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舌咽神经痛的手术治疗与病因学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舌咽神经痛的病因,提高治愈率。方法采用局麻下乙状窦后进路舌咽神经根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结果30例舌咽神经痛,29例疼痛立即消失,1例无效者于术后1月行第2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0.5-6年,疼痛均未再发作。结论舌咽神经痛的病因主要为血管压迫舌咽神经根,而颈内静脉孔区蛛网膜增厚粘连造成舌咽神经根的无法缓冲,受其动脉搏动性的压迫敏感区是病因学基础。认为舌咽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解除病因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65岁.因左下颌部阵发性剧痛2年于2006年4月1日入院。2004年7月左下颌部阵发性剧痛.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行三叉神经左下颌支撕脱术,术后疼痛消失。2006年2月该部位又出现剧痛。同时伴有咽后部、扁桃体、舌根和耳道深部间歇性、刀割样剧烈疼痛.做吞咽动作或进食可诱发,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发作时不能吞咽、进食,间歇期内如正常人。病情渐加重.发作频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GPN)的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0月MVD治疗的50例原发性GPN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颅神经3D-TOF-MRA检查及丁卡因试验诊断GPN,术中对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进行减压,未行神经根切断术。结果 根据术前MRI及术中所见,除1例(2%)外,其余49例可见舌咽神经和(或)迷走神经的根部与血管有接触或压迫,其中椎动脉参与压迫14例(28%),小脑后下动脉和(或)其分支压迫28例(56%),小脑前下动脉6例(12%),静脉1例(2%)。术后即刻治愈47例(94%),明显改善1例,无效2例。术后随访7~105个月,平均(46.7±28.8)个月,中位数48.5个月;1例明显改善,随访55个月无明显改变;1例即刻无效,术后1周延迟治愈;1例即刻治愈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疼痛,但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术后出现咽部异物感,随访28个月未改善;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吞咽困难,随访6个月症状消失。结论 术前影像学检查及丁卡因试验对原发性GPN的诊断非常重要。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MVD是治疗原发性GP...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N)的远期疗效,提高治疗效果。方法观察并分析我科自2001年1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19例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舌咽神经痛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地卡因实验明确诊断,影像学提示血管对舌咽神经存在不同程度的压迫。手术采取经乙状窦后-幕下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对其进行疗效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早期疗效明显,随访时间1.5~12.5年,平均5.6年。随访过程中1例出现复发,1例疼痛程度及次数较术前明显缓解。本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处理后均痊愈。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影像学诊断对判断神经-血管压迫有重要意义。显微血管减压手术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3例舌咽神经痛的经验教训。方法 根据舌咽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分为贯穿型与非贯穿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后再进行“围套式减压”。结果 术后当日止痛32例(96.97%)。随访28例,远期复发1例(3.03%)。结论“围套式减压”可避免减压材料的滑脱、吸收或新生血管的重新压迫,易于发现被神经根挡住的“责任血管”。疗效好,远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50例舌咽神经痛病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17例,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根上部1~2根丝切断术(R)16例,两种术式合用17例.结果术后病人疼痛均即刻消失.44例病人获平均6.1年的随访,疼痛均无复发.并发症包括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6例,阵发性干咳4例,无菌性脑膜炎2例,耳鸣1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结论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舌咽神经痛(GPN)的安全性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舌咽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乙状窦后-幕下入路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早期疗效显著,随访时间为1~9年,平均为4.9年。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舌咽神经痛症状复发,1例患者术后1.5年舌咽神经痛症状部分复发。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患者4例、脑脊液漏患者1例,均在随访过程中恢复。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安全有效且远期效果良好的方法,术前影像学检查对于责任血管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舌咽神经痛(GPN)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3月MVD治疗的25例GPN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常见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68.0%)。术后疼痛均缓解。术后出现轻微吞咽困难1例、局部脑脊液瘘1例、术侧面部麻木1例,无颅内感染及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7年,中位数4年,未见复发。结论 MVD治疗GPN为相对安全的方法,长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舌咽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经验,探讨舌咽神经疼痛发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首次12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无明显缓解.12例患者术中发现血管压迫,责任血管为一根或多根;该12例患者中,10例责任血管接触神经根,但神经根无明显压痕;2例神经根出脑干部位有明显压痕.11例术中发现后组脑神经局部蛛网膜增厚并与神经粘连,其中8例舌咽神经走行正常,3例神经根移位、扭曲,蛛网膜粘连使其固定.有血管压迫的12例患者中,责任血管压迫神经根出脑干区5例,在神经中部4例,靠近颈静脉孔3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能有效治疗舌咽神经痛,血管压迫存在于舌咽神经颅内段全段,蛛网膜粘连使神经根固定,促进血管压迫形成,血管压迫舌咽神经多无明显压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舌咽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不同临床术式选择及疗效、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例舌咽神经痛的病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进行手术探查,选择性对14例病人进行微血管减压,8例进行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上部1~2根丝切断术。结果 3例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的病人出现短暂性声音嘶哑、饮水呛咳,6个月内好转消失;1例一直有咽喉部不适;8例神经根切断的病人术后均有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症状,4例6个月后症状减轻。术毕疼痛均消失,平均随访5年以上无复发。结论根据责任血管能否移开,神经根能否充分游离减压情况,选择性进行微血管减压以及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舌咽神经痛的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临床诊断舌咽神经痛患者的3D-TOF MRA表现,两名神经影像医生共同阅片达成共识,判断神经血管关系,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3D-TOF MRA发现13例舌咽神经痛患者中共14侧舌咽神经出/入延髓区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其中症状侧舌咽神经有血管压迫或接触12例,无症状侧舌咽神经有血管压迫或接触2 例,本组病例统计学分析表明,舌咽神经痛患者症状的出现与舌咽神经出/入延髓区是否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 ,3D-TOF MRA对舌咽神经痛诊断的敏感性为84.62%,特异性为92.31%.13例有血管压迫或接触引起的舌咽神经痛患者手术证实责任血管9例为小脑后下动脉,1例为小脑前下动脉,1例为椎动脉,1例为未知的静脉,1例为未知的小动脉,而3D-TOF MRA 1例未发现责任血管,2例对责任血管判断不符.结论 3D-TOF MRA对诊断舌咽神经痛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但对小血管的检出和责任血管的判断上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3.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舌咽神经痛 (glossopharyngealneuralgia,GPN)手术治疗的最佳术式 ,评估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 ,MVD)的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 ,探讨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2 0 0 0年 12月到2 0 0 3年 10月间 ,16例GPN患者接受了MVD ,无一例行神经根切断术。患者全部进行了电话或信件随访。结果 15例患者术后疼痛消失 ,1例患者为不典型GPN ,术后疼痛减轻。 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 ,1例患者出现偶发干咳。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 14 .1± 6 .3月 ,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结论 MVD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尤其适用于典型的GPN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选择性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部分根丝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自2010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于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的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患者34例,其中12例行微血管减压(MVD)+舌咽神经根切断术(PR),22例行PR+迷走神经根1~2组根丝切断术(VR),观察远期治愈率、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两组患者远期疗效、近期总并发症及远期总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百分率(%)表示,率之间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 结果MVD+PR组术后10例立即无疼痛,2例仍有疼痛,2例术后有复发,远期治愈率66.7%;PR+VR组术后21例立即无疼痛,1例仍有疼痛,无复发,远期治愈率95.5%;PR+VR组患者远期治愈率高于MVD+PR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P<0.05)。MVD+PR组共3例有近期并发症,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25.0%,PR+VR组共10例有近期并发症,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45.5%,两组间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6,P>0.05);MVD+PR组共2例遗留远期并发症,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16.7%,PR+VR组共5例遗留远期并发症,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22.7%,两组间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4,P>0.05)。 结论选择性PR+VR是安全的,其疗效优于MVD+PR,应积极选择PR+VR治疗GPN。  相似文献   

15.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神经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特征为局限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面部分布区的短暂性发作性的尖锐撕裂样剧痛,缓解期如常人,常有扳机点,病程一般较长,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舌咽、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解剖基础、临床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1986年5月至2005年7月对50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其中显微血管减压术17例,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上部1~2根丝切断术16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同时加行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上部1~2根丝切断术17例;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在113例面肌痉挛和5例舌咽神经痛病例显微手术中探查观察舌咽神经根与迷走神经根丝的解剖关系类型。结果33例行选择性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的患者100%术后即刻疼痛全部消失,其中31例获平均6.3年的随访,随访期间治愈率为100%。疼痛无1例复发。并发症包括:5例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嘶,3例有阵发性干咳,耳鸣1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无菌性脑膜炎1例。118例显微手术中探查观察发现舌咽神经根与迷走神经根丝的解剖关系有5种类型。结论选择性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是有效、安全的;可以根据术中探查舌咽神经根与迷走神经根丝的解剖关系类型来进行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7.
Cluster headache is a rare and severe pain syndrome with elusive pathophysiology. Serotonin pathways within the brainstem may be implicated in cluster headache with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nd a subset of cranial nerve neuralgias. We describe and chronicle a syndrome consisting of cluster headache,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with associated trigeminal, glossopharyngeal, superior laryngeal neuralgias in an 11-year-old female. 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s for this patient were examined in conjunction with current classification, location and function of serotonin receptors. Etiology is postulated as mixed cranial nerve excitation via endogenous 5-HT (agonist) activity of 5-HT3 receptors within the 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 and trigeminal tract nucle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