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缺氧条件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人大血管内皮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的影响,以及地尔硫卓对其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药理学基础。方法将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缺氧组、缺氧+AngⅡ组和缺氧+AngⅡ+地尔硫卓组。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各组内皮细胞内Ca^2+浓度。结果上述4组血管内皮细胞内Ca^2+浓度(荧光值)分别为28.46±5.29、40.08±7.80、51.66±8.93、35.49±7.79。缺氧组、缺氧+AngⅡ组细胞内Ca^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缺氧+AngⅡ+地尔硫卓组细胞内Ca^2+浓度明显低于缺氧组、缺氧+AngⅡ组(P〈0.01),接近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氧及AngⅡ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地尔硫卓能阻止缺氧及AngⅡ引起的内皮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对细胞内Ca^2+超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君 《现代保健》2011,(36):38-39
目的对比尼可地尔与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住院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口服尼可地尔5mg3次/d,对照组口服地尔硫卓30mg3次/d,每组均治疗4周,观察心绞痛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是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地尔硫卓,且对心电图的改善优于后者,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张继晨 《职业与健康》2009,25(11):1214-1216
目的探讨地尔硫卓对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对常规抗心绞痛和抗栓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停用硝酸酯和美托洛尔,改用静脉持续泵入地尔硫卓72h治疗。控制逐渐滴定地尔硫卓的剂量。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发作时ST段压低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地尔硫卓治疗后,心绞痛得到有效控制,总有效率92.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时ST段压均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后24、48和72h的血压、心率(均P〈0.05)和收缩压×心率均明显降低(P〈0.01),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地尔硫卓静脉泵入治疗难治性心绞痛安全、有效,但需严格控制滴定药物剂量。  相似文献   

4.
谢强旺 《现代保健》2012,(28):126-127
目的:探讨观察曲美他嗪联合地尔硫卓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近一年内在本院治疗的10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采用药物曲美他嗪治疗;治疗组53例,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地尔硫卓。用药10周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用药均能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联合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绞痛次数与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得以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的心率显著降低,同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曲美他嗪与地尔硫卓联合治疗法临床疗效明显,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心绞痛临床疗法。  相似文献   

5.
在心衰常规治疗基础上,对6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随机加用地尔硫艹卓(30mgbid)或安慰剂治疗,平均疗程8.5月。结果:对照组(n=30)LVEDd明显增大和LVEF值显著降低;治疗组中LVEDd<70mm组患者LVEDd明显缩小和LVEF明显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提示加用地尔硫艹卓治疗DCM,通过保护心肌,使患者左室功能改善,是DCM早期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林国栋 《现代保健》2014,(25):141-143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心房纤颤患者复律前、后中的变化,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确诊为心房纤颤且成功复律的5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依据发作时间分为两亚组: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2 d)31例,持续性房颤(持续发作2 d-12个月)26例;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健康检查正常者3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复律前后的血浆BN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复律前的血浆BNP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两亚组的3项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BNP水平与LEVF呈负相关性,与LVEDD呈正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律后、房颤复发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律维持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纤颤患者复律前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升高,复律后其显著下降,可用于评价房颤患者的发作时间和治疗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7.
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职业与健康》2006,22(19):1633-1634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左旋氨氯地平、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低分子肝素、他汀类药物)与对照组(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低分子肝素、他汀类药物),疗程4周。结果4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1.67%,对照组7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18,P〈0.05)。观察20周后治疗组无1例发生心肌梗死,对照组发生心肌梗死2例,严重房室传导阻滞1例。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地控制心绞痛的发作,减少心肌梗死近期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碳酸锂治疗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2例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组和碳酸锂组各46例,观察治疗4w,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及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对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评定和对比分析。结果喹硫平组治疗1w末BRMS总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且与碳酸锂治疗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4w末两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ESS同期评定,喹硫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程度较轻,且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喹硫平治疗躁狂发作起效快,疗效肯定,副反应较轻,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进展致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98例TIA患者完善凝血常规,行头部MRI+DWI+MRA及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观察TIA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TIA早期进展致脑梗死的关系。结果298例TIA患者20.8%(62/298)在7d内发生脑梗死,有高血压病史者(162/298)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61/298),颈内动脉狭窄(101/298),心房纤颤的患者(49/298)近期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早期观察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为舒张末压下降,阻力指数增高(P〈0.05),其进展为脑梗死的几率更高。结论高血压病史、DWI异常、颈内动脉狭窄及心房纤颤等病因为TIA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颅内动脉低灌注可能为颈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肥胖相关肾病(ORG)大鼠肾小球足细胞WT1表达,探讨依那普利和限食对ORG肾脏保护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24周建立ORG模型后,分为对照组(A)、模型组(B)、依那普利治疗组(C)、限食组(D)、限食加依那普利组(E)继续饲喂8周,观察24h尿白蛋白(24hUA1b)、肾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足细胞WT1表达(足细胞密度)。结果B组足细胞数和密度显著低于A组(P〈0.01),24hUA1b和肾小球硬化显著高于A组(P〈0.01);C、D、E治疗组足细胞数和密度明显高于B组(P〈0.05,P〈0.01),24hUA1b和肾小球硬化较B组明显降低(P〈0.01),且E组联合疗效明显优于单个治疗组。结论ORG足细胞改变与蛋白尿程度和肾损伤呈一定相关性。依那普利加限食能明显抑制ORG足细胞WT1表达,减少尿蛋白,减轻肾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控讨地尔硫(艹卓)在高血压合并快速心房颤动致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99例高血压合并快速心房颤动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休息,吸氧,使用强心、利尿及扩血管类药物,烦躁者加用镇静剂,必要时使用哌替啶等药物止痛。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尔硫(艹卓),首次剂量为0.125mg/kg,推注时间不少于5 min,然后根据血压及心率情况调整剂量,直至停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及呼吸情况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30 min、1h,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0 min,观察组呼吸困难消失、心率下降至100次/min以下、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和安静、大汗终止的比率[分别为44.3%(27/61)、42.6%(26/61)、44.3%(27/61)、41.0%(25/61)]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8.4%(7/38)、15.8%(6/38)、18.4% (7/38)、15.8%(6/38)],治疗后1h,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比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地尔硫(艹卓)在高血压合并快速心房颤动致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为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抗变态反应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0例哮喘患儿(哮喘发作组和哮喘缓解组)及25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T细胞,应用ELISA法测定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和IgE,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IgG、IgA和IgM。结果哮喘发作组CD3+、CD4+T细胞及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4+T细胞及CD4+/CD8+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P〈0.05);哮喘缓解组CD4+T细胞及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发作组IL-6、IL-8及TNF—α均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或〈0.01),哮喘缓解组TNF—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组IgE及IgG水平显著高于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P〈0.01或〈0.05),Ig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哮喘缓解组IgE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哮喘患儿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存在免疫失衡,提示哮喘患儿应长期抗变态反应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前列地尔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PQ)肺损伤的疗效。方法将3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序贯性血液净化(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联合综合治疗。对照组静脉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结果对照组40%患者有效。治疗组75%患者有效,两组间有效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aO2、PaCO2、Pa02/FiO2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x线胸片提示肺损伤好转9例,显著多于对照组5例(P〈0.05);死亡率两组无差异。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以显著改善动脉血气、呼吸参数。对急性PQ中毒肺损伤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在糖尿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30例,应用前列地尔治疗,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治疗,四周后观察治疗前后24h白蛋白排泄率(AER)尿B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结果治疗组AER及β2-MG较治疗前有极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AER亦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采用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具有改善肾功能,延缓其进展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胺碘酮长期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胺碘酮长期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比分析疗效,评价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27%(χ2=20.275 3,P=0.000 0),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房内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长期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房纤颤能有效地恢复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房内径,而且小剂量的胺碘酮长期联用美托洛尔治疗心房纤颤也相对安全,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顺苯磺阿曲库铵应用于不同年龄患者的肌松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者18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年龄分为50~60岁组(Ⅰ组)、61~70岁组(Ⅱ组)和70岁以上组(Ⅲ组),每组再分别按2倍95%有效量(ED95)或3倍E风分组,共六组(Ⅰ2、Ⅰ3、Ⅱ2、Ⅱ3、Ⅲ2、Ⅲ3组),每组各30例。连续监测ECG、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ICTCO2)、HR及拇内收肌诱发肌颤搐反应的变化。患者入睡后开启电刺激,将肌颤搐的高度调节至100%,稳定后单次静脉注入2倍ED95或3倍ED。的顺苯磺阿曲库铵,待四个成串刺激(TOF)的T1为0时行气管插管,并对插管条件进行评级。观察阻滞起效时间、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肌松恢复时间及体内作用时间。结果Ⅰ3、Ⅱ3、Ⅲ3组患者插管条件为优的比率(93%、90%、80%)明显高于Ⅰ2、Ⅱ2、Ⅲ2组(67%、60%、60%),P〈0.05。Ⅰ3、Ⅱ3、Ⅲ3组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Ⅰ2、Ⅱ2、Ⅲ2组(P〈0.05),且Ⅰ2组和Ⅰ3组较其他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Ⅰ3、Ⅱ3、Ⅲ3组的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明显长于Ⅰ2、Ⅱ2、Ⅲ2组(P〈0.05);Ⅱ2、Ⅲ2组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明显短于Ⅰ2组(P〈0.05);Ⅱ3、Ⅲ3组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明显短于Ⅰ3组(P〈0.0S);但是肌松恢复时间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顺苯磺阿曲库铵3倍ED95应用于不同年龄患者均是安全有效的,其起效和插管条件均优于2倍ED95肌松恢复时间与剂量、年龄关系不大。增龄对单次静脉注射顺苯磺阿曲库铵的药效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胰激肽原酶组、依那普利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血糖、血压、尿白蛋白排出率(UAER)、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胰激肽原酶组和依那普利组患者UAER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激肽原酶组患者治疗后Cr水平较依那普利组和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依那普利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激肽原酶组SBP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激肽原酶和依那酱利均有较好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胰激肽原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鹤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1):2932-293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及术后补充放疗的价值。方法:将1990年1月~2000年7月住院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136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成单纯手术组63例,术后放疗组73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再进行分组。手术方式为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或(次)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放疗方式为全盆外照射(和)或腔内后装治疗。分别比较单纯手术组与术后放疗组以及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结果:单纯手术组与术后放疗组以及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局部复发率比较除Ⅰc患者有差异外(P〈0.05),Ⅰa、Ⅰb患者均无差异(P〉0.05)。结论: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的手术范围已经足够,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提高生存率,盆腔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术后补充放疗仅能降低Ⅰc期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而对Ⅰa、Ⅰb期患者无益。  相似文献   

19.
术前放疗、化疗和放化疗与单纯宫颈癌根治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放疗、化疗和联合放化疗治疗Ⅰb2-Ⅱb期宫颈癌的效果。方法本院106例宫颈活检病理确诊为子宫颈癌的患者,FIGO分期为Ⅰb2-Ⅱb期,且入该院前没接受过治疗。分为NACT组,术前放疗组,NACT和术前放疗联合组,单纯手术组,观察各组淋巴结转移率,生存率等。结果术前化疗组,术前化疗组,放化疗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88.89%,88.46%,92%,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化疗组,术前化疗组,放化疗组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81%,15.38%,16%,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放疗,术前化疗,术前放化疗联合三种方案对治疗宫颈癌是有效的,能明显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和转移,而三种方案在对生存率等的影响方面是相近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外科皮瓣修复先天性尿道下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3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采用不同外科皮瓣治疗的病例资料。结果:不同类型尿道下裂修复应用不同外科皮瓣:Ⅰ、Ⅱ、Ⅲ型尿道下裂修复主要应用阴茎阴囊皮瓣+尿道板、尿道板,Ⅳ型尿道下裂修复主要应用阴茎阴囊皮瓣、阴茎阴囊皮瓣+尿道板;阴茎阴囊皮瓣+尿道板对Ⅰ、Ⅱ、Ⅲ型尿道下裂治愈率无明显差异(P〉0.05),尿道板对Ⅲ型尿道下裂的治愈率低于Ⅰ型和Ⅱ型尿道下裂(P〈0.05);阴茎阴囊皮瓣+尿道板、尿道板分别对Ⅰ型和Ⅱ型尿道下裂治愈率相似(P〉0.05),但阴茎阴囊皮瓣+尿道板对Ⅲ型尿道下裂治愈率显著高于尿道板(P〈0.05)。阴茎阴囊皮瓣+尿道板、尿道板治疗尿道下裂术后尿瘘发生率分别为23.0%和42.9%,阴茎阴囊皮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治疗不同类型尿道下裂应选择适宜的外科皮瓣;阴茎阴囊皮瓣+尿道板较适用于各型尿道下裂的修复治疗,单独尿道板较适用于Ⅰ型和Ⅱ型尿道下裂的修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