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静脉输液配伍核对差错中的应用,供合理用药参考。方法:在静脉药物配制中心(PIVAS)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差错类型及发生原因,提出对策,计算目标达标率,通过对比活动前、后平均每月成品输液配伍差错率,对结果进行检讨与改进。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成品输液配制过程中的差错率由活动前的平均每月0.24‰降至平均每月0.14‰,目标达标率为114.8%;同时,药师的责任心、自信心得到提升。结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减少了静脉药物配制过程中的差错,提高了患者用药安全性。同时提升了药师的自信心与责任心,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金灵泰 《海峡药学》2014,(5):132-133
为利用品管圈降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调剂中的差错,提高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药物的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我院引入品质管理概念,引导药师积极参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责任心。结果 PIVAS药物配置过程中的调剂差错件数由改善前平均每周26件降低至平均每周10件,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明显增强,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差错,确保安全医疗效果显著,同时也增强了药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药师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抗感染药学》2016,(6):1250-1253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静脉药物调配核对差错的效果。方法:利用品管圈活动,采用品管圈活动十大步骤,选定主题,分析影响静脉药物配制中发生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结果:通过实施对策,药物配制过程中的差错件数由平均每周35件降低至改善后平均每周14件;目标达标率超过目标值30%。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药物配制的差错率,可有效地提升了工作质量和团队凝聚力,保证了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推行品管圈活动,提高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按照品管圈理论实施各项活动,分析PIVAS差错发生的主要类型,探讨并实施解决的对策,评价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并进行持续探讨与改进。结果 PIVAS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差错明显减少,由改善前的每周36.9件降低至改善后的每周17.3件。结论 PIVAS推行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配置差错,提升了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减少静脉药物调配中差错应用的效果。方法: 为实现“降低配置差错”,成立品管圈小组。以每周差错发生总数为指标分析现状,以“二八法则”计算出改善目标值。采用头脑风暴法找出产生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采用鱼骨分析法并依据“二八法则”找出主要原因,总结出对策并实施。最后以实施前后无形和有形成果为依据检验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 在推行品管圈活动之后,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差错数由47件/周,下降到22件/周,目标达标率为104.1%,进步率为53.2%。参与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和信心均得到了提高,提高了分析总结问题能力。结论: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差错有明显提升作用,通过开展该管理手段能够深入发掘和分析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内部所出现的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制定解决对策,可有效地提升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师、护士服务观念,提高药师在控制配置中的质量管控能力,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品管圈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差错分析与防范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推行品管圈活动,提高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减少差错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运用各种品管手法,对PIVAS出现的各类差错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 PIVAS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差错数明显减少,由改善前的每周84.75件,降低至改善后的每周35.44件。结论通过推行品管圈活动,能够不断发现和解决PIVAS内部问题,提升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6,(6):1275-1279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缩短复方玄驹胶囊生产周期中的应用,确保临床用药供应顺畅。方法:在制剂室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复方玄驹胶囊生产过程中问题的类型及其发生的原因,提出对策,计算目标达标率,探索对差错结果的改进方法。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复方玄驹胶囊的生产周期由活动前的36.62 d降到25.3 d,目标达标率为95.76%。结论:这次品管圈活动,缩短了复方玄驹胶囊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组员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药师的自信心与责任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运用于防范静脉药物调配中心排药差错中的效果。方法我科于2015年7月~2016年9月开展品管圈活动,收集改善前、改善后排药差错数据,对品管圈活动运用于PIVAS中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收集查检数据并进行分析,品管圈活动改善前平均每周发生79件排药差错事件,包括溶媒错误、品规错误、数量错误、放错批次等差错类型,改善后排药差错明显减少,降至19件(χ~2=72.029,P=0.000);改善前平均每周发生87件内差事件,包括审方差错、排药差错、退药差错、调剂差错;改善后药物配置错误降至24件,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352,P=0.000);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医疗纠纷发生率、投诉率分别为7.85%、8.37%,实施后无医疗纠纷及投诉情况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1,P=0.004;χ~2=8.736,P=0.003)。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对预防PIVAS排药差错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有效降低排药差错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提升PIVAS药品管理质量,具备较高临床实施意义与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品管圈在降低中心药房医嘱调配差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中心药房医嘱调配差错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找出影响中心药房医嘱调配差错的主要要因,并针对要因制定相应对策,分阶段进行实施与检讨,比较、分析品管圈方法实施前后中心药房药师调配针剂医嘱的差错件数。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以后,中心药房药师调配医嘱的差错件数由活动前的每周67件降低到活动后的每周31件,目标达成率为103.4%,进步率达53.7%,效果维持情况为每周12.5件,较活动前进步率为81.3%;药师在品管手法、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责任感等方面有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中心药房医嘱调配的差错件数,提高药师调配医嘱的正确率,提高病区对中心药房的满意度,保障病人用药安全,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在静脉用药配置中心(PIVAS)推行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工作的品质质量,营造了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方法以圈员自愿参与的方式,运用多种统计方法,按照品管实施的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结果 PIVAS送药差错件数由改善前的平均每周9.9件降至改善后的平均每周4.15件。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送药差错率,减少了药物的浪费,从而提高了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保障患者安全用药。方法:分析造成门诊药房调配差错的原因,采用品管圈方法拟定对策,评估对策实施的效果。结果:针对药品调配差错多为数量发错和品种发错的原因,制订并实施了电子处方单上增设剂型警示标签和定位码,对工作区域内药架整理进行岗位划分,制作培训手册、对轮转人员等进行岗前培训,重新设计统一药品标识等对策。活动后,调剂差错率由每周0.82%降为0.17%,圈员在学习能力、工作积极性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减少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门诊药房日常的药品调配工作更加准确、快捷和高效,降低了调配差错率。  相似文献   

12.
金奕  郑晓娴  吴登科 《中国药房》2012,(33):3099-3101
目的:减少我院病区药房缺药品种数,保证临床药品供应。方法:以"降低计划外请领药品品种数"为主题,在我院病区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活动前(2010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和活动后(2010年7月1日-2011年3月31日)每月的计划外请领药品品种数,计算改善幅度。结果:计划外请领药品品种数由活动前的238种/月减少到活动后的115种/月,改善幅度为51.68%。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使计划外请领药品品种数明显减少,保证了临床药品供应,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品管圈(QCC)活动中数据体系的可靠性。方法:采用测量系统分析(MSA)改善病区发药错误数据系统的可靠性并应用于以降低病区药房发药差错件数为主题的QCC活动中。结果:采用MSA及相关培训措施进行干预后,数据系统的重复性、偏倚性、再现性均得到有效改善,总体有效一致性指标由45.00%提高到80.00%。开展QCC后,病区药房发药差错件数由每周16.06次降低为5.76件,目标达标率为107.4%,目标进步率为64.1%;同时圈员在和谐程度、积极性、品管手法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结论:在QCC活动中引入MSA可提高QCC活动中数据测量系统的质量,促进QCC活动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降低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的差错率,提升医院药剂科服务水平.方法 将品质管理圈(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减少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中,分析处方调剂内差的主要表现及引起差错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该活动的效果.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处方调剂内差件数明显降低,下降比例超过50%;提升了药师对服务品质管理手法的认识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结论 提高了药房服务的品质,降低了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件数,保证了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黄琼  张灵  董一曼  吴国翠  吴华 《中国药房》2014,(29):2717-2720
目的:提升药房药学技术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从提升药学人员综合素质、加强药品调剂差错管理、药品质量管理及多项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等方面介绍我院药房的精细化管理。结果与结论:通过人员操作规范化、加强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开展五常法和品管圈活动、加强药师人文素质培训,提升了药师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高危药品、易混淆药品管理,对内部差错进行登记与分享,对已发生差错进行深层次分析,减少了发药差错(内部差错件数由134件下降到64件);通过加强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等,强化了药品管理质量;通过落实处方审核、充分运用药品定位系统、设置用药咨询专窗、制作用药交代标签等方式,提高了用药合理性、工作效率(患者候药平均时间从5 min降为3 min)和患者满意度(从80%上升至94.9%),保障了用药的安全、合理。我院实施的精细化管理显著提升了药房药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顾继红  郁文刘  江璐  缪丽燕 《中国药房》2010,(41):3890-3892
目的:提高处方合格率,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通过计划、实施、确认、处置等一系列步骤在门诊药房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活动前、后某时间段内每天的不合格处方数,计算改善幅度。结果:不合格处方数由活动前的209.6张/天减少到114.8张/天,改善幅度为45.23%。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通过规范处方管理而提升了医疗质量,降低了患者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7.
运用品管圈降低静脉药物调配中的残留药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静脉药物混合调配过程中的残留药量,提高药品利用率,保证患者输液浓度的精准度。方法:运用品管圈手法和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置)循环法,建立静脉药物调配残留量限度标准,分析药量残留的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评价效果等。结果:溶媒体积、溶解程度和残留体积是主要影响因素,据此制订了针对每种药品分别设计调配方案及针对残留量大的调配人员进行提醒、培训等措施。通过本次活动,有形成果(即PIVAS指定药品调配后的残留量)及无形成果均较显著,目标达标率为118%。结论:品管圈活动中采取的措施切实可行,药物残留量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对静脉药物调配操作的进一步规范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减少静脉用药集中配置各环节差错的有效途径。方法:利用六西格玛改进方法分5个阶段评价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原有排药流程,去除原有的标签分篮环节和复核环节,将原有的排药品、贴输液标签环节分成"粗排"和"细排"2个步骤,并增加了统计单控制单个病区用药数量。结果与结论:干预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排药差错率由2.21次/日降到0.49次/日,比目标值(1次/日)低约50%。新流程更简单、省时,可操作性更好,在差错的预防和监控方面较之原流程有很大的优势,从而提高了静脉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刘会民  张永进  陈曙峰 《中国药房》2014,(13):1189-1192
目的:减少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确保用药安全。方法:对影响门诊药房调剂的各环节即采购、验收、储存、请领、上架、调剂、发放及相关风险因素(药库、门诊药房、门诊医师、网络系统因素)进行根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并落实,并对实施风险管理前(2013年6月1-30日)、后(2013年7月1-30日)门诊药房调剂(连续调剂60天7 000张门诊处方)的差错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制订并实施了包括落实相关制度、强化药品标识管理、加强培训及学习、优化调剂流程、改善窗口环境等改进措施;实施风险管理后内差事件发生件数降低,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405,P<0.001),外差发生件数降为0。表明实施风险管理后相关人员风险意识显著加强,调剂差错数量明显减少,促进了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