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药单体青藤碱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趋化因子分泌和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单核细胞,采用细胞因子刺激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分别采用青藤碱高(5 mmol/L)、中(2 mmol/L)、低(1 mmol/L)剂量和空白对照干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树突状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CR7的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树突状细胞CCR5和CCR7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趋化因子CXCL9(MIG1、CXCL10(IP-10)、CXCL11(ITAC)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青藤碱高干预后的树突状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CCR7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青藤碱干预后的DC分泌CXCL9(MIG)、CXCL10(IP-10)降低(P<0.05或P<0.01).但对CXCL11(ITAC)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 青藤碱可能通过抑制趋化因子对树突状细胞的趋化作用,减少其趋化因子的分泌,而产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藤碱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青藤碱(SN)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DAS28〉3.2的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正青风痛宁缓释片(SN)+甲氨喋呤(MTX)+柳氮磺氨吡啶(SASP)组40例,对照组:MTX+SASP组40例,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较快出现关节肿痛的缓解;治疗组的ACR70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SN治疗RA,兼具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和DMARDs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青藤碱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NF-κB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青藤碱(sinomenine,SN)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CIA)大鼠滑膜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DNA结合活性及核转位的影响,以阐明该药抗炎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CIA大鼠为模型,收集膝关节滑膜细胞体外培养,设正常对照组、CIA组、CIA 甲氨喋呤10 μmol/L(阳性对照组)、CIA SN 50 μmol/L组、CIA SN 500 μmol/L组.应用荧光标记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滑膜细胞NF-κB p65亚基核转位,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检测NF-κB与DNA序列的结合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IA大鼠滑膜细胞可见明显的p65亚基核移位,NF-κB的DNA结合活性显著升高(P<0.01),SN在50 μmol/L及500 μmol/L时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CIA大鼠滑膜细胞p65亚基核转位及NF-κB的DNA结合活性,甲氨喋呤在10 μmol/L时可下调NF-κB的DNA结合活性但未抑制p65亚基的核转位.结论 SN抑制滑膜细胞内NF-κB p65 核转位和NF-κB的DNA结合活性为其抗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药无特异治疗。青风藤治疗RA历史悠久,青藤碱是从青风藤中提取的中药单体,临床治疗RA效果较好。本文就近年青藤碱治疗RA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加以综述,为青藤碱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岳燕林 《医学综述》2010,16(14):2198-220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RA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免疫细胞活化与表达异常、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炎症损伤、核因子κB异常活化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下降等。青藤碱具有免疫抑制、抗炎镇痛、诱导细胞凋亡、保护软骨等多种作用,目前在RA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6.
青藤碱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滑膜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和功能丧失。由于本病具体的病理机制至今未明,尚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传统中药青风藤(Caulis Sinomenii)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已有千年历史,青风藤又名清风藤、寻风藤、扶风藤,  相似文献   

7.
从青藤碱对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转录因子、滑膜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及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参考文献20篇。  相似文献   

8.
核因子-κB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类主要参与机体炎性分子高表达调控的转录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意义逐渐受到重视。作者就NF-κB在RA发病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青藤碱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青藤碱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用GM-CSF培养7 d,再加入不同浓度青藤碱培养12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HLA-DR的能力,ELISA检测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细胞提呈抗原的能力.结果青藤碱刺激后的DC细胞表达HLA-DR、产生细胞因子和刺激同种同基因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低于正常DC细胞.结论青藤碱可抑制DC的发育成熟和免疫应答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赵明妹 《当代医学》2022,28(6):43-46
目的 探讨塞来昔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效果及对临床症状类风湿因子(RF)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9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布洛芬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采用塞来昔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类风湿因子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疼痛评分、肿胀评分及血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晨僵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塞来昔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类风湿因子,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2.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功能多样的核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近年来研究表明,NF-κB也存在于神经干细胞(NSC)中,在NSC的增殖、迁移和分化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就该新兴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用ELISA法、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45例RA患者和63例非RA的风湿病患者血抗CCP抗体和RF.结果 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和93.7%.RF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6%和77.8%.结论 抗CCP抗体对R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很高的特异性,联合抗CCP抗体和RF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RA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IL)-23和类风湿因子(RF)的表达,探讨IL-23在RA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RF的关系,为RA的早期诊断和进一步阐明RA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6例RA患者和4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23p19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23浓度,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RF的浓度。结果:RT-PCR显示RA患者PBMC中IL-23p19 mRNA的表达[(45.2±11.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3.8±9.5)%],ELISA检测结果显示RA患者血清IL-23水平[(114.47±42.70)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0.81±28.8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患者血清IL-23水平与RF含量无明显相关性(r=0.389,P〉0.05)。结论:RA患者体内IL-23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过表达,提示IL-23可能参与了RA的免疫病理过程,在RA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因子(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5例,非类风湿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0例,正常人血清50例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用免疫比浊法测类风湿因子,对各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55例RA患者抗-CCP和RF阳性率分别为63.63%、67.27%,阳性率均高于其他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抗-CCP和RF对RA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63.63%、67.27%,特异性分别为98.00%、79.00%,RF诊断RA的敏感性高于抗CCP抗体,而抗CCP抗体对RA的特异性显著高于RF。二者联合时特异性达到99.58%。结论抗-CCP在RA诊断中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和RF联合检测对诊断RA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Li HB  Bai L  Wu QJ  Zhang X  Zhang FC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69-1773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心脑血管病(CCVD)发病率和发病情况;探讨RA患者合并CCV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68例RA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反应(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反应标准),以及CCVD患病情况和传统危险因素;分析了RA合并CCVD的危险因素。结果(1)RA合并CCVD共92例(16.20%)。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9例,占53.26%;脑血管疾病21例。占22.83%;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12例。占13.04%,其中2例合并心力衰竭;彩色多普勒提示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例。占6.52%;肢端坏疽4例(4.34%)。(2)RA是否合并CCVD与DAS28病情活动性评分、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关节外脏器受累数有关(分别P〈0.001。OR=9.67;P〈0.015,OR=6.91;P〈0.003,OR=1.35;P〈0.015,OR=2.14)。与传统CCVD危险因素及其数目无关。(3)CCVD发生与治疗反应、是否进行有效的危险因素干预、长期应用Cox-2选择性的非甾体类抗风湿药和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相关(分别P=0.006,RR=2.31;P〈0.001.RR=5.90;P〈0.001,RR=2.63;P=0.013,RR=1.34)。结论RA患者CCVD发生率高,RA病情活动、高炎性反应状态、关节外脏器受累、治疗反应差、长期使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和没有有效的传统危险因素干预是RA合并CCV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与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3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7例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者的血清anti-CCP、RF检测结果,其中anti-CCP测定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测定,RF测定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结果①anti-CCP单独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0.5%、89.5%、93.9%、70.0%、83.5%。②RF单独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度分别为78.9%、64.2%、81.4%、60.6%、74.0%。③anti-CCP与RF联合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度分别为77.4%、98.5%、99.0%、68.8%、84.5%。结论 Anti-CCP与RF联合检测可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特异度得到有效提高,有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类风湿因子 (RF)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乳胶凝集法、ELISA法和散射比浊法。本研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 (ROC)曲线比较上述 3种RF检测方法对类风湿性性关节炎 (RA)的诊断价值 ,并获得最佳临界值。方法 以 2 0 0 1年 7~ 12月因关节肿痛在我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 2 4 7例患者为实验组 ,其中RA患者91例 ,非RA患者 15 6例 ;以 12 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分别采用乳胶法、ELISA法和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RF ,金标准为在不依赖实验室检测RF的前提下仍符合 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所修订的RA诊断标准。绘制ROC曲线。结果 ELISA法测定的IgM RF曲线下面积最大 ,与其他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比浊法的最佳临界值是 4 5U/ml,与原临界值相比 ,特异度明显上升。结论 ELISA法测定IgM RF对RA诊断价值最高 ,散射比浊法测定RF的最佳临界值是 4 5U/ml  相似文献   

19.
长春新碱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锋  王剑英  李秀江 《吉林医学》2000,21(5):292-293
目的 :评价长春新碱 (VCR)诱导滑膜细胞凋亡作用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A)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流式细胞仪及 DNA凝胶电泳等方法对不同浓度的 VCR诱导 9例体外培养的 RA病人及对照组 5例骨关节炎 (OA)与 4例正常人(NC)关节滑膜细胞凋亡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 :加药前 RA、OA及 NC组凋亡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3.8%± 0 .6 %、0 .8%± 0 .3%及0。加药后均显著升高 ,RA组可高达 6 7.5 %± 15 .1% (P<0 .0 1) ,OA组为 38.4%± 6 .8% (P<0 .0 1) ,NC组为 15 .7%± 1.5 % (P<0 .0 1)。 RA组凋亡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 OA组 (P<0 .0 1)和 NC组 (P<0 .0 1)。结论 :诱导滑膜细胞凋亡可能是 VCR治疗 RA的机制之一 ,同时可为临床选择合理药物及药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