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5,(17):2426-2428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1年1-6月)225份,第一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2年1-6月)211份,第二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3年1-6月)157份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结果:经过两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67%下降至25.48%(P<0.05);总预防用药时间≤24 h比例由干预前的31.37%提高至50.00%(P<0.05);抗菌药物品种数由干预前的20种下降至5种,二联联合预防用药率由5.88%下降至2.50%,选用第三代头孢菌数的比例由6.48%下降至0,人均抗菌药物总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也由14.26%降至4.16%。干预前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应用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是有效的,能持续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5,(17):2420-2422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联合根本原因分析法在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找到主要矛盾,通过PDCA循环管理对五项Ⅰ类切口手术进行干预,从2012年4月起,每6个月为一阶段,进行两个阶段的循环管理。通过病案系统抽取2012年4月-2013年9月我院Ⅰ类切口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病历914份,其中2012年4-9月(干预前组)296份,2012年10月-2013年3月(干预组1)303份,2013年4-9月(干预组2)315份,比较干预前后各项手术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我院五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率从干预前的25.00%下降至干预后的2.86%(P<0.05),手术术后感染率≤1.5%。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联合根本原因分析法的应用,我院五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已规范化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7,(5):690-694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干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3年1-12月,干预前组)512例、第1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4年1-12月,第1轮干预组)861例和第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5年1-12月,第2轮干预组)1 070例行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结果:经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我院骨科内固定术的构成比显著增加,抗菌药物使用率、品种合理率、术前0.5~1h用药率、疗程合理率和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分别由干预前的50.20%、98.08%、93.77%、6.61%和82.10%上升至58.41%、100%、99.04%、52.00%和99.04%;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由干预前的4种减少到2种,且选用头孢唑啉的比例较干预前显著增加,选用克林霉素的比例显著下降;术后预防用药疗程由干预前的(4.63±2.42)d缩短至(1.61±0.75)d,且用药疗程<24h和疗程为24~48 h的患者比例显著升高,疗程>72 h的患者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提高了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率;但我院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尚未完全控制在24h以内,有待进一步持续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PDCA循环干预管理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7年第1季度)787例、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9年第1季度)717例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结果:PDCA循环干预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稳定控制在30%以下,总合理使用率、品种选择合理率、术前给药时机合理率、术中合理追加率、术后24 h停药率以及术后平均疗程均有明显改进,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提高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PDCA循环干预对我院合理用药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全样本法统计我院2012年5~6月(干预前)与2012年10~11月、2013年4~5月、2013年10~11月(干预后)我院的合理用药指标值,分析评价PDCA循环干预对我院合理用药指标的影响。结果我院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从干预前的39.70%降至干预后的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100人·d)]从干预前的60.63降至干预后的4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检查百分率均达有关要求。结论 PDCA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干预临床用药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5,(17):2423-2425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在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3月(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186例和2013年10-12月(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192例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手术、白内障手术、骨科内固定取出术、血管造影术以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出院病例,对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实施前的100%降至13.54%(P<0.01);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品种趋于合理,围术期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由实施前的0上升至86.46%(P<0.01);术前0.5~2 h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由0上升至9.38%(P<0.05);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24 h的比例由0.54%上升至10.94%(P<0.05);联合用药率由15.05%下降至0(P<0.05);各项不合理用药情况显著改善,与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CA循环适用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使围术期不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并逐浙符合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7.
程军  叶云  张士勇 《淮海医药》2014,(3):279-280
目的采用科学管理方法,加强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现状评估、找出原因、确定目标、制定对策,选取PDCA实施前后2011年1-7月和2012年1-7月我院普外科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手术三种清洁手术出院病例,对其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评价PDCA法实施的效果。结果经过PDCA循环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下降为16.38%,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1021.99元下降268.24元,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明显提高。结论 PDCA循环管理有效降低了普外科清洁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可在抗菌药物管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樊裕  王旋  潘韵  姜翠敏 《中南药学》2014,(10):1043-1047
目的探索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成效。方法抽取本院普外科2009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3,应用PDCA循环管理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管理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使用合理率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显著性检验,判断是否取得显著成效。结果通过PDCA循环管理,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9.23%下降至7.91%(χ2=13 890.16,P<0.001),使用合理率从0.77%上升至90.44%(χ2=13 571.10,P<0.001),术后切口感染率从0.77%下降至0.66%(χ2=7 547.58,P<0.001)。结论运用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使用合理率显著上升,术后切口感染率显著下降,取得良好成效,今后应继续探索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外科I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开展PDCA循环的应用效果。方法某院在2018年10月~2019年5月在普外科I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开展PDCA循环管理,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比较实施前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P<0.05)。结论在普外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开展PDCA循环管理,能够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减少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规范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方法,为其合理使用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调查某院2012年4~6月及2015年1~3月清洁手术病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结果 经PDCA循环干预后,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34.2%降至18%(P<0.01),品种选择合理率由73.3%升至93.8%(P<0.01),给药时机合理率由48.9%升至81.3%(WTBXP<0.01),预防用药疗程合理率由33.3%升至77.1%(P<0.01),平均预防用药时间由2.91天降至1.5天(P<0.01),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DCA循环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及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2-6月(干预前)及2011年10月-2012年2月(干预后)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从96.50%下降到31.00%,在用药选择、给药时机和疗程、预防用药合理性等方面较干预前有较大改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对抗菌药物应用采取的系列干预措施有效可行,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还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监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盛京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未干预组)、后(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下文简称“预防用药”)情况,评价该专项整治活动的有效性。方法:以本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Ⅰ类切口手术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筛查,入选未干预组(2011年10-11月)病例533例,干预组(2012年10-11月) 病例504例,从预防用药百分率、人均用药天数、给药时机合理性、抗菌药物种类、联合用药百分率等方面评价预防用药合理性。结果:未干预组预防用药百分率为62.29%,干预组降低为25.40% (P〈0.01)。未干预组预防用药人均天数为(2.03±0.96) d,干预组缩短为(1.68±1.57) d (P〈0.01)。干预组术前给药时机的合理率和术后用药持续时间的合理率均较未干预组显著增加(P〈0.01,P〈0.05)。结论:专项整治活动后,本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有所改善,提示专项整治活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张晓娟  刘晓琦  杨敏 《中国药房》2014,(46):4340-4342
目的:探讨PDCA循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对我院PCI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作持续性干预。将干预前随机抽查的PCI病例作为对照组,第一阶段干预后抽查的PCI病例作为干预1组,第二阶段干预后抽查的PCI病例作为干预2组,将3组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我院PCI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7.50%分别下降至7.50%、1.0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1组和干预2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及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品费用的百分比均明显下降,而术后感染发生率并未增加。结论:PDCA循环能够促进PCI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建议在抗菌药物的管理中推广应用PDCA循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我院外科3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燕玲 《中国药房》2011,(38):3575-3578
目的:对比干预前、后我院外科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考查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09年11月(干预前)及2010年1月-2011年3月(干预后)3种Ⅰ类切口手术的出院病例各280例,对比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由干预前的100%下降为干预后的55.36%;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明显提高,由干预前的0%上升为干预后53.57%。但仍存在无指征用药、用药疗程过长等现象。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可明显提高围术期的抗菌药物用药水平,降低药物费用,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具有良好效果;但仍有待加大力度,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规范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探索合理的干预管理措施。方法:建立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管理模式并进行推广应用;选取我院2010年3、6、9月的11种清洁切口手术出院病例,进行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对照研究。结果:通过成立抗菌药物干预协作组织、制定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完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与临床药师干预机制等措施和实施连续性循环干预,我院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2.38%分别提升至干预后的33.99%和51.21%(P<0.05)。结论:我院建立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及采取的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切实可行,可有效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某院3种清洁手术(腹外疝、甲状腺、乳腺)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茵药的合理性与实施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2011年4月出院的3种清洁手术病历68份为干预前组,2012年9月出院病历76份为干预后组,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种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茵药使用率干预前为100.0%,干预后为27.6%(P〈0.05);无指征用药从干预前的80.9%下降~1]38.1%(P〈0.05);药物选择合理率A,k22.1%上升至90.5%(P〈0.05);用药时机合理率.z&41.2%上升至95.2%(P〈0.05);术后用药疗程〉24h的患者比例从干预前的58.8%下降到干预后的14.3%(P〈0.05)。结论: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能促进I】盘床抗菌药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杨宝春  周波  邹尚荣 《中国药房》2014,(38):3569-3571
目的:了解我院普外科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普外科2013年1-10月普外科切口手术病历140份,调查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情况。结果:140例患者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有108例,抗菌药物的选择以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主,术前>2 h或者术中或术后给药者共有63例,更换药物或联合用药者有57例,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为4.18 d。结论:我院普外科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总体还不够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和合理性,为持续改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等间隔抽样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9月出院患者中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1 283例,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 283例Ⅰ类切口手术中,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401例,总预防应用率为31.25%;预防用抗菌药物以头孢唑林为主,共180例(占44.89%),其次为头孢呋辛155例(占38.65%);选药超出相关管理规定者62例(占15.46%),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 h者148例(占36.91%),单次给药剂量偏大者23例(占5.74%),预防用药时机不适宜者1例(占2.50%)。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医院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持续改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力度,促进抗菌药物临床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刘洪涛  苏静  韩正学 《中国药房》2011,(46):4346-4349
目的:评价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实施干预措施对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实施干预措施前(2008年6-12月,干预前)、后(2010年6月-2011年6月,干预后)出院患者的病历各370份进行对照研究,对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较之干预前,干预后Ⅰ、Ⅱ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明显提高,术前用药时机合理率达67.6%,术后平均用药时间由干预前的5.13d缩短至3.48d,干预前存在的主要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抑制。结论:我院采取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干预措施明显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体现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存在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偏高、疗程较长等问题,需继续加强督导和监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对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的整体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相关标准,抽取我院骨外科、普外科2010年5月—2011年4月(干预前)住院病历220份与2011年5月—2012年4月(干预后)住院病历260份,对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综合合理率大幅提升,由干预前的2.3%升至71.9%,干预效果斐然。结论:对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督导干预,能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