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参看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伤寒论讲义》有关大青龙汤的条文是第三十八条和第三十九条。第三十八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第三十九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讲义》还对条文要点进行了解说。“凡用大青龙汤,必须见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等大青龙汤的主要证状。至于脉之紧缓,身疼之有无,不必备具,若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亦可用之。”又“如果主证不备,仅有身疼痛,或身重、乍有轻时症状,还不足以为用大青龙汤的依据。”还从八纲分类说明:“用于表寒里热的表里俱实证。”本文作者介绍了他的少数经验是表实里热证可用,且发热时即使没有恶寒或烦躁者也可  相似文献   

2.
<正> 伤寒论(38)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论(39)条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两条大青龙汤证,以前注释大都以药  相似文献   

3.
大小青龙汤是伤寒太阳篇之方 ,在金匮有关条文中也曾涉及 ,都论述了咳嗽发热 ,及其必具症状与或然症。条文所论咳嗽发热的辨证论治 ,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以条文为纲领 ,症状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通 ,施于小儿 ,效果显著 ,就典型病例介绍如下。伤寒 38条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 ,筋惕肉 ,此为逆也。”39条 :“伤寒 ,脉浮缓 ,身不疼 ,但重 ,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以上两条为大青龙汤的主要脉症 ,但应用时应审证求因 ,因症施方…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 ,筋惕肉 ,此为逆也。”“伤寒 ,筋脉缓 ,身不疼 ,但重 ,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发之乃法之之说也。法者 ,道也 ,道者自然也 ,其中无穷无尽矣 ,此乃圣人立方于法之中 ,后人错看而至。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引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此汤险峻 ,须风寒俱甚 ,又加烦躁 ,乃可与之 ,不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为稳 ,尤不若九味羌活汤加石膏、知母、枳壳也。”徐大椿对此持怀疑态度云 :“此条必有误。脉…  相似文献   

5.
医圣张仲景善用调和营卫法治疗内科杂病,其立法及选药对今天仍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伤寒论》条文,就其调和营卫法的临床指导意义,作如下分析和探讨。 1 调和营卫治肺卫表证 调和营卫法治肺卫表证是仲景指导临床较为普遍的一大方法,其常用药物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葛根等。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均使用调和营卫法以解肺卫表邪。条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葛根二越婢一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中葛根、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均为调和营卫之品。再如大青龙汤方证亦包含有调和营卫的法则。“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方药有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其中桂枝、炙甘草加姜枣予调和营卫之意。又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以上均论述了桂枝汤的方证,提示出调和营卫在肺卫表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外感寒邪不解,常有人里化热的倾向,使人出现烦燥不安,发热之象,古人称为“火龙”扰心,医圣张仲景把麻黄汤中加入石膏、生姜、大枣成为大青龙汤。取石膏清热除烦,麻黄配石膏得以使在里之郁热向外透解,生姜发汗并散在表之风寒,配合大枣调和中气,调营卫以达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降伏“火龙”改作青龙,专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汗不出而烦  相似文献   

7.
桂枝一药 ,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应用较多 ,其用途各异 ,运用之灵 ,用法之妙 ,给我辈在临床用药时以指导。本文就其在《伤寒论》中与其他药物相伍时临床应用浅析如下 :1 桂枝与麻黄相伍1.1 解表发汗 ,祛除外邪 主治外感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苔白、脉浮之证 ,如麻黄汤以麻黄发汗 ,桂枝解肌 ,共同达解表发汗、祛除外邪之目的 ;兼表证轻者以微发其汗 ,故减轻麻黄用量 ,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葛根汤。1.2 通阳散寒 ,发越水气 主治表寒阴郁、水邪停聚而致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水气内停者 ,如大青龙汤以桂枝通…  相似文献   

8.
一、《伤寒论》对四逆汤的用法四逆汤为附片、干姜、甘草所组成,为《伤寒论》少阴篇之主方。论中记载运用四逆汤的主证有以下几条: 1.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 大汗出,热不去,肉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4.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5.既吐且利,大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6.大汗出,若下利而厥者,四逆汤主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这部有法有方、承先启后的著作,是医学的宝贵遗产,已为大家公认的事实。其微妙意旨,约略述之如下。辩证大法平脉辨证,是《伤寒论》在《素问·热论》、《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明确的发挥。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为湿病。太阳中暍,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为热病。这就简明扼要的分出了风寒温湿热等五病各个证状。其间有相同的、有不  相似文献   

10.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机能未固,抗邪能力较弱,加之寒暖不知自调,因此最易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而发热,故外感发热在儿科发病率最高。感受风邪风为六淫之首,四季皆能伤人,是引起小儿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根据发病季节、气候以及病理的不同,临床可分风寒、风热、外寒里热等证型。 (1)风寒型:此型多发生在冬季或寒冷地区。症见发热轻而恶寒重,畏冷无汗,头身疼痛,鼻流清涕,咳嗽,吐痰清稀,咽腔和舌质不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此乃风寒之邪客于肌表而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故发热恶寒而无汗。治宜疏  相似文献   

11.
<正> 《伤寒论》一书,主要讨论寒邪中人,病从寒化,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的各种寒性病证,并据此论述温法的运用。温法是指运用温热性方治疗寒性病证的各种方法,归纳如下。温散法 1.辛沮解表:风寒外袭,太阳首当其冲,最先为病,当此之时,唯以散寒为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可见二方证的共因是外感风寒之邪,都表现有恶风寒,身疼痛,脉浮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由于这种发热只是  相似文献   

12.
第二讲 解表药的辩证选用 本讲介绍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 表证常见风寒、风热、风湿三种类型。风寒表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无汗,鼻塞流涕,或咳嗽痰清稀,苔薄白而润,脉浮紧;风热表证,症见恶寒轻,发热重,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疼,口干,或咳嗽痰黄,或目赤肿痛,苔薄黄而干,舌质红,脉浮数;风湿表证,症见发热不畅,恶寒头痛,出汗,胸脘闷胀,或恶心便溏,苔白腻,脉浮或濡。  相似文献   

13.
在《伤寒论》中,桂枝汤证共15条,其适应证是:太阳中风,发热、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藏无他病,时发热、汗自出者;头痛发热、不大便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等。柯琴在评价桂枝汤时说:“此方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见,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亦证实了这一论点。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栀子豉汤证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谵语;若加烧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程批:此条与“阳明脉症”下篇第一条同法,亦三焦病也。本文禁汗、禁火、禁下,与少阳同,故柯氏注云“此阳明半表里证也”,惟云阳明之半表里证,则义不大合,盖在表之半表里证,即少阳经之小柴胡证也。在里之半表里证,即三焦募原府也,募原近于胃府,故并入阳明病中。且伤寒亦由上及  相似文献   

15.
1 解表法主要运用发汗的药物 ,使病邪从汗解 ,达到“汗之则疮己”的目的。适应症 :适用于外疡初起 (有外感表证者 )或其它各期。用法 :解表分辛凉解表、辛温解表二法。辛凉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热 ,如疮疡火欣痛 ,恶寒轻 ,发热重 ,少汗 ,口渴舌燥 ,二便如常 ,苔黄脉浮者 ,用牛蒡解肌汤治之 ;辛温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 ,如疮疡高肿 ,恶寒重、发热轻 ,无汗、头痛身疼 ,口不渴、苔白 ,脉浮紧者 ,用荆防败毒散治之。2 攻下法运用泻下的药物 ,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 ,从大便排出。适应症 :适用于外疡初起 ,中期、有便秘里实者。用法 :攻下主要分…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1]25第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伤寒论>[1]26第1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及症-证-药-量特点。[方法]收集74例现代名家的验案,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资料数据表,录入"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大青龙汤临床运用范围、方证、药物及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频次高低,居前5位的病症是发热、喘证、咳嗽、无汗证、感冒;基本证候为烦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应用原方最多的药物是麻黄、石膏、桂枝、杏仁、甘草。常加味的药物是半夏和白芍;麻黄和石膏的用量比例最常见的为1∶5、1∶6和1∶2。[结论]大青龙汤药物加减及计量变化是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通脉四逆汤     
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厥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主之。组成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相似文献   

19.
桂枝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其辛温宣散,味甘性温而助阳化气,主入肺、心、脾、肾四经。外能发散表邪,内能温通血脉,兼可助阳化气,实为临床之要药。但应用之精妙应首推张仲景。《伤寒论》所载的113首方剂中,就有37首方剂用到桂枝。余仅就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之,不妥之处,望同道们指正。一、发汗解表,宣散表邪桂枝辛散温通,可外行于肌表而奏发汗祛邪之功,(现代药理学也证明,桂枝具有发汗、抑菌的药理作用),或桂枝与其它药相伍,增强发汗作用且兼清里邪。如麻黄汤,桂枝与麻黄相伍,可治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症;大青龙汤桂枝与石膏相伍,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小青龙汤桂枝与干姜相伍,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诸如此类,枚不胜举。二、调和营血,益阴和阳  相似文献   

20.
1 阳明寒热证阳明主里 ,属胃与大肠 ,外邪入里则化热 ,无形热邪弥漫全身 ,热可化燥 ,热与燥合于胃中 ,消灼律液 ,而成阳明经病寒热证 ,乃寒热同病之证。如白虎汤证 (1 81 ,2 2 4 ) (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上海科技出版社 ,1 964年第 1版 )之“表有热 ,里有热”,“脉浮滑”,“自汗出”,乃太阳之邪已入里而转属阳明 ,形成表里俱热之证 ,热邪充斥表里内外故自汗出。又如 1 87条和2 2 6条将阳明经病寒热证的发热特点描述为“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身热 ,汗自出”,又兼“渴欲饮水”,这就是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