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经常取用三棱、莪术、葶苈子、蜈蚣、全蝎、九香虫、土鳖虫……等峻猛药物.因之也常有人来问我:"冒险吗?""你的胆真大……"我的回答是"有病则病当之,无病则人受之,自有病来缓冲而不会受到峻猛之害".其实,此言极不完整.你想两只大象在草地上,不论是打架或叙欢,此处的花草哪会不遭其殃的. 凡属顽固性的、对一般药物已有耐受力的病变,不用峻猛之药,是等于坐视.但在使用峻猛药物时,必需尽量设法来减少其副作用.具体措施,不出三点.其一,少用;其二,缓冲;其三,扶正补虚.也就是减轻药力来削弱它的副作用;用制约法来把峻猛磨棱锉角,例如用葶苈子可加大枣;久痢者用杏仁,必须要"打"(也即把杏仁放在吸水的干燥纸上,加以拍打,使油经过纸的吸收,把油去掉.可惜现在此法己很少有人来用它),油去掉了,滑肠的副作用也消失了.攻补兼施,形象地说,是把两只大象下面的花草加以保护,使之损坏的面积降低到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2.
邱志济 《河北中医》1993,15(1):33-34
中药峻猛之品,如制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控涎丹、龙马丹等,操有毒峻泻伤正之说相沿久唉。然余多年来以峻猛之品妙用或合用屡起沉疴痼疾,奇效迭见。实践证明,一些奇难杂病非峻猛之剂不为  相似文献   

3.
抵当汤出自《伤寒论》,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四味药物组成。方中水蛭直入血络,其作用与虻虫相似,逐恶血,行瘀攻结,通瘀破积,故两味常并施;桃仁亦破血行瘀,兼润燥滑肠,有祛瘀生新之功;大黄荡涤热邪,推陈致新,导瘀下行。四味共组成行血逐瘀之峻剂。仲景于《伤寒论》“太阳”、“阳明”两篇和《金匮·妇人杂病》篇都用此方,以证运用范围之广,据仲景所论,如其病机属瘀血内结,病深而重,全无下通之机,则不用重剂难起沉疴。四味相合,实有斩关夺隘之功,虽奇毒重疾,多能获效。对于病情较轻、不可不攻而又不可峻攻、其证势深而缓者,仲景灵活地减轻分量,改汤为丸而为缓攻之剂。由于其药物峻猛,医家慎用。兹将吾师周连三先生生前有关论述和  相似文献   

4.
附子一药,古人谓之“最有用最难用”,可谓将其应用特点作了精辟而简练的概括。附子性质纯阳,作用峻猛,辨证准确,应用得当,则见效迅速而显著;反之,如辨证错误,应用不当,则不良反应迅速显现且严重,属于所谓的“虎狼之品”之一。无论是有用还是难用,都取决于其纯阳之性和其显著的温阳之能。临床应用或取性而用,发挥其温热走窜的性能,以激发、推动和增强其他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肝癌病机重三虚、三实,辨证分三型,突出主症,重视兼症。用药忌峻猛、香燥、苦寒、滋腻之品,选药重药物兼治,以此来治疗原发性肝,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有毒止痛中药配伍浅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丽  宋振华 《中草药》1998,29(6):424-425
有毒中药是指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的药物。它们虽具有毒烈峻猛之性,却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支“奇兵”,是“治病攻邪”的良药。善用毒药者,多能取效于顽病瘤疾,不善用者,则祸见须臾之间。有毒止痛中药是有毒中药之一,目前对其应用和研究亦日见增多,许多顽固性疼痛经加用毒剧止痛药治疗,疗效显著。但因其毒性,多数医者仍不敢放服用之,而中药配伍的优越性就在于通过药物合理的有机结合,以达既提高药物疗效,又削弱其毒副作用之目的。笔者就有毒止痛中药配伍作一探讨,拟为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张存悌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303-1304
4阳药运行 须知反应 桂附干姜等辛热之品大多药性峻猛,古人即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训,而且附子具有一定毒性,这些都使得医家畏之若虎,不敢轻用,加上喜清恶温、贪图平稳之流俗,无疑都影响了辛热药物的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周连三在小青龙汤中用麻黄干姜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为外解表寒,内散水饮之剂。方中麻黄为发汗峻品;干姜为辛热之药。故有“麻黄辛温专宜冬”“麻黄用量不过钱”之说;干姜有温燥伤阴之弊,多畏其峻猛而以它药代之,实失仲景原意。  相似文献   

9.
慢性疑难病的病机关键在于邪实,治疗当以攻邪为大法,可用峻猛毒药,审病之轻重而缓攻或急攻。邪实而正气不伤者,当着重于速战速决,猛攻猛泄,以阻止病邪之深入,祛邪以扶正;邪方实而正已虚者,攻泄邪实当先略急攻后缓攻,首先略急攻以去邪实,以祛其大邪,其次,待邪势稍衰,当峻药缓投;邪实而正气已大虚者,当以峻药缓投之法。  相似文献   

10.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殒,损伤的意思,指有病邪存在,虽使用峻烈药物,是不会伤害母体,亦不会伤害胎儿的。也就是用药必须中病,应用得当,适可去邪,所谓:“有病则病当之”的意思。妇女妊娠,在药物上有许多禁忌,在治法上也有禁法、禁利、禁泻等禁忌。但在胎前许多疾病中,往往根据病情,采用妊娠禁忌的药物,确能既不伤  相似文献   

11.
龙胆泻肝汤为临床常用方剂,具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是“苦寒直折”的代表方剂。记载此方的文献中,方剂出处与药物组成出人较大,龙胆泻肝汤的方源和具体配伍值得探究。此方属寒凉攻下之剂,药力峻猛,临床应用时需把握病机,灵活化裁,方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答:十枣汤用大戟、甘遂、芫花攻逐水饮,峻猛性烈且有毒,用之每伤人正气。《本经》注:大枣“安中养脾,……平胃气,……,补少气,少津液……和百药”。故方中以其既能培土制水,又能缓解诸药之峻烈及毒性,保摄津液,减少药后反应,使攻邪面不伤正。之所以以“十枣”为方名,一方面基于大枣有上述作用,而告诫人们服用大戟、甘遂、芫花等逐水之  相似文献   

13.
祛邪与安胎是治疗妊娠妇人疾病之大法。安胎多从补脾益肾治之,而祛邪用药则须慎用破血耗气、峻下滑利之品。若妊娠患大积大聚危及母子生命者,医者治疗此疾十分棘手,安胎则易助邪,消积势必损胎。余根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说,把握病情变化,辨证选用消积块之峻猛药品配伍于养血安胎方中,达到  相似文献   

14.
水蛭,古今本草专著多谓其性峻猛,且“有大毒”,嘱其慎用。故世人多畏之而不用,即或用之,用量十分轻微,入煎剂3~5g,且经焙炙后方敢使用,意在去其毒性和减其峻猛之性。殊不知,水蛭经焙炙后功效大减,加之用量轻微,实难以发挥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正>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吴鞠通的这句名言,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所渭“治外感如将”,是指外感病大多邪盛,应当用峻药驱邪,务必速去。去之不速,留则生变。正如大将用兵,兵贵神速,克敌制胜。观张仲景治疗伤寒病,或以麻黄汤峻发其汗,或以承气汤峻下其实,即是其例。我们临  相似文献   

16.
水蛭是肿瘤疾病治疗中常用的一味虫类活血药,据瘤体部位及性质的不同进行配伍应用,疗效显著。祖国医学历来强调“瘕积”的形成与血瘀有密切关系,故有“活血即能消癜”的观点。水蛭味苦咸,性质微寒,有毒,入肝、膀胱经,破血瘀,散结聚,通经脉,利水道。古今本草著作普遍记载水蛭性峻猛且有毒,亦有认为其无毒且有补养作用,两种观点都未免有失偏颇。笔者认为,水蛭只是有小毒,若配伍应用得当,也未见有毒症状。水蛭为噬血之物,擅长搜剔瘀血,性和平,功能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亦不伤气分,实为治瘀血而不伤正气之药,优于一般的活血化瘀药物。诚如张锡纯所言,水蛭“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消既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治疗肿瘤,凡病因属瘀血阻滞者,无论久病人络之瘀血或新病骤成之瘀血;  相似文献   

17.
十枣汤煎服法发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明德 《山西中医》1994,10(2):42-43
十枣汤以其药精效宏而立于逐水剂之首。但因方中之药峻猛有毒,故令人知难而退,余在十枣汤“枣汤送末法”的基础上,审病之新久、辨病人之体质、察积水之多少而衍化出“枣肉为丸法”和“枣汤煎服法”二法。其疗效出人意料,未见毒性作用。本文意欲以“十枣汤”逐水二法拓宽中医对“胸水”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相当于中医的"痢"的范畴,中医认为此乃由邪气胶固坚不可拔,正气伤残无力抗邪外出所导致;在治疗上,根据"辨病选药、辨证应用"及"峻猛毒药缓攻法治疗邪痼正虚"的思想,结合药理研究,从传统止痢中药中,选其峻猛之品配成丸剂,攻逐邪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张子和“不药之药”学术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杰 《中医研究》2000,13(5):14-15
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鸣于医史 ,被划归“攻邪派” ,常常给人以动辄用峻药重剂猛攻病邪的印象 ,而其“服药畏慎”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或被忽视。本文试就《儒门事亲》中的有关内容作一探讨。1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张子和的“不药之药”思想源于《内经》与《论语》。《内经》在肯定药物有治疗作用的同时 ,指出药物亦有其害 ,提倡谨用药物 ,中病则减 ,中病则止。张子和鉴于历史上许多服药致病致死的事实 ,在《卷二·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十七》中指出 :“凡药皆毒也 ,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 ,久服必有偏胜。气…  相似文献   

20.
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恶性肿瘤内科治疗中已取得一定疗效。中医药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且不良反应小的优势,用络病理论阐释肿瘤血管生成病机乃是近年来中医药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络病理论“通络”治则提出的“通络活血”治法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且通络活血虫类药物也是经方中较为峻猛、能除疴疾的重要中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