高危因素,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CMB的发病率,CMB并不增加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危险性,溶栓和房颤是梗死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脑梗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本院2003-05~2005-04收治的78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梗死后出血与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合并高血糖、溶栓治疗有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病人存在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及进行溶栓治疗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复查CT或MRI,以早期发现出血性梗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有右向左分流的隐源性脑梗死与房颤所致脑栓塞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入住我科急性脑梗死患者,完善全面检查,按TOAST分型,比较伴有右向左分流的脑梗死与房颤所致脑栓塞患者,两组人群在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梗死灶影像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收集与右向左分流相关的脑梗死53例及房颤所致脑栓塞53例,两组在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面比较无差异,均以前循环病灶多见,右向左分流相关的脑梗死以皮质/皮质下区域多见,表现为单个≥15 mm的病灶;房颤所致脑栓塞为大面积脑梗死。结论右向左分流相关的脑梗死通常显示前循环、单个、皮质/皮质下、≥15 mm的病灶;房颤所致脑栓塞多为单发大病灶或融合及多个病灶。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心房颤动(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抗凝治疗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1)收集2013年12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6例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采用电话方式对出院时和出院后抗凝治疗率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2)采用问卷调查上海地区15家社区卫生中心(1级医院)179名医生对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抗凝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结果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率下降(P0.05),在社区卫生中心随访的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率明显低于在2、3级医院随访的患者(P0.05);社区卫生中心医生对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实施二级预防选择抗凝治疗的为20.7%,对CHADS2-VASc评分用于评估房颤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疗的知晓率为49.2%,对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用于华法林疗效和出血风险判定的知晓率为79.3%,能准确掌握INR合理区间的为45.3%,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知晓率为49.2%。结论社区卫生中心医生对抗凝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在不同级别医院随访是影响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使用抗凝药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桥接治疗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12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73例接受桥接治疗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转化性出血分为出血性组(21例)和非出血性组(52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房颤、是否合并高脂血症、血小板相关数值、肝肾功能、凝血功能、NIHSS评分等指标,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组患者年龄>70岁(P=0.027)、血小板计数<185×109个/L(P=0.029)、APTT>30.3 s(P=0.014)、NIHSS评分>18分(P=0.015)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转化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大、血小板计数低、APTT时间延长、NIHSS评分均可能会影响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增加术后转化性出血的发生率,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转化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09~2010-08收住的685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在大面积梗死、房颤、高血压、高血糖等方面的发生率均高于同期非出血性脑梗死组。结论大面积梗死、房颤、高血压、高血糖等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心房纤颤与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房纤颤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CT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31例合并心房纤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房颤组)与162例不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非房颤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房颤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意识障碍重、上消化道出血多;大面积脑梗死、中线移位、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以及1月内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1)。结论 房颤严重影响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及临床及CT改变并影响其预后,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独立和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诊科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脑梗死(CI)患者继发出血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病房及急诊ICU收治住院的155例诊断为NVAF的患者,分为非脑出血转化组(n=120)和脑出血转化组(n=35),比较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结果脑出血转化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脑出血转化组(P=0.042,P=0.027);脑出血转化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相较于非脑出血转化组更高(P=0.015),而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预防CI的比例较后者更低(P=0.041),两组患者中CHA2DS2-VASc≥2分者接受抗凝治疗(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比例仅为7.38%(11/149);在影像学检查上,脑出血转化组的患者以出血性梗死表现为主(30/35,85.71%),大面积脑梗死、前循环梗死及皮质梗死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脑出血转化组的患者(分别为P<0.01,P=0.022,P<0.01)。结论糖尿病是NVAF患者并发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两组CI的NVAF患者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率低,脑出血转化组的患者在发病前接受此项干预治疗率更低且病情更严重;大面积脑梗死、前循环梗死、皮质梗死为脑出血转化常合并的影像学特点,早期识别及严密监测能避免患者病情的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NT-pro-BNP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8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大小分成小面积脑梗死组14例、中度脑梗死组21例、大面积梗死组53例.按是否合并房颤,分成脑梗死合并房颤43例,脑梗死未合并房颤45例.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NT-pro-BNP值.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小面积脑梗死、中度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各组血浆NT-pro-BNP中位数分别为277.50 pg/mL、983.70 pg/mL、2556.00 pg/mL.血NT-pro-BNP在18例死亡或脑疝自动出院患者高于70例存活患者(中位数,3017.50 pg/mL vs.992.85 pg/mL).脑梗死合并房颤组NT-pro-BNP高于脑梗死无合并房颤组(中位数,2880.00 pg/mL vs.432.70 pg/mL).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升高,NT-pro-BNP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预后预测一个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专业知识确定与出血性脑梗死有关的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确定危险因素。结果大面积梗死灶、使用抗凝剂或溶栓治疗、糖尿病史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年龄、高血压史、高血脂关系不大。结论大面积脑梗死、使用抗凝剂或溶栓、糖尿病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几率增大,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I、SWI检查,其中合并脑微出血48例,为观察组,未合并脑微出血27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脑微出血发生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合并高血压、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稀疏比率分别为72.9%、72.9%、72.9%、7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7%、44.4%、40.7%、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稀疏。结论高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稀疏是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专业知识确定与出血性脑梗死有关的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大面积梗死灶、使用抗凝剂或溶栓治疗、糖尿病史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年龄、高血压史、高血脂关系不大。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使用抗凝剂或溶栓、糖尿病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几率增大,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3.
大面积脑梗死临床死亡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30 d内的死亡风险因素。方法通过32例死亡的大面积脑梗死病例与46例非死亡的大面积脑梗死病例在年龄、性别、高危因素(房颤、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临床特征(梗死面积、NIHSS评分、GCS评分、意识障碍等)和并发症等方面对比分析。结果死亡组在年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G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房颤以及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等所占比例明显较高,并且发现受累面积大于大脑中动脉(MCA)分布区者死亡风险大。结论在大面积脑梗死病人中年龄大于75岁、梗死面积大、神经功能缺失严重、伴房颤,肺部感染以及肾功能不全者病死率高,因此及早识别,重点干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病灶部位的影像学特征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明确病灶部位,影像学分型分为:前循环皮质、基底节、放射冠和后循环梗死;再根据病情有无进展分为非进展性和进展性脑梗死。比较各影像学亚型脑梗死在非进展性和进展性脑梗死组间的分布差异,并分析梗死亚型与是否进展的相关性分析,然后进一步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50例患者入选,其中非进展性脑梗死99例,进展性脑梗死51例;其影像学分型中,发生在皮质为46例,放射冠25例,基底节47例,后循环32例。不同影像学亚型脑梗死在非进展性和进展性脑梗死组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χ2=19.239,P=0.001),其中,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在前循环皮质的几率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前循环皮质梗死与是否进展性间的相关性分析,其R和P值分别为0.170、和0.026;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的影像学亚型与其有关(P=0.002),表现为前循环皮质梗死发生梗死进展的可能性较其它亚型显著增加,即使经年龄、血糖等相关因素校正后,此种趋势依然存在(P=0.014)。结论梗死部位与其是否进展密切相关,发生在前循环皮质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瘤GDC栓塞后脑梗死的诊治。方法详细报道了4例动脉瘤GDC栓塞后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虽经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治疗,病人仍因大面积脑梗死而死亡。结论动脉瘤栓塞治疗时应特别注意血栓形成;应严格掌握栓塞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患者发生枕叶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3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烟雾病患者846例,合并后循环病变的患者258例,其中在后循环病变基础上伴发枕叶梗死10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时发生枕叶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吸烟史以及左、右侧前循环铃木分期和左、右侧后循环Magikura分级是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致枕叶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循环magikura分级和年龄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继发枕叶梗死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些因素的作用有助于降低枕叶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病人因梗死区内血液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出血。自CT和MRI问世以来 ,临床诊断也日渐增多。尤其是近年来溶栓和抗凝药的普遍使用 ,出血性梗死引起了广泛关注。我院 1998~ 2 0 0 2年共收治脑梗死 85 7例 ,其中出血性梗死 3 8例 ,现对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8例 ,男 2 5例 ,女 13例 ,年龄 49~ 82岁 ,平均 67岁。以往有各种心脏病伴心房颤动 9例 ,其中合并心梗 1例 ;高血压病 16例 ,糖尿病 8例 ,其他 5例。大面积脑梗死 13例 ,使用东菱克栓酶及其它抗栓酶 12例 ,抗凝治疗9例 ,其余…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02—2017-02至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接受降纤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降纤治疗后是否产生出血性转化分为A组(n=28)与B组(n=92),A组有出血性转化,B组无出血性转化,比较2组临床资料,总结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组年龄、病史、治疗前空腹血小板、收缩压、低密度蛋白、脉压差及纤维蛋白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NIHSS评分、大面积脑梗死率、皮层梗死率、空腹血糖水平、心源性脑栓塞率及治疗前空腹尿酸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属于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IHSS评分、尿酸值、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及空腹血糖高均为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原因,其中心源性脑栓塞、NIHSS评分高及大面积脑梗死属于出血性转化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5—2013-05 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基本治愈12例,显著进步19例,进步11例,总有效率87.50%(42/48)。恶化3例(6.25%),死亡1例(2.08%)。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大面积脑梗死、高血压、房颤、糖尿病等因素相关。出血发生的早晚、出血量多少、梗死灶部位大小及并发症控制等因素均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相关因素和P300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搪塞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的相关因素及P300对MID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8例MID和32例无痴呆脑梗死口才的受教育程度、既往史、梗死部位进行对比分析,并用听觉Odd-ball序列测试P300,结果 MID组受教育程序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2次卒中史、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者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MID组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显著降低。结论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