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NLRP3炎症小体与复发性流产(RSA)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RSA患者和正常人工流产妇女的绒毛和蜕膜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蛋白表达。结果:绒毛及蜕膜组织中均可见NLRP3和IL-1β表达,绒毛组织中两者表达较为丰富且分布集中,主要分布于滋养细胞胞浆内;而蜕膜组织中两者表达较绒毛少且分布广泛,无明显特征性。与正常组相比,RSA组各组织中NLRP3和IL-1β基因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蜕膜组织相比,RSA组绒毛组织中NLRP3和IL-1β表达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A患者绒毛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表达明显增加,绒毛滋养细胞可能通过NLRP3炎症小体参与RSA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临床表现、分娩方式,以及对孕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双胎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改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病例3471例,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孕妇一般情况、受孕方式、母体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研究不同绒毛性双胎的妊娠结局。结果 (1)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中初产妇比例(70.72%)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56.62%),且接近50%受孕方式为辅助生殖技术。(2)妊娠期糖尿病及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率,双绒毛膜性双胎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无差异。(3)双绒毛膜性双胎剖宫产终止妊娠比例明显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83.10%vs. 75.45%),但两者产后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4)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63.47%)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47.80%);新生儿出生体重,单绒毛膜性双胎为(2093.00±718.13)g,双绒毛膜性双胎为(2340.25±645.31)g。单绒毛膜性双胎新生儿入住NICU比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62.98%vs. 50.77%)。结论双胎妊娠总的并发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单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概率明显增高,且对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影响较双绒毛膜性双胎明显。所以,加强多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期管理,建立多胎妊娠管理中心,同时合理应用辅助生殖技术,避免多胎妊娠将是改善母儿结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及常见的母体合并症及并发症,提高产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分娩,胎盘病理诊断绒毛膜血管病的280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盘绒毛膜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8.1%(280/1547),常见的合并症及并发症前5位为:糖尿病82例(29.3%)、绒毛膜羊膜炎62例(2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9例(13.9%)、胎儿生长受限34例(12.1%)、胎盘早剥27例(9.6%)。新生儿窒息21例(6.9%),其中死亡2例,NICU入住率77.6%(236/304)。结论:胎盘绒毛膜血管病是产前慢性缺氧的一个表现,常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绒毛膜羊膜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引起国产儿死亡及新生儿窒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产妇产道感染及有关的炎症过程被认为是早产及胎膜早破(PROM)的病因。对1980年7月至1985年7月9 642例单胎分娩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已除外炎症引产及非羊膜绒毛膜炎(简称羊绒炎)的感染病例。在未确诊羊绒炎前产前一般不给抗生素。结果:早产孕妇的羊绒炎发病率比足月产孕妇明显高,无 PROM 时发病率分别为5. 8%和1. 7%,  相似文献   

5.
来源于人流组织的蜕膜和绒毛膜,异种接种于发育8d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en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上,进行在体培养观察10d.将378块绒毛膜和808块蜕膜组织分别种植于69和122个鸡胚,鸡胚胎存活率分别为86.96%和98.36%(P<0.01),种植组织成活率分别为93.62%和93.81%;种植组织于在体培养过程中,CAM表面产生血管增生及出血现象,出血率分别为41.67%和20.37%(P<0.05).两种组织种植后均无异种排斥反应和炎症反应发生.建立CAM在体培养模型,简便快速,观察方便,可同时进行大样本实验,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围产结局,为临床诊疗工作和后续科学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明确重点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病例共717例,其中单绒毛膜双胎206例(单绒毛膜组),双绒毛膜双胎511例(双绒毛膜组)。对两组的基本情况、母体结局和围产儿结局进行比较,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进行绒毛膜性对双胎不良围产结局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结果:①提供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终止妊娠孕周和出生体质量的分布情况图,单绒毛膜组中在孕28~36~(+6)周终止妊娠的占67.96%,双绒毛膜组中占58.51%。单绒毛膜组中大儿体质量集中在2000~3000 g占72.78%,小儿体质量集中在1500~2500 g占65.68%;双绒毛膜组中分别占70.27%和64.66%。②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的母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绒毛膜组比较,单绒毛膜组自发性早产率较高、入院孕周、终止妊娠孕周均较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单绒毛膜性是发生双胎之一死亡(OR 2.82,95%CI 1.41~5.64)、体质量不一致性≥25%(OR 2.00,95%CI 1.19~3.37)以及极低或超低体质量儿(OR 2.40,95%CI 1.26~4.59)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比于母体结局,绒毛膜性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更大,单绒毛膜性是双胎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危险因素,临床管理中应重视对绒毛膜性的判定以及对单绒毛膜双胎围产期的监测,以尽可能改善单绒毛膜双胎的围产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的绒毛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标记物检测及高危因素与载脂蛋白H(apolipoprotein H, Apoh)表达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早期流产的41例血液HBsAg阳性孕妇的绒毛组织和血液样本,应用荧光定量qRT-PCR方法测定绒毛组织中HBV DNA含量,并检测孕妇入院时血液HBV DNA及乙型肝炎标志物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绒毛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缺失蛋白1、HBsAg和Apoh的表达情况。 结果41例血液HBsAg阳性孕妇的绒毛组织HBV DNA的阳性率为29.27%(12/41),显著低于孕妇血液中HBV DNA的阳性率(53.66%, 2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25, P=0.043);绒毛组织中,HBsAg和Apoh阳性率分别为17.07%(7/41)和19.51%(8/41);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表达率71.4%(5/7),高于HBsAg阴性组(8.8%,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487,P=0.000),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表达率71.4%(5/7),高于HBV DNA阳性组25%(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09,P=0.048)。 结论血液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绒毛组织可检测出HBV DNA和出现HBsAg表达;绒毛组织中Apoh表达在绒毛HBsAg阳性者高于绒毛HBV DNA阳性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FISH的分子遗传学方法用于自然流产绒毛细胞遗传分析的效果.方法 收集29例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以及6例选择性终止早期妊娠妇女的绒毛组织,采用CGH+FISH、MLPA+FISH方法进行遗传学分析,并与传统的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LPA+FISH检测时间为40 h,CGH+FISH检测时问为120 h,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时间为(240±72)h,3者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GH、MLPA、FISH和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标本成功获检率分别为97%(34/35)、100%(35/35)、100%(35/35)和91%(32/35),4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除去CGH获检失败的1份样本外,MLPA+FISH与CGH+FISH的分析结果一致,CGH获检失败的1例标本经MLPA+FISH检测获得了结果.CGH+FISH或MLPA+FISH检测结果与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的不一致率分别为13%(4/31)、12%(4/3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LPA+FISH检测耗时短,检测成功率高;MLPA+FISH检测用于自然流产绒毛细胞遗传分析是对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生成素(ANG)在人正常早孕绒毛组织、葡萄胎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表达的差异性,探讨ANG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人正常早孕绒毛组织28例、葡萄胎组织26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组织14例(其中侵蚀性葡萄胎1例、绒毛膜癌12例、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1例)中ANG蛋白的表达以及定位情况。结果:ANG蛋白在人正常早孕绒毛组织、葡萄胎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少量表达于细胞核;ANG阳性表达率葡萄胎组(100.0%)高于正常早孕绒毛组(60.7%)(P0.05)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组(85.7%)(P0.05),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组高于正常早孕绒毛组(P0.05)。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ANG阳性表达率在年龄≥40岁组(83.3%)高于年龄40岁组(75.0%)(P0.05);临床分期晚期组(Ⅲ、Ⅳ期)(88.9%)高于早期组(Ⅰ期、Ⅱ期)(80.0%)(P0.05);FIGO预后评分高危组(87.5%)高于低危组(83.3%)(P0.05)。结论:ANG在GTD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且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晚期、高危患者表达增高,表明ANG的过表达可能参与了GTD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孕妇血清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价值。方法:选取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55例,相同孕周健康孕妇40例,检测血清PCT、CRP。PPROM患者分娩后,对胎盘胎膜行病理学检查。结果:PPROM组孕妇血清中PCT、CR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PROM组中有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与无绒毛膜羊膜炎的血清PCT、CRP无显著差异(P>0.05);PCT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00%、35.00%、61.76%、33.33%;CRP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14%、50.00%、66.67%、40.00%。结论:PPROM孕妇血清中PCT及CRP浓度升高,但其预测绒毛膜羊膜炎的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米非司酮对早孕蜕膜及绒毛中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蜕膜及绒毛中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的影响。方法 取正常早孕人工流产、口服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 (米索 )后各 15例患者的蜕膜及绒毛 ,应用单克隆抗体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酶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CHAMPION系列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观察ER、PR的变化。结果 人工流产组蜕膜ER阳性细胞百分比为 (6 1 13± 4 75 ) % ,PR为 (6 1 33± 5 45 ) % ;米非司酮并米索组蜕膜ER为(33 40± 2 6 4) % ,PR为 (33 78± 4 12 )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人工流产组绒毛ER阳性细胞百分比为 (38 81± 4 31) % ,PR为 (31 13± 4 78) % ,而米非司酮并米索组绒毛ER、PR均无表达。结论 米非司酮可使早孕蜕膜及绒毛中ER、PR下降 ,可能与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长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胎盘后血肿及绒毛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提高对两种血肿的认识。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妊娠中期发现并于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07例宫腔内血肿病例,其中胎盘后血肿56例,绒毛膜下血肿51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胎盘后血肿组足月妊娠率明显低于绒毛膜下血肿组(55.4%vs 84.3%),流产、早产率高于绒毛膜下血肿组(21.4%vs 5.9%,23.2%vs 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膜下血肿组血肿体积大于胎盘后血肿(18284.43 mm~3vs 8871.79 mm~3),胎盘后血肿分娩孕周明显小于绒毛膜下血肿(37.17±3.34周vs 38.22±2.7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后血肿发生胎儿窘迫的风险高于绒毛膜下血肿(13.6%vs 2.1%,RR 1.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后血肿组胎膜早破、胎盘异常及胎盘残留发生率均高于绒毛膜下血肿组(40.9%vs 12.5%,38.6%vs 12.5%,29.5%vs 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后血肿组新生儿体质量较绒毛膜下血肿组低(3080.68±796.59 g vs 3364.58±571.10 g),并且易并发新生儿疾病(15.9%vs 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后血肿和绒毛膜下血肿两种血肿的体积、分娩孕周、妊娠结局明显不同,胎盘后血肿较绒毛膜下血肿可能更易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孕妇后致宫内感染的机制。方法:检测15例血清HCMV IgM(+)早孕妇女绒毛中HCMVmRNA的表达;检测HCMVmRNA表达阳性的绒毛原位杂交蜕膜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thnase,iNOS)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D、E、B、A蛋白的表达,用生化方法测定绒毛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以同期血清HCMV IgM(-)、绒毛HCMVmRNA(-)的15例孕妇绒毛为对照组。结果:(1)15例血清HCMV IgM(+)孕妇中5例绒毛组织HCMVmRNA阳性,宫内传播率为33.33%;(2)5例HCMV-mRNA阳性绒毛Cy-clin D、Cyclin E表达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80%vs 7.1%;80%vs 15.5%);而两组均无Cyclin A及Cyclin B表达;(3)HCMV-mRNA阳性蜕膜中iNOS-mRNA呈强表达,其吸光度为0.5021±0.01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860±0.0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CMV mRNA阳性绒毛中SOD、MDA均高于对照组(178.35±13.25 vs 102.27±10.12;22.18±5.02 vs 10.15±4.56),(P均<0.05)。结论:孕早期绒毛活动性HCMV感染可导致Cyclin异常表达,NO、SOD、MDA对Cyclin的异常表达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的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的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早孕期超声诊断的单绒毛膜双胎(monochorionic twin,MC)232例,从妊娠16周起定期超声监测各项生长指标、脐血流、大脑中动脉血流频谱及羊水、胎盘情况,并比较复杂性(42例)和非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190例)的妊娠结局。结果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的丢失率(23.8%,10/42)、早产率(88.1%,37/42)显著高于非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4.7%,9/190;43.2%,82/190;P0.05),其活产率(76.2%,32/42)则显著低于非复杂性MC(95.3%,181/190;P0.05)。42例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中,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8例,羊水过多-过少序列(TOPS)表现8例(Ⅰ期1例,Ⅱ~Ⅴ期7例);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 FGR)32例(Ⅰ型25例,Ⅱ~Ⅲ型7例);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TRAP)2例;双胎贫血多血序列征(TAPS)4例,其中TAPS合并s FGR 2例,s FGR进展为TTTS 2例。Ⅰ期与Ⅱ~Ⅴ期TTTS,Ⅰ型与Ⅱ~Ⅲ型s FGR的活产率、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属于高危妊娠,其活产率、早产率低于非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产前超声可以评估和监测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绒毛滋养细胞HLA-C基因及其表达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留取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URSA患者(38例,URSA组)及同期正常早孕妇女(35例,对照组)的绒毛组织,DNA测序法分析绒毛滋养细胞HLA-C1、HLA-C2基因,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分析绒毛滋养细胞HLA-C1mRNA、HLA-C2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1)两组基因HLA-C1、HLA-C2在绒毛组织中呈不平衡表达,以HLA-C1基因占明显优势。URSA组HLA-C1基因的频率为66.67%,对照组HLA-C1基因的频率为81.0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7);URSA组HLA-C2基因的频率为33.33%,对照组HLA-C2基因的频率为18.9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2)URSA组绒毛滋养细胞HLA-C1mRNA的相对表达量(59.39±13.43)显著低于对照组(95.43±2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URSA组绒毛滋养细胞HLA-C2mRNA的相对表达量(68.22±18.73)与对照组(48.33±17.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结论绒毛滋养细胞HLA-C2基因高表达,HLA-C1、HLA-C2基因表达失衡可能是引起URSA发病的免疫遗传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稽留流产的胚胎绒毛染色体异常与口服叶酸、年龄、胚胎孕周及流产次数的关系。方法:收集稽留流产的胚胎绒毛组织82例,采用新一代基因测序(NGS)技术检测胚胎绒毛染色体,分析口服叶酸、年龄、胚胎孕周、流产次数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结果:82例稽留流产的胚胎绒毛染色体中,46例(56.10%,46/82)异常,其中数目异常38例(82.61%,38/46),结构异常8例(17.39%,8/46),三体发生率89.47%(34/38)。82例胚胎绒毛染色体中,排除胚胎孕周等因素对年龄的影响,选择25~39岁孕妇的胚胎绒毛染色共74例,其中染色体异常率62.16%(46/74),35~39岁孕妇的染色体异常率(43.48%,20/46)高于30~34岁(23.91%,11/46)、25~30岁(32.61%,1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35岁孕妇的染色体异常率与25~30岁孕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2例胚胎绒毛染色体中,排除年龄等因素对胚胎孕周的影响,胚胎停育孕周8~12周共78例,染色体异常率55.13%(43/78),胚胎停育孕周≤8周的染色体异常率(58.14%,25/43)高于8~12周(41.86%,1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流产1~5次的染色体异常率与流产0次比较,口服叶酸与未口服叶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绒毛染色体异常是引起稽留流产的重要因素,稽留流产的胚胎绒毛染色体异常与年龄、胚胎孕周密切相关,与是否口服叶酸、流产次数(0~5次)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7.
Zhang X  Xu X  Li J  Li N  Yan T  Ju X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0):588-590
目的 探讨阴道唾液酸酶的检测在诊断细菌性阴道病及预测绒毛膜羊膜炎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比色法对患细菌性阴道病孕妇 80例 (研究组 ) ,健康孕妇 6 0例 (对照组 )进行阴道唾液酸酶的检测 ,蓝色表示唾液酸酶阳性 ,颜色不变为阴性。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以病理检测为准。结果 研究组孕妇中阴道唾液酸酶阳性率为 96 3% (77 8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 3% (2 6 0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两组中阴道唾液酸酶阳性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早产及产褥感染的发生率分别是 2 6 6 %、39 2 %、2 1 5 %和 16 5 % ,明显高于阴道唾液酸酶阴性孕妇的 4 9%、9 8%、6 6 %和 3 3% ,两者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阴道唾液酸酶预测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为 87 5 % (2 1 2 4 ) ,特异性为 5 0 0 % (5 8 116 )。结论 阴道唾液酸酶检测在细菌性阴道病中的阳性率高 ,尤其适用于孕期筛查 ;同时在早期预测绒毛膜羊膜炎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中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胎儿生长受限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者胎盘病理改变与胎盘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表达水平变化的关系。 方法 选取我院 2 0 0 1年 1~ 9月分娩的 FGR患者及正常妊娠妇女胎盘各 30例 ,常规 HE染色及 PAS染色 ,观察胎盘形态学变化。另取 FGR及正常胎盘各 5例 ,5 0 0 H型透射电镜观察。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胎盘组织切片染色 ,观察 FGR胎盘绒毛组织滋养细胞 MMP- 9表达情况。 结果  FGR组中 2 2例胎盘有明显病理改变 ,发生率为73.33% ,FGR组绒毛间质纤维化及纤维蛋白样坏死绒毛 (6 3.3% )、绒毛血管减少 (70 .0 % )、合体结节增生 (4 3.3% )、细胞滋养细胞增生 (5 0 .0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6 .7%、10 .0 %、3.3%和13.3% ) (P<0 .0 1) ;电镜发现蜕膜螺旋动脉内皮损伤 ,管腔狭窄 ,部分动脉末端闭塞。有病理改变的胎盘绒毛滋养细胞 MMP- 9的表达 (18.2 % )明显低于无病理改变胎盘 (75 .0 %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 .0 1)。 结论  FGR时胎盘发生了明显的病理改变 ,这种病理改变与胎盘中 MMP- 9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亚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胎膜早破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 olecule1,s ICAM- 1)与 C-反应蛋白 (c- reactive protein,CRP)在亚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5 5例胎膜早破孕妇 [其中足月胎膜早破 (term prem ature rupture of mem brances,TPROM)者 37例 ,早产胎膜早破 (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者 18例 ]和 2 0例正常足月孕妇血清s ICAM- 1、CRP浓度 ,并进行胎盘、胎膜病理检查 ,以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结果  (1)胎膜早破组患者血清 s ICAM- 1、CRP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足月孕妇 ;(2 )发生绒毛膜羊膜炎患者 ,血清 s ICAM- 1、CRP浓度均高于未发生绒毛膜羊膜炎孕妇 ;(3)血清 s ICAM- 1浓度在 PPROM组与 TPROM组相近 ,血清 CRP浓度在 PPROM却高于 TPROM组 ;(4 )以母血 s ICAM- 1≥ 10 4 .7μg/ L 作为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阈值 ,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指数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10 0 %、91.2 %、87.5 %、10 0 %、0 .2 0、0 .995 ,明显优于血清 C-反应蛋白指标 ;(5 )亚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组与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患者比  相似文献   

20.
正常妊娠中细胞增殖细胞凋亡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在正常妊娠不同孕期胎盘绒毛、蜕膜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对 40例正常早孕吸宫流产病例和 40例正常晚孕分娩病例的胎盘绒毛和蜕膜进行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法 (S -P法 )检测细胞增殖 ;用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法 )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正常早孕绒毛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蜕膜中的增殖指数 (PI)分别为 (70 74± 1 34 ) %、0、(89 32± 1 75 ) % ,凋亡指数 (AI)分别为 (10 2 7± 0 35 ) %、(15 2 8± 2 43) %、(5 2 3± 1 35 ) %。正常晚孕胎盘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和蜕膜中增殖指数 (PI)分别为 (2 10± 1 2 8) %、0、(2 0 4± 1 31) % ;凋亡指数 (AI)分别是 (1 0 6± 0 94) %、(41 79±1 48) %、(6 0 81± 1 41) %。即 :正常早、晚孕绒毛和蜕膜组织中都有一定量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发生 ,但早孕时以细胞增殖为主 (P <0 0 1) ,晚孕时以细胞凋亡为主 (P <0 0 1)。结论 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都是细胞生长代谢的形式 ,随着妊娠进展 ,胎盘细胞增殖下降、细胞凋亡增加。提示 :细胞增殖和凋亡对胎盘绒毛的正常发育和老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