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CS)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7例CS诱发DVT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静脉造影;18例置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并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深静脉置管溶栓,其中6例植入支架;7例患者行下肢深静脉造影及置管溶栓;2例患者行浅静脉溶栓。结果:23例术后恢复良好,复查造影发现深静脉通畅,血栓基本消失,4例出院时肢体有轻-中度肿胀;术后2例因滤器内血栓而转为永久性滤器;围手术期无肺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3年(平均18个月),3例活动后仍有下肢肿胀,余24例下肢无肿胀,缓解率达88.9%;彩超发现4例髂静脉闭塞,23例髂静脉通畅,通畅率达85.2%。结论:腔内治疗作为一种安全、微创的方式,可有效治疗CS合并DV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7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以CDT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通过电话、血管彩超及血管造影的方法进行随访,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率,有无肺动脉栓塞(PE)发生,滤器内血流通畅情况及滤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8±0.4)个月,2例失访。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为(60.03±13.48)%,治疗期间有2例发生轻度PE症状,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血管造影发现滤器内拦截血栓者12例,及时予以滤器内置管溶栓及导管吸栓后,血栓基本清除。随访发现滤器内血流通畅率为93.02%。结论对于急性下肢DVT行CDT治疗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有效避免了PE的发生,降低溶栓治疗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经小隐静脉插管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37例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均经小隐静脉穿刺置溶栓导管插入深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149±71)万IU直接溶栓.以静脉造影结果的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结果 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与溶栓前比较,静脉通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30,P<0.01),静脉通畅率改善50%±15%,无严重并发症.本组37例,随访22例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4)个月,复查静脉造影.按随访时间6~12个月、13~18个月分两组,结果与溶栓前比较.6~12个月组,静脉通畅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Z=-3.545,P<0.01),静脉通畅率为58%±13%;13~18个月组,静脉通畅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Z=-2.201,P<0.05),静脉通畅率为68%±20%.结论 经小隐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经置管溶栓治疗的6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价置管溶栓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65例患者中治愈40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没有无效病例,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肺栓塞和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52%、1.79%、6.67%、22.22%,均为轻中度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未出现重度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合并下腔或下肢静脉血栓的布加综合征(BCS)的应用价值。方法全组29例BCS,造影发现下腔静脉(IVC)肝段上方狭窄或闭塞,同时伴有IVC血栓形成,部分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腘静脉置管溶栓后,其中25例二期行血管腔内成形术。结果 18例血栓基本消失或明显缩小、管腔通畅,其中6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12例行球囊扩张加支架成形术;9例患者溶栓后陈旧性血栓范围仍然广泛,其中7例行腔内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2例有明显出血倾向后停药,闭塞范围仍然广泛,无肺栓塞发生。25例随访2~62个月,平均31个月,21例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2例明显缓解后复发,2例未缓解,治疗总有效率为84.0%。结论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BCS合并下腔或下肢静脉血栓的溶栓效果优于全身用药,溶栓后介入治疗微创,疗效好,可作为此类疾病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2月—2008年6月对30例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DVT形成患者进行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果:3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无肺动脉栓塞发生。随访26例(随访率86.7%),随访时间为3个月~3年,平均22个月,仅1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血管腔内介入能够有效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DVT,安全性高,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静脉球囊扩张治疗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9例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行腘静脉置管注入尿激酶溶栓联合静脉球囊扩张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8例,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溶栓后3~6天患肢肿胀开始消退,5~8天患肢肿胀基本消退。静脉造影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溶解,部分患者血管边缘见少许充盈缺损。尿激酶用量为370万~600万U。随访未再出现血栓复发情况。结论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静脉球囊扩张治疗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腔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下肢DVT患者资料。采用经患足外踝小隐静脉切开或穿刺置溶栓导管接触深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溶栓,7~10 d后,对狭窄或闭塞的髂静脉段进行球囊扩张或联合支架植入术,术后继续予抗凝、活血、穿着弹力袜等,出院后均口服华法林或利伐沙班继续抗凝治疗。 结果:86例患者中,22例因急性肺栓塞和髂股静脉大量漂浮血栓,溶栓前行下腔静脉滤器安置术,其中永久滤器5例;单纯球囊扩张35例,联合支架置入51例。术后总有效率100%,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4例溶栓时出现轻度出血并发症,调整用药后消失。82例获随访6~36个月,管腔通畅率91.46%(75/82),7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或下肢静脉血栓复发,经再次置管溶栓后血栓消融。 结论:深静脉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疗法。  相似文献   

9.
导管溶栓联合髂静脉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经三种入路导管溶栓联合髂静脉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107例,大隐静脉置管21例,胭静脉置管9例.对66例左髂静脉狭窄进行扩张,60例置入支架.结果 经小隐静脉置管的肢体消肿率为82.3%±7.6%,经大隐静脉置管为81.6%±6.0%,经胭静脉置管为83.9%±6.1%,3种入路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率依次为63.5%±7.7%、66.9%±8.4%和66.1%±2.7%,3种入路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入路置管平均耗时依次为(20.8±1.1) min、(7.3±0.3)min和(15.7±0.6)min,经大隐静脉置管耗时较短(P<0.05).经小隐静脉置管有12例溶栓过程中并发切口出血,5例出现静脉炎,8例并发隐神经损伤;经胭静脉置管有2例并发术后腘窝血肿形成;经大隐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随访112例,随访时间7~ 22个月,平均(10.1±1.5)个月.97例无患肢肿胀.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检查,89例静脉通畅,8例血栓复发.结论 导管溶栓联合髂静脉介入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经大隐静脉途径置管溶栓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式球囊血栓抽吸术配合腘静脉入路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76例DVT患者采用改良式球囊血栓抽吸术配合经皮腘静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治疗组),对137例急性期DVT患者采用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方法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76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技术成功率100%,治疗前后血管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1),血管通畅率90.79%(69/76),并发症发生率15.79%(12/76);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管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3),血管通畅率59.85%(82/137),并发症发生率24.82%(34/137)。结论采用改良式球囊血栓抽吸术联合腘静静脉入路深静脉置管溶栓技术治疗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