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并探讨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大鼠海马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其中模型组50只,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后,再随机分为术后1、7、14、21 d组和28 d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麻醉后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而不结扎。不同时间点断颈处死大鼠,取大脑,切片,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均显著减少(P=0.000),其中术后14 d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最少,超微结构显示神经元变性,核固缩,而后随着脑血流的恢复,海马神经元数量逐渐增加,神经元损伤有所改善。结论:在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早期,海马神经元损伤是可逆的,为临床对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患者进行早期治疗以预防血管性痴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3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水肿明显,核膜不完整,线粒体肿胀明显,内质网扩张、空泡化;治疗组海马CA1区神经元较好,核膜较完整,核内染色质分布均匀,胞质内线粒体及其他细胞器结构均较好、趋向正常.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能减轻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的损害,改善血管性痴呆模型海马CA1区损伤的超微结构,从而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3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水肿明显,核膜不完整,线粒体肿胀明显,内质网扩张、空泡化;治疗组海马CA1区神经元较好,核膜较完整,核内染色质分布均匀,胞质内线粒体及其他细胞器结构均较好、趋向正常。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减轻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的损害,改善血管性痴呆模型海马CA1区损伤的超微结构,从而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长时程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长时期海马组织学和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7d组、模型15d组、模型1m组、模型2m组和模型4m组,每组10只。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学和CA1区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①光镜下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未见明显病理变化,但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明显水肿,排列紊乱;细胞核体积变小,深染,呈核固缩表现,顶树突缩短,排列紊乱。另外,模型1m组可见胶质细胞明显增生,模型2m组和4m组胶质细胞明显增生形成结节,呈现海马硬化表征。②电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及神经末梢水肿、胞浆内有色素沉积、细胞膜断裂、核染色质边集、细胞核溶解、核周隙增宽,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断裂,破坏严重。随造模时间的延长,病理改变逐渐加重。结论血管性痴呆发生和发展中海马CA1区锥体细胞严重脱失,神经元变性坏死,超微结构受损,并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电针颞区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CA1区组织形态结构、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及海马组织中PI3K/AKT通路蛋白(PI3K、p-PI3K、AKT、p-AKT)和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LC3I、LC3Ⅱ)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颞区通过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抑制神经元过度自噬治疗大鼠血管性痴呆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奥拉西坦组,每组各12只。假手术组大鼠进行麻醉后分离颈总动脉,但不结扎。模型组、针刺组和奥拉西坦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方法(BCCAO)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针刺组选取头针颞区进行电针治疗。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只做抓取、固定而不治疗。奥拉西坦组给予奥拉西坦溶液灌胃。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结构;透射电镜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蛋白(PI3K、p-PI3K、AKT、p-AKT、p62、Beclin-1、LC3I、LC3Ⅱ)的表达水平。结果 电针和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醒神解毒方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将24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组、药物处理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热凝椎动脉,钳夹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全脑缺血模型,缺血预处理组预缺血3min,3天后给予缺血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假手术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双侧大脑颈总动脉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药物预处理组,灌胃2周后,做缺血再灌注处理,运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存活海马神经元细胞数,电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形态的改变。结果:药物预处理存活神经元与缺血预处理存活神经元比较,P〉0.05,两者与缺血再灌注比较,P〈0.01。假手术组可见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正常,脑缺血预处理组和药物预处理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只有少量细胞有轻度水肿,未见坏死。而脑缺血再灌注组神经元变性严重。结论:药物预处理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尿病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STZ诱导产生慢性实验性糖尿病,1 wk后行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制作糖尿病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大鼠海马BDNF和BDNF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手术2 wk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免疫反应阳性信号面积密度(%)为21.32±1.38,糖尿病组、血管性痴呆组和糖尿病血管性痴呆组BDNF水平均有下降,分别为15.12±1.41,17.32±1.11和9.62±0.87,其中糖尿病血管性痴呆组与单纯血管性痴呆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手术后4 wk和8 wk时,这种差异更为显著.在各个时间点上,糖尿病血管性痴呆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少于单纯血管性痴呆组(P<0.05).结论:糖尿病加重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至少部分是由于BDNF的缺乏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络益智散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双侧颈总动脉(CCA)法制备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络益智散高低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3周后,断头处死大鼠,取大脑海马做病理和海马CA1区P5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假手术组海马CA1区未见P53阳性细胞,通络益智散大小剂量及尼莫地平组海马CA1区P53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通络益智散能显著降低CA1区P53蛋白的表达,抑制血管性痴呆大鼠脑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及病理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及病理改变。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和模型组(M)。造模2个月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观察两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异,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病理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水迷宫学习记忆能力在造模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在造模后变性水肿明显。结论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可能导致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红景天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VD)大鼠大脑海马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及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健康Wiste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红景天组、尼莫地平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造成慢性脑灌注不足所致VD模型.术后红景天组给予红景天5g/kg/d,尼莫地平组予尼莫地平20 mg/kg/d灌胃,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Ache活性及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海马组织中Ache活性及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率,红景天组及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红景天组和尼莫地平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红景天可能通过降低大鼠海马组织中的AchE的活性和抑制神经元凋亡,对VD大鼠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