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戚建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095-2097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 选取2008年3月-2010年11月来医院急诊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3例,均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且全程抗休克治疗;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哌替啶、阿托品;依托咪酯、芬太尼用于麻醉诱导;异丙酚、羟丁酸钠用于麻醉维持,同时辅以小剂量的肌肉松弛药及氯胺酮;在手术的过程中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CVP)、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血常规、尿量、血糖、有创动脉血压、乳酸水平、肾功、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结果 23例患者在手术前后生命指征具有明显的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前准备、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药物及剂量的选择为重点,同时,麻醉期间的管理、维持患者各脏器的功能及维持内环境等,也是影响麻醉是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快速、足量的补液,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的首要措施。而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则是快速输液及静脉给药的前提。要求护士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由于休克患者在短时间内丧失大量血液,直接造成血容量锐减,外周血管收缩呈硬索状,浅静脉塌陷,血管痉挛、管腔变小,故大多数患者静脉针点滴速度很慢,有的甚至不滴。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于休克患者静脉针不滴的处理方法上,其效果很好,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1 处理措施1.1 于患者打静脉针的肢体上距离静脉针头的上方约2~10 相似文献
4.
痔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轻者多在门诊进行手术,对其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失血性休克应予警惕。我院1996~1999年共收治混合痔患者150例,其中手术100例,术后并发失血性休克2例,现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徐×,女性32岁,肛门疼痛便血2 a,门诊局麻下行混合痔切除术。术前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正常,手术顺利。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创伤性休克的应急处理和护理入手;详细论述了应急处理的措施,病情观察的要点;从哪几个方面做好抢救和术前准备工作;从护理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病情稳定后几项辩证施护;强调做好上述几项工作可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究产科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抢救处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50例产科休克患者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抢救处理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原发病,均抢救成功.妊娠晚期出血性休克围产儿死亡3例,胎盘早行剥子宫切除1例,产后大出血并发DIC行子宫切除1例.结论 提高医护人员对产科休克的早期诊断和抢救水平,能够有效减低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提高并预防产科出血,是识别休克早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抢救处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产科休克患者40例,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休克原因中,失血因素25例,胎盘早剥11例,非失血因素4例。失血因素与其它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切除1例,围生儿死亡1例,其它均康复出院。结论胎儿是产科休克的病发因素,同时也对胎儿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故采取有效措施在前期进行积极的预防,以降低产科休克的发生率,需提高产妇的孕期保健的认识,及时发现产后出血的问题,并定期行相关孕期内检查,制定合理的分娩方式,加强产前监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母婴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产科的体克在早期的诊断和抢救处理以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 选取在2008年至2010年在我院就诊的产科休克的病人132例,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科休克中主要以失血性的体克为主,这其中妊娠期的失血性的休克有63例,占47.73%,分娩期和产后的失血性的休克有66例,占50%,产料的非失血性的休克有3例,占2.27%.结论 产科体克的早期诊断是临床表现并且结合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在实验室的检查等等的综合判断,能够明确产生休克的一些主要的原因,而抢救和治疗以及补容是基本,病因和止血以及治疗是关键,有助于及时地纠酸并且有效地维护器官功的能.总而言之,医务人员对于产料休克早期的正确诊断和有效地抢救处理的水平可以对降低孕产妇与围产儿的死亡率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科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抢救处理措施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00例产科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给予经过早期诊断的50例作为观察组,将未给予早期诊断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例通过及早期诊断和抢救后均成功,治疗成功率100%;对照组50例1例子宫切除,1例围产儿死亡,1例产妇死亡,治疗成功率94.0%。结论产科休克早期诊断能够明确休克产生的原因,配合及时的抢救处理则有助于及时地纠正休克,并有效地维护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临床外科休克较常见,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是人体对有效循环量减少的反应,引起重要器官血流灌注不足,机体急性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可时刻危及病人生命,因而临床必须针对休克发生的原因进行紧急处理.虽然引起休克的原因不同,但都存在着有效循环量不足,微循环障碍和不同程度的体液代谢改变.因而对休克处理的原则是尽早去除休克引起的原因,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循环障碍,迅速准确地使用升压药,并在升压的同时维持好末梢循环,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增进心脏功能和恢复人体正常代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转诊前的处理对产后出血性休克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4月期间在某院救治的该院发生的9例产后出血性休克患者及外院转入的13例产后出血性休克患者分娩方式、出血原因、出血量、救治结局等.结果 失血性休克患者, (1)分娩方式比较:该院81.43%为剖宫产,阴道分娩28.57%,院外转入剖官产15.39%,阴道分娩84.62%; (2)出血原因比较:该院宫缩乏力44.44%,胎盘早剥11.11%,前置胎盘22.22%,疤痕子宫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11.11%,软产道损伤11.11%,院外转入病例中宫缩乏力38.46%,胎盘早剥30.77%,羊水栓塞7.69%,ICP 7.69%,胎盘残留15.38%; (3)出血量比较:该院出血量<2000 ml 22.22%,2000~3000 ml44.44%,>3000 ml 33.33%,最多出血量为5900ml,院外转入者出血量<2000 ml 7.69%,2000~3000 ml 69.23%,>3000 ml 23.08%,出血量最高达5000 ml. (4)处理措施与预后:外院转入采取补液治疗5例,补液补血治疗6例,2例未做任何处理,转入后死亡3例,死亡患者在外院转诊前处理措施1例为补液治疗,2例未作任何处理即转诊.该院发生失血性休克产妇均给予合理处理,无1例死亡.结论 转诊前的处理措施有无及处理措施是否得当与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不做处理即转诊或处理不当转诊的情况下患者死亡率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 ,中小学校每年都要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 ,以了解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体检完后 ,校医要对所有体检学生的多项体验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各项指标标准逐一进行分析对比 ,得出结论 ;还需对学生进行体质综合评价 ,得出每个学生的体质评价总分以及所对应的体质评价等级。按传统方法进行统计 ,不仅费时费力 ,工作量很大 ,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为了解决这一困难 ,我们用VisualFoxpro 6.0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了《体检管理系统》软件。利用该软件处理时 ,只… 相似文献
14.
韩玲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
目的 回顾性调查1 5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并总结分析.方法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检测生理指标,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术中维持麻醉,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并同步进行抗感染抗休克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有12例好转,2例因高龄术后死亡,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麻醉处理方法主要药物及麻醉方法的选择,关键是术中管理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和脏器功能,从而避免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15.
李光耀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4,10(5):282-284
<正> 1993年5月,上海承办了第一届东亚运动会(以下简称东亚运),并且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是上海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运动会。大会期间,各国参赛运动员、官员、国际体育组织官员、大会工作人员以及演员等均未发生食物中毒,为本市承办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积累了宝贵的经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休克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高危因素、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203例产后出血休克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2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羊水栓塞和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且为Ⅲ~Ⅳ级休克、产后出血量>1500ml者.脑电图轻度异常5例,中至重度异常5例.头颅CT示单侧或双侧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4例,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6例,既有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又有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5例.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示双侧苍白球坏死3例,单侧苍白球坏死4例,脑白质广泛脱髓鞘11例,脑梗死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4例.25例患者随访1年,痊愈16例,好转6例,无效1例,死亡2例.结论 积极治疗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原发病,控制诱因的进一步发展,尽早干预,纠正休克,缩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间,及时发现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征兆并积极治疗,给予预处理,是降低产后出血引起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