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冰冻切片技术检测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CytC的变化.方法采用4-VO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全脑缺血组.观察缺血后24 h海马CA1区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变化.结果缺血后24 h,假手术组海马CA1区CytC呈阳性表达,并且呈现出特异性的点状分布,符合CytC线粒体分布的特征,全脑缺血组海马CA1区CytC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利用冰冻切片技术能方便、直观的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线粒体CytC的变化,再灌注24小时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CytC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EPO预处理组.全脑缺血前3 h,EPO组大鼠脑室立体定向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生理盐水组则给予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进行假手术处理.观察缺血后24 h各组海马CA1区bcl-xl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结果bcl-xl和CytC预处理可以抑制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CytC从线粒体释放入胞浆,这种作用可能与促进bcl-xl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细胞凋亡及其信号转导通路角度,探讨长托宁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部分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96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组,n=32)、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2)、长托宁干预组(P组,n=32),3组按再灌注时间再分为4个亚组,即缺血10 min后分别再灌注3,12,24,48 h,每个亚组动物均为8只。采用四血管闭塞法制造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细胞色素C(CytC)和Caspase-3表达的变化;电镜和光镜观察再灌注24 h亚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①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CytC在再灌注3 h即有明显表达,于再灌注12h达高峰,以后表达逐渐降低;Caspase-3在再灌注3 h开始表达,12 h明显升高,24 h达高峰,48 h仍有较高表达。②与S组比较,IR组和P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的CytC、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再灌注24 h亚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和线粒体形态结构受损明显;③与IR组比较,P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的CytC、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再灌注24 h亚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和线粒体形态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长托宁对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干预作用,通过保护线粒体的形态功能、稳定线粒体膜、抑制CytC和Caspase-3的释放和激活,从而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发挥脑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其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李伟  薛荣亮  张瑛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1):1330-1333
目的:研究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c-Myc蛋白在海马回的表达。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缺血再灌注组(IR,n=30):采用4-VO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6分钟缺血后给予再灌注。假手术组(PO,n=30):只暴露血管而不夹闭。各组动物6h、12h、24h、48h、72h、96h以4%多聚甲醛灌注处死,将脑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TUNEL和HE染色镜镜下观察海马回神经元形态结构改变及c-Myc在CA1和CA3区不同表达及阳性神经细胞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h,c-Myc在IR组CA1区在有表达,24~48h表达强度增高,72h后强度下降,CA3区弱于CA1区,主要位于胞浆。2HE染色显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72h,IR组CA1区组织水肿明显,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混乱,核膜不清,核仁消失,CA3区神经元改变较轻微。3TUNEL染色结果显示,IR组全脑缺血再灌注后24~48h后海马CA1区阳性细胞数最多,至再灌注后72h后,海马CA1区阳性细胞数减少。结论:c-Myc蛋白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回CA1区及CA3区都有表达,只是强弱及细胞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细胞凋亡及其信号转导通路角度,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72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组,n=24)、缺血再灌注组(IR组,n=24)、盐酸法舒地尔组(F组,n=24),三组按再灌注时间再分为3个亚组,即缺血10 min后分别再灌注3、12、24 h,每个亚组动物均为8只。采用四血管闭塞法(4-vessel-occlusion,4VO)制造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细胞色素C(cytC)表达的变化;电镜和光镜观察再灌注24 h亚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①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cytC在再灌注3 h即有明显表达,于再灌注12 h达高峰,以后表达逐渐降低;②与S组比较,IR组和F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的cytC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再灌注24 h亚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和线粒体形态结构受损明显;③与IR组比较,F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的cytC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再灌注24 h亚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和线粒体形态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对CytC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干预作用,通过抑制cytC的释放和激活,稳定线粒体膜,保护线粒体的形态功能,从而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HPK1对sD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四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15min后分别灌注30min、3h、6h、24h、3天和5天。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给药组和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给药组再分为2组,分别脑室注射100g/L的HPK1 AS—ODNs、HPK1 MS—ODNs,每24h注射1次,连续3天,在最后一次注射24h后行四动脉结扎全脑缺血。使用免疫沉淀和焦油紫染色法等技术检测相关信号蛋白的表达、活化水平及神经元细胞的死亡。结果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有HPK1的表达,脑室注射AS—ODNs大鼠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明显增多。结论HPK1反义寡核苷酸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EPO预处理组。全脑缺血前3h,EPO组大鼠脑室立体定向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生理盐水组则给予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进行假手术处理。观察缺血后24h各组海马CAl区bcl-x和细胞色素c(cytochmmeC,CytC)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结果bcl—x1和CytC预处理可以抑制缺血后大鼠海马CAl区神经元CytC从线粒体释放入胞浆,这种作用可能与促进bcl-x1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胱氨酸(Cystamine)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全脑缺血组(n=48)及全脑缺血治疗组(n=48),全脑缺血组和全脑缺血治疗组按照缺血再灌注时间点的不同再将大鼠随机分为6h、12 h、1 d、3 d、5 d、7 d六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全脑缺血治疗组大鼠给予Cystamine腹腔注射(0.15 mg/g),全脑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tTG表达水平的变化.另取5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全脑缺血组(n=24)及全脑缺血治疗组(n=24),全脑缺血组和全脑缺血治疗组按照不同时间点每个亚组4只,免疫印迹方法测定tTG的表达.结果 缺血组再灌注24 h后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加,1、3、5、7 d亚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缺血组相比,在1、3、5、7 d相应时间点亚组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治疗组海马CA1区tTG平均阳性细胞数于全脑缺血后12 h开始下降,3、5、7 d亚组均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治疗组海马tTG蛋白水平于缺血再灌注后1 d开始降低,3、5和7 d亚组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结论 Cystamine可以降低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tTG的表达,从而对神经元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冯志博  陈子琏 《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19(5):366-368,F002
目的 探讨脑缺血和再灌流早期大鼠海马CA1区一氧化氮合酶 (NOS)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用体重 2 0 0~ 35 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6组 :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缺血 15min、2 0min、30min组以及脑缺血 15min再灌流 30min和 2 4h组 ,参照Pulsinelli-Brierley法制作全脑缺血动物模型。 4 %多聚甲醛灌注固定 30~ 4 0min ,取脑并后固定 3~ 4h ,连续冠状冰冻切片 ,片厚 4 0um ,NADPH -d染色显示NOS ,镜下观察计数NOS阳性神经元以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对照组海马CA1区有一定量阳性神经元分布 ;单纯脑缺血早期NOS表达呈“单峰”变化 ;脑缺血 15min再灌流早期NOS表达呈“双峰”变化。结论 脑缺血早期和脑缺血再灌流早期NOS表达变化不同 ,这可能是再灌流加重缺血神经元损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过度表达Bcl-2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P53在海马回的表达,探讨Bcl-2的抗凋亡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30)。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4-血管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6 min缺血后给予再灌注;假手术组(SO组),只暴露血管而不夹闭;Bcl-2过度表达组(Bcl-2组),Bcl-2过度表达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处理同IR组。所有动物于6、12、24、48、72及96 h行4%多聚甲醛灌注处理,将脑组织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P53在海马回CA1和CA3区的表达、神经元形态及结构的变化以及凋亡神经细胞数,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IR组CA1区P53蛋白开始表达,程度较弱,随后逐渐增加,于72 h达高峰后下降,主要位于胞核;CA3区于再灌注后48 h才出现P53蛋白的表达,72 h达高峰,但表达强度较CA1区弱(P<0.05)。Bcl-2组CA1和CA3区P53蛋白表达强度均弱于IR组(P<0.05),主要位于胞浆。② HE染色:全脑缺血再灌注后72 h,IR组CA1区有明显组织水肿,神经元数目降低,排列紊乱,核膜不清晰,未见核仁;CA3区神经元损伤程度较CA1区轻(P<0.05);Bcl-2组神经元损伤较IR组轻(P<0.05)。③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与SO组比较,IR组海马CA1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24~48 h凋亡细胞数最多(P<0.01),再灌注后72 h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开始减少;与IR组比较,Bcl-2组凋亡细胞均较少(P< 0.05)。结论:Bcl-2过度表达可抑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P53在海马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胱氨酸(Cystamine)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全脑缺血组(n=48)及全脑缺血治疗组(n=48),全脑缺血组和全脑缺血治疗组按照缺血再灌注时间点的不同再将大鼠随机分为6h、12h、1d、3d、5d、7d六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全脑缺血治疗组大鼠给予Cystamine腹腔注射(0.15mg/g),全脑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tTG表达水平的变化。另取5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全脑缺血组(n=24)及全脑缺血治疗组(n=24),全脑缺血组和全脑缺血治疗组按照不同时间点每个亚组4只,免疫印迹方法测定tTG的表达。结果   缺血组再灌注24h后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加,1、3、5、7d亚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缺血组相比,在1、3、5、7d相应时间点亚组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治疗组海马CA1区tTG平均阳性细胞数于全脑缺血后12h开始下降,3、5、7d亚组均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治疗组海马tTG蛋白水平于缺血再灌注后1d开始降低,3、5和7d亚组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结论   Cystamine可以降低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tTG的表达,从而对神经元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信号转导及细胞凋亡角度,研究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72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亚低温组(M组),每组24只;三组缺血10min后分别按再灌注12h、24h、48h,再分为3个亚组,各亚组动物均为8只。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作采用改良四血管阻滞法,免疫组化SP法动态观察各个时间点海马CA1区caspase-3蛋白的变化;光镜和电镜分别观察再灌注48h亚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2h海马CA1区caspase-3即有明显表达,24h达高峰,48h后仍有较高表达;(2) IR组和M组各时间点caspase-3表达水平比S组明显升高(P<0.05);24h亚组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神经细胞形态受损严重;(3) M组各个时间点caspase-3表达水平较IR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24h亚组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神经元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亚低温对caspase-3依赖的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干预作用,通过维持线粒体膜稳定,抑制释放和激活caspase-3蛋白,保护线粒体的形态功能,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不同脑区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方法。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全身低血压法建立SD大鼠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24,48,72,96,168h)组,于规定时间取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亚甲蓝染色及I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尼氏体缺失明显,缺血脑区微血管肿胀变形,白细胞粘附、浸润;缺血再灌注后24h皮质及海马ICAM-1表达均显著升高,48h达高峰。可维持7d。结论 ICAM-1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表达明显上调,介导白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参总皂甙(GS)对不完全性脑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后海马CA1区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及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加放血的方法制成大鼠不完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以还原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及再灌注后海马CA1区NOS阳性神经元变化及GS对其的影响.结果单纯缺血组海马CA1区在缺血30min时NOS阳性细胞数最高(44.5±7.42),为假手术组2倍,再灌注2h、12h、24h、3d后逐渐下降,5d时恢复正常水平(21.12±3.50),缺血再灌注3d、5d时出现神经细胞损伤.GS能抑制缺血30min及再灌注各时程中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变化,并能预防缺血再灌注后迟发的神经元损害.结论GS对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程后海马CA1区NOS的异常表达有抑制作用,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醒神解毒方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将24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组、药物处理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热凝椎动脉,钳夹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全脑缺血模型,缺血预处理组预缺血3min,3天后给予缺血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假手术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双侧大脑颈总动脉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药物预处理组,灌胃2周后,做缺血再灌注处理,运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存活海马神经元细胞数,电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形态的改变。结果:药物预处理存活神经元与缺血预处理存活神经元比较,P〉0.05,两者与缺血再灌注比较,P〈0.01。假手术组可见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正常,脑缺血预处理组和药物预处理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只有少量细胞有轻度水肿,未见坏死。而脑缺血再灌注组神经元变性严重。结论:药物预处理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大鼠脑缺血后学习记忆能力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4-VO法制作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阻断大鼠全脑供血15 min.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EPO组.全脑缺血前3 h,EPO组大鼠脑室立体定向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10U(5μl),生理盐水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进行假手术处理.观察缺血后24h海马CA1区细胞色素C(CytC)变化,缺血后4周利用Y型电迷宫进行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测试,选用电压40V.结果 EPO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19.13±2.53)次,(5.88±1.25)次]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26.88±2.85)次,(3.63±1.30)次](P<O.01),其海马CA1区CytC分布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 EPO预处理可以促进全脑缺血后大鼠学习记忆恢复,可能与抑制CytC从线粒体向胞浆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血糖正常大鼠和糖尿病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Ku70和Bax的表达变化,探讨Ku70和Bax在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血糖正常全脑缺血再灌注(NCI)组和糖尿病全脑缺血再灌注(DCI)组。DCI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联合改良的Pulsineli 4血管阻断(4-VO)法制作糖尿病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NCI组不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其余处理同DCI组;SO组仅暴露血管。分别在缺血再灌注1、6、24和48h应用光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CA1区Ku70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1区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NCI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结构破坏,各时间点存活神经元密度与SO组比较均减少(P<0.05);DCI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结构损伤加重,各时间点存活神经元密度较NCI组降低(P<0.05)。NCI组1h和6h时间点Ku70表达较SO组增强(P<0.05),24h和48h表达较SO组降低(P<0.05);DCI组各时间点Ku70表达均较NCI组降低(P<0.05)。NCI组各时间点Bax表达均较SO组增强(P<0.05),DCI组各时间点Bax表达均较NCI组增强(P<0.05)。结论糖尿病可加重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进一步加重Ku70低表达和Bax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化血红素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氯化血红素对照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氯化血红素预处理+全脑缺血/再灌注组,将四组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四血管闭塞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夹闭颈总动脉造成全脑缺血8 min后再灌注。硫堇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锥体神经元血红素加氧酶-1阳性细胞表达变化。结果 Wistar大鼠氯化血红素预处理+全脑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存活细胞数较全脑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增加,其锥体神经元血红素加氧酶-1阳性细胞表达量较全脑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升高。结论氯化血红素可通过上调海马锥体神经元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减少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细胞的死亡数,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内JNK和AKT的激活,并使用AKT,JNK抑制剂进一步探讨其对线粒体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四动脉结扎脑缺血模型,Western Blot方法分析海马CA1区线粒体内AKT,JNK的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AKT于缺血再灌注30 min达高峰,而预处理后再灌注6 h开始升高,1,3 d达高峰.JNK在缺血后再灌注30 min和3 d呈现两个激活高峰,而预处理后再灌注6 h显著升高,1,3 d明显低于正常组,且与缺血再灌注相同时间点相比显著降低.AKT,JNK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正常组及溶剂对照组神经元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缺血组与AKT抑制剂组可见大量神经元损伤,与缺血组相比预处理组及JNK抑制剂组神经元损伤显著减轻.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诱导AKT,JNK在海马CA1区线粒体内的差异激活,并通过增强AKT活性、抑制JNK磷酸化而保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保护缺血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20.
Wu G  Xue RL  Lv JR  Li W  Lei XM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8):1298-1303
目的通过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回Fas、TNFR1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及Bcl-2过度表达时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过度表达对Fas、TNFR1介导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P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Bcl-2过度表达组(BT组)。采用4-VO法建立SD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TUNEL方法检测Bcl-2、Fas和TNFR1在CA1及CA3区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 HE染色显示:IR组CA1区缺血48 h后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紊乱,间质水肿;CA3区少数细胞结构不清。BT组变化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Fas在IR组中CA1区6 h达高峰,BT组强度弱于IR组(P<0.05)。TNFR1在IR组CA1区24 h达到高峰,BT组强度弱于IR组(P<0.05)。两者PO组CA1、CA3区表达为阴性。细胞凋亡检测:IR组在缺血再灌注后6h,CA1、CA3区凋亡细胞开始增加,24~48 h为高峰。BT组弱于IR组(P<0.05)。结论 Fas和TNFR1蛋白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及CA3区都有表达,只是表达强弱及细胞分布不同,提示死亡受体参与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Bcl-2过度表达能减弱Fas和TNFR1蛋白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明显减少凋亡细胞数,提示Bcl-2过度表达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