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药用碳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区组设计法分为A组(单用药用炭)、B组(药用炭加别嘌醇)和C组(单用别嘌醇),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值及痛风发作次数,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3组治疗后血尿酸均有降低(均P〈0.05),但B组优于A组和c组(均P〈0.05),A组和c组相当(P〉0.05)。A组、B组治疗后血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均P〈0.05),且两组疗效相当(P〉0.05);而C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另两组(均P〈0.05)。结论在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药用炭不仅降低血尿酸,对于尿素氮、肌酐的降低也有作用,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血中尿酸水平持续升高(>420μmol/L),尿酸盐沉着于关节及其他结缔组织,而引起痛风,若尿酸盐沉着在肾小管间质中则可引起尿酸性肾病,使肾功能受损。我院近两年利用药用炭片强大的物理吸附作用治疗  相似文献   

3.
吕彩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306-4307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238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设为高尿酸组,设269例尿酸正常体检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尿酸(uA)采用尿酸酶比色法检测;甘油三酯(TG)采用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检测,比较2组检测结果。结果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甘油三酯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HD-C)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高尿酸血症与高甘油三酯血症有相关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往往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  相似文献   

4.
高尿酸血症治疗的药物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痛风已正成为我国代表性疾病之一,根据有关资料及临床实践,对治疗痛风的主要病因---高尿酸血症的药物选择进行了简单阐述,并想以此作为广大医务人员在治疗此类疾病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6.
爱西特治疗痛风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爱西特治疗高尿酸血症 ,痛风及痛风肾病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及副反应的发生。方法 选择 10 5例痛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 ,A组 (单用爱西特 ) ,B组 (爱西特加别嘌醇 )及C组 (单用别嘌醇 ) ,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 4 ,12周的血尿酸 ,BUN ,Cr值 ,并记录副作用的发生。结果 单用爱西特降低血尿酸的疗效与单用别嘌醇相当 (P >0 .0 5 ) ,爱西特加别嘌醇降低血尿酸的效果明显强于另二组(P <0 .0 1)。对于BUN ,Cr的降低 ,A组和B组疗效相当 (P >0 .0 5 ) ,均明显优于C组 (别嘌醇组 ) (P <0 .0 1)。使用爱西特组的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另二组 (P <0 .0 1)。结论 在痛风患者中 ,爱西特不仅降低血尿酸 ,对于BUN ,Cr的降低也有作用 ,而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7.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原发性痛风尚不能根治,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尿酸在360μmol/L以下、伴痛风石患者血尿酸控制在238μmol/L。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作用于中性粒细胞治疗急性痛风的秋水仙碱、选择性与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别嘌醇等。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病及临床特征具有明显的遗传特异性: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人群遗传易患性显著不同,与遗传易患性密切相关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约90%的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与尿酸排泄减少相关,尿酸排泄减少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现已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和候选基因的方法发现多个易患基因与尿酸代谢水平及原发性痛风相关,为痛风疾病的诊断、预测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尿酸血症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肾脏排泄障碍所致,其严重后果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和尿酸性肾损害.本文拟从目前高尿酸血症的预防及临床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痛风利仙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世铭 《重庆医学》1997,26(1):47-47
  相似文献   

11.
高尿酸血症与泌尿系结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泌尿系结石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被检出高尿酸血症患者161例,通过跟踪随访对比高尿酸血症患者治疗组(71例)及未治疗组(90例)并发泌尿系结石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尿酸患者未治疗组并发泌尿系结石10例,结石发生率为11.11%,其中肾结石7例,输尿管结石2例,膀胱结石1例;治疗组并发泌尿系结石2例,均为肾结石,结石发生率为2.82%。两组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泌尿系结石的发生有关,高尿酸血症患者较血尿酸正常者易罹患泌尿系结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7年4月11日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194例。按照血尿酸程度将IgA肾病患者分为正常血尿酸组和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194例IgA肾病患者中,罹患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49.0%。与正常血尿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中男性患者比例、伴高血压患者比例、身体质量指数、尿素氮、血清肌酐、胱抑素、24 h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反之肾小球滤过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却明显下降(P<0.05)。另外,肾脏病理牛津分型以M1S1E0T0-C0为主,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脏病理突出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损伤重,肾小球硬化比例高,肾内动脉病变水平重(P<0.001)。结论与尿酸正常的IgA肾病患者比较,IgA肾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其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损伤多较重,提示高尿酸血症可能为IgA肾病疾病进展及预后欠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青年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志新 《河北医学》2005,11(11):1014-1016
目的:探讨青年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筛选青年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66例(研究组)和同期血尿酸正常的青年高血压病患者7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统一进行易患因素调查和测定相关生化指标。结果:研究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1),两组在性格、精神心理、体育运动、吸烟史、家族史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体重指数、不良膳食习惯、饮酒史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尿素氮、肌酐、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青年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以男性为主,大部分伴有不良膳食习惯、饮酒和生化指标异常,并较易发生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肝、肾疾病。  相似文献   

14.
遗传因素是痛风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易感性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Meta的研究中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基因的突变是涉及嘌呤的酶类编码和尿酸产生过多,及细胞过度凋亡和三磷酸腺苷退化的结果。而肾脏尿酸盐的吸收和分泌平衡是决定血清尿酸水平的主要因素,突变所导致的基因功能缺失可引起高尿酸血症与遗传性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15.
中老年高尿酸血症3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689例中老年人中检出的324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发现高尿酸血症在中老年人检出率高达47%,男性多于女性(3∶2),随年龄增长和体重增加而增多(P<0.05)。高尿酸血症患者中高甘油三脂血症及高血压病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但糖尿病的检出率反而减少,冠心病的检出率未见明显增高。高尿酸血症患者并发痛风和肾结石者并不多,分别占2.2%和1.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我国川东北地区男性原发性痛风患者因不同原因导致的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相关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80例男性原发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4 h尿尿酸≤3.57 mmol定义为血尿酸排泄障碍,>3.57 mmol定义为尿酸生成增多.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原因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404例患者为尿酸排泄障碍型(排泄障碍组),176例患者为尿酸生成增多型(生成增多组).排泄障碍组患者较生成增多组患者病程长、年龄大;排泄障碍组BM I指数、血浆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血红蛋白(HGB)指标明显低于生成增多组;排泄障碍组血肌酐(Crea)、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球蛋白(GLOB)指标明显高于生成增多组.24 h尿尿酸与ALT、ALB呈正相关,与GLOB、尿素氮(Urea)、Crea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指数均与尿酸排泄障碍及生成增多相关.结论我国川东北地区男性原发性痛风患者血尿酸增高的原因以排泄障碍为主,年轻患者血尿酸增高的主要原因为尿酸生成增多.尿酸排泄障碍患者病程长、肾功能易受损.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相关,年龄、BM I指数、病程、痛风石形成、高血压可能是尿酸排泄障碍及尿酸生成增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并评价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清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组(280例)和糖尿病正常血尿酸组(2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正常血尿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正常血尿酸组[(5.4±1.0)mmol/L比(4.8±1.1)mmol/L,(2.4±1.1)mmol/L比(1.5±1.0)mmol/L,(3.4±1.0)mmol/L比(2.8±0.9)mmol/L,(16.2±3.5)m U/L比(11.4±3.1)m U/L,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糖尿病正常血尿酸组[(1.0±0.4)mmol/L比(1.2±0.5)mmol/L,P<0.01]。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组患者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糖尿病正常血尿酸组[49.3%(138/280)比27.5%(55/200),61.8%(173/280)比43.0%(86/200),26.4%(74/280)比14.5%(29/200),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不但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还应监测血尿酸水平,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Primary duodenal carcinoma,PDC)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后2年死亡1例,术后3年死亡1例,术后存活5年至今仍存活者1例;6例行胃空肠吻合术,分别于术后2~12月死亡。结论:纤维十二间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是诊断原发性十二肠癌的有效手段,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横膈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出1978-2006年报道的原发性横膈肿瘤病例共21例,回顾分析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肿瘤生长特点、诊断及治疗.结果 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30~72岁,平均(52.3±10.9)岁;来源于左侧横膈者9例,右侧12例;肿瘤最大径3~30 cm,平均(13.7±8.2)cm;良性肿瘤15例,恶性肿瘤6例.良恶性肿瘤患者的性别、左右分布和最大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横膈肿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当肿瘤与横膈相关时,不能忽略肿瘤起源于横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0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分析中,肾上腺皮质单侧腺瘤8例,增生1例。一侧腺瘤合并对侧增生1例。10例均有高血压、低血钾、肾上腺定位检查阳性所见,24小时尿钾(8/10)增多、血浆醛固酮水平(6/6)增高,血浆肾素活性(4/6)受抑制。作者还重点对本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