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进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7):231-231,241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加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慢性肺心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2—10/2004—03贵州铝厂职工医院内科住院慢性心病稳定期患者29例,男16例,女13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6例。②采用肺功能仪测定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潮气量、残气量、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③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锻炼、调整呼吸节律、递增往返步行实验。两组均干预8周。④组内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慢性肺心病患者2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干预后潮气量、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177;0.01),残气量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干预前后相近。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肺功能指标相近。结论呼吸训练加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可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有限;采用无创通气对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干预,可能不失为一种改善其症状和体征的有效措施.目的观察夜间无创正压通气对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肺功能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对象选择2002-10/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方法[1]治疗组采用呼吸机治疗,时间为每晚2200~次日晨700,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和呼气末正压.在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测定肺功能、动脉血气、呼吸肌功能和6 min步行距离.对照组病情缓解1周后在出院前测定上述指标,出院后未经任何治疗,5周后复诊测定上述指标.[2]6 min步行距离试验让患者尽最大努力在20 m走廊内行走,完成6 min或以呼吸困难不能坚持为止,用计量表测算步行距离.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口腔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后,用气道阻断法测定最大跨膈压.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用电脑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3]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干预前后呼吸肌功能、肺功能、动脉血气和6 min步行距离比较.结果纳入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动脉血气和肺功能各项指标相近(P>0.05).干预5周后,动脉血氧分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和6 min步行距离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1).结论夜间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显著改善高原地区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动脉血气和肺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  相似文献   

3.
背景: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有限;采用无创通气对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干预,可能不失为一种改善其症状和体征的有效措施.目的:观察夜间无创正压通气对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肺功能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对象:选择2002-10/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方法:[1]治疗组:采用呼吸机治疗,时间为每晚22:00~次日晨7:00,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和呼气末正压.在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测定肺功能、动脉血气、呼吸肌功能和6 min步行距离.对照组:病情缓解1周后在出院前测定上述指标,出院后未经任何治疗,5周后复诊测定上述指标.[2]6 min步行距离试验:让患者尽最大努力在20 m走廊内行走,完成6 min或以呼吸困难不能坚持为止,用计量表测算步行距离.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口腔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后,用气道阻断法测定最大跨膈压.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用电脑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3]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干预前后呼吸肌功能、肺功能、动脉血气和6 min步行距离比较.结果:纳入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动脉血气和肺功能各项指标相近(P>0.05).干预5周后,动脉血氧分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和6 min步行距离: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1).结论:夜间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显著改善高原地区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动脉血气和肺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754-3755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气道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COPD合并OSA患者64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正压通气组和联合组各32例。正压通气组实施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联合组实施布地奈德+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睡眠情况[呼吸暂停持续最长时间、呼吸紊乱总次数、夜间血氧饱和度(Sp O2)]、治疗前后肺功能[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结果联合组夜间SpO2较正压通气组高,呼吸暂停持续最长时间较正压通气组短,呼吸紊乱总次数较正压通气组少(P0.05);联合组治疗3个月后FEV1、MMEF、PEF较正压通气组高(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OSA,能有效减轻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康复干预对气道高反应性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干预对轻、中度气道高反应性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轻、中度气道高反应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呼吸功能训练、适宜的有氧运动训练和心理指导等。应用肺功能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8周后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0)、用力呼气50%流速(FEF50)、用力呼气中期流速(MMEF)。 结果治疗2,4,8周后,观察组的FVC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FEV1.0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0%)、FEF50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50%)、MMEF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M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气道高反应性患者采用呼吸功能训练等措施早期干预,可明显改善肺功能,延缓或防止发展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相似文献   

6.
邵燕儿  周磊 《中国康复》2015,30(5):370-371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住院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118例,分为干预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呼吸功能训练。干预前后比较 2组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干预1个月后,2组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1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及最大呼气峰流速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干预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美国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各维度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干预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功能锻炼可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肥胖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气分析及多导睡眠图变化。结果: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及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呼吸紊乱指数、低通气指数及最低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结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强度与肺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呼吸肌强度及其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测定30例COPD患者犤男5例,女15例,平均年龄(72+3)岁犦的呼吸肌力犤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犦和肺功能犤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第1秒用力呼气量百分比(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犦,计算各个对象实测值占其预计值百分比,并计算呼吸肌力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COPD患者呼吸肌强度和肺功能均明显低于其预计值(慢阻肺患者的MIP仅占其预计值的(56±11)%,MEP仅占预计值的(46±11)%,肺功能仅达到预计值的48%~71%;COPD患者的呼吸肌力与其肺功能指标呈显著相关。结论:COPD患者肺功能减退与其呼吸肌强度衰弱密切关联,改善呼吸肌状态有利于提高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9.
李冬秀 《护理学报》2013,(15):31-33
目的从呼吸力学角度探讨六字诀呼吸操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影响,为揭示六字诀呼吸操促进COPD患者肺康复的作用机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纳入研究的6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六字诀呼吸操训练,对照组进行全身呼吸操训练,训练时间均为3个月,1次/d,30 min/次;训练前后评价气道阻力指标:气道阻力(Raw)、比气道传导率(sGaw)和呼吸肌功能指标: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结果观察组比气道传导率(42.07±23.62)%,明显高于对照组(31.47±1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训练后气道阻力、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字诀呼吸操能提高COPD患者的比气道传导率,延缓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进行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功能训练仪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能力、生存质量、疾病转归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9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康复治疗,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通过使用肺功能训练仪进行呼吸训练,每周治疗5次,每次30min,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6min步行测试,CAT评分(COPD assessment test)、BODE指数(body mass index,airflow obstruction,dyspnea,and exercise capacity index)评分、用力肺活量和1秒用力呼气流量对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生存质量、病情转归及肺功能进行评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各项评定和检查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6min步行测试、CAT评分、BODE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6min步行测试、CAT评分、BODE指数评分的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和1秒用力呼气流量较前有改善趋势,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用力肺活量和1秒用力呼气流量改善值无组间差异(P0.05)。结论:肺功能训练仪可改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能力、生存质量、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之前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英国胸科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差异,并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方法:①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男571例,女142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将7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分别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和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进行轻、中、重度分级。于患者病情缓解和门诊就诊时采用Sensor medics2100型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测定,具体指标包括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小气道功能(50%115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肺容量(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3)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分级后肺功能与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之间差异明显(P〈0.05)。②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和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呈正相关(r=0.188.0.145,P〈0.05),与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和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无明显相关(P〉0.05),在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正相关(r=0.261~0.715,P〈0.01);而按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则无论轻、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明显正相关(r=0.187~0.587,P〈0.01)。结论:中华呼吸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较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以及以美国胸科学会的标准为蓝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标准更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气流受限和肺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血气分析、肺功能、6 min步行距离(6MWD)及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的影响。方法对符合COPD稳定期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呼吸操训练,对照组仅予常规药物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9个月后分别进行血气分析、肺功能、6MWD和CAT评分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呼吸训练前与呼吸训练9个月后的6 min步行距离(6MWD)、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CAT)、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压分氧(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对缓解期COPD患者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运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等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之前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英国胸科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差异,并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方法①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男571例,女142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将7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分别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和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进行轻、中、重度分级。于患者病情缓解和门诊就诊时采用Sensorm edics2100型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测定,具体指标包括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小气道功能(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肺容量(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③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分级后肺功能与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之间差异明显(P<0.05)。②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和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呈正相关(r=0.188,0.145,P<0.05),与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和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无明显相关(P>0.05),在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正相关(r=0.261~0.715,P<0.01);而按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则无论轻、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明显正相关(r=0.187~0.587,P<0.01)。结论中华呼吸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较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以及以美国胸科学会的标准为蓝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标准更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气流受限和肺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752-4754
分析长期无创正压通气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78例,按投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长期家庭氧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长期家庭无创通气方式进行治疗,将两组治疗1年后疗效进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检测指标相比较:两组治疗前1秒用力呼气容积、1秒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1年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1秒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等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圣乔治量表评分相比较:两组治疗前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1年后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将长期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方法应用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对延缓病情发展及减轻患者痛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病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炎症因子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测定结果,分析血清瘦素、C反应蛋白与血炎症因子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1]选择2002-05/2003-05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56例,男40例,女16例.对实验目的及观察项目均知情同意.[2]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常规测定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采用速率散射浊度法测定C3补体,C4补体;采用型血气分析仪分析动脉血气(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采用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中心阻力,周边阻力,共振频率).[3]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数据间相关性采有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1]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瘦素、C反应蛋白、C3补体、C4补体、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高于稳定期(t=3.136~5.660,P<0.01).血清白蛋白、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稳定期(t=3.200~5.114,P<0.01).[2]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瘦素与血pH值、血清白蛋白、第1秒用力呼气量呈显著负相关(r=-0.366,-0.527,-0.656,P<0.05~0.01).与C反应蛋白、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C3补体、C4补体、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中心阻力呈显著正相关(r=0.348~0.738 P<0.05~0.01).[3]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r=-0.421~-0.507,P<0.05).与瘦素、C3补体、C4补体、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中心阻力、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呈显著正相关(r=0.443~0.982,P<0.05~0.01).结论:[1]C反应蛋白、瘦素的表达与应激及炎症反应有关,急性加重期升高,稳定期降低,可作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炎症标志物.[2]C反应蛋白、瘦素与反映气道阻力的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中心阻力及反映气道弹性及肺顺应性的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与反映肺通气功能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用来评价气道阻塞的严重性及对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病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炎症因子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测定结果,分析血清瘦素、C反应蛋白与血炎症因子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①选择2002-05/2003-05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56例,男40例,女16例。对实验目的及观察项目均知情同意。②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常规测定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采用速率散射浊度法测定C3补体,C4补体;采用型血气分析仪分析动脉血气(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采用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中心阻力,周边阻力,共振频率)。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数据间相关性采有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瘦素、C反应蛋白、C3补体、C4补体、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高于稳定期(t=3.136~5.660,P<0.01)。血清白蛋白、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稳定期(t=3.200~5.114,P<0.01)。②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瘦素与血pH值、血清白蛋白、第1秒用力呼气量呈显著负相关(r=-0.366,-0.527,-0.656,P<0.05~0.01)。与C反应蛋白、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C3补体、C4补体、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中心阻力呈显著正相关(r=0.348~0.738P<0.05~0.01)。③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r=-0.421~-0.507,P<0.05)。与瘦素、C3补体、C4补体、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中心阻力、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呈显著正相关(r=0.443~0.982,P<0.05~0.01)。结论:①C反应蛋白、瘦素的表达与应激及炎症反应有关,急性加重期升高,稳定期降低,可作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炎症标志物。②C反应蛋白、瘦素与反映气道阻力的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中心阻力及反映气道弹性及肺顺应性的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与反映肺通气功能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用来评价气道阻塞的严重性及对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指导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进行缩唇呼气的呼吸操训练,以缩唇呼气代替呼气呻吟,改善肺功能,有效地缓解病情。方法通过宣教,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然后指导患者练习缩唇呼气呼吸操,设定每天练习次数和时间,并做好记录,测定患者缩唇呼气呼吸操锻炼前后的肺功能变化。结果缩唇呼气呼吸操训练后患者的肺活量(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得到改善,同时改变了呼气呻吟的不良习惯。结论应用缩唇呼气呼吸操,可以改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呼气呻吟的不良习惯并改善其肺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改善肺癌患者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后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价值,并研究其规律性。方法:选择2001-10/2003-10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75例。纳入标准: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肺癌患者;活动状态Karnfsky(KPS)评分≥60分。排除标准:放疗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原发病急剧恶化,各重要脏器出现转移者。符合上述标准患者52例,男37例,女15例。52例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放疗结束后接受了缩唇呼气法和深呼吸法的呼吸训练,放疗和呼吸训练前后分别进行了肺功能检查及生活质量评估。结果:52例肺癌患者放疗后1个月时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犤(1.02±0.05)L犦,用力肺活量犤(2.31±0.41)L犦、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犤(46.7±18.0)%犦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46.30±21.38)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2.238~2.964;P<0.05~0.01)。肺癌放疗患者呼吸训练1个疗程后,肺功能各项指标均较训练前无明显变化(t=0.581~0.799;P均>0.05)。呼吸训练2个疗程后,除第1秒用力呼气量(1.11±0.04)均较训练前有显著改善(t=2.285;P<0.05)外,余项各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均>0.05)。肺癌放疗后患者呼吸训练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等指标明显低于呼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简易自主呼吸练习对高位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例男性颈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n=14)和治疗组(n=10)。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另增加简易自主呼吸练习。8周后比较两组肺功能情况。结果 8周训练后两组最大肺活量(VCmax)、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呼气高峰流量(PEF)和最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均较训练前有所提高(P<0.05);治疗组肺功能情况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康复治疗能够改善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肺功能情况,简易自主呼吸练习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74例缓解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进行6个月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对照组不进行呼吸训练。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 结果治疗组呼吸训练后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出量(FEV1)、用力呼气高峰流速(PEFR)、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25)增加,残气量(RV)、残气/肺总量%(RV/TLC)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呼吸训练能够改善COPD缓解期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