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0.250%、0.375%、0.500%、0.750%的罗哌卡因在临床应用的效果,以期寻找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中的最佳用药浓度。方法120例随机分成四组:罗哌卡因0.250%、0.375%、0.500%、0.750%分别为Ⅰ、Ⅱ、Ⅲ、Ⅳ组各30例,罗哌卡因用量均为20ml。观察各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感觉阻滞效果,肌肉松弛阻滞效果,术中呼吸、血压、动态心电图等改变。结果在感觉阻滞效果上,Ⅰ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罗哌卡因浓度≥0.375%产生感觉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肉松弛阻滞效果及维持时间方面比较:Ⅰ、Ⅱ组比较及Ⅲ、Ⅳ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Ⅱ组与Ⅲ、Ⅳ组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产生较好的肌肉松弛效果其浓度须≥0.500%,且Ⅲ、Ⅳ组维持时间与Ⅰ、Ⅱ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起效时间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监护中,未发现心律失常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是能较安全使用的局部麻醉药,有不能依靠提高浓度缩短麻醉起效时间的特性,其最佳使用浓度是0.375%-0.500%。低于0.375%的浓度影响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超过0.500%浓度的罗哌卡因在臂丛阻滞麻醉中并无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临床效果,寻找罗哌卡因的最适有效浓度。方法 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12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0例。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0ml;B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ml;C组采用0.5%罗哌卡因20ml;D组采用0.75%罗哌卡因20ml。观察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比较,B组、C组和D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和D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或P〈0.01);与A组比较,C组和D组阻滞成功率明显增加(P〈0.05);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加,感觉阻滞范围和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加(P〈0.05或P〈0.01),但C组和D组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0.5%罗哌卡因是臂丛神经阻滞的最适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中注入等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的效果,以期寻找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最佳容量。方法 150例拟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患者随机分成I、Ⅱ、Ⅲ三组,每组各50例,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15 m L、20 m L、25 m L。观察各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感觉阻滞效果,肌肉松弛阻滞效果,术中呼吸、血压、心电图动态改变。结果在感觉、肌松阻滞效果及起效时间观察上,I、II、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维持时间方面比较:I组与Ⅱ、Ⅲ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Ⅲ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资料表明超过20ml在臂丛阻滞麻醉中并无增强作用。低至15 m L的容量也可产生完善的麻醉效果,但会缩短麻醉维持时间。术中监护中,未发现心律失常及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是能较安全使用的局部麻醉药,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其最佳使用容量是20 m L。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0.5%、0.75%国产罗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国产罗哌卡因进行臂丛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ASA(美国麻醉学家学会)Ⅰ-Ⅱ级需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手指再造手术病人60例,随机双盲分为3组,每组20人,分别采用0.5%罗哌卡因30ml,0.75%罗哌卡因加ml和0.5%布比卡因各30ml,以针尖触及神经出现并传至拇指的触电样异感为注药标准。注药后测定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判断上肢活动程度,详细记录术后创口疼痛时间、上肢运动恢复时间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3组病人c,~T,阻滞起效时间,均〈5min(P〉0.05),注药20min后3组病人上肢均不能水平举动,3组病例的感觉阻滞时间无差异,0.75%罗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组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罗派卡因组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另外2组(P〈0.05),3组病例麻醉优艮率均为100%(P〉0.05)。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0.5%和0.75%国产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术后持续镇痛作用与0.5%布比卡因相似,0.5%罗哌卡因可用于肌肉松弛程度要求低的上肢手术麻醉,0.75%罗哌卡因适合任何上肢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5.
王海宽  徐凯 《现代保健》2008,(33):21-22
目的行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成人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B、C组分别采用0.125%、0.375%和0.5%3种浓度罗哌卡因各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和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A组有3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杜冷丁镇痛,B组发生1例霍纳氏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氏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1h后缓解,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行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75%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6.
张文珊 《智慧健康》2021,(13):55-57
目的 分析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经阻滞过程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麻醉用药均为罗哌卡因,并分为观察组(50例,接受0.5%罗哌卡因治疗)和对照组(50例,接受0.3%罗哌卡因治疗).结果 对比两组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最合适浓度.方法 分别采用0.250%(A组)、0.375%(B组)、0.500%(C组)、0.750%(D组)的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并与0.375%布比卡因(E组)进行比较,记录各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完善时间、维持时间及麻醉效果等.结果 共120例成年患者,每组各24例,镇痛效果整体良好,除B组1例出现霍纳综合征外,余无不良反应发生.随着盐酸罗哌卡因浓度的增加,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完善时间随之缩短,维持时间延长,但B组与C组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运动阻滞程度大体相当,麻醉效果理想.结论 0.375%-0.500%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7月—2011年12月10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选择在高频彩超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臂丛神经阻滞所用局麻药为1.5%氯普鲁卡因+0.447%罗哌卡因混合液25~35 ml。观察并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 A组总有效率100.00%,B组总有效率86.00%。A组仅1例穿破血管,B组13例穿破血管、1例气胸、3例局麻药中毒、3例术后感觉异常。结论在高频彩超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简便易行,可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实用临床技术,其麻醉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9.
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干阻滞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在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下,常规定位方法和神经干定位方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尺侧神经阻滞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在PNS引导下,Ⅰ组患者只要刺激到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即给予阻滞。Ⅱ组患者在刺激到臂丛神经上、中、下干,并引出提肩、前臂外展、前臂内收等动作分别给予阻滞。两组局麻药均使用0.5%罗哌卡因20ml。结果Ⅰ、Ⅱ组对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分别为82%(41例)、80%(40例)和98%(49例)、98%(49例),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 PNS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干定位方法比常规定位方法更精确,使局麻药液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鞘内分布更趋于合理,可提高对尺侧神经阻滞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0.
宋传民 《现代保健》2011,(33):57-58
目的观察超声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一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n=30)传统异感法阻滞,Ⅱ组(n=30)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组寻找到神经异感后注入局麻药,Ⅱ组应用超声定位找到神经注入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剂量25ml。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结果I组、Ⅱ组在操作时间、不良反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仪是神经定位的辅助工具,超声定位神经阻滞进一步提高了阻滞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手术90例,术后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0.158%甲磺酸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B组0.238%甲磺酸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C组0.238%甲磺酸罗哌卡因.手术结束前20 min接自控镇痛泵,输注速率0.05ml/(kg·h),PCA 1 ml,锁定时间15 min.记录术后4、8、16、32、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esay镇静评分、术后运动神经阻滞恢复评分(改良Bromage分级)及PCA使用的次数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三组在术后4、8、16、32、48 h各时间点均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VAS 1.58 ±9;1.90±0.8;1.62±0.6;1.59±0.7;1.53±0.7)(P>0.05);三组间Ramesay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肢体麻木不适、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PCA使用的次数明显多于B、C两组(P<0.05).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在低浓度(0.158%~0.238%)时,舒芬太尼能够明显的增强镇痛效果,但在浓度达0.238%时单纯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却具有相似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主要用于上肢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理想,但也存在一定的麻醉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啶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阻滞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发生和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01-05-2018-03-10到黄河中心医院进行腋下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给予0.5%罗哌卡因15mL和右美托咪啶1mL麻醉的29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进行配比,选择与试验组接近的29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0.5%罗哌卡因15mL+1mL生理盐水。评估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阵痛时间。结果试验组感觉阻滞开始时间为(14.62±6.17)min,短于对照组的(18.32±6.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26;试验组运动阻滞开始时间为(18.22±6.17)min,短于对照组的(23.21±8.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P=0.012;试验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755.38±66.94)min,比对照组的(375.23±62.33)min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82,P0.001;试验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为(825.21±86.44)min,比对照组的(435.11±66.34)min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80,P0.001;试验组镇痛持续时间为(735.38±46.22)min,比对照组的(345.33±42.51)min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49,P0.001。试验组发生4例不良反应事件(低血压),对照组无不良反应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17,P=0.120。结论右美托咪啶辅助罗哌卡因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明显延长运动和感觉阻滞时间以及阵痛持续时间,并且可以加速阻滞开始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浓度对左旋布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和Ⅱ组,分别予0.25%和0.375%左旋布比卡因(0.4ml/kg)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于注药后10、20、30、45、60、90、120、180、240、360、480和720min采静脉血2ml,测定左旋布比卡因血药浓度,3P9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β、Tmax和Cmax分别为(4.57±0.69,4.98±0.45)h、(0.26±0.12,0.45±0.26)h和(1.02±0.27,0.90±0.13)mg/L。结论相同剂量不同浓度左旋布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高容量组Cmax较低容量组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阈下剂量(0.4mg/kg)加入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60例ASA评级Ⅰ~Ⅱ级侄臂丛神经阻滞下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双肓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局麻药为0.37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作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复合氯胺酮0.4mg/kg;B组:氯胺酮0.4mg/kg,肌注;C组:不用氯胺酮。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术后12h、24h、48h视觉模拟评分(VAS),注药后10min、30min的镇静/警觉评分(OAA/S)及麻醉期倒谵妄、多语、头晕、视物不清、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较其他两组麻醉起敬时间短,镇痛持续时间长;A组和B组术后12h、24h、48hVAS均低于C组,A组则更优于B组(P〈0.05);A组和B组在注药后均有一定镇静作用,注药10rain后OAA/S评分A组较B组低(P〈0.05),30rain后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视物不清、头晕等发应率A组和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较C组高(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加用阈下剂量氯胺酮能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有短时间的镇静作用,明显增强镇痛作用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常规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高龄患者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ASA分级Ⅱ~Ⅲ级择期行上肢手术的高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刺激仪组和异感法组,每组30例.神经刺激仪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异感法组按常规异感法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部麻醉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剂量为0.4 ml/kg.两组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剂量各半.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术中麻醉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和不良反应.结果 神经刺激仪组操作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异感法组[(5.2±1.7) min比(8.6±2.2) min和(19.4±3.2) min比(29.0±3.9) min],术中VAS评分明显低于异感法组[(0.7±0.4)分比(2.3±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刺激仪组和异感法组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4±3.6)h比(13.1±3.8)h,P>0.05].神经刺激仪组无不良反应;异感法组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局部血肿2例,喉返神经麻痹1例,霍纳综合征2例.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高龄患者定位准确,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在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下,常规定位方法和神经干定位方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尺侧神经阻滞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在PNS引导下,Ⅰ组患者只要刺激到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即给予阻滞.Ⅱ组患者在刺激到臂丛神经上、中、下干,并引出提肩、前臂外展、前臂内收等动作分别给予阻滞.两组局麻药均使用0.5%罗哌卡因20 ml.结果 Ⅰ、Ⅱ组对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分别为82%(41例)、80%(40例)和98%(49例)、98%(49例),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 PNS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干定位方法比常规定位方法更精确,使局麻药液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鞘内分布更趋于合理,可提高对尺侧神经阻滞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vertical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ade,VIB)中使用0.5%罗哌卡因半数有效麻醉容量.方法 30例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VIB麻醉,使用序贯法计算出50%患者局麻药有效容量(50% effective vanesthetic volume,EAV50).首位患者0.5%罗哌卡因给药容量定为0.55 ml/ks,如麻醉成功,则下一个患者容量在原基础上减少1.1倍,如麻醉失败,下一个患者容量增加1.1倍.评估实验中臂丛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结果 (1)VIB中,0.5%罗哌卡因的EAV50为0.417 ml/kg,95%的可信区间 为(0.392~0.443)ml/kg;(2)序贯法实验中,VIB给药对臂丛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的麻醉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中局麻药给药容量必须足量才能充分阻滞臂丛神经内侧束、外侧柬和后束,0.5%罗哌卡因的EAV50为0.417 ml/kg,95%的可信区间为(0.392-0.443)ml/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