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医认为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是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筋结则是气聚不散的"包"、"块"、"硬疙瘩",是体表出现成串或散在性的结络。刚出生的小孩子是最健康的状态,身体柔软,  相似文献   

2.
聚散运动是气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形气互化是聚散运动的外在表现,聚散失衡将导致气散、气聚、形不足与形变四种病理状态。通过分析慢性肺心病中形与气的聚散运动,认为形与气的散势变化贯彻疾病全程,“形变”与“气聚”的增减变化起伏于正邪之间。治疗应首辨分期,急性期重在“聚者散之”,调气、治水、化瘀,平治于权衡。缓解期重在“散者聚之”,温阳填精完补形,消癥散结化形变,久久为功,物化形复。  相似文献   

3.
“气”之一词,涵义甚广,《内经》所述已蔚为大观,现仅就一己之见,陈列如下,以飧读者。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祈同道指教。 1 气的概念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指能够化生世界万物的始者。汉·董仲舒认为:“元者为万物之木。”《么公举传》说:“元者,气也。”张载《正蒙·太和篇》:“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万物,万物散为太虚。”又说:“聚与散是气二种运动不同的形念,当气聚时,它是有形万  相似文献   

4.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1 十二经筋的特点1.1 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1.2 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5.
肾小球病属肾脏的络脉病变,其病理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弛易急、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息成积。肾络病可从肾阴亏虚,络脉失养、气阴两虚,肾络不荣、气阳两虚,肾络失煦、风湿扰肾,肾络失和、湿热伤肾,络脉阻滞、毒滞肾络,络体受损、痰浊内盛,肾络壅滞、水瘀互结,’肾络痹阻、痰瘀结聚,络息成积等证型论治。临证药物运用力倡选用虫类药,  相似文献   

6.
丁樱教授对儿童紫癜性肾炎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认为热瘀互结、动血伤络是儿童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之标,气阴两虚、热瘀耗血是儿童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之本,将病机概括为“热”“瘀”“虚”。并提出了“凉血散血”的治则,研制了院内制剂清热止血方,临证中强调以清热凉血釜底抽薪、活血化瘀疏通经脉、滋阴养血增水行舟。  相似文献   

7.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 ,但笔者认为这仍不够 ,还应当将望“气”结合进去 ,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地提高诊断和预测的正确率。下面笔者从望“气”的重要性、望“气”的方法、“气”的分型及临床意义等三个方面分述如下。望“气”的重要性《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之生 ,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所以若能观察到这“气”的聚与散、清与浊等等 ,对了解人的生与死、未病与已病等都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气与形、色关系密切 ,气为本 ,气充形而形载气 ,气足…  相似文献   

8.
结者,聚也。其证、治肇始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别论》已有“结阴”、“结阳”的记载,并提出“结者散之”的治疗原则。仲景承经旨,在《伤寒论》中,对脏结、阳微结、纯阴结等病证从病因、病理到证状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并根据邪结的性质、部位、表现,以“结者散之”为原则,提出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9.
现在学者将经筋看做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研读《内经》后提出,《经筋篇》和《经脉篇》相比,在经脉的起始、循行走向、命名以及文体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经筋篇》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不可能是《经脉篇》的子体系。  相似文献   

10.
总结王彦刚主任中医师治疗胃息肉(GP)的临床诊疗经验。根据GP的临床病症特点,认为GP的发生与劳倦过度、饮食失宜、情志不畅密切相关,诸多因素可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痰湿结聚,或气机不畅,瘀血阻络,总结其核心病机“气机不畅、湿聚痰阻、瘀血阻络”。治疗上提出从气、湿、瘀三方面论治GP,以“理气机、化痰湿、散瘀血”为核心治法,兼以调摄脾胃,善用清、消之法,重视饮食调控,随症加减,获效良多。  相似文献   

11.
"经筋"是中医经络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关键所在.津沽伤科推拿历代医家在深入挖掘整理经筋特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通过筋结点按,局部推挤,循经拨按等准备手法,有效减少患者因治疗手法带来的疼痛,再结合整复手法并使得患者在治疗中"不知其苦",易于接受.基于此形成了具有津沽特...  相似文献   

12.
毒损肾络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N属中医学“消渴”、“水肿”、“关格”等范畴,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阴阳气血之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痰瘀积聚肾络,络气阻遏,络脉瘀滞,蕴邪成毒,毒损肾络^[1]。  相似文献   

13.
赵勇  董福慧  张宽 《北京中医》2008,(9):705-707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本文从软组织力学角度探讨经筋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分析经筋痹痛的机理,以及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并且提出经筋“结”“聚”由“应力集中”、经筋痹痛由“软组织张力增高”两方面原因所致。针对这种病理特点,在经筋痹痛软组织张力高点针刺或刺络拔罐,即可改变经筋痹痛处筋膜层的“结”“聚”与张力,达到减压减张的作用,从而使筋骨关节应力平衡,痹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正> 朱丹溪对气、血、痰、郁病机之阐述,有其独到之处,故有“丹溪论杂证,以气、血、痰、郁为纲”之说,从郁证言,有气、血、痰、热、湿、食六端对临床颇有启发,现将痰郁辨证应用心得略述管见. 一、痰与气:丹溪曰:“痰因气滞而聚.”“痰者凝清气升降,滞气而不利.”“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其论治法:“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散矣”.“调气必先豁痰”.“调气为先,  相似文献   

15.
经筋实质、经筋病病机与治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经筋实质探讨1.1十二经筋实质探索《针灸学》第7版教材认为,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具有结、聚、散、络的特点。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内经》经筋实质究竟是什么?古今医家、学者不乏探索,颇多争论,至今无定论。  相似文献   

16.
“气分”病名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对“气分病”的认识也各执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气分病是水气因气不利而生者?其病机为气滞而饮停?病位在胃脘?张仲景治疗气分病的两方?即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于阳虚阴凝、水饮结聚者?枳术汤用于气机阻滞、水饮漫散者?在临床应用上应注意加以区分??金匮要略?关于“气分病”两方证的立论施治亦深刻影响了后世医家关于脾胃病治疗的组方思路和用药原则?提示正确认识“气分”病证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 疏肝理气消水肿 水肿之形成,肺、脾、肾功能失调是根本原因。而肝主疏泄,对水液代谢有间接的调节作用,这是不可忽略的又一因素。水之留止,全赖乎气,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聚;又关系血,络畅血顺水自行,络阻血滞水自停,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是也。《丹溪心法》云:“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若肝疏泄适度,则气机冲和,行水推血,湿无所聚,络无所阻,肿亦难成矣。有鉴于此,对病情随情绪变化而  相似文献   

18.
气络学说是络病学科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气络病变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的基础理论,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类疾病。基于气络学说,认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气络气机升降出入及随之发生形气转化的气化运动异常密切相关,治疗方面重视对气化的调节,在气络学说核心“承制调平”理论指导下,提出“络以通为用”为治疗原则,以“补虚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防治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四、结瘀呕吐案如皋西门外刘某之子,年甫十五,患呕吐弥月不愈。延医数人,或称肝胃气逆,或谓寒热结胸,或说胃寒气乱,服药均无寸效,渐至不能进食,精神疲惫,乃父伴来就诊。黄老诊脉涩滞不滑,询知胸部觉痛,触之手不可近,问肄何业?答曰:“刚学铁工不久。”“曾夹红否?”曰:“病发曾呕紫血数口。”沉思片刻,断为“结瘀呕吐”。盖胃主纳谷,其气宜降,今因劳力伤络,瘀阻络  相似文献   

20.
黄粤 《北京中医药》2013,(6):441-443
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是内外沟通的桥梁,有气络与血络之分。紧张性头痛病位在气络与血络,初病中络,以邪气阻络、气机不畅为主,多为络之气病;病久不愈,络脉瘀阻,渐成痼结,则气病及血。主要病因病机为神形过用而致的心肝失调,气血失和,络脉瘀滞。络病易滞易瘀,气络之滞起于肝,血络之瘀因于心。紧张性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疼痛特点是痛处固定,常伴有颈部、颞肌压痛,切合"久痛入络"之说。调心疏肝、疏畅气血、辛散通络为基本治法。气络之病要在疏肝,血络之病重在调心。临证应重视风药的运用,其味多辛,其性主散,辛散轻扬,性主上浮,疏通气血,兼具引经、止痛之效,为治疗紧张性头痛之良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