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痹证从肝论治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从痹证的病因谈起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指导治疗。中医所说的“审因论治”既说明了审查病因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同样,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利于对痹证病理的认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对痹证的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提高,有利于痹证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从痹证的病因谈起 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指导治疗。中医所说的“审因治论”,即说明了审查病因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同样.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利於对痹证病理的认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指导治疗。中医所说的“审因治论”既说明了审查病因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同样,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利於对痹证病理的认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以利於痹证学术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痹证病因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所致.自此以后,很多医家大多遵循痹证病因为感受外邪之说直至现代,认为痹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或感受热邪所致.这种痹证病因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的传统理论制约着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影响痹证学术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病因并非单独由感受外邪所致,痹证也可单独由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现将痹证的一些常见病因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痹证"之名在<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提出,但对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多处描述.虽然仅有十余条,且星布于各篇中,然究其理、法、方、药之完备,实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于临床辨证治疗"痹证"不无指导意义.现结合<伤寒论>原文将"痹证"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之特点规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浅论痹证从肝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兴华 《中医杂志》2007,48(7):666-666
1痹证的病因非独外邪所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对痹证的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深入。《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即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气所致。自《内经》时代以来,历代医家多遵循《内经》外感风寒湿之说。这种传统的理论一直约束着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影响痹证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的病因非独为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所致,痹证的病因亦可因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或其它疾病发展而形成。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是常见的导致痹证的病因。其实古代医家也认识到,某些痹证发病…  相似文献   

7.
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以指导治疗.随着临床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以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和整理历代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记载,从五脏角度分析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辨证论治,以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痹证的发病机理,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关于痹证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对痹证的论述设有专篇,不仅定义了痹证,并且阐明了痹证的病因病机,对后世医家辨证论治痹证奠定了基础。但在治疗方面,《黄帝内经》只提出了针灸施治痹证的方法,对方药如何论治未有说明。因此,现将中医学对痹证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家的研究进展加以分析整理,以期对临床治疗痹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论痹证病因非独外感风寒湿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兴华 《北京中医》2007,26(1):30-31
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以指导治疗。随着临床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以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痹痛之名,首见于《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是痹证的定义。中医对痹证的认识,到现在仍以此论为基础,并用它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于痹证范畴,对其辨证论治,首先要辨病辨证结合,这是内科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只有辨明病因,治疗用药才更有针对性及有效性,并能客观地判断关节炎的预后转归。本文简述关节炎的诊断及辨证论治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简述中医学对风湿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中医辨证论治、分期论治、对药应用、基础方或单方单药应用等特色治疗方法,同时介绍一些医家对风湿痹证的不同认识以及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陈瑞春运用经方治疗痹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虽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但由于病因多有兼夹 ,病情缠绵不已 ,治疗比较棘手。吾师陈瑞春教授治疗痹证 ,常用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治疗湿热痹 ,用桂枝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 ,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历节。在痹证选方用药上独辟一径 ,颇具特色。其所选经方涵盖了痹证的主要临床分型 ,因而自成体系。在对方药的运用和方意的认识深度上 ,处处体现出他熟谙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和法度。1 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治湿热痹芍药甘草汤是张仲景所创和营定痛之方 ,体现了酸甘化阴的法度。四妙散则为李东垣所制清热行血、除湿利水之剂 ,是治疗下肢湿热痹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国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郑怀贤教授关于痹证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总结归纳出郑怀贤教授对于痹证独特的诊治体系。方法:大量查阅中医病名"痹症"的相关古籍,结合郑怀贤教授有关痹症的论著,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进行论述。结果:郑怀贤教授将痹症的病因病机归纳为外邪趁人体正气虚弱侵袭,产生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从而痹阻经脉;此外提出了伤必致痹的理论,从痹症的体系对伤科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结论:郑怀贤教授通过对痹症的辨证论治,结合伤科特点,内外治法并重,整体局部配合,扶正祛痹,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李飞  付滨 《河南中医》2014,(3):442-443
当代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主要有两种认识:第一种,认为其属于“痹证”范畴,并从“辨证论治”角度对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治疗做多种阐述,此观点没有体现RA的临床特征,临床研究多以近期症状改善为疗效标准,缺乏远期预后的评价;第二种,用一新的中医病名-“旭痹”来对应于RA,“旭痹”理论进一步认识到了RA的特征性损害-骨侵蚀导致的关节变形,补充了中医对RA认识的不足,完善了中医“痹证”理论体系,为中药新药研发和制定RA相关远期临床疗效标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1例重症痹证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及治疗,从中吸取临床经验,认识痹证的复杂性,以便于指导以后的临床实践.方法:通过四诊合参,抓住这一特殊病例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讨论该病例的辨证论治.结果:对这例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通过对这一特殊病例的跟踪治疗,总结和分析了痹症的发生、发展及传变的特点,说明了痹证的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在临床上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浅析《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之为病乃风寒湿三气杂至相合而成,《内经》详矣。然开痹证辨证论治之先河者,当推医圣张仲景,其所著《金匮要略》一书中,有关痹证的条文近30条,主要论述了湿痹、风湿、寒痹、历节、血痹及胸痹等的证治。由于这些内容至今仍对痹证的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故笔者特就《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3个方面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19.
张艳艳  姜萍 《河南中医》2014,(7):1211-1212
张仲景认为痹证的病因是外感、内伤,即感受风寒湿邪为发病的外在因素,正气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其治疗痹证的方法有:祛风解表、透邪于外法;散寒除湿、通经活络法;清热燥湿、化痰逐瘀法;调和营卫、宣痹通阳法;补血荣筋、扶正祛邪法。  相似文献   

20.
对温病学说深入发掘并全面认识,是我们今天的任务。我们认为,金元之前温病学说已经盛行,无论在温病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等各个方面,均已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