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马兜铃酸肾病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近年有关研究和报道对含马兜铃酸中药的毒性成分、马兜铃酸的代谢、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其诊断方法进行综述,旨在对马兜铃酸的毒理学及马兜铃酸肾病的诊治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2.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与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含马兜铃酸类成分中药导致的肾损害-马兜铃酸肾病近年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10年来的临床与药学研究,从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特征、相关药物以及马兜铃酸的代谢过程、毒性作用及致病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对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使用临床应用情况以及对马兜铃酸肾病的认识情况。方法通过临床对中药细辛、威灵仙、川木桶、汉防己等药物的使用量比较含马兜铃酸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并且对医院的医师进行含马兜铃酸药物组成的认识与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对马兜铃酸肾病的情况知晓程度进行研究,分析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临床应用状况。结果通过医院临床使用药物的调查以及对医师使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含马兜铃酸的药物使用量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但是马兜铃酸肾病并没有受到医师的重视。结论随着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的大量使用,临床也要对药物所产生的毒副作用进行重视,要加强对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培养医师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凯 《淮海医药》2005,23(1):9-11
目的 探讨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资料。结果 2例急性马兜铃酸肾病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肾功能减退、尿酶升高、电解质紊乱;病理诊断为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慢性马兜铃酸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尿检异常、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病理诊断为慢性间质性肾炎。结论 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有肾损害,可致马兜铃酸肾病,其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5.
因应用不当或饮食污染摄入马兜铃酸I所引起的、以进展性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急慢性肾炎称为马兜铃酸肾病或巴尔干地方性肾病。马兜铃酸I特异性损伤近端小管,而对肾脏其他组织细胞未表现出明显的直接损伤作用。因此,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有机阴离子蛋白1和3特异性摄入马兜铃酸I,是马兜铃酸I发挥特异性肾毒性作用的关键。近年来对肾小管摄取马兜铃酸I的机制已明确,但参与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顶膜侧转运的蛋白鲜有报道。通过综述马兜铃酸I在肾小管的消除机制,以期为预防和治疗马兜铃酸肾病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马兜铃属植物由于对肾脏的毒性而遭到否定,故寻求替代药材已经成为迫不及待的任务.本文从本草、功效、化学成分、机制等方面将常用马兜铃药用植物与《中国药典》规定的已有替代药材进行比较,探讨其可行性.同时对马兜铃酸肾病的病理表现做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基层使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的使用情况做一总结研究,以了解基层医院的医生对此类药物的临床使用及对马兜铃肾病的认识情况,从而提出如何加强新理论、新知识在基层医生中的推广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马兜铃酸致突变及致癌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草药肾病”事件之后,马兜铃酸肾毒性受到了全球学者的关注,而随着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伴发泌尿系统肿瘤报道的日渐增多,阐明其致突变和致癌机制也成为其毒性研究的另一焦点,马兜铃酸Ⅰ和Ⅱ是马兜铃酸的2种主要成分,为明确的遗传毒性致突变物,现重点围绕其在体内的代谢活化过程、DNA加合物形成、分布特点及导致癌基因突变等阐述马兜铃酸致突变致癌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马兜铃酸的毒理学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马兜铃酸的毒理学研究进展方法: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结果: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消化道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和基因毒性。结论:要辨证合理使用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材。  相似文献   

10.
单叶细辛中一个新的马兜铃酸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ie BB  Shang MY  Wang X  Cai SQ  Lee KH 《药学学报》2011,46(2):188-192
为了研究单叶细辛(Asarum himalaicum)的化学成分,利用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semi-preparativ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从单叶细辛全草中共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HR-ESI-MS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4-去甲氧基马兜铃酸BII(4-demethoxyaristolochic acid BII,1)、马兜铃酸I(aristolochicacid I,2)、马兜铃酸Ia(aristolochic acid Ia,3)、7-羟基马兜铃酸I(7-hydroxyaristolochic acid I,4)、马兜铃酸IV(aristolochic acid IV,5)、马兜铃次酸II(aristolic acid II,6)、青木香酸(debilic acid,7)、马兜铃内酰胺I(aristololactam I,8)、9-羟基马兜铃内酰胺I(9-hydroxyaristololactam I,9)、7-...  相似文献   

11.
含马兜铃酸植物药的毒性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德秋  沈金芳 《中国药房》2005,16(2):149-150
马兜铃酸( Aristolochic acid)是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寻骨风和朱砂莲以及铁线莲马兜铃、蛇根马兜铃、印度马兜铃等 10余种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药中的一类菲类化合物,主要由马兜铃酸 A、 B、 C、 D、 E等及其衍生物组成.近年来,随着因服用含马兜铃酸的植物药导致肾损害的报道不断出现,人们对马兜铃酸的毒性越发关注.  相似文献   

12.
从绵毛马兜铃(Aristolocha mannisima Hance)中分得一个马兜铃酸倍半萜的酯类化合物,经红外、紫外、高分辩质谱和多种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谱鉴定,确定了其骨架结构及顺反构型,命名为马兜铃酸萜酯I。  相似文献   

13.
中草药肾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因中草药应用不当导致肾功能损害屡有发生。本文对马兜铃属植物药引起肾损害的有关报道以及相关的研究内容作一综述 ,主要包括马兜铃属植物药物及其成分、马兜铃酸的药代动力学、马兜铃酸属药物的肾脏损害的表现及其发生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从绵毛马兜铃(AristolochamannissimaHance)中分得一个马兜铃酸倍半萜的酯类化合物,经红外、紫外、高分辨质谱和多种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谱鉴定,确定了其骨架结构及顺反构型,命名为马兜铃酸萜酯I。  相似文献   

15.
国产马兜铃属的植物和生药研究:资源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国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马兜铃属18种药用植物的原植物,进行分类鉴定、薄层比较,并分析18种马兜铃属植物的根(或根茎)中马兜铃总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马兜铃酸细胞分子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马兜铃酸属于硝基菲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马兜铃属中药中,具有肾毒性和潜在的致癌作用。马兜铃酸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及凋亡;促进细胞周期加速,而导致泌尿道上皮异常增殖;经还原代谢,并与DNA形成加合物,使ras基因和p53基因突变,进而诱发癌变。本文对马兜铃酸的细胞分子毒性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可能的减毒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和各国官方网站,收集与马兜铃酸有关的不良反应病例,分析其安全性.结果 与马兜铃酸有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肾损害,部分病例出现尿道上皮癌.结论 临床应重视含马兜铃酸药物的潜在肾毒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马兜铃酸肾不良反应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兜铃酸为硝基菲类有机酸类化合物,是马兜铃、关木通、细辛等植物的主要成分。马兜铃酸药理作用广泛,有抗感染、抗肿瘤、增强细胞免疫等功能。本文总结了马兜铃酸肾毒性研究进展及其分子结构,并对近5年不同中药材和中成药中马兜铃酸质量控制的研究进行综述,对比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为今后对马兜铃酸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马兜铃酸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马兜铃酸系马兜铃属(Aristolochia)植物的有效成分,其药理作用及临床试用已有文献报告。我所植化室从广西马兜铃植物中分离出马兜铃酸,其结构式如图1 本文报道应用薄层层离及紫外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测定滴通鼻炎水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滴通鼻炎水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的含量。色谱柱采用Waters-ACQUI UPLC HSS T3 C18(2.1 mm×100 mm,1.8μm),采用乙腈为流动相A,0.1%甲酸含1 mmol·L-1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以标准曲线法计算含量。结果 17批滴通鼻炎水中有9批样品未检出马兜铃酸Ⅰ(检出限0.13 pg),8批样品中检出马兜铃酸Ⅰ,含量在0.41~3.60 ng·mL-1。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马兜铃酸Ⅱ(检出限0.41 pg)。结论 建立了UPLC-MS/MS同时测定滴通鼻炎水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含量的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为滴通鼻炎水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