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魏海利  赵丽  钟成跃 《抗感染药学》2019,16(6):1081-1084
目的:评价0.5%聚维酮碘稀释液术中冲洗辅助抗菌药物对腰椎固定融合术患者预防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94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患(n=47)和观察组(n=47);对照组患者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术中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后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而观察组患者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术中给予0.5%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后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术区皮肤菌落数目的变化情况,以及用药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切口愈合率的差异。结果:术后两组患者术区皮肤菌落数目培养结果均少于手术前,且观察组患者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的感染发生率(2.13%)低于对照组(17.02%)(P<0.05),切口甲级愈合率(76.60%)高于对照组(55.32%)(P<0.05)。结论:腰椎固定融合术患者,采用0.5%聚维酮碘稀释液术中冲洗辅助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显著减少患者术区皮肤菌落数目,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术后切口的愈合,促进了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化疗栓塞后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至2017年1月86例原发性肝癌行介入化疗栓塞的患者。其中38例肝癌患者在介入化疗栓塞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另外48例肝癌患者在介入化疗栓塞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观察两组肝癌患者术后发热、感染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的完成了治疗。使用抗菌药物组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6%,未使用抗菌药物组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4.16%(P>0.05)。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癌介入栓塞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感染发生率低。在术后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菊飞 《抗感染药学》2020,17(1):134-136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围产期预防性用药对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孕妇妊娠不良结局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医院产科就诊的生殖道GBS感染的妊娠期34~37周孕妇180例资料,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的患者设为预防给药组(n=90)、未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的患者设为未预防给药组(n=90),另选取无GBS感染的正常孕妇90例资料设为正常组(n=90),比较3组孕妇产后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妊娠结局发生率差异。结果:预防给药组和正常组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妊娠合并症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给药组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妊娠合并症发生率均低于未预防给药组(P<0.05)。结论:采用围产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GBS感染孕妇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降低了其娩出新生儿不良结局和妊娠合并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BPH患者99例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尿路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15)和非感染组(n=84),分析其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行导尿术、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留置尿管时间≥6周等因素与术后感染有相关性;这些因素是导致BPH患者术后并发症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非感染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H患者术后并发症尿路感染危险因素较多,临床治疗中应合理控制血糖,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缩短导管留置时间,以最大限度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泌尿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术前均不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结合实际情况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照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均结合实际情况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用药时间、用药花费、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用药时间、用药花费、住院时间分别为(3.21±0.84)d、(711.25±120.24)元、(7.05±1.64)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71±1.62)d、(985.34±151.36)元、(8.58±2.87)d(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术后感染,但用药合理性同样不可忽视。泌尿外科手术患者予以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更有效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减少用药花费、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学》2017,(2):313-315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给药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骨科手术患者240例,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干预组患者术前术中给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药;分析两组患者分别给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了术前术中与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发生2例切口感染,并无其他混合感染,其发生率为1.67%;而对照组患者发生21例切口感染(其中4例出现二重感染),其发生率为17.50%;干预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效优于术后用药的预防效果,实施干预措施提高了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未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观察组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6.67%和3.33%,组间比较,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是否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均可,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和合理性,为规范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查阅2012年1月—2017年12月644例行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是否合并特殊情况(包括:年龄>65岁、糖尿病、多发肿瘤、转移性肝癌,尤其接受过胃肠或胆肠吻合术)分为未合并其他情况组和合并其他情况组,对比分析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和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肝内感染情况。结果644例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患者感染率2.33%,其中未合并其他情况组476例,感染率1.05%,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感染率为1.25%,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感染率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转移性肝癌(尤其接受过胃肠或胆道吻合手术的肝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感染率5.56%,未合并其他情况组预防性应用抗感染药物患者术后感染率1.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多发肿瘤患者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感染率8.33%,未合并其他情况未预防用抗感染药物患者术后感染率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不需要常规应用抗菌药物预防肝内感染;对于存在转移性肝癌(尤其是接受过胃肠或胆道吻合手术的肝癌)、多发肿瘤患者应术前给予抗菌药物预防肝内感染。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7,(2):458-459
目的:评价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对乳腺和甲状腺术后患者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乳腺和甲状腺术后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未给予广谱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用药,观察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切口愈合情况,以及住院期间药费和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住院期间药费、住院费用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可有效地降低乳腺和甲状腺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切口甲级愈合率,二者的治疗未影响患者住院期间期间的药费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胡哲梅 《安徽医药》2013,34(7):963-964
目的对比瘢痕子宫二次剖宫产预防使用一级抗菌药物一剂和术后连续数天使用抗菌药物时术后愈合情况,探讨瘢痕子宫二次剖宫产一级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优点。方法本院2011年、2012年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各90例,设前者为A组、后者为B组,其中A组使用多剂二级抗菌药物,B组使用一剂一级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结果 A、B两组均无切口感染的发生,切口甲级愈合率均为100%,术后第2天检查血常规及术后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B组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瘢痕子宫二次剖宫产,预防性使用一级抗菌药物一剂不会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相对更加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1.
张晓娟  刘晓琦  杨敏 《中国药房》2014,(46):4340-4342
目的:探讨PDCA循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对我院PCI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作持续性干预。将干预前随机抽查的PCI病例作为对照组,第一阶段干预后抽查的PCI病例作为干预1组,第二阶段干预后抽查的PCI病例作为干预2组,将3组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我院PCI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7.50%分别下降至7.50%、1.0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1组和干预2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及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品费用的百分比均明显下降,而术后感染发生率并未增加。结论:PDCA循环能够促进PCI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建议在抗菌药物的管理中推广应用PDCA循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老年(>70岁)肺癌患者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现状及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5月-2013年5月某院出院的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肺癌病历248例,统计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248例老年肺癌手术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00%,抗菌药物品种为3种,使用天数基本控制在2 d以内(占78.22%)。术后肺部感染例数为86例(34.67%),2例(0.81%)死于术后肺部感染,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与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无关(P>0.05)。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70%、肺癌晚期以及糖尿病为老年肺癌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肺癌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术前半小时单剂量给药不会增加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老年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3.
祝亚文  舒阳 《中国药房》2014,(30):2800-2802
目的:对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骨折内固定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调查,为临床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记录我院2011年1-7月和2013年1-7月择期行骨折内固定术的全部患者信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抽出200份病历,其中前者纳入整治前组(非干预组),后者纳入整治后组(干预组)。对两组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整治后预防性应用合理性明显提高,预防用药率由100%下降至29%;用药时机合理率由0上升至100%;预防用药疗程也明显缩短,平均用药时间由5.12 d缩短至1.89 d。但整治前后的术后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显著促进了我院择期骨折内固定术的预防用药的合理性,但该项管理工作仍需常态化,临床药师需继续积极参与抗菌药物监管工作,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张晓娟  陈彩萍  万波  罗宇芬  杨敏 《中国药房》2011,(42):3963-3965
目的:评价干预措施对我院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神经外科干预前手术病历200份作为对照组和干预后手术病历200份作为干预组,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选取的病历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与干预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合理例数显著增加(P<0.01),预防用药时间合理例数显著增加(P<0.05);无指征联用例数显著减少(P<0.05),无依据换药的例数也显著减少(P<0.01)。平均预防用药时间对照组为8.5d,干预组为5.4d,干预组平均预防用药时间显著缩短(P<0.05);2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实施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对规范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某院3种清洁手术(腹外疝、甲状腺、乳腺)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茵药的合理性与实施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2011年4月出院的3种清洁手术病历68份为干预前组,2012年9月出院病历76份为干预后组,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种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茵药使用率干预前为100.0%,干预后为27.6%(P〈0.05);无指征用药从干预前的80.9%下降~1]38.1%(P〈0.05);药物选择合理率A,k22.1%上升至90.5%(P〈0.05);用药时机合理率.z&41.2%上升至95.2%(P〈0.05);术后用药疗程〉24h的患者比例从干预前的58.8%下降到干预后的14.3%(P〈0.05)。结论: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能促进I】盘床抗菌药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癌髂内动脉化疗栓塞(灌注)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作用。方法入组对象为未行外科手术或已行膀胱癌部分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共60例,行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或灌注术,共85例次。随机分为两组:介入术后应用环丙沙星组(预防组),介入术后不用抗生素组(非预防组)。术后观察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尿常规及体征1个月。对疑似感染病例行血、尿培养。比较两组术后感染率。结果预防组2例感染,感染率5%(2/42)。非预防组3例感染,感染率为7%(3/43)。两组术后感染率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或灌注术患者一般不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但某些患者(特别是行化疗栓塞者)应综合考虑术式、患者的体质及免疫力等多方面因素,必要时须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抗菌药整治前后某院颅脑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简称预防用药)应用情况,为临床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该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和9月行颅脑清洁手术的全部患者信息,其中4月手术的78例患者纳入整治前组,9月手术的77例患者纳入整治后组.对两组患者的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整治前预防用药排列前3位的药物分别是哌拉西林/舒巴坦(n=32)、头孢地嗪(n=21)、氟氯西林(n=17),整治后排列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唑林(n=43)、头孢曲松(n=13)、头孢替安(n=8),预防用药选药合理率从7.8%上升至76.7% (P <0.01).预防用药时间从(6.3±1.9)d降至(2.5±1.6)d(P<0.01),预防用药时间合理率明显提高(61.6%vs 0%,P<0.01).整治前后的术后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实施抗菌药整治活动,明显促进了该院颅脑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合理性,但仍存在预防给药时机不当等不合理现象,还需加强对抗菌药合理应用的教育培训及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63例急诊行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受试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受试组PCI术前给予双倍负荷替罗非班,对照组PCI术前给予单倍负荷替罗非班,观察两组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术后30 d射血分数(EF),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及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受试组与对照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组在进行PCI手术后即刻达TIMI 3级血流比例和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手术后30 d,受试组心脏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并且在PCI手术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行介入治疗时,使用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不仅可以改善术后TIMI血流,降低心血管事件,而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分析2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剖宫产术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效果,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的剖宫产术患者240例,对其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分为两组:A组为观察组,术前30min静脉点滴羧苄青霉素1.5g一次;B组为对照组,术前30min静脉点滴羧苄青霉素1.5g,术后6h重复给药一次。结果两组术后感染、发热、产褥病率、腹部切口愈合情况、产后出血均无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剖宫产术围手术期单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并能减少医疗费用,减少抗生素对新生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某院实施干预前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用抗菌药(简称"预防用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预防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抽取2013年5~6月和2014年5~6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分别纳入干预前组(n=80)和干预后组(n=76),对两组患者的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干预后,预防用药率由干预前的100%降至19.7%,预防用药的选药合理率由干预前的12.5%升至73.3%,预防用药时间由干预前的(3.2±0.9)d缩短至(2.1±0.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该院临床药师干预措施得力,干预效果显著,明显促进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