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真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体分布、基础疾病、危险因素以及防治策略。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1年4月至2012年11月30例住院患者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结果 30例患者中,前3位病原体依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和近光滑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分别为43.3%、23.3%和10.0%。30例患者均为医院内感染,主要基础疾病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所占比例分别为33.3%、23.3%和20.0%。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86.7%)、深静脉置管(60.0%)、肠外营养(53.3%)。30例患者均接受抗真菌治疗,3例(43.3%)痊愈或者好转,17例(56.7%)死亡,两性霉素B治疗的有效率高于氟康唑(P=0.002)、伏立康唑(P=0.006)。结论真菌性败血症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多见,血液系统疾病、COPD为主要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肠外营养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患者多为接受两性霉素B治疗者。临床上及时去除危险因素,早期经验性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现象及真菌菌株分布。方法对22例真菌败血症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真菌败血症病人死亡12例,死亡率为54.6%。22株真菌均为念珠菌,其中非白念珠菌12/22,占54.6%。结论对于医院感染真菌败血症的防治,首先应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一旦考虑真菌败血症,就应尽早给予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4.
2001~2005年间医院内感染念珠菌败血症4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念珠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菌株构成、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01~2005年间血培养念珠菌阳性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培养念珠菌阳性共45例,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为热带念珠菌,病原学长期趋势显示白色念珠菌呈下降趋势,而非白色念珠菌逐年上升;药物敏感试验表明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占58.3%。所有病例均有严重基础疾患,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93.3%)、血管内置管(37.3%)为主要易感因素;老年、嗜中性粒细胞减少、低白蛋白血症、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多重感染是预后不良的信号。氟康唑为主要治疗药物,总病死率55.6%。结论:氟康唑不能作为所有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应重视病原学及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早期、足量、足疗程进行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探讨老年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发病特点,为临床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2013年1-12月住院7例老年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老年真菌性败血症占同时期败血症发生率为15.9%,病原菌中白色念珠菌占57.1%,非白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占42.9%,其中死亡2例,死亡时间分别为血培养阳性后2 d及23 d,病死率为28.6%,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留置导尿各占13.5%,长时间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气管切开各占11.5%,纤支镜吸痰、低蛋白血症各占9.6%。结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时去除危险因素,尽早明确诊断和积极有效抗真菌治疗,并制定相关防护措施,以降低真菌性败血症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败血症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比较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点及感染途径,以指导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2月住我院儿科7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药敏试验、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反应差、少哭少吃少动(47.4%),体温异常(65.8%),皮肤黄症(76.3%);感染途径为皮肤、脐带、呼吸道感染;葡萄球茼为主要致病菌,且对氨苄青霉索、青霉素等耐药率迭75%-80%以上。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缺乏特异性,血培养仍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治疗采用综合疗法并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择抗菌素,可降低病死率,注意预防皮肤、脐带及呼吸道感染可减少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多种菌败血症感染的相关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种菌败血症的易感因素、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970~ 2 0 0 0年间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 91例多种菌败血症。结果 :91例多种菌败血症中都有基础疾病 ,多系耐药菌株感染 ,易感因素有恶性疾病、免疫抑制、化疗和放疗、操作不当、住ICU、滥用抗生素等 ;致病菌的特点 :G-菌占多数 ,G 菌增加 ,合并真菌感染明显增多。结论 :多种菌败血症病情危重 ,难以控制 ,病死率高 ,应积极预防或避免易感因素的发生 ,注意合理用药 ,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ICU院内感染真菌败血症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感染已成为院内血源性感染的重要致病原,而且其临床表现无特殊,确诊依靠血培养,早期诊断困难,海南省人民医院综合性ICU2001年1月~2007年1月,收治27例(41次)院内感染真菌败血症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韦思进 《中外医疗》2010,29(31):53-54
目的了解ICU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来我院ICU收治的26例败血症患者资料。结果 26例败血症病人发病年龄平均(64.31±13.52)岁14~86岁,26例患者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其中以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肝脏疾患最多见。症状以黄疸最常见,但超过半数患者无发热症状,感染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见。误诊疾病常见为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病及真菌感染。结论被误诊败血症在ICU临床死亡率极高,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83~1986年血培养阳性的42例新生儿败血症进行了临床与病原菌的分析,其中条件致病菌占66.7%。讨论了发病与感染途径的关系,出生时有产科异常情况者高达45%。并对预防及治疗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11.
重症监护室医院获得性肺炎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发病率、病死率、诱发因素、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ICU内40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23例,病死率57.5%.常见的诱发因素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87.5%(35/40).病原菌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35%(14/40)和鲍曼氏不动杆菌20%(8/40),且出现多重高比例耐药.结论:ICU医院获得性肺炎病死率高,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耐药菌株多,应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综合ICU患者下呼吸道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致病菌株及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10株病原菌,其中G杆菌77株(70.0%),以铜绿假单胞菌31(28.2%)和鲍氏不动杆菌13(11.8%)为主。G^+球菌16株(14.5%),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3.6%)和表皮葡萄球菌3(2.7%)。真菌17株(15.5%)。药敏检测结果显示,G杆菌普遍呈多重耐药性,产ESBLs多,所有葡萄球菌均耐甲氧西林。结论了解综合ICU院内获得性肺炎感染菌株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可正确指导临床用药,避免抗菌药的滥用,缓解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层医院ICU护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基层医院ICU的护理管理模式,提高ICU护理质量。方法以2009年1月实施全方位的ICU管理为分界,将2008、2009年度入住ICU的所有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二者在院感发生率、意外拔管率、护理缺陷发生例数之间的差别。结果 2009年度的各项护理管理指标均优于2008年度。结论因地制宜,运用适合基层医院特色的ICU护理管理模式,是基层医院ICU护理管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何志捷  蒋龙元  余涛  邓义军  黄子通 《广东医学》2003,24(10):1080-1081
目的 研究ICU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的发病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 对近2年在该院ICU发生的28例ICU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的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引起的肺部感染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均进行人工气道、留置静脉导管等有创性检查或治疗,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结论 对ICU内发生多种抗生素治疗不敏感的肺部感染时,需考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的可能,应及早进行微生物学的检查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ICU 2008年1月2009年7月住院患者395份痰液标本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细菌菌株及细菌耐药性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占60.5%,G^-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为主;G^+占30.2%,主要以葡萄球菌属为主,真菌占9.3%。在细菌耐药性方面,大多数G^-杆菌仍对泰能保持较高的敏感率,G^+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ICU中感染严重,存在普遍的耐药性,根据微生物药敏结果选择用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国内ICU耐药黄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ICU临床分离耐药黄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类型及基因介导方式.方法以市售试剂盒抽提质粒和染色体;纸片法定性检测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PCR扩增法检测黄杆菌携带bla基因类型.结果纸片法显示3株菌均产β-内酰胺酶;PCR扩增显示3株黄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分别携带3种和6种类型的酶基因.结论该组ICU耐药黄杆菌携带bla基因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耐药基因可由质粒、染色体独立介导或两者共同介导.  相似文献   

17.
腹腔高压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是ICU内常见的危重症,病死率较高。腹腔压力监测可以反映腹腔压力的变化,早期发现腹腔高压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本文对腹腔压力监测在ICU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介绍目前常用的腹腔压力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ICU医院内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ICU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ICU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血、痰、粪便、尿、腹腔引流液培养结果及其临床资料。结果:84例ICU深部真菌患者中共分离出108株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及光滑念珠菌为主,其中白色念珠菌占47.22%,光滑念珠菌占31.4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占75%),其次为消化道感染(占9.26%)。结论:ICU真菌感染菌种有自己的特点,治疗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在ICU镇静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全麻腹部手术后保留气管插管转入ICU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20例)和咪达唑仑组(M组,20例).D组予右美托咪啶负荷量1μg/kg经中心静脉泵注射20min,每1h依据Ramsay评分调整药物泵入剂量为0.2~0.7μg/(kg.h);M组予咪达唑仑负荷剂量0.05mg/kg静脉1min推注完,根据不同镇静程度维持剂量为0.02~0.1mg/(kg.h).每2h进行疼痛数字评分(NRS),当NRS评分〉4分时,加用芬太尼1μg/kg.达到脱机条件者拔出气管导管.比较2组患者的镇静效率,芬太尼用量,停药后唤醒时间、拔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心血管事件及谵妄发生率.结果D组镇静效率明显高于M组(P〈0.05);与M组比较,D组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停药后唤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用药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用于ICU患者,镇静、镇痛效果好,易唤醒,可缩短拔管时间,且血流动力学稳定,谵妄发生率低,是较理想的ICU镇静剂.  相似文献   

20.
ICU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医院ICU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采用限定日剂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及住院天数,分析ICU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多数抗菌药物使用合理,而30.56%的抗菌药物超过DUI≤1的要求。DDD数排序结果,前5位分别为化学合成类(32.14%),氨基糖苷类(13.62%),β-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13.20%),抗真菌类(12.66%),头孢菌素类(9.52%)。氟喹诺酮类,头孢三、四代,碳青霉烯类被广泛地使用,药物联用率高达92%,最多的为六联。从抗菌药物使用的种类和比例分布可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菌株耐药发展迅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达到54.45%,其次庆大霉素也有51.78%,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和SMZco都在40%以上。结论 医师在选用剂量方面,以常规剂量(非适应证剂量)为主,较少考虑如年龄、药物相互作用及适应证剂量等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株耐药、菌群移位、真菌感染等现象普遍存在,使二重感染率高达32%,不容忽视。药物经济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较少被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