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腺肽α1联合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 2 0 0 2年 10月 -2 0 0 4年 4月运用胸腺肽α1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5 0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 :10 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我科2 0 0 2年 10月至 2 0 0 4年 4月收治的门诊及住院患者。诊断符合 2 0 0 0年 9月中华医学会第 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1] ,并且符合HBeAg、HBVDNA阳性 ,入组前P基因YMDD基序检测未变异者。剔除标准 :①入组前 1年内曾用拉米夫定、α 干扰素、胸腺肽等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者。②治疗前 1月…  相似文献   

2.
罗生强  张玲霞 《肝脏》2005,10(1):61-62
全球约有3.5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目前抗HBV的主要药物有干扰素(IFN)、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ADV)等,现就有关药物的联合治疗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3.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1b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但单用一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疗效往往不佳,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抗HBV药物为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国内有学者认为采用拉米夫定干扰素-α序贯疗法进行治疗,虽能减少YMDD变异,但不能提高抗HBV疗效。因此我们采取两者开始联合应用以了解其能否提高抗病毒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病毒性( MBV)肝炎是由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全世界约有4亿HBV携带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约有HBV携带者1.3亿人,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慢性肝炎(CHB),其中70%的病毒性肝炎是乙型肝炎[1].卫生部2008年传染病疫情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乙型肝炎发病总数居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二位,其死亡总数居第四位,与2007年同期比较,乙型肝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消除HBV,减少和防止肝脏功能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其存活时间.现有抗HBV药物很少能对cccDNA(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有降解作用,即使DNA链合成终止,病毒仍能以cccDNA为模板,转录mRNA并继而翻译病毒蛋白.  相似文献   

5.
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耐药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米夫定耐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中出现的耐药性与病毒基因变异有关,最常见于YMDD区域变异;拉米夫定耐药性可能诱发病情恶化并伴随HBeAg血清学转换,病毒变异发生率随疗程延长而增加,可能与治疗前HBV DNA及谷再转氨酶水平有关;合理的联合或序贯抗HBV治疗是减少病毒耐药性的可行策略,对于已发生耐药性病人应考虑有效替换治疗,联合治疗或继续拉米夫定治疗,并监测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6.
抗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治疗新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受到病毒与病毒之间以及病毒与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1],对病毒成分的物理性破坏、功能的损伤或阻止其相互作用,都可能影响病毒的增殖。根据近年来对HBV包装、逆转录及成熟过程的认识,下面将讨论一些有潜力的抗HBV策略。一、物理或功能性破坏病毒成分HBV的每一基因产物对HBV的复制都十分重要,因此,每一个转录或翻译产物都可作为潜在的靶作用对象。1. 细胞内抗体抑制HBV蛋白的功能:针对病毒蛋白,抗体与之结合最为特异,抗体在细胞外能与抗原特异性作用,在细胞内也同样能形成抗原与抗体复合物发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评价拉米夫定、干扰素-α及两药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96例病员随机分成3组:拉米夫定组32例、干扰素-α组34例、干扰素-α与拉米夫定联用组30例。用药方法:拉米夫定100mgQd,疗程1年,干扰素-α300万U,im Qod,疗程6月。结果3种方法治疗3月后ALT全部复常,HBV—DNA定量都有显著性降低。3种方法治疗第3月、第6月对HBV—DNA定量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拉米夫定及两药联用组在治疗第9月、第12月的HBV—DNA定量变化较第6月时差异仍有显著性。干扰素-α及两药联用组在-治疗第9月、第12月的HBeAg/抗-HBe转换率高于拉米夫定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拉米夫定、干扰素-α能有效地抑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但疗程应长。  相似文献   

8.
核苷类药物抗肝炎病毒的态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世纪50年代初,Hitchings等首先发现嘌呤及嘧啶类代谢抑制剂具有抑制细菌核酸合成的作用,此后又发现其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嘌呤类核苷与嘧啶类核苷药主要是抗DNA病毒,它是通过病毒产生的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使嘌呤类核苷和嘧啶类核苷磷酸化形成三磷酸核苷类似物,从而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并与脱氧胞嘧啶核苷竞争性掺入病毒的DNA链,终止DNA链的延长和合成,使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而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变异对干扰素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永年  张欣欣 《肝脏》2000,5(3):136-13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X区和前C/C区多部位变异对干扰素(IFN)治疗的影响。方法 利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直接测序技术,测定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治疗前病毒核苷酸序列。结果 5例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均对IFN治疗有应答,而在12例无T^1762-A^1764突变患者中仅3例有应答。在8例A^1896变异株感染者中,5例同时伴C区B细胞表位aa107 ̄118突变,其中  相似文献   

10.
抗乙型肝炎病毒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龙其  向敏 《传染病信息》2003,16(3):121-122
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清除乙型肝炎病毒,多数抗病毒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价值。人们试图通过制备靶向药物来提高抗病毒效果并降低其不良反应。自从 Ehrlich 提出靶向药物概念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已不断取得突破。所谓靶向药物(Targeted Drug)是指能选择性地达到特定生理部位、器官、组织或细胞,并在该靶位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靶向药物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增强药物在靶部位的活性并减少其在非靶部位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治疗指数。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抗病毒靶向药物特异性好,选择性强,能减少药物用量和给药次数,以及有降低  相似文献   

11.
拉米夫定(lamivudine)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中耐药突变发生率高,文献报道在拉米夫定治疗1,2,3,4,5a时分别为14%,38%,49%,66%,69%.耐药突变可导致血清HBVDNA水平阳转或明显上升,肝功能严重受损,甚至病情恶化死亡.关于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中耐药突变的后续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用药方案,单药治疗(如:继续使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在临床使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疗效,联合抗病毒治疗和中医药治疗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比较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和单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HBv清除动力学的影响,探讨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抗病毒效果。88例HBeAg和HBV DNA均阳性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组30例,给予拉米夫定100mg口服,每日1次,干扰素a3MU,肌肉注射,每周3次。拉米夫定组22例,干扰素组36例。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结束时,ALT复常率联合组(100%)和拉米夫定组(95.4%)均明显高于干扰素组(44.4%)(P<0.05)。治疗1个月时,血清HBV DNA下降幅度联合组和拉米夫定组均显著高于干扰素组(P<0.05)。治疗结束时,血清HBV DNA阴转率联合组(100%)和拉米夫定组(100%)均明显高于干扰素组(44.4%)(P<0.05);血清HBeAg阴转率联合组(63.3%)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31.8%)和干扰素组(38.9%)(P<0.05)。血清HBeAg转换率联合组(56.7%)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13.64)和干扰素组(27.78%)(P<0.05)。拉米夫定和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安全的,抗病毒效果优于单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左旋咪唑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3组。研究组:拉米夫定0.1g,1/d,疗程6个月;左旋咪唑搽剂5ml,涂于双大腿内侧,隔3d涂1次,疗程6个月。对照A组:拉米夫定用法同上,苦参素胶囊0.2g,2/d,疗程6个月。对照B组:拉米夫定用法同上。观察肝功能,HBV血清5项标志,HBV DNA。结果研究组ALT复常率为89.09%,与对照A组(88.3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高于对照B组(66.67%,P<0.01)。研究组ALT复常率、平均天数与2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HBeAg转阴率与对照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HBV DNA阴转率与2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拉米夫定联用左旋咪唑搽剂在慢性乙型肝炎的ALT复常和HBV DNA阴转方面优于联用苦参素或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4.
抗肝炎病毒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病毒性肝炎主要分别由甲乙丙丁和戊 5种肝炎病毒引起 ,其中甲型 (A)和戊型 (E)肝炎为急性起病 ,有自愈性 ,不会转化为慢性 ,不需特殊治疗。乙型 (B)和丙型 (C)型肝炎绝大多数为慢性 ,病程迁延 ,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 ,应予积极治疗。现将B和C型肝炎的治疗加以主要介绍。一、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抗乙肝病毒药的现况 :理想的抗乙肝病毒药 ,至少应具有下列特点 :(1 )具有很强抑制HBV复制的效力。一般来说 ,服药后 ,患者血清内病毒载量至少下降 2~ 3log1 0 以上。(2 )安全性好 ,长期服用毒性低 ,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  相似文献   

15.
目前HBV感染仍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有高达4亿的慢性HBV感染者,我国约占10%.干扰素(IFN)及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NUCs]的抗病毒疗效在大多数地区已得到认可.在抗病毒治疗方面虽有重大突破,但现有治疗方法却很少能达到病毒清除的效果,IFN不良反应大,而NUCs疗程长,易耐药.所以探索新型抗病毒药物是乙型肝炎防治领域的一大热点.随着对HBV生活史的深入了解及HBV感染系统的建立,在新型抗病毒药物研制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6.
第一代乙型肝炎疫苗是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中分离HBsAg颗粒,经灭活后制成的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第二代乙型肝炎疫苗即为HBSAg基因重组疫苗,该疫苗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中和抗体,但不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重视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耐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了确立,未来几年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就是新型核苷(酸)类似物(NA)的研发。随着对CHB抗病毒治疗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在NA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临床研究中发现HBV的耐药是一个普遍和突出的问题,只有充分重视HBV耐药的研究,才能更有效地贯彻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方针。一、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的一些基本概念HBV的基因耐药(genetic resistance)是指CHB患者血中的HBV基因序列出现了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如果检测到了HBV DNA耐药相关的基因序列,那么这种基因耐药肯定是存在的;如果检测…  相似文献   

18.
血清HBV DNA水平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活动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标志,也是目前评价HBV复制情况的"金标准",定量检测HBV DNA为监测疾病进展和评价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等提供了可靠依据。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对HBeAg的定量检测也成为现实,并迅速被临床认识及认可。然  相似文献   

19.
20.
脂质体干扰素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2.2.15细胞进行脂质体干扰素与干扰素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实验,用ELISA法测HBeAg,用反向血凝法及ELISA法测HBsAg,用斑 交法测HBV DNA,结果证实,脂质体IFN体外对HBeAg的抑制率较IFN高,能较好地抑制HBV DNA,但与IFN一样,对HBsAg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