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粪肠球菌是一种最常见的导致根管治疗失败的细菌,如何控制根管内的粪肠球菌是研究的热点。根管冲洗剂是杀灭和抑制粪肠球菌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就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感染特点、常用根管冲洗液以及冲洗剂联合使用对其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体外粪肠球菌生物膜模型,评价10%氢氧化钙溶液和2%洗必泰溶液去除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效果.方法 在玻片上形成4、8、12、24、48 h粪肠球菌生物膜,荧光染色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用10%氢氧化钙溶液和2%洗必泰溶液分别处理24 h生物膜3、10、30 min,采用CLSM观察;ANO...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本实验室研制的根管润滑剂与不同浓度次氯酸钠组合用于粪肠球菌感染根管预备冲洗的抗菌效果。方法:将145颗单根管人离体牙消毒,随机选取5颗置于无菌培养基中培养作为阴性对照,其余140颗接种粪肠球菌4周,按照不同的冲洗组合随机分为14组,使用ProTaper器械按照冠根向深入法进行机械预备,分别在预备冲洗前、预备冲洗中和预备冲洗后进行细菌取样培养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双氧水联合生理盐水组以及蒸馏水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在冲洗过程中与冲洗结束后,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了根管中的细菌的数量,其中含5.25%次氯酸钠的四种组合处理后菌数减少最为明显,较其它各组差异显著。结论:本实验室研制的根管润滑剂与5.25%次氯酸钠组合抗菌效果最佳,与G lyde凝胶配合次氯酸钠组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不同根管冲洗液缓解急性根尖周炎症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璇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9,13(2):146-147
为进一步探讨不同根管冲洗液治疗急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对293颗此类患牙采用3%过氧化氢液、2%氯亚明、0.9%生理盐水、0.5%甲硝唑(MTZ)液清洗根管。治疗后一天内急性症状缓解率和三天内总有效率,MTZ组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症状消失时间MTZ组比其它组短。MTZ液具有良好的杀菌、抑菌作用,其疗效优于其他根管冲洗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持续性根尖周炎优势细菌粪肠球菌( Enterococcus faecalis,E. faecalis)标准菌株与临床菌株生物膜体外形成能力。方法 E. faecalis 标准菌株 ATCC 29212及持续性根尖周炎分离的 E. faecalis 临床株lcl1709,体外形成生物膜,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LSCM)观察并对比在12、24、36、48h时2种生物膜形成面积;使用96微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并比较在12、24、36、48h时两者生物膜形成量。结果 ATCC 29212菌株培养12、24、36、48h在离体牙根尖表面生物膜形成面积(μm2)分别为47.577±45.221,206.935±122.596,558.782±330.877,1865.023±702.539;lcl1709的为62.227±33.040,461.578±285.281,1211.077±515.262,2632.515±1332.914。36h与48h lcl1709形成的生物膜面积显著高于ATCC 29212(P<0.05)。12、24、36、48h的生物膜OD590值ATCC 29212菌株分别为0.048±0.001,0.130±0.025,0.148±0.022,0.137±0.021;lcl1709菌株分别为0.096±0.029,0.162±0.015,0.201±0.042,0.235±0.078。 lcl1709生物膜OD590值显著高于ATCC 29212(P<0.05),随时间延长,各组OD590值显著增大( P<0.05)。结论 E. faecalis可形成生物膜,持续性根尖周炎分离的E. faecalis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标准菌株,可能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酸性电解质水(SAEW)和碱性电解质水(AEW)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杀菌作用。方法:利用BioFluxTM200微流体系统建立粪肠球菌生物膜模型,并分别用SAEW、AEW、52.5 g/L次氯酸钠液(阳性对照)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处理1、5、10 min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并采集荧光图像;ImageJ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并计算各处理组不同时间点的活菌比例。结果:SAEW、AEW和52.5 g/L次氯酸钠液处理1、5、10 min各时间点的活菌比例都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其中AEW组活菌比例下降幅度最小,与SAEW和52.5 g/L次氯酸钠液处理组相比,各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SAEW与52.5 g/L次氯酸钠液处理组相比,各时间点的活菌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AEW和AEW对粪肠球菌均有杀菌作用,其中SAEW的作用与52.5 g/L次氯酸钠液相当;而AEW的杀菌效果较弱,且需要延长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7.
不同根管冲洗液对根管长度测定仪测量准确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体外研究不同根管冲洗液对根管长度测定仪(Root ZX)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用30颗离体牙(50个根管)及琼脂凝胶模型,在3%过氧化氢、0.9%NaCl、0.12%洗必泰液、17?TA和干燥根管五种环境下,用Root ZX测定根管的长度;以测量根管实际长度为对照。结果五种环境下,Root ZX测定的根管长度与根管实际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测值与实际值相比,准确率达到90.4%.结论Root ZX测量准确性不受根管介质影响;与根管干燥和潮湿无关。 相似文献
8.
黎卫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38(4):426-429
粪肠球菌是根管治疗后再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常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包绕在细菌周围或黏附在细菌表面的糖类、核酸和分泌蛋白对粪肠球菌的初始黏附、生物膜空间结构和细菌间信息交流等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粪肠球菌生物膜及其细胞外聚合物组分和去除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文春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38(3):304-307
粪肠球菌生物膜持续向牙根尖释放致病因子,导致根管治疗后相关疾病发生.有效控制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是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本文就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的结构、生物学特性以及影响其生物膜形成的黏附因子和环境因子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粪肠球菌单菌种生物膜的动态形成过程,探讨胞外多糖在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分布和作用。方法:粪肠球菌在盖玻片上形成单菌种生物膜,采用荧光技术标记胞外多糖和细菌,荧光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结构和胞外多糖的分布;蒽酮法测定粪肠球菌在游离和粘附状态下产生水溶性胞外多糖(Water soluble exopolysaccharides,WSE)和水不溶性胞外多糖(Water insoluble exopolysaccharides,WIE)的能力变化。结果:粪肠球菌能在玻片表面粘附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中胞外多糖分布与菌落中的细菌分布一致,相互包裹成熟形成网络状结构。不同培养时间、不同生存状态粪肠球菌合成WSE和WIE的能力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5)。粘附菌产生WSE的能力往往低于浮游菌,但是粘附菌产生WIE均高于浮游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胞外多糖在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根管冲洗液在一次性根管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因慢性根尖周炎需行根管治疗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2例。每组均采用2.5%NaClO作为基础冲洗液,在根管预备完成后,A组:0.9%生理盐水;B组:17%EDTA;C组:QMix溶液;然后行一次性根管充填术。分别评价根充合格率、术后第1、3、7天根管治疗诊间急症(IAE)的发生率及术后1年根管治疗的疗效。结果三组根管充填合格率均为100%。术后第1天,C组IAE发生率显著低于A、B两组(P<0.05);术后第3、7天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根管治疗疗效:C组有效率最高,显著高于A组(P<0.05);但与B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QMix可有效减少一次性根管治疗诊间急诊的发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粪肠球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探讨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96孔板法形成生物膜,结合结晶紫染色,检测临床样本中分离的53株粪肠球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分析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与患牙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53株粪肠球菌中,40株(75.47%)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在患牙的多种临床表现中,瘘道与再治疗根管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具有相关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治疗根管中,无瘘道的患牙分离出来的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有瘘道的患牙,临床治疗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生理状态下粪肠球菌的表面超微结构及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动态形成过程。方法利用AFM观察生理状态下粪肠球菌的超微结构并进行三维成像。利用硝酸纤维素薄膜在体外构建粪肠球菌生物膜模型,用AFM观察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表面变化。结果粪肠球菌菌体呈球状,表面凹凸不平,被颗粒状物包绕。初步确定了6 h粪肠球菌生物膜逐渐形成,24 h生物膜维持稳定状态,观察到细菌表面局部特征的变化及细菌胞外的多聚体物质。结论应用AFM能够在生理条件下清晰地观察粪肠球菌表面超微结构及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整个动态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纳米银对牙本质表面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杀菌作用,为探寻新型有效的根管消毒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制备牙本质片309个,随机分成3组,在牙本质表面形成粪肠球菌生物膜后,分别用0.1%纳米银溶液、1.313%次氯酸钠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处理.3组分别于处理0(即处理前)、1、6、12、24 h时取出样本,应用活菌... 相似文献
15.
再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粪肠球菌是顽固性和继发性根管感染中最易分离到的细菌,其主要致病机制之一是形成生物膜.笔者下面就再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的分离与鉴定、影响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相关因素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建立根尖生物膜模型,观察粪肠球菌根尖生物膜模型的形态及结构。方法 选取人新鲜拔除的单根离体牙24颗,随机分为8组,每组3颗,浸泡于粪肠球菌 ATCC 29212菌悬液中,分别于1、2、7d建立根尖生物膜模型。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生物膜形成过程;使用碘化丙啶(PI)和刀豆球蛋白 A异硫氰酸荧光素(ConA-FITC)对生物膜细菌及细胞外基质进行双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CLSM)观察其形态和结构;计算生物膜覆盖率。结果 随时间的增加,根尖样本表面细菌覆盖面积增加,7d组与1、2d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d与2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d组形成生物膜结构,其样本表面的覆盖率为 17.23%±1.52%,样本表面有大量细菌附着,细菌被细胞外基质包绕,并呈群落分布。生物膜中的细菌被 PI染成红色,细胞外基质被 ConA-FITC染成绿色,可见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以及亲水性通道。结论 粪肠球菌根尖生物膜于培养7d时形成完整的生物膜结构,由细菌群落及其周围大量的不定型基质组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大蒜素对照品二烯丙基化三硫(dially trisulfide,DATS)体外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形成粪肠球菌生物膜,分别经1280、2560、5120 mg/L浓度的DATS作用后,采用MTT法观察DATS对生物膜粪肠球菌的抑菌率。结果:1280 mg/L DATS对对数期和饥饿期的生物膜粪肠球菌抑菌率约71%,显著高于对稳定期生物膜粪肠球菌的抑菌率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抑菌率增高。结论:DATS对生物膜中的粪肠球菌具有明显杀灭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中药茶多酚、MTAD、52.5 g/L次氯酸钠抑制根管壁粪肠球菌生物膜的能力,并分析中药茶多酚作为根管冲洗液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微孔板滴定法检测茶多酚,MTAD和52.5 g/L次氯酸钠液对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琼脂扩散实验检测3种抗菌剂对粪肠球菌的抑菌圈。通过建立粪肠球菌感染根管3周和6周的模型,分别用茶多酚、MTAD和52.5 g/L次氯酸钠液对粪肠球菌感染后的根管进行处理,然后对根管壁生物膜中的细菌生存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这3种根管冲洗液抗粪肠球菌生物膜的能力。结果:MIC、MBC和琼脂扩散实验显示:3组冲洗剂对粪肠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在粪肠球菌感染根管3周的生物膜中,MTAD和次氯酸钠液可以完全抑制粪肠球菌生物膜,茶多酚处理后虽仍有粪肠球菌生长,但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处理组的细菌生存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粪肠球菌感染根管6周的生物膜中,次氯酸钠液可以完全抑制细菌生长,茶多酚和MTAD作用后仍有活菌生长,但与对照组相比,细菌生存数均显示了8个log值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2.5 g/L次氯酸钠液具有很强的抑制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作用,而茶多酚和MTAD也具有一定的抑制粪肠球菌生物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