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应用血流速度向量和流线(VFM)技术,从心腔血液流场变化角度评价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和30例早期舒张功能减低患者(病例组)为观察对象,对比研究两组漩涡形成规律及漩涡描述参数.结果 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漩涡形成规律相似,二者漩涡描述参数比较,舒张早、中、晚期,病例组漩涡横径和纵径均小于对照组;舒张早期病例组较对照组更靠近二尖瓣环;病例组的最大向量速度与漩涡圈数与对照组相反,在舒张早期明显低于舒张晚期,在舒张中期低于等容舒张期,P<0.05.结论 VFM技术通过心腔内血液流场变化反映二尖瓣口血流改变,有可能成为一种无创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向量血流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评价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室流场模式.方法 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和60例二尖瓣狭窄患者(疾病组)的VFM图像为观察对象,对比研究两组漩涡形成规律及漩涡描述参数.结果 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程度越重,则漩涡形态越大越扁长,漩涡位置越远离二尖瓣环水平,越靠近左心室中心,最大向量速度越快,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比值Dy/Dx、比值Py/Px及漩涡最大向量速度(Vmax)与狭窄程度显著相关,漩涡最大向量速度与漩涡圈数相关,P<0.01.结论 VFM图像及漩涡描述参数显示二尖瓣狭窄时左室内高速涡流状态,有助于揭示二尖瓣狭窄后左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研究正常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左室腔内血流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48例,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基础上,采集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分析不同时相左室内血流向量变化、涡流及基本流的特点.结果 等容舒张期左室腔内无明显涡流,仅少量朝向心尖的低速血流;舒张早期和晚期以层流为主,二尖瓣下可见小涡流,圈数少,舒张中期为充满左室腔的大涡流,圈数多;等容收缩期以涡流为主;射血期以快速射入主动脉的层流为主,快速射血期二尖瓣下见圈数少的小涡流,缓慢射血期基本无涡流.左室腔内6个有涡流的时相中,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FM技术能显示不同时相左室腔内血液流态变化,可用于定量评价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显示左心室腔内的血液流场,探讨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左心室腔内流场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14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起搏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为观察对象,使用DAS-RS1软件获取左心室腔VFM涡流图像,测量等容收缩期与舒张中期主涡流的直径(横径Dx、纵径Dy)、涡流位置(横向Px、纵向Py)、涡流圈数、涡流中心数目、涡流最大向量速度(Vmax)及涡流持续时间。结果 右心室心尖起搏组与对照组比较,等容收缩期和舒张中期左心室腔内主涡流直径变小,涡流圈数减少,涡流中心数目增加,最大向量速度减慢,涡流持续时间延长(P<0.05)。结论 VFM技术能直观显示、定量分析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状态下左心室腔内流场分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直观检测正常人和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舒张期左心室血流流场的动态变化,定量评价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方法 收集心肌梗死并发心尖室壁瘤患者29例(室壁瘤组)及健康志愿者33例(对照组),应用VFM技术分析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涡流横径及纵径的比较、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及比值(E′/A′).结果 与对照组不同的是整个舒张期室壁瘤组在左心室心尖室壁瘤内均没有检测到涡流及流线信号;心房收缩期和快速充盈期室壁瘤组二尖瓣下涡流横径和纵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等容舒张期、减慢充盈期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室壁瘤组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与组织多普勒测量的E′/A′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VFM技术能够直观检测舒张期左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显示室壁瘤组心腔内血流充盈紊乱,同时可定量局部向量速度,从全新的角度证实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等容收缩期(IVCT)左室腔内血液流场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取DCM患者29例,正常对照组48例为观察对象,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集IVCT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测量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并测量左室流出道(LVOT)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向量大小,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DCM组IVCT左室腔内涡流纵径、横径、圈数均大于对照组;LVOT中间段向量值大于对照组,基底段向量值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心尖段向量值差异不明显.结论 VFM可用于定量评价DCM患者IVCT心腔内的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术后1个月左心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 40例正常人和2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CI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彩色血流动态图像.VFM涡流模式脱机分析,测量收缩期左室内涡流横纵径、横向位置、纵向位置,涡流的最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比较急性下壁梗死患者与正常人及其PCI术后上述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等容收缩期、收缩早期左室涡流纵径增大(P<0.05),横向位置靠近后侧壁,涡流最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下降(P均<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于PCI术后1个月涡流纵径小于术前(P<0.05),横向位置靠近前间隔侧,涡流最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较术前增加(P均<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涡流变化有其一定特征,PCI术后涡流相关参数较术前有改善,VFM可作为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及其PCI术治疗前后心腔内血液流场变化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患者舒张期左室血流流场特征,探讨其在评价CRF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30例CRF者和32例健康成人行超声心动图检查,VFM成像模式下采集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DAS-RS1软件观察和对比分析左室腔舒张期血流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RF患者舒张期左室腔血流流场分布不均,涡流数目增多、形态不一、方向紊乱、强度增加。CRF组左室腔各节段舒张期峰值流速(DVmax)、峰值流量(Fd)、舒张期正向流量(DQ+)、舒张期总流量(DQtotal)增加,二尖瓣下方涡量(Vmax)、涡流面积(Vor.A)及循环(Circu)增加。CRF组基底段DQtotal与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呈负相关,E/e′与基底段DVmax、Fd及二尖瓣后叶下方涡量(P-Vmax)呈正相关。结论 CRF患者左心室血流流场发生变化,尤以涡流变化显著,VFM技术为评价其左室腔内血流流场变化特征及左室舒张功能改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探讨心腔内血流的结构变化及其与左室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6例、正常对照44例为观察对象,利用VFM软件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DSA-RS1测量收缩期心尖部-主动脉瓣口速度阶差(△Vs)、心尖部-主动脉瓣口距离(Ds)、半距对应速度(Vs1/2);舒张期二尖瓣口-心尖部速度阶差(△Vd)、二尖瓣口-心尖部距离(Dd)、半距对应速度(Vd1/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CM组收缩期△Vs、Vs1/2与舒张期△Vd、Vd1/2明显降低,收缩期Ds与舒张期Dd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Dd与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内径呈正相关(r>0.4,P<0.01),与收缩功能呈负相关(r>0.3,P<0.01);Vs1/2、Vd1/2与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内径呈负相关(r>0.3,P<0.01),与收缩功能呈正相关(r>0.3,P<0.01).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腔内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正常人,VFM是一种无创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内涡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观察左室内涡流的形成及演变情况,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左心室功能.方法 选取DCM患者26例、正常对照44例为观察对象,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观察心动周期中不同时相涡流的位置、大小、圈数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缓慢射血期和等容舒张期左室内未见涡流形成,舒张期涡流多位于二尖瓣前叶附近,左室中上部1/3,形态多变(变化2~3次);涡流横径、纵径和圈数在心动周期的7个时相之间有差异.②DCM组心动周期7个时相均有涡流出现,舒张期出现涡流更靠近左室中下2/3,向心尖部靠近,相对正常人而言,DCM组在同一时相出现的涡流形态、部位变化更多(4~5次);心动周期的各个时相中DCM组左室内涡流的横径、纵径和圈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DCM组涡流大小和圈数在心动周期的7个时相之间也有差异.结论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在体的左室内涡流变化情况,DCM患者左室内涡流大小及圈数均大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对正常人右心房和右心室血流流场成像,分析心腔血流变化,探讨正常人右心涡流形成规律及描述参数。方法研究对象选取33例健康志愿者,应用VFM技术获得右心房和右心室心腔内血流速度向量图和流线图,分析心动周期七个时相的涡流及流线特征,采用DSA-RSl软件测量涡流直径(横径Dx、纵径Dy)及边缘最大速度(Vmax)。结果快速充盈期和缓慢充盈期通过三尖瓣口的血流在右心室靠近三尖瓣前瓣下形成小涡流,涡流由小逐渐变大至心房收缩期,涡流速度逐渐减慢,至等容收缩期三尖瓣关闭时在右心室腔三尖瓣瓣下局部形成一个较小的涡流;而减慢射血期右心房内房顶处局部形成一个小涡流,至等容舒张期末涡流逐渐增大并占据大部分右心房,且涡流向量速度逐渐减低。结论VFM图像能显示右心房、右心室内血液流场变化,得出的涡流描述参数能够反映正常人右心心动周期各时相的变化规律,为深入研究右心血流动力学特点和异常变化提供初步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检测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心腔内血流流场的变化规律。方法 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31例和健康志愿者35例,应用VFM技术分析其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及缓慢射血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收缩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V)和室壁瘤瘤颈部平均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室壁瘤组与对照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室壁瘤体内收缩期持续存在涡流;室壁瘤组瘤体内涡流横径与纵径乘积与二维超声测量室壁瘤横径与纵径乘积显著相关(P<0.01);室壁瘤组收缩期涡流持续时间占整个收缩期百分比(并用心率标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室壁瘤患者收缩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V)明显降低(P<0.05);经过室壁瘤瘤颈的平均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VFM技术能够直观显示室壁瘤患者左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定量测量局部血流速度及血流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向量血流图(vector flow mapping)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涡流变化规律及特征。方法:39名健康志愿者和41例高血压患者(分为A组:左室构型正常组;B组:向心性重构组;C组:向心性肥厚组)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三腔心切面图像后脱机分析,观察左室内涡流衍变过程,比较各涡流描述参数。结果:高血压患者左室内涡流等容舒张期和舒张早、中期由小变大,数量由少变多,环数由松散变密集;舒张晚期、等容收缩期及射血期涡流再变小,环数仍较密集;持续整个心动周期。与对照组比较,B、C组在等容收缩期涡流峰值流量和涡流强度增大,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C组半流量面积、半流量涡流直径增大,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向量血流图技术能客观反映高血压患者心室内血液流场的变化,为高血压患者心室内血流结构及心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室壁整体舒缩功能.方法 选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病变组)26例和对照组31例,应用VFM技术分析其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及等容舒张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测量涡流横、纵径及快速射血期二尖瓣水平左室流出道与乳头肌水平左室心腔的速度阶差(ΔV).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及等容舒张期显示涡流更大、更散乱、持续时间更长,两组间比较病变组涡流横径、纵径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对照组流线起止规律,流线齐整;病变组流线杂乱起止可在左室不同部位.③病变组收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反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为评估心功能提供早期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正常人及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患者左心室腔等容收缩期涡流及左心室腔不同层面时间-血流曲线分布规律,探讨RVOT起源PVCs对左心室腔流场分布模式的影响。方法 分别获取27例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室性期前收缩时及25例正常人的心尖四腔观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应用血流向量标测(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在涡流模式下分析等容收缩期左心室腔涡流直径(横径、纵径)、速度(最大正向速度、最大负向速度)、圈数;获取左心室腔基底段至心尖段各层面时间-血流曲线,分别测量各层面收缩期负向、舒张期正向血流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VOT起源PVCs患者在室性期前收缩时,等容收缩期所形成涡流的涡流直径、速度、圈数均降低(P均<0.01),左心室腔时间-血流曲线杂乱;窦性心搏时等容收缩期涡流的速度降低,左心室流量分布规律改变。结论 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及室性期前收缩时均存在左心室腔流场分布模式的改变,VFM技术能够用于标测正常及异常电激动状态下左心室腔内血液流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血液流场的特点。方法选择AMI患者25例和正常志愿者40名,采集两组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测量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横径、纵径,涡流的横向、纵向相对位置及其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等指标,比较上述两组各参数。结果与正常志愿者比较,AMI患者等容收缩期涡流纵径增大(P<0.05),横向位置更靠近后侧壁,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均减低(P<0.05)。结论等容收缩期AMI患者左心室内涡流纵径、横向位置、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与正常人相比存在差异,涡流形态、位置发生改变。VFM为评价心腔内血液流场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观察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舒张期血流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36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和39例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作为观察对象,获得其左心室血流向量成像图像,分析其舒张期不同时相涡流特征并比较两组的定量参数。结果健康对照组在等容舒张期未见明显涡流图像,舒张早期和晚期在二尖瓣前后叶下方可见2个较小且对称的涡流,舒张中期显示充盈左心室腔较大的整体涡流。心肌梗死组在舒张期各时相的涡流变化规律与健康对照组相似,但舒张早期、晚期的二尖瓣下涡流横径、纵径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42±6.77)mmvs(24.53±4.73)mm,(41.50±5.87)mmvs(25.55±4.72)mm,t=12.916、23.248,P均<0.05)];舒张早期、中期、晚期涡流横向距离和纵向距离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60±4.60)mmvs(13.23±4.25)mm,(28.65±3.75)mmvs(15.20±4.38)mm,(17.70±3.79)mmvs(12.59±4.20),(40.93±7.33)mmvs(26.13±4.83)mm,(51.69±11.41)mmvs(22.84±4.52)mm,(36.00±8.25)mmvs(21.50±3.59)mm,t=9.618、18.528、13.336、17.266、36.805、27.528,P均<0.05)]。心肌梗死组舒张期各时相涡强度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1±5.24)/svs(15.18±4.39)/s,(19.33±3.67)/svs(11.23±3.53)/s,(33.42±5.38)/svs(21.17±6.32)/s,t=8.542、10.358、9.751,P均<0.05)],而最大向量速度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FM可显示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舒张期血流状态的变化,并可对涡流的特点作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